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英九此次来大陆祭祖、交流,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多数人都是支持的。
2)在美国“以台制华”、民进党“倚美谋独”导致两岸一度兵凶战危的背景下,马英九此访至少具有两重积极意义:
——马英九此行让大家重新看到了,两岸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和平交往的可能;
——马英九在访问中多次表达“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两岸人民都属于中华民族”,“努力振兴中华”等态度,这种积极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跟一个中国原则一脉相承,跟民进党的“台独”路线截然不同。
3)这几天,大陆网络上对于马英九此访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核心是涉及到如何评价马英九这个人。我个人觉得,马英九目前还在大陆访问,整体气氛不错,我们不用在这个时候刻意去批评马英九过去的一些言行,这是基本的“待客之道”。
4)当然,本着就事论事的态度,我们也可以对马英九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大面,不能以偏概全,不及其余。现在回过头来看,马英九当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八年,是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最好的八年。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交流、往来,签署了二十多项合作协议。正是在马英九当政期间,两岸出现了一段宝贵的“和平红利期”。
5)马英九为人一贯洁身自好,做事又极其谨慎,而他的对手,民进党的那些政客,则是一群“为了谋取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的人。所以很多人都觉得,马英九很容易被民进党的政客欺负。马英九在台上的那八年,没有纠正民进党搞的“台独”课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民进党在教育问题上搞“去中国化”,危害非常大,这不仅让台湾年轻人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也为国民党此后在选战中无法提出打动台湾年轻人的论述埋下了伏笔。
6)此外,马英九在台上八年,当两岸交流被民进党“抹黑”“抹红”的时候,他选择了退缩,最终两岸服贸协定在民进党煽动的街头运动中搁浅。更不用说,马英九在那八年中,也没有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去进一步推动两岸的政治协商,甚至还一度提出了“不独、不统、不武”这样一种消极的维持现状的论述。
7)但客观来说,马英九之所以在上述事项上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既跟他个性中的弱点有关,也跟当时台湾内部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有关。从马英九的角度来说,台湾内部在国家和民族认同问题上有分歧,他不可能强推两岸和平统一,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仅不具有可行性,也容易让国民党在台湾内部选举中面临更大的压力。
8)马英九的想法是,两岸交流、协商,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统一的大目标不变,但可以慢慢来。因此,我们不能说马英九是“独台”,他跟民进党的“台独”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有一个细节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2005年去世,他的骨灰盒上写的是:“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对于马英九来说,他有很强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也有很强的民族情感,这从他父亲那里就是一贯如此。
也有人说,马英九后来已经意识到了民进党“台独”课纲的危害性,他这次带着台湾年轻人来大陆交流,帮助他们获得一种正确的“历史观”,这也是在弥补当年未能及时纠正民进党“台独”课纲造成的缺憾。
9)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马英九到底还能在台湾内部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其实,台湾内部一直都有“统”和“独”两种路线。非常遗憾的是,过去二十多年,民进党搞“台独”课纲,扶植“台独”媒体,一直搞各种明里暗里的“台独”动作,把很多台湾人的国家和民族认同都搞乱了。在台湾内部,坚定支持国家统一的人比例在下降,而且呈现出老龄化的特征。
大陆和台湾的中国人,要如何配合,才能彻底扭转台湾内部这种“独压过统”的思潮?关键就在于,两岸的中国人要努力配合,尤其是中国大陆要善于利用其日渐增强的综合国力,让更多的台湾人明确看到,坚持统一,就有和平、有发展、有繁荣,而坚持“台独”,则一定会面临战争的灾难性后果。
大陆对“台独”势力的打击越严厉,越能用日渐增强的军事实力,将“台独”一定会带来战争的风险明确传递给每一个台湾人,就越能在台湾内部形成一种“求和平、要交流、反‘台独’”的思潮。
10)接下来,围绕台湾问题的斗争,关键是如何改变台湾的主流民意。从佩洛西窜台后的经验来看,解放军“围台军演”产生了明显的震慑效果,确实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对民进党“倚美谋独”产生了疑虑,担心台湾会像乌克兰那样变成一片焦土,这是最强有力的“促统”策略。
回到马英九访问大陆这件事情上来,道理同样如此。如果大陆用行动表明,民进党“倚美谋独”就意味着战争,台湾内部会因为害怕战争而反过来制约民进党的“台独”冲动,就会更加支持马英九促进两岸交流的努力。
1)马英九此次来大陆祭祖、交流,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多数人都是支持的。
2)在美国“以台制华”、民进党“倚美谋独”导致两岸一度兵凶战危的背景下,马英九此访至少具有两重积极意义:
——马英九此行让大家重新看到了,两岸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和平交往的可能;
——马英九在访问中多次表达“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两岸人民都属于中华民族”,“努力振兴中华”等态度,这种积极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跟一个中国原则一脉相承,跟民进党的“台独”路线截然不同。
3)这几天,大陆网络上对于马英九此访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核心是涉及到如何评价马英九这个人。我个人觉得,马英九目前还在大陆访问,整体气氛不错,我们不用在这个时候刻意去批评马英九过去的一些言行,这是基本的“待客之道”。
4)当然,本着就事论事的态度,我们也可以对马英九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大面,不能以偏概全,不及其余。现在回过头来看,马英九当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八年,是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最好的八年。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交流、往来,签署了二十多项合作协议。正是在马英九当政期间,两岸出现了一段宝贵的“和平红利期”。
5)马英九为人一贯洁身自好,做事又极其谨慎,而他的对手,民进党的那些政客,则是一群“为了谋取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的人。所以很多人都觉得,马英九很容易被民进党的政客欺负。马英九在台上的那八年,没有纠正民进党搞的“台独”课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民进党在教育问题上搞“去中国化”,危害非常大,这不仅让台湾年轻人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也为国民党此后在选战中无法提出打动台湾年轻人的论述埋下了伏笔。
6)此外,马英九在台上八年,当两岸交流被民进党“抹黑”“抹红”的时候,他选择了退缩,最终两岸服贸协定在民进党煽动的街头运动中搁浅。更不用说,马英九在那八年中,也没有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去进一步推动两岸的政治协商,甚至还一度提出了“不独、不统、不武”这样一种消极的维持现状的论述。
7)但客观来说,马英九之所以在上述事项上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既跟他个性中的弱点有关,也跟当时台湾内部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有关。从马英九的角度来说,台湾内部在国家和民族认同问题上有分歧,他不可能强推两岸和平统一,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仅不具有可行性,也容易让国民党在台湾内部选举中面临更大的压力。
8)马英九的想法是,两岸交流、协商,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统一的大目标不变,但可以慢慢来。因此,我们不能说马英九是“独台”,他跟民进党的“台独”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有一个细节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2005年去世,他的骨灰盒上写的是:“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对于马英九来说,他有很强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也有很强的民族情感,这从他父亲那里就是一贯如此。
也有人说,马英九后来已经意识到了民进党“台独”课纲的危害性,他这次带着台湾年轻人来大陆交流,帮助他们获得一种正确的“历史观”,这也是在弥补当年未能及时纠正民进党“台独”课纲造成的缺憾。
9)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马英九到底还能在台湾内部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其实,台湾内部一直都有“统”和“独”两种路线。非常遗憾的是,过去二十多年,民进党搞“台独”课纲,扶植“台独”媒体,一直搞各种明里暗里的“台独”动作,把很多台湾人的国家和民族认同都搞乱了。在台湾内部,坚定支持国家统一的人比例在下降,而且呈现出老龄化的特征。
大陆和台湾的中国人,要如何配合,才能彻底扭转台湾内部这种“独压过统”的思潮?关键就在于,两岸的中国人要努力配合,尤其是中国大陆要善于利用其日渐增强的综合国力,让更多的台湾人明确看到,坚持统一,就有和平、有发展、有繁荣,而坚持“台独”,则一定会面临战争的灾难性后果。
大陆对“台独”势力的打击越严厉,越能用日渐增强的军事实力,将“台独”一定会带来战争的风险明确传递给每一个台湾人,就越能在台湾内部形成一种“求和平、要交流、反‘台独’”的思潮。
10)接下来,围绕台湾问题的斗争,关键是如何改变台湾的主流民意。从佩洛西窜台后的经验来看,解放军“围台军演”产生了明显的震慑效果,确实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对民进党“倚美谋独”产生了疑虑,担心台湾会像乌克兰那样变成一片焦土,这是最强有力的“促统”策略。
回到马英九访问大陆这件事情上来,道理同样如此。如果大陆用行动表明,民进党“倚美谋独”就意味着战争,台湾内部会因为害怕战争而反过来制约民进党的“台独”冲动,就会更加支持马英九促进两岸交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