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n's days are numbered, and he knew it darn well. That's why he wants to salvage it before his troops are completely wiped out by the increasingly modernized Ukrainian forces.
Ukraine of course refused to talk. Their goal is to drive Russians out of their country and they are getting close.
人选、对象、时机,都有深意。







再聊两句俄乌战争的事儿。
昨天,一条新闻上了热搜:当地时间2月11日,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维尔希宁在接受俄媒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准备好“在乌克兰进行不预设任何条件、立足于现实的谈判”。维尔希宁说,所有军事行动,最终都要以谈判来结束,俄罗斯对此也准备好了,但是谈判需要建立在现实之上。
这条消息非常有意思,首先是公布该消息的人选,这么重要的消息,显然是俄高层在商讨后放出的风声 ,但最终作出这个表态的人,不是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不是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洛娃,甚至不是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而选择了一向较为低调的外交部副部长维尔希宁。
我想这个选择是有深意的,虽然从存在感上来看,维尔希宁比开战以来频繁放狠话的那几位确实稀薄,但就表态的官方性而言,维尔希宁其实仅次于拉夫罗夫,让他这样说,其实比用闲职挂起,近期频繁在社交媒体上放嘴炮要扔核弹梅德韦杰夫同志要官方不少。既能把信息传达给对方,也不会给俄国内留下太强烈的“我们要怂了”打脸感。这个安排可谓是非常精妙的——至少面子能保住。
其次是谈判对象问题,虽然国内媒体在转述此条新闻时,都将“在乌克兰”等价于“与乌克兰”进行谈判,但联系原文上下文,你可以看出,俄罗斯这个最新态度,其实更多是奔着“华盛顿(美国)和布鲁塞尔(欧盟)”去的,而不针对基辅(乌克兰)。维尔希宁受访中直接表示目前和平实现与否取决于西方。
也就是说,俄罗斯的这个“什么都可以谈”,更多是说给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的,而并不针对战场上直接抗击他们的乌克兰人。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首相近卫文麿曾经发表过一个奇葩声明,宣称“今后不再以中国作为谈判对手”,很多人初看这段历史会觉得很奇怪——你就是在人家的国土上跟人家干仗啊。维尔希宁说得好:“所有军事行动,最终都要以谈判来结束的”么!怎么能不以中国为谈判对手呢?
但日本人当时的想法是——贫弱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坚持抵抗,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美苏等国在进行支援么?白种人在通过这种方式拖垮我们!所以日本人的意思其实是“我不跟你中国谈,我跟幕后支援你的美国谈,只要能摆平美国,让美国人施压,就能促使你屈服。”
于是就有了太平洋战争前漫长的美日围绕中国和整个西太平洋利益分配问题的扯皮谈判,最终双方谈崩了,珍珠港偷袭,太平洋战争开打。
甭管日本当年的这个如意算盘能否打成,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俄罗斯似乎想复刻这种谈判模式。
但从去年下半年之后的各方一系列表态看,俄罗斯现在最头痛的问题,是他们的外交局势可能还不如当年的日本——
美国人当年至少是愿意把日本大使请到华盛顿,谈“总协调”这个问题的,那意思是:中国的利益美国是可以出卖的,但日本你得识相,出个好价钱,以后在亚洲老老实实的,至少别跟德国一起给美国添乱。
可是目前,无论美国还是英法德,都一再表态他们“不是俄乌战争的参与方,俄罗斯应当寻求与乌克兰达成和解”。这个意思也很明白:我(至少暂时)不愿意跟你谈出卖乌克兰的事儿,你叫什么价我都不接受,有本事你就在我援助不停的情况下和乌克兰和解。
这是让俄方最抓狂的。维尔希宁的此番表态,其实也是迫于西方这种态度的一个回应,你看之前他上司拉夫罗夫的喊话,都是更“近卫风”的——试图复刻“明斯克模式”,直接绕过乌克兰跟西方去谈。
而不能和美欧谈,只能和乌克兰谈,这个难度系数,对俄罗斯来说就太高了。跟去年刚开战时俄罗斯乘着优势给乌克兰提什么“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的四大条件相似。乌克兰如今也给俄罗斯提了四大条件——当地时间10日,乌国家安全秘书又一次强调了这四个条件:
1、俄需退回1991年国境线,包括退出克里米亚半岛;
2、俄需惩办犯下战争罪责的责任人;
3、俄需赔偿赔偿乌克兰损失;
4、俄需对乌克兰提供永久的安全承诺,不再对乌提出任何领土要求。
这四个条件,显然是俄罗斯不可能答应的,答应就意味着承认了“特殊军事行动”的彻底失败,对俄国内产生地震,可能比克里米亚战争战败、日俄战争战败还要惨烈,没准会奔着一战那个效果去。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俄方最终的意思一定还是“在乌克兰谈判”而不是“与乌克兰谈判”——俄目前体面结束战争的最大指望,就是绕开乌克兰直接与西方达成总妥协,因为与乌克兰这个被其“特殊军事行动”了的国家直接和谈,是单点博弈,要付的价码太高了。
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再去理解俄愿意“不预设任何条件的进行谈判”这句话,会知道它很可能别有深意。
如果能谋求与西方的“总妥协”,俄罗斯的博弈点就不仅仅局限于乌克兰这一线,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可以拿来进行让步换取,以便让战争结束的不那么难看。
维尔希宁的这个表态,可以理解为俄在困局中再次试探性的抛给西方的一个媚眼。但这个媚眼西方会不会接受,我们还要再看看。
当年日美谈判时欧战已经开打,美国人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会向日方作出更多让步。但如今不同,俄乌战争是目前还算整体和平的国际局势中唯一一处热战点,西方决策层中存在借这个机会优先彻底解决俄罗斯问题的呼声。
在这种局势下,俄罗斯即便是想达成展开谈判这一步,也是很困难的——西方目前未必有这样轻易放过这个机会的意愿。
最后是这个声明为何选在此时做的问题。我之前在《“周年攻势”,俄军在乌克兰的最后一搏?》一文中曾经谈过,目前外界盛传俄军可能会在本月下旬展开一轮周年攻势。在西方对乌进攻性武器援助到来前做最后一搏。
俄罗斯人知道,谈判这事儿,跟在赌桌上类似,捏在手里的最后一张牌,打出去之前和打出去之后的议价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俄方此时进行表态,也是想在打大仗之前再试一把:“谈不谈谈?再不谈我可打了哈!我可真打了哈……我真的要打了哈……”
但目前看,无论乌方还是整个西方,对俄方的这种战略威慑,甚至没有表达哪怕是礼貌性的紧张。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前两天刚刚又去英法访问了一圈,英国首相苏纳克、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等欧洲首脑都表达了对乌克兰更加坚定的支持,不仅英国,法德现在也在更明确的站队。
这个战况,与刚开战时俄军装甲集群在通往基辅的公路上遭遇乌军“逐个点名”是类似的,与去年四五月俄军装甲三次在同一渡河口岸被反复报销是类似的。更与海湾战争中萨达姆引以为傲的装甲精锐遭遇“死亡公路”如出一辙。
这是一种信息时代军队对工业时代军队的碾压式打击——,我们更应该好奇的其实是,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会有军队在以这样过时的方式打仗?
这分明是在复刻传说中的长矛捅机枪、骑兵砍坦克。
所以,在乌军已经部分被北约系技术装备武装起来的当下,如果这次俄军的周年攻势真的能够取得重大战果,我觉得反而会成为一场永载史册的经典战例——
三十年前的海湾战争,告诉了所有还迷信钢铁洪流的军迷“大人,时代变了”。难道时隔三十年后,俄军又能通过这场进攻告诉大家:“大人,时代又变回来了!”么?
我们拭目以待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