放开二孩 未收到预期效果 人大代表主张取消生育限制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5月25日 20点42分 PT
  返回列表
66984 阅读
50 评论
南风窗

作者 | 南风窗常务副主编 李少威

我知道,很多人根本不想结婚,却对自己能合法地生几个孩子十分在意。

没问题,有公共精神总是好的。

2016年起,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意图是明显的,一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二是给未来增添劳动者数量。

从数据上看,似乎并未收到预期效果。

2017、2018、2019这三年的全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723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仍在持续下降。

当然,下降速度明显放缓,但因为统计年份太少,还不足以得出明确判断。

越贫穷的社会,人们生孩子的意愿越强烈;反之,越富裕的社会,人们的生育意愿越低迷。单就中国而言,不能说现在很富裕,现在所做的是一个纵向比较,但同样可以印证这个规律。

当下中国人的生育意愿不高,未必需要数据,诉诸经验就已足够。据此可以推断,即便放开三孩,生育堆积效应不见得会有明显差别。

不过一个矛盾的确存在:如果生二孩合法,而生三孩违法,那么政策的初衷究竟是要鼓励还是限制生育呢?

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今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她主张取消生育限制。

如何理解这一主张?

计划生育

“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这是宋元之际的历史学家马端临的观点。

这个“为”字,可以解释为“决定”,“导致”。人口多少,不会直接决定国家盛衰,这是没错的。

但在古代中国,“盛世滋丁”,如果人口滋长,一般来说都反映着国家政治平稳,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人多,象征着好日子。

为什么?因为人多,意味着粮食充足。

我们有五千年文明,星汉灿烂,但也必须承认,那些诗词歌赋、风花雪月,基本是上层专利。盛世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底层人民而言,主要的意义在于不饿肚子,好一点的时代,粮食还有盈余。

粮食有余,做什么用?

那时没有能力把它加工成曲奇、薯片、粟一烧,做酒可以,但也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主要的消耗办法就是把它在保质期内吃掉,否则就会腐坏。所以人们就会生出更多的人来,消耗粮食。

于是人口就会增长,于是标志盛世。

盛极而衰,道家天理。然后我们就会看到,一旦发生旱涝,地震,蝗灾,黄河决口,瘟疫横行,政治阴谋,战争叛乱,往往就来到了一个王朝的拐点。这个时候,人已经有那么多了,粮食供应缩减,就得有一部分人去死,而变数的性质本身决定了死法。

后来,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总结了这种规律,被后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从常识上理解,在粮食总量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是对他人生存的威胁。最终的结果,就是一部分人口的灭绝,重新达致平衡。

不过要注意,这种情况只适合于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里,生产力进步缓慢,几乎在可预见的时间段内不会有太大变化。那么,粮食生产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政治社会稳定程度,以及税赋政策的宽严程度。

1982年,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确定前后,我们大致上还处于农业社会。

那时候,农业是国本,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工业化的基础,迈向现代化的支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与其说是一种制度创新,不如说是回到人性常态。慢慢能吃饱肚子的功绩,归根到底还得归之于政治社会稳定。

此时,如果放任人口增长,那么就回到了数千年的历史轨道,不但会把所有产出消耗掉,还可能进一步造成饥饿问题。

而当时的中国,已经清醒过来,意识到现代化使命在继续,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农业盈余,来支持新一轮工业化的积累,以及前行。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历史周期律”。

而且,当时有许多事情是不能预见的。

一方面,不能预见杂交水稻会在科技推动下迅速进化,产量迅速增加,发展到今天的海水稻;

另一方面,不能预见工业化会如此神速进展,巨量的年轻劳动力会成为一定时期内最重要的国际竞争优势。

于是我们计划生育,原定30年,实际上持续至今。

错了吗?

很多人不喜欢计划生育国策,这是个事实,不必回避。

首先是因为,对于知识分子或者社会上比较有文化的人们而言,“计划”二字不讨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的地位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越来越高,“计划”成了一个贬义词。

如果用英文来表述,计划生育就是Family planning,或者birth control,家庭成员计划,或者生育控制,好像就要容易接受得多。

事实上,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中国专利,二战以后,百业萧疏,加之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许多殖民地独立为民族国家,拥有了自主权。

当时,全世界都在考虑人口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就世界范围看,主要表现为欧美相对宽松,而亚洲相对严格。

印度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它在1952年就已提出,但因为国情原因——不仅仅关乎粮食,还关乎文化,比如种姓制度、移植民主、重男轻女、宗教林立等等——导致许多政策无法落地,于是我们看到,今天它很快就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而它的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弱,目前它正在享受人口红利,但未来会怎样,印度精英比任何人都要忧心。

除了印度,亚洲的韩国、越南、印尼、新加坡、伊朗,都实施过计划生育政策,但可能名称不一样。

欧美国家在计划生育方面很少进入我们的视野,是因为它们是工业化的先行者,单位土地可以承受更大的人口数量,更少为粮食问题和发展基础问题而担忧。

甚至,我们还经常看到以福利措施鼓励生育的例子,比如北欧国家。不过有一点总是被忽略,那就是,鼓励生育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一种。

在实施限制生育政策的亚洲国家里,中国是行动很迟的,比印度整整晚了30年。社会讨论经常自相矛盾,同一个人,可能会大肆鼓吹马寅初先生,为他的正确主张未被重视而惋惜,同时又极力抨击计划生育政策,为西方主张的人权、自由未能在生育方面落实而生气。

后一个情况很普遍,我们总是忽略一点——那不是根本主张的差别,而是个柴米油盐问题。

计划生育国策错了吗?

总的政策方向没有错,但执行上有可检讨之处。

生于计划生育实施当口的人,都对强制结扎、拆房牵猪有深刻印象,这是个制度文化缺陷,也是方式、手段的错误,同时也还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

所谓“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以及主观判断,都是我们还身处农业社会,受“马尔萨斯陷阱”的规制。

今天在中国,人们还会提起“马尔萨斯陷阱”,或者叫“马尔萨斯魔咒”,但主要是作为一种历史理论去追忆了。

因为工业化,或者比工业化更具概括性的现代化,就是它的克星。

工业化、现代化让粮食可以更高效地生产、更方便地储存,以及可以转变价值形式,支持更多的人在不顾虑食物问题的前提下脱离农业,投身工业、第三产业,以及其它更高的智力追求。

而且,这个过程对于中国而言,来得太快,超乎想象。

现在的问题

2016年,放开二孩。

回到我们前面陈述的规律——生活越富裕,生育意愿越低。放开二孩,在大概率上,事实上已相当于不再限制生育。

因为可以断定,除非有性别偏执或者防护措施不足等情形,绝大多数中国夫妻不会生育第三个孩子。

当然,意愿是意愿,政策是政策。就这个意义上说,既然放开二孩,不如干脆就取消生育限制。这样就既可以解决逻辑矛盾,也可以清除一部分老百姓的顾虑。

那么今天看来,生育一个两个还是三个,已经不是一个板着脸孔的法律问题。

前段时间我在居委会听到一个对话。一位怀孕女士在计生窗口咨询生三孩的问题,工作人员说,不罚款,不强制结扎,就是现在还没有生育津贴。

如果是一孩二孩,生育津贴有数千乃至数万元。

“不罚就好。”

现在是一个经济问题。

所谓“罚款”,现在叫“社会抚养费”,这是“超生”的对价。

1980年代初,称为“超生罚款”;1992年,改称“计划外生育费”;2000年之后,叫做“社会抚养费”。

这个演变轨迹深藏奥秘。

“罚款”的意思是,你是错的;“计划外生育费”则不讨论对错,只看你的支付能力;“社会抚养费”所指,则是一种类市场行为,你占用了资源,就要为之付出成本。

这三个,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但从中也可以看到松动过程。这里面有社会文明进步的因素,即契约意识;也有治理现代化因素,即个人权利与社会福祉之间如何在冲突中妥协。这个过程其实很重要,至少在近20年来,我们已经很少看到令人望而生畏甚至望风而逃的计生干部形象了。

不过,也不要太过高估这个变化过程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还是在规制下谋生,底层建制还是制约着“对价”的实现,比如单位内连坐、所有人奖金与刻板的计生政策挂钩等问题至今依然未绝。

不过,相信未来已来。

我们现在来讨论两个情境,当我们领会了情境的意义,也就理解了问题的实质了。

第一个,1980年代,农业时代。

那时候粮食不足,还要发展工业,全社会必须“勒紧裤带过日子”。多生一个,生出来就不能让他饿死,就意味着要分薄所有人的所得,影响资源在工农业之间的分配。而多生孩子,按传统的观念,在社会保障缺失的条件下,显要的目的是为了晚年生活保障,也就是说,目的是自私的。

所以“超生”是错的,侵害了公共利益,必须惩罚,于是就有了“超生罚款”。“超生罚款”的意义,和现在一些大城市局部征收的交通拥堵费性质上是类似的。

后来,随着农业科技发展、粮食问题缓解,“罚款”演变为“计划外生育费”和“社会抚养费”,前已有言。

一言以蔽之,在计划生育问题上,社会的整体风险是在持续削弱的。

第二个,2020年代,工业时代。

此时粮食不成问题,制止普遍性的浪费成了公益项目。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出生,不存在侵害公共利益问题,也几乎不存在占用公共资源问题——还是有,比如学位,但这是税收支持或者自费支付的。

这时候出生的人,从根本上说,被赋予的未来性质变了。他不是单纯消耗粮食的废物——在分工简陋的时代,人真的很容易成为废物——而是创造价值的实体。

如果国家劳动力不足,一个劳动力的出现,本身不但不仅是消耗公共资源(市场化条件下没有任何人可以单纯消耗),而且他本身就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这是事实,没有把人物化的意思。

那么,今天的年轻人多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为国家的未来增加了一份公共资源。

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要不要放开三孩这个事实上的伪命题的原因。

为什么说是伪命题?同样还是在2020年代这个情境下,我们来看,现在生孩子的是谁?

80后和90后。也就是说,是那些独生子女们。

一对夫妻,平均而言赡养两对父母——有的会有退休金,酌情递减——这个是硬约束。

这种情况下,生育几个孩子,就是一个软约束。80后和90后今天已经没有晚年之忧,即便有也不会寄托于子女,所以养育子女就是一个纯负担——当然,亲情的快乐不可折算,同时也不可一概而论。

软约束的意思是,我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不突破法律底线。所以,有的人选择不婚,有的人愿意丁克,有的人最多只要一个。

在生孩子这个问题上,个人风险意识在不断提高。

生过孩子的人对此就会体会殊深。打个比方,现在有一对夫妻,妻子怀孕了,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胎停、死胎,会不会患妊娠期糖尿病,导致婴儿过大,生产过程是否危及孕妇生命,产下的孩子会不会有先天疾病,抚养教育他长大需要多大代价……这些问题,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不同的是,现在无论制度、文化还是未来保障,都不会逼迫他们生育,他们可以选择。

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国家又需要更多的孩子。那么,客观上就是,宾主易位。

如果国家需要更多的孩子,就要去支付对价。至少,不应该设置障碍。

道理显明,毋庸多叙。

贯军
1 楼
看来中国女人的子宫看来得装个拉链。裆让生就生,裆让流就流。
g
gamma
2 楼
2017、2018、2019这三年的全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723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仍在持续下降。 一定是隐瞒了三年大饥荒饿死千万人。 - 法广米音轮报亚自 -
j
jwzjwz2003cn
3 楼
孩子多少根住房大小绝对有直接联系。 只要定条法律, 二胎以上的家庭买200平米以上房子可以打对折,保证解决生育问题
青春永万岁
4 楼
我在跟你说一遍. 政府不能因为养老压力大,就对老人人道毁灭 不能因为残疾人的福利压力大,就强制残疾人搬离中国 不能因为一个人智障不能理解人权,就强制要求这个人去死 因为这是人活着最最基本,最最最最基本的权利 中国生产养活压力大不大?大 大就是政府摆出那些措施来迫害中国女人的子宫?还青面獠牙不是每个人都会遇上. 只要有一个无辜老百姓遇上,这个人就是你,这个人就是我. 不明白吗兄弟?
p
pickle
5 楼
所以说靠谱的政府不会搞运动式政策,一会提倡多生英雄母亲一会又搞只生一个好。
l
liuyuanbiming2
6 楼
人生的各个阶段,压力太大,很多人都不敢生
W
Wildcatcn
7 楼
人口的增长也会带来消费的增长,生产也会扩大,随之工作岗位也会增多,这个是一个动态效应,不是一方增长一方不增长的,用另一句话谁,生产的东西是给人用的,没有足够的人来用,生产的再多也卖不出去。
催你明白交粑粑
8 楼
旺财喜欢强制节育和强制堕胎
青春永万岁
9 楼
其实关于中国的很多人口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社会的问题是否严重 而是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生理性地迫害女人. 男人只需要射进爽了就完事了. 女人要承受怀孕的痛苦,生育痛苦,还要被共产党迫害流产.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父母老了,增加了我们的压力,就杀了他们一样
荭苹果
10 楼
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另一场文化大革命浩劫,下一场是房地产,权贵利益和国家收入靠地产业。
p
pillow
11 楼
不明白的人是你,而且是装不明白。没听说过中国人道毁灭老人,驱离残疾人,让智障去死……你这仨排比句全是私货啊。楼下说的堂吉诃德就是你吧,自己假想一个靶子然后玩命的攻击?
青春永万岁
12 楼
呵呵,我是给你打个比方而已. 因为人口压力大,所以迫害中国女人,这不是个例,这是普遍现象,你妈个逼的去问问你的姐姐妹妹,妈妈婶婶吧 因为人口压力大,所以迫害中国女人就是正当的? 那么因为养老压力大,迫害老人不久也是正当的吗?这不符合你个贱逼的逻辑吗 这尼玛逼帮助你理解,我私货?
荷兰鸭
13 楼
第一批已经给你妈安排上了,看看效果再说
p
pillow
14 楼
你这话说的不够严谨。你也说了,动态效应,但是你的供求关系是静态的。既是说,有一百个孕妇生孩子,但是助产妇产床并没有一百个,生孩子十个月,培养一个助产妇一年可不够。链条上一环错了下面的也就都会错位,这是我说的惯性。包括粮食供应,教育,工作岗位……供求有滞后,但是社会不良影响没有,几乎是瞬间爆发传播的,然后左右新的政策,造成误判。一个1亿人口社会的模型是无法适应10亿的,太多参数了。
筆太忠
15 楼
低端無聊猛生 高端享福不生
W
Wildcatcn
16 楼
供求的滞后就是经济的增长点,你太小看资本的嗅觉以及反应速度了,那几乎是瞬时的,这个地方千万别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去想。
W
Wildcatcn
17 楼
我只谈经济,不想去说任何政治问题,老祖宗谈这个谈的够明白了,所有的朝代的兴灭都带有偶然性,花钱花精力在这上没有意义。我对经济和人口的一句话就是,不折腾,不干预。
p
pillow
18 楼
得了,这就是恼羞成怒了吧。你说的这种神逻辑也就你想的出来,我可看不出有多少顺理成章。所谓迫害,你看见了么,我只说我见过的,连我听说的除非有白纸黑字的出处,否则都不会随便拿来当例子。我没姐姐妹妹,我见过的所有长辈也没一个是被强迫节育的,所以不能证明你说的迫害,这才是显而易见的逻辑吧。
p
pillow
19 楼
我以为咱们说的就是中国计划生育的那个特定时期,正好就是计划经济转型最混乱的时期。现在是不同,而在那个时期,所有的政策都慢了不止一拍。而且我一直认为,人口问题是最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尤其是人口众多的结构下简单的供大于求造成的经济损失都会变成严重的社会治安隐患。不是一两个模型就可以涵盖的。
青春永万岁
20 楼
回复[[30]: 说得好,“你见过的人”没有被强制节育的,所以不能证明我所说的迫害. 这个逻辑存在,也大概能看出你的认知水平了. 不必跟你多说了
p
pillow
21 楼
: 我去,你说“普遍”,只要举出一个反例,你说的话就不成立了。你到底动不动逻辑啊。 问题就在于我说的我见的,有依据,你说的,有吗?
k
kankantw
22 楼
用不着放开,保持2胎政策就好,即使按照最新公布的2019年数据,中国人口超过了14亿,净增加467万,10年之内至少还会增加4千万人口,中国人满为患是定局。 实际上,“计划生育”的政策影响下,中国的年度新生人口已经被证明是不可靠的数据,每年漏登至少200多万人,人口普查的数据中的0-7岁人口也是严重漏记,但愿今年的第7次人口普查这个情况能有所改观。 我给大家看2017-2019年小学招生人口数据,同时列出2010-2012年的新生人口。小孩子基本上是7岁入学,入学率达到99.8%以上,是一份延迟7年但非常精确的新生人口统计了(略去了0-7岁的死亡数)。数据显示每年有200多万新生人漏记了,依此估算2019年实际的新生人口在1660万人以上,净增加660万以上,今后10年中国将新增人口6千万人口,太多了。 中国官方公布的年度人口数据: 2010年, 出生1574万,死亡957万人; 2011年, 出生1604万,死亡960万人; 2012年, 出生1635万,死亡966万人; 2013年, 出生1640万,死亡972万人; ...... 2017年,出生1723万,死亡986万人,小学招生1767万人; 2018年,出生1523万,死亡993万人,小学招生1867万人; 2019年,出生1465万,死亡998万人,小学招生1869万人。 (小学招生人数可查看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严寒酷暑
23 楼
多多益善啊 计生委该取缔了
田原
24 楼
每个男人可以娶三个老婆,肯定管用
g
gdby
25 楼
党的新政策:多养孩子少生猪。
B
BlueTide
26 楼
放开二胎,三胎都没用,只有开放二奶,三奶才有用。
W
Wildcatcn
27 楼
对的,我认为现在还是管得太多,还需要放开更多,户口和土地私有这两点,需要放开了
W
Wildcatcn
28 楼
现在的人口管理需要借鉴一下韩国,如果女性具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可以随意生。这样既不会裁撤那个庞大的机关,又会把人口的整体素质提上去
W
Wildcatcn
29 楼
这事的确有,尤其山东,我遇到过,没办法,中国时至今日仍旧不是一个法制社会,仍旧属于一种法家权利社会,从这一点上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腐败是如此普遍了。
什么人
30 楼
活得真屈辱,還不自知,可憐、可悲。
解决不了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31 楼
狗子不够用了,要让他们多生,我们的孩子才可以有狗子用,一代接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尽
解决不了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32 楼
傻逼,你没见过的多了,就能代表没有吗?
w
wang堇
33 楼
计划生育国策错了
g
goodsignal
34 楼
不可以,要不然越穷的地区,孩子越多,越接受不到好的教育,恶性循环。可以逐步取消,先准许生三个再说。
R
RomeoGigli
35 楼
没人理人大代表和政府政策
s
smile
36 楼
生个几把
F
FireCN
37 楼
: 什么jb玩意儿都能让你来反党。
深圳足球
38 楼
岔巴子
39 楼
什么狗屁政策都没有大规模大程度的补贴实际。
荭苹果
40 楼
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另一场文化大革命浩劫,下一场是房地产,权贵利益和国家收入靠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