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的角度,此事没有争议,骑手是故意杀人,最终大概率面临死刑。但更令人叹息的是,在不会出错的精算系统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逐渐失效。 又一起因外卖员对“差评”不满而引起的纠纷。悲惨的是,这次付出的是巨大的生命代价:有两个人在纠纷中丧生。不出意外,杀人者也面临死刑。 11月10日,南京宣武区的一家“老乡鸡”餐馆发生凶案。一名“饿了么”外卖员连杀二人。死者分别是餐馆21岁的男经理,以及19岁的女服务员许某。目前,外卖员已经被警方逮捕。 事件的起因看起来只是一次有点轻率的“差评”。但还原这件事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这起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其发生的背后逻辑仍然存在,而且越来越清晰。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在外卖快递行业异常发达的中国,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和这个行业发生着关联。不管是平台,还是消费者,以及整个社会,如果仅仅停留在为生命的消逝而悲哀,而不反思这背后的问题,悲剧迟早会再次发生。 ▎ 正在送单的外卖骑手 图片来源:东方IC差评、道歉与尊严,日常生活的风险溢出 “差评给我取消掉!三分钟解决不了,我就……”其实,在悲剧之前,关于“差评”的新闻已层出不穷。今年2月,上海一名女子因点外卖给了差评,就遭到骑手上门威胁、恐吓,还被勒索了200元“赔偿”。后来,骑手被处以10天的行政拘留。 在南京这起悲剧中,年轻女孩小许的朋友给她点了两杯奶茶。当外卖骑手送到之后,按照平台的要求,给小许打电话,没有接听。骑手就叫小许的同事帮忙转给她。这个环节是外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代收”和“转交”。 小许没有收到奶茶,就联系给她买奶茶的朋友,朋友直接点了“未收到餐”,顺手给了骑手一个“差评”。对小许的朋友来说,这也是平台赋予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有理由给差评,而“未收到餐”,是非常合理的理由。 外卖员因为这个多少存在点误会的差评,就被平台扣了200元,而这基本上是他一天的收入。 不仅如此,因为差评,他的接单权限也随之降低。此时,对他来说,委屈的地方可能在于:自己明明把奶茶送到了收货地址,许的同事也答应帮忙转交,自己分明完成了配送。于是,他就到“老乡鸡”店里“找说法”。 据小许的哥哥说,外卖员和小许在现场就发生了口角,要她“混不下去”,甚至一度要打小许,被21岁的店长拦住了。我们能够想象三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冲突。 对小许和店长来说,外卖骑手的威胁当然是极其无礼也是不可接受的,他们再次投诉到平台。这次,在平台看来,外卖员的做法属于严重的违规了。平台答应小许,要给外卖员“处罚,降级,减少订单”。而据现有的信息,许的要求是外卖员到店里“鞠躬道歉”,这样自己可以取消“差评”。 在道歉的这个环节,接下来的事实却是模糊的。网上传言,许要求外卖员“下跪道歉”,但许的哥哥对此表示否认,称许只是“让他鞠躬道歉而已”。事后看来,如果“道歉,鞠躬道歉,下跪道歉”是三种形式,对一个从乡下进城打工的年轻人,自认为蒙受了冤枉的骑手来说,他能够接受的可能只是“道歉”了。 这个和解环节没有达成。外卖员和店长一起返回站点。中途返回,最终发生了悲剧。 对当事骑手来说,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不是因为差评被扣掉的200元,而是最后的“鞠躬”要求。作为一个“困在系统里的骑手”,他已活得艰难,到了这一步,他的“活”甚至可能变成了“无意义”。网友说当他举起刀的时候丧失了人性,这是没错的,而“人性”最重要的部分,也包括一个人的“尊严”。“大数据绝对不会有错”,以及系统中的人 事后这样分析,绝不是要为骑手的杀人行为进行辩护。从法律的角度,此事没有争议,他是故意杀人,最终大概率是死刑。我们要追问的是,凶案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今天,当外卖、差评和投诉,都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外卖员遭遇了差评,先是被扣200元和降低接单权,极大影响了收入。他前去“讨说法”的时候,是从系统中抽身,回到“普通人的角色”,等他重新回到“系统”,再次遭遇处罚(降级)。店长带他上门道歉,不管是鞠躬(下跪),在他是遭遇了物质和尊严的双重打击,由于沟通失败,等待他的还可能是进一步的处罚升级。 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逐渐失效。 许某告诉朋友自己没有收到奶茶的时候,如果他们能够联系外卖员,得知已被同事代收,或许就不会发生接下来的事情。 这是悲剧的起点。从这个“差评”开始,外卖员就要面临一系列“冷漠”。系统不会询问他具体情况,因为这样的差评每天都有很多。系统只会做出处罚(扣款200元,降低接单率)。本来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最终变成了人与“系统”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发现,差评作为一种机制的核心,目前存在于各种互联网商业平台中。它遵从的是“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平台用来检测和监控骑手(外卖平台)或者商家(电商平台)的服务。 它对推进服务的标准化毫无疑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购买者获得了一种便利权利——乃至权力,这种消费者花钱得到的自豪感,也是推动电商和各种“平台经济”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为新经济形态,外卖平台最初许诺给骑手的是“工作自由 ”,但是没用多久人们就发现,“外卖骑手困在系统中”,很多骑手闯红灯,或者在骑行的时候接电话,这都是“系统”在驱使他们。“系统”是客观的,“大数据绝对不会犯错”,这变成了一种时代律令。最终骑手被这种“超人性”的系统所驱使,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尊严都投入到无止境的接单中。 我的一位群友,曾在工作之余去尝试送外卖三个月。他说,那三个月,他是所在站点的“单王”。他说,“差评”和骑手的收入直接相关。他自己每个月都会被扣钱,有时是订单超时,有时是因为摔倒或者超时太久,怕“差评”雪上加霜,只能自己出钱,从客户那里把那份餐食买下来。 “系统派单不能拒单,只要骑手上线,就会不断有单进来,接单就取餐收单。高峰时最多同时派过9个单,一小时左右送完,系统的单很多不合理,再厉害的骑手也还是会有单子超时的。有些单子你一拿到手,它就注定要超时,也就是说系统给你配了个压根不可能正常完成的任务。”从他的话,能感受到系统令人窒息的压迫性。 而在电商平台,这种“系统”甚至压迫到大商家。我曾经买过一个浴霸,遥控开关坏了,联系卖家申请更换一个,我愿意出钱购买,但是卖家的策略是免费给我一个,并且请求我同意不要把这次“售后申请”记录在案,因为“更换开关”本质上就是差评,会影响到平台信誉,更不用说那种实质性的差评和投诉了。 “差评”是系统最核心的按钮,因为它关乎到“罪与罚”,也关乎到人性本身。最近“差评”催生的新闻很多,媒体也报道过商家花钱请顾客删除差评。这说明,缺乏沟通、强调惩罚的“差评机制”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某种霸权。▎外卖骑手正在查看系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压垮外卖员心灵的,是系统性冷漠带来的剥夺感 相比于商家,外卖骑手在“差评”面前几乎是裸奔的。人们可以以任何一个理由点击差评,南京这次悲剧就具备典型性,点差评的并不是受害者本人,他只是听说“朋友没收到”,顺手点了差评和“未收到餐”。两个按钮只需要1秒钟。 差评是客户的权利,用户在购买的同时就享有这种“单向”的评价权。在这个过程中,骑手处在沉默、被主宰的状态,几乎无法通过申诉从差评中逃脱,时间成本也不允许他们在这件事上耗费太多机会,唯一的选择是默默接受,接更多单来增加收入。真正压垮外卖员心灵,让他丧失理智采取极端手段的,并不是具体某一单的差评,而是系统性的冷漠带来的压力和剥夺感。自己的劳动没有保障,对劳动的评判权掌握在不确定的手中,而用来考核的系统,是机器,缺少申诉和对话的可能。 有些人认为“系统”存在一个漏洞,那就是外卖员能够看到是谁在打差评,从而为报复埋下了可能。在外卖平台,用户可以选择“匿名”点评,这样外卖员就无法知道是谁给的差评。如果不选择“匿名”,外卖员无法知道客户的个人信息,但是可以知道差评具体发生在哪一单的服务中。 这个所谓的“漏洞”,其实也可能成为外卖员与客户沟通的一条通道。平台方需要做的,或许并不是要“完善系统”,堵上最后一个漏洞,让外卖员完全看不到是谁在打差评。这样他就找不到发泄渠道,从而100%保证客户、商家利益,恰恰相反,我们需要让系统更有人性。要想办法在系统内给予外卖员申诉和说话的权利。因为如果外卖员在系统内感到“活不下去”,风险就会溢出。 而这种风险其实涉及到每一个人。据媒体报道,因为法律监管日益加强,如今多数企业都会给工人上社保——工人至少会多一份保障。但对零工来说,遭遇并没有改善——2019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为4.42亿人;而2020年底,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2.68亿人,这中间有1.74亿的差距。而这1.74亿人中,也有相当数目的零工,即“灵活就业”者,如网约车司机、家政、保洁、外卖和快递员。 2020年8月,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公布,中国灵活就业人数在2亿人左右。受疫情冲击,仅2020年一季度,灵活就业人数就增长了20%左右,而这其中有近千万的外卖骑手。 梳理这些,是因为作为利益关联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南京这名骑手“走极端”之前,也许他可以拥有一个和系统对话的可能性。 机器(系统)控制人是容易的,也产生效益和利润,反过来,人向机器(系统)说话,变得越来越难。当骑手选择申诉时,他不得不打很多电话,每一个接听者都是礼貌的,同时又是拒绝的。这或许就是最终杀了人的骑手在和站长一起往回走的时候的感受。他还能说话吗?向谁说?
从法律的角度,此事没有争议,骑手是故意杀人,最终大概率面临死刑。但更令人叹息的是,在不会出错的精算系统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逐渐失效。
又一起因外卖员对“差评”不满而引起的纠纷。悲惨的是,这次付出的是巨大的生命代价:有两个人在纠纷中丧生。不出意外,杀人者也面临死刑。
11月10日,南京宣武区的一家“老乡鸡”餐馆发生凶案。一名“饿了么”外卖员连杀二人。死者分别是餐馆21岁的男经理,以及19岁的女服务员许某。目前,外卖员已经被警方逮捕。
事件的起因看起来只是一次有点轻率的“差评”。但还原这件事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这起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其发生的背后逻辑仍然存在,而且越来越清晰。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在外卖快递行业异常发达的中国,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和这个行业发生着关联。不管是平台,还是消费者,以及整个社会,如果仅仅停留在为生命的消逝而悲哀,而不反思这背后的问题,悲剧迟早会再次发生。
▎ 正在送单的外卖骑手 图片来源:东方IC
差评、道歉与尊严,日常生活的风险溢出
“差评给我取消掉!三分钟解决不了,我就……”其实,在悲剧之前,关于“差评”的新闻已层出不穷。今年2月,上海一名女子因点外卖给了差评,就遭到骑手上门威胁、恐吓,还被勒索了200元“赔偿”。后来,骑手被处以10天的行政拘留。
在南京这起悲剧中,年轻女孩小许的朋友给她点了两杯奶茶。当外卖骑手送到之后,按照平台的要求,给小许打电话,没有接听。骑手就叫小许的同事帮忙转给她。这个环节是外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代收”和“转交”。
小许没有收到奶茶,就联系给她买奶茶的朋友,朋友直接点了“未收到餐”,顺手给了骑手一个“差评”。对小许的朋友来说,这也是平台赋予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有理由给差评,而“未收到餐”,是非常合理的理由。
外卖员因为这个多少存在点误会的差评,就被平台扣了200元,而这基本上是他一天的收入。
不仅如此,因为差评,他的接单权限也随之降低。此时,对他来说,委屈的地方可能在于:自己明明把奶茶送到了收货地址,许的同事也答应帮忙转交,自己分明完成了配送。于是,他就到“老乡鸡”店里“找说法”。
据小许的哥哥说,外卖员和小许在现场就发生了口角,要她“混不下去”,甚至一度要打小许,被21岁的店长拦住了。我们能够想象三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冲突。
对小许和店长来说,外卖骑手的威胁当然是极其无礼也是不可接受的,他们再次投诉到平台。这次,在平台看来,外卖员的做法属于严重的违规了。平台答应小许,要给外卖员“处罚,降级,减少订单”。而据现有的信息,许的要求是外卖员到店里“鞠躬道歉”,这样自己可以取消“差评”。
在道歉的这个环节,接下来的事实却是模糊的。网上传言,许要求外卖员“下跪道歉”,但许的哥哥对此表示否认,称许只是“让他鞠躬道歉而已”。事后看来,如果“道歉,鞠躬道歉,下跪道歉”是三种形式,对一个从乡下进城打工的年轻人,自认为蒙受了冤枉的骑手来说,他能够接受的可能只是“道歉”了。
这个和解环节没有达成。外卖员和店长一起返回站点。中途返回,最终发生了悲剧。
对当事骑手来说,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不是因为差评被扣掉的200元,而是最后的“鞠躬”要求。作为一个“困在系统里的骑手”,他已活得艰难,到了这一步,他的“活”甚至可能变成了“无意义”。网友说当他举起刀的时候丧失了人性,这是没错的,而“人性”最重要的部分,也包括一个人的“尊严”。
“大数据绝对不会有错”,以及系统中的人
事后这样分析,绝不是要为骑手的杀人行为进行辩护。从法律的角度,此事没有争议,他是故意杀人,最终大概率是死刑。我们要追问的是,凶案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今天,当外卖、差评和投诉,都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外卖员遭遇了差评,先是被扣200元和降低接单权,极大影响了收入。他前去“讨说法”的时候,是从系统中抽身,回到“普通人的角色”,等他重新回到“系统”,再次遭遇处罚(降级)。店长带他上门道歉,不管是鞠躬(下跪),在他是遭遇了物质和尊严的双重打击,由于沟通失败,等待他的还可能是进一步的处罚升级。
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逐渐失效。
许某告诉朋友自己没有收到奶茶的时候,如果他们能够联系外卖员,得知已被同事代收,或许就不会发生接下来的事情。
这是悲剧的起点。从这个“差评”开始,外卖员就要面临一系列“冷漠”。系统不会询问他具体情况,因为这样的差评每天都有很多。系统只会做出处罚(扣款200元,降低接单率)。本来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最终变成了人与“系统”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发现,差评作为一种机制的核心,目前存在于各种互联网商业平台中。它遵从的是“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平台用来检测和监控骑手(外卖平台)或者商家(电商平台)的服务。
它对推进服务的标准化毫无疑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购买者获得了一种便利权利——乃至权力,这种消费者花钱得到的自豪感,也是推动电商和各种“平台经济”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为新经济形态,外卖平台最初许诺给骑手的是“工作自由 ”,但是没用多久人们就发现,“外卖骑手困在系统中”,很多骑手闯红灯,或者在骑行的时候接电话,这都是“系统”在驱使他们。“系统”是客观的,“大数据绝对不会犯错”,这变成了一种时代律令。最终骑手被这种“超人性”的系统所驱使,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尊严都投入到无止境的接单中。
我的一位群友,曾在工作之余去尝试送外卖三个月。他说,那三个月,他是所在站点的“单王”。他说,“差评”和骑手的收入直接相关。他自己每个月都会被扣钱,有时是订单超时,有时是因为摔倒或者超时太久,怕“差评”雪上加霜,只能自己出钱,从客户那里把那份餐食买下来。
“系统派单不能拒单,只要骑手上线,就会不断有单进来,接单就取餐收单。高峰时最多同时派过9个单,一小时左右送完,系统的单很多不合理,再厉害的骑手也还是会有单子超时的。有些单子你一拿到手,它就注定要超时,也就是说系统给你配了个压根不可能正常完成的任务。”从他的话,能感受到系统令人窒息的压迫性。
而在电商平台,这种“系统”甚至压迫到大商家。我曾经买过一个浴霸,遥控开关坏了,联系卖家申请更换一个,我愿意出钱购买,但是卖家的策略是免费给我一个,并且请求我同意不要把这次“售后申请”记录在案,因为“更换开关”本质上就是差评,会影响到平台信誉,更不用说那种实质性的差评和投诉了。
“差评”是系统最核心的按钮,因为它关乎到“罪与罚”,也关乎到人性本身。最近“差评”催生的新闻很多,媒体也报道过商家花钱请顾客删除差评。这说明,缺乏沟通、强调惩罚的“差评机制”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某种霸权。
▎外卖骑手正在查看系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压垮外卖员心灵的,是系统性冷漠带来的剥夺感
相比于商家,外卖骑手在“差评”面前几乎是裸奔的。人们可以以任何一个理由点击差评,南京这次悲剧就具备典型性,点差评的并不是受害者本人,他只是听说“朋友没收到”,顺手点了差评和“未收到餐”。两个按钮只需要1秒钟。
差评是客户的权利,用户在购买的同时就享有这种“单向”的评价权。在这个过程中,骑手处在沉默、被主宰的状态,几乎无法通过申诉从差评中逃脱,时间成本也不允许他们在这件事上耗费太多机会,唯一的选择是默默接受,接更多单来增加收入。
真正压垮外卖员心灵,让他丧失理智采取极端手段的,并不是具体某一单的差评,而是系统性的冷漠带来的压力和剥夺感。自己的劳动没有保障,对劳动的评判权掌握在不确定的手中,而用来考核的系统,是机器,缺少申诉和对话的可能。
有些人认为“系统”存在一个漏洞,那就是外卖员能够看到是谁在打差评,从而为报复埋下了可能。在外卖平台,用户可以选择“匿名”点评,这样外卖员就无法知道是谁给的差评。如果不选择“匿名”,外卖员无法知道客户的个人信息,但是可以知道差评具体发生在哪一单的服务中。
这个所谓的“漏洞”,其实也可能成为外卖员与客户沟通的一条通道。平台方需要做的,或许并不是要“完善系统”,堵上最后一个漏洞,让外卖员完全看不到是谁在打差评。这样他就找不到发泄渠道,从而100%保证客户、商家利益,恰恰相反,我们需要让系统更有人性。要想办法在系统内给予外卖员申诉和说话的权利。因为如果外卖员在系统内感到“活不下去”,风险就会溢出。
而这种风险其实涉及到每一个人。据媒体报道,因为法律监管日益加强,如今多数企业都会给工人上社保——工人至少会多一份保障。但对零工来说,遭遇并没有改善——2019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为4.42亿人;而2020年底,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2.68亿人,这中间有1.74亿的差距。而这1.74亿人中,也有相当数目的零工,即“灵活就业”者,如网约车司机、家政、保洁、外卖和快递员。
2020年8月,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公布,中国灵活就业人数在2亿人左右。受疫情冲击,仅2020年一季度,灵活就业人数就增长了20%左右,而这其中有近千万的外卖骑手。
梳理这些,是因为作为利益关联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南京这名骑手“走极端”之前,也许他可以拥有一个和系统对话的可能性。
机器(系统)控制人是容易的,也产生效益和利润,反过来,人向机器(系统)说话,变得越来越难。当骑手选择申诉时,他不得不打很多电话,每一个接听者都是礼貌的,同时又是拒绝的。这或许就是最终杀了人的骑手在和站长一起往回走的时候的感受。他还能说话吗?向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