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他用60年做出惊艳世人的凤冠霞帔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4月28日 0点4分 PT
  返回列表
77183 阅读
15 评论
寻匠之美

一般围在戏台下的观众分为两种人,

一种是真的喜欢,是来听戏的,

一种是来凑热闹,是来看戏的,

听不懂咿咿呀呀,

纯粹是为了看主角们那精美繁复的头饰

和华丽的扮相。

绯红入鬓,金簪凤钗,

衣着华丽富贵,

这是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豪情冲天,威武霸气,

这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宁死

不肯过江东的西楚霸王项羽,

丰神俊逸,英姿勃发,

这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公瑾周瑜。

每个角色都对应与之

身份性格相匹配的帽饰戏服,

让人一目了然,轻易判断。

那一头的珠翠步摇,

色彩绚丽,做工精致,

简直美到骨子里,

多少人曾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扮上戏妆,

着凤冠霞帔,

也在这舞台上亮相一回。

而这样的梦,

陈国源一做就是60年,

他不仅做梦,

还是造梦人,

1931年出生如今年近90的陈国源,

是粤剧戏服传承人,

香港戏曲界的至宝,

被誉为粤剧界的“活字典”。

粤剧,

是中国戏曲的一种,

透过演员的唱、做、念、打

四种基本方式演绎,

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岭南一带广为流传。

从帝王将相,

到平民百姓,

粤剧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

都有其独特的扮相,

单帽饰就有冠、冕、巾、盔等不同种类,

演员的精美服饰,

是粤剧的一大亮点。

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主角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没有精美的戏服和配套,

就无法成就一出精彩的大戏。

新华社记者 李鹏摄

陈国源称:

“戏曲帽饰对表演来说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制作精美的帽饰不仅能极大提高

角色的辨识度,

而且增加了观赏性,

可让观众在观看时更投入。”

 新华社记者 李鹏摄

戏曲的魅力就在如此,

除了唱腔身段和程式化的表演,

戏服和帽饰也能带来极致的美。

新华社记者 李鹏摄

陈国源自18岁入行做粤剧演员,

相较于唱戏,

他更喜欢戏曲演员身上的戏服和帽饰,

那一眼倾心的惊艳,

从此让他魂牵梦绕一辈子。

于是24岁开始,

他随包祖良、王安制作戏服及帽饰,

而这一做就是六十年,

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耄耋老矣,

青丝变白雪,

当初领自己入行的老师早已去世,

一起学做戏服的学徒也相继离开,

只剩他和为数不多的师傅在苦苦坚守。

这是一个极其精细高难度的工作,

必须极其有耐心坐得住的人,

才得以坚持,

他花无数心血研究了解

不同的戏曲行当的特点,

学习研究北派戏曲的戏服帽饰。

 

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

以及粤剧的帽饰之美。

半世纪以来,

他的一双巧手成就了任剑辉、白雪仙、

林家声等粤剧名伶的台上風采,

也促进着香港粤剧服饰扮相的发展,

红粉赠佳人,

宝剑配英雄,

他做的戏服帽饰帮助几代名伶惊艳舞台。

但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当代,

在机器取代手工艺的如今,

陈国源却坚持手工制作帽饰戏服,

一件作品常常要耗时一两个月才能完成,

又费时费力,

他却坚持如此。

因为他明白,

唯有经过手指亲自制作的帽饰戏服,

才能传递出独属于手心的温度,

才能做出最合适主角们表演的作品,

那份用心和热爱,

是冰冷机器所不能传达的,

他希望用一针一线传递对粤剧的喜爱。

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他说:

“帽饰制作是一项非常传统的手艺,

虽然现如今已有实现机械制作的厂家,

但大多出品粗糙。

通过个人订制,

我可以依据订制人的脸形、

头形,以及所演出的内容制作出适合的帽饰。

但所需时间也比较长,

所谓慢工出细活,

做一个冠最快也要一个月,

我不做质料差的冠。”

一个冠可以配不同的戏服,

陈国源做的帽饰精致,

耗费手工,

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位,

例如防水防汗,

所以一个冠或者头饰可以用几十年,

深受业界追捧。

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而他不是一味地守旧,

拒绝新工艺,

60多年来,

他一直不断推陈出新,

对传统帽饰进行改良。

新华社记者 李鹏摄

他创制了“文武髻”、“牛角带”等帽饰,

轻便又大体,

可华丽可简单,

适用于多种戏码,

备受演员喜爱,

被广泛应用到粤剧表演中。

因为传统点翠不仅无法变化角度,

还需要用银托底,

制作成本非常昂贵,

于是他创新仿点翠工艺来装饰戏帽,

仿翠使用缎托底,

可调校成不同的角度,

既比点翠轻巧,

又不输其精美,

此作品一出立即受到业界的喜爱,

亦引得同行争相仿造。

他还用尼龙等新兴材料

取代旧式铜铁做凤冠,

因为太喜欢,

很多戏曲爱好者专门

定制用于收藏的迷你帽饰。

但随着岁月流逝,时间推移,

很多五十年代制作的帽饰,

只因为原材料停产已经绝版,

成为孤品无法再复制。

陈国源喜欢逛街,

只要见到适用的原材料都会尝试运用,

除了珠宝首饰店,

他还会去潮流首饰店买珠链,

买回家拆散用于帽饰制作。

 新华社记者 李鹏摄

他制作的戏服帽饰,

既遵循传统,

又不失创新,

而传承并不是刻板的沿袭,

不断创新适应环境才是

对艺术真正的保护。

在很多人眼中,

戏服是一个陈旧又局限,

只限于传统舞台艺术,

却不知戏服也有其自身的服饰潮流,

戏服也是时装。

陈国源说:

“帽饰制作也要根据不同时代

选择不同的材料

及设计不同的样式,

恍如时装。”

陈国源老先生

用60年漫长又孤独的时光,

让传统艺术再次绽放华彩,

其中凝结了他多少心血与辛苦。

纵观他这60年所做的作品,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

都可以感受到不同年代粤剧帽饰的变化,

更能清晰地感知到陈国源廖老先生

对中华传统的一腔热爱,

大国工匠对一生一事的坚守。

 新华社记者 李鹏摄

而世上还有无数像陈国源老先生这样,

低调的身处幕后,

用一生寂寞时光守着

传统艺术不让其凋零,

才延续了传统的生命和灵魂,

致敬陈老,

致敬大国工匠。

资料参考:

陕西戏曲广播:《100%的人都为戏曲帽饰之美而心醉,但90%的人都答不对这道题!不服来战……》

中新网:《经典戏曲帽饰亮相香港 领略粤剧魅力》

新华网:《香港时代广场将呈献“金冠银冕华丽缘”帽饰艺术展》

香江艺苑:《陈国源醉心帽饰艺术60载》

自己动手
1 楼
不错,很漂亮
c
cranberry
2 楼
这个东西太小众了,早晚失传
阳光俊男
3 楼
这些不都是被新中国打倒的封建遗毒吗?
v
vesucks
4 楼
毫无意义,最多只能算个artist, 在一堆遗老遗少中互相吹捧,自抬身价。
l
laolilili
5 楼
大国丁丁都大二号 NMGB
y
yuanfangzhi
6 楼
他用60年做出惊艳世人的凤冠霞帔 ------------------------ 结果是文革中1分钟就砸烂!
A
AndrewZhang
7 楼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现代人很难静下心来,而这些手艺必须要静心才能做下去。
卧槽踏马
8 楼
新冠!!!真漂亮
暴风雪来了
9 楼
这个真没什么吹的
东南之神
10 楼
章鱼脑袋他妈跟穿山甲兽交,操完以后逼里长蛆
苏颜木
11 楼
四川的变脸也很惊艳,可惜这样的文化在年轻人眼里推展不开,老一辈慢慢的消失就基本失传
东南之神
12 楼
章鱼脑袋他妈跟金三兽交,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里面哪个是畜生?
杀无赦
13 楼
没感觉做这个东西很难,就是把一些假花假珍珠镶嵌上去
无聊女人
14 楼
国粹
E
EOS
15 楼
这国宝和人都送广州养起来,至少粤剧学院那边还有用。留在香港只能被港青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