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不少华人区的亚洲超市出现了华裔民众抢购大米的信息,商家随后表示已经在补充货源,请民众不要担心大米的供给,也不会为此哄抬价格。相关阅读:美防疫大恐慌!华人疯狂囤米囤粮,现场抢购一空…
不过在新闻发出后,网友对于这样的恐慌性囤货也意见不一。
有人认为囤货是为了减少出门,是利己也是利于他人的行为。
有人认为华人自我制造恐慌,在多族裔的社会,这样特殊化的事件会触发很多不好的影响。
在新闻发布后,更有人私下联系我们,告诉我们不止是华人超市,在昨天新闻发布后,他特意去了Costco,发现那里也出现了比平时更夸张的大批购买的景象。
这位网友称自己住在加州华人区,平时大家也会去costco购物,但是昨晚下班一去costco就有点吃惊。
门口的购物车一辆没有,而且店内原堆积了很高的瓶装水,一瓶也没有了。
他继续购物发现,不但水没有了,米,面,油的货架都差不多抢空了。
一问店员说,早上开门没多久就没货了。
这位网友表示自己最后只能改去旁边的超市购买了一箱水。
据这位网友说,Costco这样的地方虽然平日里民众也会大宗购物,但是像水,米,面,油这样的日用物品一起短缺还是第一次见到。
即便是前段时间传言加州要大地震时,人们也没有这样的购物情绪。
住在佛州的张女士也表示虽然说HHS有建议民众屯水和屯粮,但是他在超市看到基本上囤货的还是以亚裔面孔为主。
她表示或许因为我们华人因为中国的疫情比老外关注的多,老外现在还没反映过来吧。
相对于这两位网友的态度,家住尔湾的陈女士可能更夸张一些。
昨天这位陈女士花了2000美元买足了食物和生活消耗品,她表示自己半年内不准备购物了。
家住尔湾的陈女士表示,当天她光顾的是靠近尔湾The District的Coscto。
谨慎的她表示希望一开门就进去,因为这样去的顾客少,病毒也少。
结果她因为工作有些耽搁,等到10:30走入超市时,发现里面卖面的货架已经空了,大米就剩下两袋。
此时一位华人还正在旁边往车上搬大米。
陈女士表示还好先生有先见之明,已经去超市买过不少桶装水。
等她到来时,桶装水也80%被抢空了。
另外据她说,当天除了明显看到华人抢购外,老外抢购的也不少,而且都是日常消耗品,罐头食品等长期保存的食品。
最后这位陈女士买了2000多美元的日常消耗品,包括6桶油各种纸巾手纸7大包,还有消毒纸巾,各类罐头整整两车货物。
当问及吃不了怎么办时,她表示没事的,罐头的保质期都要到2023年。
就在结账的时候,陈女士看到了一位朋友,朋友看到她买这么多东西有些惊诧,陈女士告诉她很多货架都空了,这位朋友”吓“的也赶紧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打电话,让大家快来储备日常消耗品。
其实不少民众都有这样的恐慌心理,就是看到别人买,自己不买会不会成为后面买不到,最倒霉的那一个?
在昨天购物大军中,一位纽约华裔女士表示,自己买了三袋大米,虽然平时家里不怎么吃米,但是看到大家都买,突然就很紧张,一边守着自己的购物车,她一边尴尬的笑着说: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神经病。
不过相对于东西海岸较为紧张的气氛,美国其他以白人为主的社区确实并未见到这样的景象。
在昨天新闻过后,一位住在中部的网友私信我们说,自己这边以99%的白人为主,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超市里也没看到特殊的抢购,货品充足。
相关报道: 美国人慌了!抢空超市还开始囤枪了
面对疫情只能预防为主,佩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各国的口罩一度被中国人炒上了天价,囤积口罩也是家里有矿的表现。
但在美国,不仅没人疯狂购买口罩,反而枪支的销量暴涨。
囤枪在家就能抵抗病毒?
这个思路,美国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2月25日旧金山市长伦敦⋅布里德宣布该市进入紧急状态。
随着这一消息公布,三天内旧金山教堂区枪店Fightback247的枪支销售增长了45%,弹药销售增长了130%。
“还有的枪店被涌入的平民买到断货。”
各地华人都在疯狂囤粮和口罩的时候,美国人都开始囤枪了。
据最新消息显示——
截至 2 月 28 日,在中国之外,新冠病毒已经扩散到 51 个国家地区,累计确诊 4691 人,累计死亡 67 人。
2 月 28 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此前的“高”上调为“很高”。
如果疫情控制得当,最终结果可能是全球局部地区爆发;
如果疫情控制失败,则会成为全球大流行。
在种种恐惧和不利的因素下,疫情在北美、中东、意大利、日韩等多国爆发。
现在只有南极洲未发现确诊病例。
在美国,新冠病毒疫情的可怕也随着媒体的报道被大家重视。
特朗普在白宫的记者会上表示:
“新冠病毒会像奇迹一般消失,但也可能会变得更糟糕,我们最好的专家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而疫情牵动的除了股价之外,就是枪支了。
说到囤枪,美国但凡发生大事,枪械需求都会大幅度提高。
2017年10月1日夜里,美国拉斯维加斯发生大规模枪击案,震惊世界。
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枪击案,犯罪暴力模式更是在当年惠特曼枪击案的模式上进行“改进”。
但案件发生过后,一个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美国枪械制造商个股普涨,枪支销量猛增。
每一次发生枪击案,控枪的议题又会被提上日程,美国就会出现一轮新的买枪热。
已经成为了恶性循环。
财经媒体CNBC利用对冲基金量化研究工具Kensho发现,从1994年4月的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以来,美国共发生了32起引发大规模死伤的枪击事件。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枪械制造商类股通常跑赢大盘,斯特姆-儒格股价平均涨2.9%,American Outdoor Brands股价平均涨5.4%。
恐惧情绪一旦在美国蔓延,民众对枪支的渴望就会暴增。
枪械好像成为了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有意思的是,
美国大选,出于对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获胜的担忧,美国枪支销量明显增多,创下历年最高。
民主党人向来主张加强枪支管控,也主张禁售枪械类杂志。
感到不安的心态造成了美国民众对枪支的大量需求。
这次疫情也不例外,很多美国人认为疫情严重会导致暴徒出没,以防万一要囤点武器在家。
很多枪支超市中,食物和枪械放在一起出售。
囤粮和囤武器一样重要。
枪械广告:为什么你现在要买子弹?
每当大事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美国人囤积枪支的癖好就会泛滥。
这已经成为惯例。
2018年底,圣诞节,美国的枪支子弹成为了抢手的年货。
一万发子弹,买到就是赚到。
一项由州政府资助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枪支暴力研究中心调查研究发现——
加州420人家里,囤了1990万支枪。
州私人拥有的枪支数量约为1,990万支,但有9.6%的枪支拥有者有10支或更多,占该州枪支总量的47.5%
加州拥有最严格的枪支管理规定,但为什么依旧这么多人拥有枪支?
原因是去年七月,加州实施了子弹购买新法,要求居民需要经过背景审核后,才可以购买枪支所用弹药。
这使得加州成为全美唯一一个对弹药购买进行背景审查的州。
依赖于枪支的民众,开始疯狂购买几年所需的枪支和子弹,囤积在家中。
纪录片《科伦拜校园事件》着眼于大屠杀的背景、环境以及公众对这个事件反应,深入到美国暴力事件的本质。
枪支是一个符号,架起了美国自由和自我毁灭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持枪、禁枪、控枪,枪支的泛滥和暴力,成为窥探美国制度的门径。
有人说,美国应该禁枪。
但出现车祸,不是因为车,同样,出现枪击事件,不是因为枪,而是手握枪的那个人。
当你叩响扳机前应该想清楚,这把枪的用途,枪是用来自卫的,而不是射杀同学、老师甚至是无辜的人的杀人工具。
在美国,除了白人喜欢囤枪外,亚洲人也有购买枪支的需求。
尤其是韩国人。
华人囤枪有基于文化上和法制观念上的差异,急需枪支来保护自身安全。
美国警察在有第一时间基于他自身判断剥夺你生命的权力的,却没有在你生命受到威胁时对你进行任何保护的义务时,你会怎么想?
绝大多数亚洲人第一反应都会是,你在开玩笑。
这真的不是在开玩笑。
这是由美国最高法院从1981年来通过一系列法案确定的原则。
(美国的案例法系中,一个案子的法理解释在未被推翻前就一直生效,而最高法院的对于美国警察的权责对应是靠一系列案例来维持的,因此推翻几乎不可能)
由于最高法院的这一界定,导致了美国各州的自卫权下放和公民持枪权的极大增加。
对于亚洲人,尤其是韩裔,枪支也似乎是必不可缺的。
92年,洛杉矶发生黑人大暴动。
由于黑人和韩国人文化上的差异,向来谁都看不惯谁,黑人认为韩国店主常常歧视他们。
韩国人也觉得黑人歧视他们。
于是,在92年发生了震惊美国的大暴乱。
韩国人和黑人在洛杉矶的韩国城发生枪战,数千家韩国人开设的商店遭到洗劫。
韩国人则以家庭或者社区为单位拼命抵抗,采取巷战与黑人决斗。
手枪、冲锋枪、散弹枪...韩国店主在自家的店前扫射,驱赶暴徒。
这也是为什么购枪在美国是不分人的,只要有资格,谁都希望能有一把枪保护自己和家人。
但过分的囤积武器,真的合理吗?
任何一个人在不同刺激下都有失控的可能,而全民拥枪使得这种失控后果的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加。
如果恰好失控者带枪,而周边人不带,则很可能会产生悲剧。
除了枪械爱好者,普通人囤枪大概率是想要心理安慰。
就目前来说,有特朗普的加持,强力禁枪或者控枪基本不可能。
图源:insider
特朗普一直在强调:“杀人的是人,不是枪。”
这句话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承认了人性本善,而我们引以为豪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人性本恶上的。
人性本恶,我们才会有这么多条例和法律,去规范甚至震慑人的行为,让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如果人性本善,法律大概是不存在的。
但如果每次枪击案出现,都用“这人是恶人”去解释,这就相当于承认大规模枪击案不再是法律问题,而是道德问题。
而道德问题,不可控。因为每个凶手的杀人动机五花八门,有情杀,有仇杀,也有单纯看别人不爽,无法从源头上去控制并遏制。
没想到,在疫情蔓延的今天,美国人竟然也开始担心疫情会引发暴乱,早早购买了枪支。
昨天在不少华人区的亚洲超市出现了华裔民众抢购大米的信息,商家随后表示已经在补充货源,请民众不要担心大米的供给,也不会为此哄抬价格。相关阅读:美防疫大恐慌!华人疯狂囤米囤粮,现场抢购一空…
不过在新闻发出后,网友对于这样的恐慌性囤货也意见不一。
有人认为囤货是为了减少出门,是利己也是利于他人的行为。
有人认为华人自我制造恐慌,在多族裔的社会,这样特殊化的事件会触发很多不好的影响。
在新闻发布后,更有人私下联系我们,告诉我们不止是华人超市,在昨天新闻发布后,他特意去了Costco,发现那里也出现了比平时更夸张的大批购买的景象。
这位网友称自己住在加州华人区,平时大家也会去costco购物,但是昨晚下班一去costco就有点吃惊。
门口的购物车一辆没有,而且店内原堆积了很高的瓶装水,一瓶也没有了。
他继续购物发现,不但水没有了,米,面,油的货架都差不多抢空了。
一问店员说,早上开门没多久就没货了。
这位网友表示自己最后只能改去旁边的超市购买了一箱水。
据这位网友说,Costco这样的地方虽然平日里民众也会大宗购物,但是像水,米,面,油这样的日用物品一起短缺还是第一次见到。
即便是前段时间传言加州要大地震时,人们也没有这样的购物情绪。
住在佛州的张女士也表示虽然说HHS有建议民众屯水和屯粮,但是他在超市看到基本上囤货的还是以亚裔面孔为主。
她表示或许因为我们华人因为中国的疫情比老外关注的多,老外现在还没反映过来吧。
相对于这两位网友的态度,家住尔湾的陈女士可能更夸张一些。
昨天这位陈女士花了2000美元买足了食物和生活消耗品,她表示自己半年内不准备购物了。
家住尔湾的陈女士表示,当天她光顾的是靠近尔湾The District的Coscto。
谨慎的她表示希望一开门就进去,因为这样去的顾客少,病毒也少。
结果她因为工作有些耽搁,等到10:30走入超市时,发现里面卖面的货架已经空了,大米就剩下两袋。
此时一位华人还正在旁边往车上搬大米。
陈女士表示还好先生有先见之明,已经去超市买过不少桶装水。
等她到来时,桶装水也80%被抢空了。
另外据她说,当天除了明显看到华人抢购外,老外抢购的也不少,而且都是日常消耗品,罐头食品等长期保存的食品。
最后这位陈女士买了2000多美元的日常消耗品,包括6桶油各种纸巾手纸7大包,还有消毒纸巾,各类罐头整整两车货物。
当问及吃不了怎么办时,她表示没事的,罐头的保质期都要到2023年。
就在结账的时候,陈女士看到了一位朋友,朋友看到她买这么多东西有些惊诧,陈女士告诉她很多货架都空了,这位朋友”吓“的也赶紧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打电话,让大家快来储备日常消耗品。
其实不少民众都有这样的恐慌心理,就是看到别人买,自己不买会不会成为后面买不到,最倒霉的那一个?
在昨天购物大军中,一位纽约华裔女士表示,自己买了三袋大米,虽然平时家里不怎么吃米,但是看到大家都买,突然就很紧张,一边守着自己的购物车,她一边尴尬的笑着说: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神经病。
不过相对于东西海岸较为紧张的气氛,美国其他以白人为主的社区确实并未见到这样的景象。
在昨天新闻过后,一位住在中部的网友私信我们说,自己这边以99%的白人为主,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超市里也没看到特殊的抢购,货品充足。
相关报道: 美国人慌了!抢空超市还开始囤枪了
面对疫情只能预防为主,佩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各国的口罩一度被中国人炒上了天价,囤积口罩也是家里有矿的表现。
但在美国,不仅没人疯狂购买口罩,反而枪支的销量暴涨。
囤枪在家就能抵抗病毒?
这个思路,美国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2月25日旧金山市长伦敦⋅布里德宣布该市进入紧急状态。
随着这一消息公布,三天内旧金山教堂区枪店Fightback247的枪支销售增长了45%,弹药销售增长了130%。
“还有的枪店被涌入的平民买到断货。”
各地华人都在疯狂囤粮和口罩的时候,美国人都开始囤枪了。
据最新消息显示——
截至 2 月 28 日,在中国之外,新冠病毒已经扩散到 51 个国家地区,累计确诊 4691 人,累计死亡 67 人。
2 月 28 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此前的“高”上调为“很高”。
如果疫情控制得当,最终结果可能是全球局部地区爆发;
如果疫情控制失败,则会成为全球大流行。
在种种恐惧和不利的因素下,疫情在北美、中东、意大利、日韩等多国爆发。
现在只有南极洲未发现确诊病例。
在美国,新冠病毒疫情的可怕也随着媒体的报道被大家重视。
特朗普在白宫的记者会上表示:
“新冠病毒会像奇迹一般消失,但也可能会变得更糟糕,我们最好的专家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而疫情牵动的除了股价之外,就是枪支了。
说到囤枪,美国但凡发生大事,枪械需求都会大幅度提高。
2017年10月1日夜里,美国拉斯维加斯发生大规模枪击案,震惊世界。
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枪击案,犯罪暴力模式更是在当年惠特曼枪击案的模式上进行“改进”。
但案件发生过后,一个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美国枪械制造商个股普涨,枪支销量猛增。
每一次发生枪击案,控枪的议题又会被提上日程,美国就会出现一轮新的买枪热。
已经成为了恶性循环。
财经媒体CNBC利用对冲基金量化研究工具Kensho发现,从1994年4月的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以来,美国共发生了32起引发大规模死伤的枪击事件。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枪械制造商类股通常跑赢大盘,斯特姆-儒格股价平均涨2.9%,American Outdoor Brands股价平均涨5.4%。
恐惧情绪一旦在美国蔓延,民众对枪支的渴望就会暴增。
枪械好像成为了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有意思的是,
美国大选,出于对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获胜的担忧,美国枪支销量明显增多,创下历年最高。
民主党人向来主张加强枪支管控,也主张禁售枪械类杂志。
感到不安的心态造成了美国民众对枪支的大量需求。
这次疫情也不例外,很多美国人认为疫情严重会导致暴徒出没,以防万一要囤点武器在家。
很多枪支超市中,食物和枪械放在一起出售。
囤粮和囤武器一样重要。
枪械广告:为什么你现在要买子弹?
每当大事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美国人囤积枪支的癖好就会泛滥。
这已经成为惯例。
2018年底,圣诞节,美国的枪支子弹成为了抢手的年货。
一万发子弹,买到就是赚到。
一项由州政府资助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枪支暴力研究中心调查研究发现——
加州420人家里,囤了1990万支枪。
州私人拥有的枪支数量约为1,990万支,但有9.6%的枪支拥有者有10支或更多,占该州枪支总量的47.5%
加州拥有最严格的枪支管理规定,但为什么依旧这么多人拥有枪支?
原因是去年七月,加州实施了子弹购买新法,要求居民需要经过背景审核后,才可以购买枪支所用弹药。
这使得加州成为全美唯一一个对弹药购买进行背景审查的州。
依赖于枪支的民众,开始疯狂购买几年所需的枪支和子弹,囤积在家中。
纪录片《科伦拜校园事件》着眼于大屠杀的背景、环境以及公众对这个事件反应,深入到美国暴力事件的本质。
枪支是一个符号,架起了美国自由和自我毁灭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持枪、禁枪、控枪,枪支的泛滥和暴力,成为窥探美国制度的门径。
有人说,美国应该禁枪。
但出现车祸,不是因为车,同样,出现枪击事件,不是因为枪,而是手握枪的那个人。
当你叩响扳机前应该想清楚,这把枪的用途,枪是用来自卫的,而不是射杀同学、老师甚至是无辜的人的杀人工具。
在美国,除了白人喜欢囤枪外,亚洲人也有购买枪支的需求。
尤其是韩国人。
华人囤枪有基于文化上和法制观念上的差异,急需枪支来保护自身安全。
美国警察在有第一时间基于他自身判断剥夺你生命的权力的,却没有在你生命受到威胁时对你进行任何保护的义务时,你会怎么想?
绝大多数亚洲人第一反应都会是,你在开玩笑。
这真的不是在开玩笑。
这是由美国最高法院从1981年来通过一系列法案确定的原则。
(美国的案例法系中,一个案子的法理解释在未被推翻前就一直生效,而最高法院的对于美国警察的权责对应是靠一系列案例来维持的,因此推翻几乎不可能)
由于最高法院的这一界定,导致了美国各州的自卫权下放和公民持枪权的极大增加。
对于亚洲人,尤其是韩裔,枪支也似乎是必不可缺的。
92年,洛杉矶发生黑人大暴动。
由于黑人和韩国人文化上的差异,向来谁都看不惯谁,黑人认为韩国店主常常歧视他们。
韩国人也觉得黑人歧视他们。
于是,在92年发生了震惊美国的大暴乱。
韩国人和黑人在洛杉矶的韩国城发生枪战,数千家韩国人开设的商店遭到洗劫。
韩国人则以家庭或者社区为单位拼命抵抗,采取巷战与黑人决斗。
手枪、冲锋枪、散弹枪...韩国店主在自家的店前扫射,驱赶暴徒。
这也是为什么购枪在美国是不分人的,只要有资格,谁都希望能有一把枪保护自己和家人。
但过分的囤积武器,真的合理吗?
任何一个人在不同刺激下都有失控的可能,而全民拥枪使得这种失控后果的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加。
如果恰好失控者带枪,而周边人不带,则很可能会产生悲剧。
除了枪械爱好者,普通人囤枪大概率是想要心理安慰。
就目前来说,有特朗普的加持,强力禁枪或者控枪基本不可能。
图源:insider
特朗普一直在强调:“杀人的是人,不是枪。”
这句话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承认了人性本善,而我们引以为豪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人性本恶上的。
人性本恶,我们才会有这么多条例和法律,去规范甚至震慑人的行为,让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如果人性本善,法律大概是不存在的。
但如果每次枪击案出现,都用“这人是恶人”去解释,这就相当于承认大规模枪击案不再是法律问题,而是道德问题。
而道德问题,不可控。因为每个凶手的杀人动机五花八门,有情杀,有仇杀,也有单纯看别人不爽,无法从源头上去控制并遏制。
没想到,在疫情蔓延的今天,美国人竟然也开始担心疫情会引发暴乱,早早购买了枪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