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遍地研究生 都想去体制内!世界还会好吗?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0月4日 18点50分 PT
  返回列表
91251 阅读
49 评论
雷叔写故事

01

有句话很伤人:“中国正在催生一批高学历穷人”。

为此,南风窗采访了三位不得志的硕士毕业生。

其中一位姑娘,本科在双一流大学读,后来去山西某双非院校读研,专业是人文地理学。

毕业时,父母推荐了法院书记员的工作,但她很苦恼,因为这份工作就是在法庭上打字,什么人都可以做。

只是她一直没考上。

这份她没考上、但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是怎么样的呢?

网上有相似的。不久前,江苏全省法院招聘聘用制书记员656人,学历要求是专科及以上。

初步筛选后的竞争比大致是6:1,接下来的初试肯定不轻松,结果还没出来,不过我们可以结合过往信息推测一下学历分布。

江苏法院现有7324名聘用制书记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了64.9%。

想必里面包括干了很久的大专学历的老员工,所以可以推测,近年来被聘用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书记员占比会远远超过六成。

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姑娘她当然会苦恼,自己读到了硕士,阅读过多少学术专著,写过多少论文。

可成为一个打工人后,全部价值在于能不能打字100字/分钟,正确率95%以上。

最后每月到手三四千。

可要成为这样一位打工人的关键在于,挤掉差不多学历的同龄人。

这么一来她的世界观自然被挑战了。

南风窗报道她,既为了说说硕士难找工作的事,也为了报道另一个现象:

很多人会去比本科层次差的学校读研。

经济观察报报道过,一些北大、复旦等名校本科生,选择去广州大学深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每年接受的双一流高校学生推免比例,达到三四成。

同时,双非高校的考研报名人数大幅增长。

2022年西藏民族大学(位于陕西咸阳)考研报名人数暴涨123.2%,江西农业大学猛增80%,湖南工商大学猛增72%,都远远高于著名大学的报名人数增长率。

双非高校已经成为考研香饽饽,为此,陕西理工大学一年前就说要紧抓机遇,提升内涵。

为什么大家开始热衷于去双非高校读研了呢?

因为形势严峻。

文凭社会里,大家主动或被动地都在为学历镀金,以致于考研的人实在太多了。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是1076万人,考研报名457万人,二者的比例接近2:1。

我算了算,这个数据在五年前是3.96:1,在十年前是4.12:1。

毕业就考研,和毕业就失业一样,已成为近几年一股显而易见的趋势。

一些人想轻松一点,把目光放到了推免保研上。

这方面的数据也很夸张。

近两年北京大学的保研比例创下了历史新高,在55%左右。

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过去五年的保研率提高了10%以上。

但推免比例上升的速率,跑不过考研人数增加的速度。实际上,这不过是意味着名校考研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没想到,头部名校的此种做法,还被双非院校仿效。

山东财经大学2022年推免名额为163人,较2021年增加40人。

江苏大学2022年推免数量为293人,较2021年增加50人。

缺乏论文的学生这时候发现,名校的考研保研路已经堵死了,双非院校的保研之路也够呛的。

那么不如转换思路,通过考试去双非院校寻找自己的广阔天空,毕竟自己曾经也算会做题。

他们还会发现,虽然双非硕士在一二线城市竞争力不高,但是在三四五线城市前途可观。

农发行是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它的湖北分行在2022年进行了校园招聘,竞争比远没有当地公务员考试夸张。

你看,不少金融双非硕士拿到了岗位。

从生活幸福感而言,双非硕士在当地政策性银行谋得一份稳定工作,都不比在大城市里挤地铁差。

总之,不管是名校还是双非院校都在被热抢。

除此之外,考研之路上没什么其他选择了。

不考行嘛?不考的话,可能本科毕业即失业。

考研本身就是在推迟求职时间,考上的话,即使研究生失业,也可以尝试灵活就业。

既然如此,试一试呗。

反正每两个毕业生里就有一个会考研。

输了,大不了重头再来。

02

硕士毕业意味着你有了文凭,并不意味着你能拿到工作机会。

很多人会继续进入白热化竞争领域,比如考编。

在这里说说考编的一个重头戏——考教师编制。

光是教师有寒暑假这点,就足以吸引大量学子前去应聘,数据显示,“中国专任教师总量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4.4万人。”

十年来,教师总数增幅26%,或许并不是算迅猛。

但为此做出的铺垫才是惊人的:

十年来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17.2万人次跃升到1144.2万人次。

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增长超65倍,对于考生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未来求职中的对手会很多。

另一个不好的消息是,这些手握教资证去应聘教师编制的人,一个比一个简历优秀。

我们也写过,比如这份2020年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的拟聘名单。

大部分教师从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教师的学位不是硕士就是博士。

还可以看到,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教小学英语;来自北大的博士,教初中数学。

北大硕士教初中道德与法治,清华硕士教小学信息技术,清华硕士教小学美术。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旗下的南外高级中学公布过教师的本科信息与荣誉奖项。

有人是清北本硕连读,有人是清华硕博连读。

有人是AI独角兽企业联合创始人,有人拥有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有人参与编辑高中地理教材,有人拥有多篇核心期刊文章。

荣誉奖项个个出挑,看了不禁令人怀疑,这是在选青年杰出科学家吗?

当然不是,这就是在招高中老师,甚至是在招初中、小学老师。

广州的情况也旗鼓相当。

去年5月份,广州25所中小学招聘203名编制内教师,结果近九成的教师是硕士或博士。

白云区的招聘里,已经明确博士起步,其中两名博士需要去教非热频的心理课。

长沙作为中部城市,也在奋勇追赶。

招聘编制内教师177人,要求是“双一流”高校硕士,国外就读的,大学必须排在世界前100。

当我们打开职位表,可以发现“双一流”高校硕士将要教授小学体育。

网上热议纷纷,一帮名校硕博士去教中小学课程,这有必要吗?单纯是为了教育情怀吗?

或许因为对方给的实在不少吧。

深圳中小学的待遇,知乎有人算了算,可以达到一年二三十万。

这个数据我没有考证过,如果属实,算是不低了。

而且,现在一些地方以好客见长。

鄂尔多斯多所学校,以年薪60万元招聘清北毕业生,豪言“我们财政负担得起”。

薪酬是鄂尔多斯中小学措施的一部分,在招聘启事里,他们还承诺服务满十年后,还能享受对应的住房优惠政策。

那么,让清北博士去教小学初中是不是浪费人才?

这个问题上,要谈施展才能的前提是,谈谈博士们平日里会遇到怎么样的招聘启事。

2018年,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援引中青报的报道:

“中国天眼”难觅才俊,10万元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网友追问,年薪是不是少写了一个零。

蓝鲸财经回复:“没少。”并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符号。

蓝鲸财经后续报道这份科技工作的实际是:

“税后到手五千多一些”。

还有最近敦煌研究院的难处。

他们招专业人才,给了编制,要求是双一流和八大美院毕业的考古硕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下。

结果招不到人,因为地处大西北,薪资3000元。

不过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这个待遇在文博行业中不算低,肯定不是垫底,

既然去当专业技术人才那么辛苦,为什么不能选择待遇好一点的教师编制做贡献呢?

体面的生活和一定的假期,甚至丰厚的薪酬,越来越成为年轻人保护自己的资本了。

毕竟编制内没有职场“35岁中年危机”。

或者换个角度看,学子们涌入考教师编的大军,不过是为了说明:

知识可以有价,或者无价,但不能廉价。

03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除了读研、考编以外,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考公务员。

你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两个人不是考了公务员,就是在考的路上。

很多关于考公的段子并非没有根据。

国考的参考人数近几年保持在百万的级别上。

根据新京报的图表信息,竞争压力曾经可以大到9837人争抢一个岗位。

根据网易文创的数据显示,广东省的国考报考热度远远超过了山东,南方的浙江、湖北、云南、贵州的报考热度也超过了北方许多地区。

除了国考,现在一些省考也在上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比如河南的平均竞争比为73:1,云南是98:1。

五年前的情况相对好一些,河南是52:1,云南是75.7:1。

但也只是“相对”。

优秀人才扎堆考进体制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他们哪里都可能去,包括三四线城市。

浙江理工大学的硕士郝治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正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文章。

对于任何硕博士来说,这都预示着光明的学术前途。

导师也多次建议他在学术道路上好好走下去,可郝治伟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安徽宿州。

在这个四线城市里,他考了当地经开区的一个管理工作,同批被录用的有5名本科生。

示范效应很强烈,跟着干的人不少。

许多高薪的程序员在见识到了社会的毒打后,就走上了这条路。

编程社区网站GitHub上,一份针对程序员的考公指南在几天内就收获了上万星标。

“程序员怎么转行公务员”已经成为了各大网站的热门话题,还被开发出了各类收费教程。

于是每一个职位都开始紧俏,每一场考试都是挤独木桥,考公越来越内卷。

那些一时抢不到入场券的人,另辟蹊径。

有人愿意去殡仪馆上班,半夜坚守岗位,因为有了五险一金,让他们在相亲时倍有面子;

有人考进畜牧站,给老乡的鸡、鸭、羊看病,因为有了五险一金,让他们在相亲时倍有面子。

这才是扎根现实的梦想,值得被复制和推广。

紧跟着,一组很有特色的现象产生了:

“月入3万,不如回家考公务员。”

“在各行各业当螺丝钉,不如回家考公务员。”

“想为自己的孕期买单,就回家考公务员。”

一切的热闹好像真应征了那句话——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04

最近两个月,“小镇做题家”成为网络热词,紧跟着也有一段话很流行:

我生在大山,你生在罗马;  

你说你一步步走得“辛苦”,却不知,我一笔一划都在抗衡自己的苦难。  

站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大城市,我不感谢那堆积如山的题海,只感谢那个淌过题海的自己。

这段话让我很感伤,但我始终知道时代就是如此:

学历在过剩,人才在过剩,打工人更在过剩。

这一切的源头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让你自愿降薪不就是为了你好吗?

只给你800元工资不就是为了你好吗?

经济不景气,这些发生在企业里的情况想必不会少。

既然你卷我、我卷你地互相伤害着,不如去稳定的岗位卷一卷,谁怕谁。

何况到了稳定的岗位,并不一定需要卷。

不是说不能创业,不能去小厂,我们自然鼓励每个人为梦想而努力,但同时不妨看看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他们怎么做。

有句烂大街的至理名言是:

如果不能赚到什么钱,那就尽量不亏钱,少折腾。

另外,在难免不焦虑的今天,我补上一句:

相信明天会更好。

月下偷心人
1 楼
据讲什么一线城市的一般体制内人,月收入2万多毛币。也只有咱的几分之一。在墙内就是争得头破血流,令众人羡慕的样子了。然而墙民却整天牛逼烘烘的样子 -- 不知道说什么好,呵呵。
s
scottfox2008
2 楼
本质在于学历水分太大。 就拿清华为例, 我们以前是五年制,每周六天。 现在是四年每周五天。 就学习时间来讲就是30 : 20, 等于我们以前比现在一个大学多学了50%,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清华的本科远胜其他学校的硕士。 绝大多数人不是天才,而是要用时间来增加自己的能力的。 何况当时的老师是真的尽心尽力教学生,现在的出去搞项目。 当时的教授指导两个博士,四个硕士就很多了。 现在听说有指导好几十硕博的。 人的经历有限,怎么可能指导这么多, 学生能学到什么,只有天知道。 要我说,本科毕业工作五年,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再决定是不是念硕士博士。 [2评]
A
AMONIA
3 楼
当一个国家的文人们都争着当太监的时候,说明宫里的伙食太好了。
无所谓惧
4 楼
挑不动两百斤走不完10里地,换了肩都进不了体制内
c
chinapope
5 楼
公务员研究生化不奇怪。德国正式编制的小学老师全是(等同)研究生学历以上。
R
Robin_Snow
6 楼
你清华还算好的,读博和北京某化工类大学一个组合作过,博士生的水平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这个导师还是以发了很多好文章著称。所以我觉得很多导师招一堆硕士博士,不是培养就是当苦力,最后能毕业看努力更看命。就这种机制,你觉得大部分学生即使毕业拿到学位,能有真本事?
错错错错错
7 楼
研究生这么多,只要1%成才了,中国就会突飞猛进。
纽约痞子nyc
8 楼
反正都是在习和权贵阶层划定的圈圈里面,随便你们怎么玩,最后都逃不过成为韭菜被收割和被吸血的命运
a
abc868
9 楼
俄爷爷亲生的中国十四亿东亚病夫又赢麻逼了!
随意岁月
10 楼
40年前职位随便挑,30年前包分配,现在只能去送外卖了
飞翔的鱼头
11 楼
说白了就是就业岗位不足中国不需要高科技人才或者说根本不需那么多高学历人才 你大学都不好找工作 上了研究生就好找了?问题并不在你的学历高低而是没那么多岗位!
西
西安以东
12 楼
一个国家超过50%的人想进入体制内, 这个国家就完蛋了 [1评]
j
juewangle
13 楼
现在的都灌水上瘾。已经卷到了本科生人均手握好几篇paper的水平了,反正我看不懂。 时间都花在多发几篇,我就不信能有啥深度和内容。
b
bwolf
14 楼
都是卷出来的,抢到了社会资源,然后呢
r
rainlion
15 楼
: 也不是吧。。你觉得是不是文化的情况?就是农耕社会血液里都是追求稳定得多。。
一分为二好
16 楼
就业形式严峻,工作极度不保险,自然促使大家拼命争取如体制内。咱们的公务员考试大概是世界上就业竞争最严酷的。
j
juewangle
17 楼
天眼10万招聘确实很可笑。 如果有家有另一半甚至孩子的,怎么可能去? 如果连另一半都没有的,就这点收入和那种偏僻地方还可能属于保密单位,岂不是注定孤独一生?
万岁我的国
18 楼
所以说中国不需要那么多高学历的人~!
搞啥都好
19 楼
你就是老观念的产物,而且还没有认识到你已经被时代淘汰。这就和有些老东西还在强调以前的手机好,实体按键方便,有手感一样。自己沦落到井底之蛙的阶段,却还不知情,任然"呱呱"其谈。
爬行兔
20 楼
日本东大出来的也不少进了体制了….这很奇怪么?
金三
21 楼
中国人以为读了书就不是韭菜了,成为赵家人了,做梦,你们世世代代被大白桶的命,下辈子吧。
N
NBC111
22 楼
基本就是一句话:内卷
匹夫
23 楼
嗯嗯,祝你全家今后都是小学生
匹夫
24 楼
研究你家男性的鸡吧,没错 给白皮猪洗碗的反华垃圾可以考虑研究怎么舔自己的白皮猪主人呀
匹夫
25 楼
一群领了钱的反华垃圾沉渣泛起,祝你们在海外的生活过得精彩哦,被你霉国主子一年近万次的亚裔歧视歧视到爽哦
9
94111
26 楼
是这个体制培养出的都是高分低能的畸形的工具人,更加没有任何的创造力。
坚持100
27 楼
不管哪个国家的人都想去体制内端贴饭碗,一群...以为欧美人不吃饭不拉屎一样的。 [1评]
走马读人
28 楼
我的解密不僅國人不懂全世界不懂 時代不是持續進步而是渦旋式反覆 --還挺裝逼
我是大炮
29 楼
美国也是吗? 参政的还得自带家底 机关里年薪6 7万够花? 华人一般都参军 做警察 拼25年拿退休福利
c
chinapope
30 楼
研究生严格上不能算"高"学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太低了。
城市沉睡
31 楼
中国的人员素质大跳进。以前是大学生甚至大专生都是稀有的。现在研究生遍地,应该是好事。
j
jiaqi0930
32 楼
这样多好啊 都往体制里钻 这样共产党的统治才会稳当 谁愿意打破自己的饭碗? 这也是一种维稳手段 就是让你卷 不行就再卷卷
B
BTY2684
33 楼
竞争中被淘汰群体容易滋生狗粮
g
givetome
34 楼
烂大街的专业,找不到工作很正常
w
wuxinghongqi01
35 楼
关世界屁事,你们自己玩吧
a
azkaban
36 楼
是不是好事要看关系。譬如你以前考不上大学但有关系,另一个人考上了研究生但没关系,而工作职位有限,你们俩的机会就有可能差不多。现在他也是研究生,你也是研究生,你靠关系轻而易于地就可以把对方挤掉。
h
hs6park
37 楼
我们这就没几个研究生打着政府工,私企待遇普遍优于政府部门。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十年老
38 楼
中国现在缺少的明明是高理工科,高级技工,特级技工,非得疯狂培养文科,艺术类,这些人毕业等于失业。
S
Sarandon
39 楼
都想去体制内! ======================= ` 进不了体制内,可以当网络评论员,五毛一贴。
南方兔儿爷
40 楼
为什么不呢?一个一辈子务农的本地人当政府机关干部会比一个学外贸的大学生更好用吗?自古当官赴任都是几千年的传统,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交流。
C
Cup3
41 楼
中国人太多了,出国吧,过个正常人的生活。
金蛋
42 楼
: 確實!
B
Buckycloud
43 楼
公务员教师岗位火爆实在是太正常了,有得选,谁不愿意朝九晚五躺平过日子。改变世界的工作交给别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