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洛杉矶 昆明3地中国妈妈教育PK 揭开鸡娃真相!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6月5日 2点22分 PT
  返回列表
77587 阅读
14 评论
精英说

做网生代的妈妈真的太难了!

 

在网络的多元语境下,鸡娃、放养、鼓励式教育、鞭策型教育、体制内高考路线、国际爬藤路线……你有你的拥趸者、我有我的反对者,你有你的理论支撑,我有我的成功案例。

但到底哪条路才是最优解?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近,腾讯新出了一部教育类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总共12集,记录了12个来自世界各地中国妈妈的带娃故事。

这些妈妈有的事业有成、有的经济困顿、有的全职鸡娃、有的保持单身,她们身处不同的城市,在各自的教育模式中,朝着理想中的“育儿成才”进发。而说姐尝试从这些风格迥异的故事里,寻找一些共性的东西,为大家的养育提供参考。

 

 

是严格把控还是自由放养?是按部就班还是接受创新?是先爱孩子还是先爱自己?看完三位妈妈迥然不同的教育选择,也许你会产生一些全新的感悟......

 

海淀妈妈 Lia 出身教育世家,外公曾建立两所大学,妈妈是大学教授。在家人看来,大学毕业后从地方银行考入北京外资大行,后来在帝都做到两家金融公司CEO的 Lia,学习和工作成就都很一般。

 

 

自身成就“一般”的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规划也比较“一般”,身处鸡娃中心海淀,放着自家学区、全宇宙最强初中上地实验不去冲刺,却把娃扔到一所幼儿园到高中15年一贯制的老牌民办学校——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

 

 

民办也就罢了,还全员寄宿,从3岁上幼儿园就开始寄宿。要知道,按照现代育儿理论,过早寄宿,容易早早切断父母和孩子间的情感联结,进而引发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尹建莉老师曾经就说过,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但Lia的意思,人只有在欲望特别强、或者是特别痛苦的时候,才会对生活有所体会,她不希望把孩子一切安排的四平八稳的,让他没有奋斗的机会。

 

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她自己从小就是上寄宿幼儿园过来的,身为大学教授母亲很小就开始给她灌输一种思想,妈妈早晚会死,你自己要独立,你不能依靠妈妈。

 

孩子对父母最高级的复制,就是复制父母的教育方式。这种残酷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Lia,顺利成长为吊打同龄人的存在,那么她的儿子乐然的现状又如何呢?

 

小小的乐然跟同宿舍的男生一起生活6年,处成了兄弟,感冒发烧时有人给打水、有人给敷毛巾;

 

 

周末回到家,自己会做早餐,吃完早餐会自己刷碗;

 

 

考进学校的小五班,跳级上了初一,不用小升初,不用中考;

 

京剧《定军山》唱得有板有眼;

 

 

校运会报名参加1000米长跑项目,因身材瘦小起初并不被同学看好,但孩子却自我激励,跑出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没有丝毫的勉强,都是自己想要去做,至于网友们最担心的亲子关系的浓度问题,俩人看起来的确淡淡的,少了一些正常家庭肢体上的亲昵,但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

 

比如在去足球班的路上竟然会讨论《奇葩说》里的辩题:老婆年薪百万,要不要当家庭主男;

 

 

比如报了编程兴趣班,就是否要去打比赛达成这样的共识:考试这件事情它是有技巧的,需要反复的去训练、记忆、见各种题型,要超前学很多,才能考满分,不值得,不如用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把知识学会,保持对知识的兴趣,用剩下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去学艺术、体育、社交、游玩。

 

“她并没有把我当小孩看,和她说一些什么东西,她都会认真对待我的这些问题”,这大概是一个孩子能给一个母亲的最大的褒奖吧。

昆明妈妈 Tina,生在贵州,长在南京,求学、工作、结婚在广州。

 

第一段婚姻是早年在广州做外贸时的合作伙伴,巴基斯坦人,生下了混血儿彬彬龙,并于2年后离婚。1年后她遇见老王,生下女儿王可可。

 

Tina 打心眼里喜欢城市生活,但童年与亲人太多的生离死别,让她更向往圆满的家庭生活。因为老王喜欢大理,于是一家四口从繁华的广州搬去了慢节奏的大理。

 

不同于广州的多元包容,彬彬龙来到大理后,因为长相问题在公立小学备受孤立,多番考虑之下,Tina 只好将儿子转去当地一所以自由著称的创新学校,并在那里度过了轻松愉快的小学时光。

 

 

彬彬龙和继父感情深厚,Tina 以为自己的生活终于要回归正轨,于是努力经营这段婚姻,但遗憾的是,这段感情历经8年还是以失败告终。

 

离婚后,她离开大理,带着一双儿女去了昆明,和朋友合伙开了一间小小的社区咖啡店。

 

创新小学的弊端,在彬彬龙升初中时显现出来,文化课程过于简单,课程体系无法和普通中学衔接,Tina 只好把孩子送到一所老牌国际学校,昆明青苗国际学校就读。

 

大家都知道,国际学校收费也很国际,这两年彬彬龙生父的外贸生意受疫情影响,大不如前,所以无力承担这笔费用,Tina独自苦苦支撑一年后,也难以维系,最后只好把孩子从青苗转入相对便宜的华软职业技术学院学计算机。

 

 

职业学校学费一年一万,Tina 目前还可以担负,毕业后拿到大专自考文凭,有了这份文凭,彬彬龙可以申请工作假期签证,随生父往来于国际国内。

 

听起来这是性价比最好的安排,但孩子去职业学校只待了一周,感觉却像服刑7年一样,说什么也不愿再回去了,遂辍学在家,终日靠打电子游戏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迷茫。

 

 

Tina 的意思,继续学业也好,开始工作也罢,怎么都好,但不能无所事事;而彬彬龙则认为,职业学校那种教会人一种技能、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眼望到人生尽头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这个期望是:像中国人一样活着,参加高考,上一次中国的大学。

 

孩子说这话时的感觉,像极了母亲Tina回忆自己颠沛流离的童年:我从小学起,每个同学家只要能去我一定去,我想去看看人家家吃啥,看看人家的爸爸妈妈什么样子的。

 

 

同样的漂泊,在这对母子身上无声地延续,这时说姐注意到弹幕里飘过的一句话: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以至于她不知道该怎么规划自己和孩子。

 

 

人们总是小时候缺少什么,长大后就会追求什么、在意什么。Tina 小时候缺少稳定的家庭生活,当老王提出要去大理,她只是感性地认为一家人要整整齐齐在一起,却没有理性的去规划孩子的学业,这才是造成彬彬龙学业坎坷的根本原因。

 

一个17岁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疏忽,错过了接受中国高等教育的机会,多少令人唏嘘,但这个故事的结局却是温暖的,Tina对完整家庭的执念,是她的软肋,也是她的盔甲,和彬彬龙之间的沟通问题,她选择坚强面对,选择试着去理解、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因为股份问题,Tina 的咖啡馆生意遇到了麻烦,可能有感于母亲操持一家人生活的不易,彬彬龙决定先去店里帮妈妈的忙。

 

双方都冷静下来之后,Tina 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慢慢确定,儿子可能和自己一样,不是一个学术型的乖孩子,而是一个拥有独立意志,想干什么就能干、并且干明白的人,所以她不再逼孩子去上他不喜欢的学。

 

 

两个月后,他们找到一所日语学校,拜多年的国际教育所赐,彬彬龙英语流利,他用免费教英语换日语课程,未来计划去日本半工半读。

 

 

静涵来自吉林长春,24岁时和世交家的公子 John 结婚后来到美国,先后考取了UCLA和牛津两个教育硕士,曾在一所著名私立中学任全职中文老师。她的丈夫毕业于耶鲁,现在是一名律所合伙人。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华裔中产学霸家庭,理所当然有能力、也舍得为孩子教育投入。

 

 

其中,竞技体育是静涵一早就规划好的、最为重要的鸡娃项目,这中间当然有出于方便申请美国名校的现实考量,但更重要的,静涵在自己过往的教学经验中,看到的美国式鼓励教育的不足——小时候什么都是好的,但问题是当孩子有一天认识到自己没有听上去那么好的时候,他心里落差会很大。

 

她决心通过竞技体育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学体育就会有比赛,比赛就会有输赢,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让孩子从小很自然的接受输这件事情。我觉得她只有学会了输,她才能学会赢。”

 

而在全民重视体育的美国,花滑因为要求身体轻盈柔韧,是为数不多适合亚裔的体育项目,并且其作为一项花费不菲的高门槛运动,比较之下还是重视子女教育的华裔父母更舍得投入。

 

主人公静涵更是全职陪伴女儿茉莉学了2年花滑,每天开车200公里带女儿往返于家和冰场之间,从不间断,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把茉莉送进奥运会,“我自己就是做教育的,如果把女儿教育成功了,那她就是我最大的作品”。

 

在教练的坚持下,茉莉参加了第42届帕萨迪纳花样滑冰公开赛,但因为其是同级别选手中年龄和体型最小的一个,在动作的接受程度和连贯性上比其他选手差太多,所以毫不意外拿了个倒数第一的名次。

 

赛后,静涵一边叫孩子别在乎名次,一边却在好朋友来慰问时大声宣布“她是最后一名”,还在回家的路上发出令人窒息的一问三连:

 

你为啥第三转不保持住?

忘啦?啊?这个东西还能忘的啊?

这东西不该是肌肉记忆么,你怎么能忘?

最后用“你就是不够努力”对小茉莉本次比赛失利盖棺定论。

 

此话一出,弹幕汹涌而来,有人说她那教育硕士白读了,但也有人表示理解:妈妈就是这样,矛盾但必须前行。

 

 

一方面,花滑运动的高投入,教练费用每分钟2刀,一周6天、每天120分钟的训练时间意味着需要1440刀,合人民币9700元,出去比赛,还要承担教练的食宿费用,如此一掷千金,天底下又有几个母亲能对孩子毫无期待?

 

另外,正因为妈妈知道自己每天对孩子有多凶,每天如何把孩子推到极限,所以更加不能接受,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让一个很努力的小孩接受失败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发现小茉莉情绪不对,静涵也会跟教练博弈,她要用实际行动给孩子表明一个态度:不管怎样,妈妈会站在我这一边,我难过了,我不高兴了,妈妈一定会为我去战斗。

 

 

要知道,小茉莉的主教练是谁?陈婷婷,1985年全美花滑冠军、世锦赛季军,北美花滑“陈家四姐弟”之首,人称灭绝师太,训练风格极为严苛,任何与比赛和训练无关的事情,在她看来都是阻碍。

 

妈妈有这个底线思维,严厉归严厉,但小茉莉其实很有安全感,母女俩甚至会通过卡通角色扮演来排遣训练的压力,片子里也随处可见小姑娘灿烂的笑容。

 

 

一个月后,小茉莉再次报名了雷克伍德公开赛,并且用自己的韧劲克服了技术上的难题,凭实力触底反弹,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看完三个妈妈的故事,我们来总结下:静涵奉行的传统鞭策型教育没有给茉莉鞭出心理问题,反而让她越挫越勇;Lia放飞自我的寄宿制独立教育,没有让亲子间产生隔阂,反而让乐然自驱力爆棚;Tina为彬彬龙选错的国际教育路线,让他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却找回了闪闪发光的自己。

 

教育是一种传承,基本上妈妈们怎么要求自己,她们相对应地也会如此规划和教养孩子,所以她们的成长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相似性。所以,我们能否简单的判定,哪种教育理论一定更正确?哪个升学路线一定更保险?

 

或许并不能,因为教育这件事,本身就千人千面,更受制于整个时代的进程。再政治正确的教育理论,实施效果也因人而异,所以不能简单用别人家孩子的胜负来预测自家孩子的成败;再保险的升学路线,在变幻莫测的社会局势面前,都无比的脆弱。

 

理论之外,路线之上,我们真正能把握得住的,其实只有和孩子的心与心的联结,这种联结,可以是静涵那样无条件为茉莉战斗,也可以是lia那样认真对待乐然的问题,更可以是Tina那样对彬彬龙的不抛弃不放弃。

 

以及我们自己的状态,Lia自己独立、舒展,孩子跟着也很自由、蓬勃;Tina自己过得闯荡、漂泊,孩子自然也不甘于稳定。

 

所以,坚持做我们自己相信对的事吧,相信自己,也请相信孩子,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

k
koukakoula
1 楼
PK你马勒戈壁。啥都要比个高下。都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祟。有这钱和精力让孩子过的开心点不好么?P你马勒戈壁的K!
大柠檬
2 楼
1楼说得好
传播爱与光
3 楼
1楼确实说得好,建议修改法律,合法用烧火棍捅烂虎妈逼!哈哈哈
老董
4 楼
说的好!家长混不好才会拼命逼孩子。说真的,如果家长觉得自己过得可以,那培养孩子到达自己水平就好,如果有机会超过自己一点就足够完美了。何必把孩子逼到远远超过自己层次水平呢?
b
battleships
5 楼
昆明这种小地方不值得一提
W
Wupengwu
6 楼
中国大陆变态的教育制度下,小孩子真是可怜! 我在美国加州,住在儿子家里,帮助照料俩个读初中、小学的孙女,每天下午2:35放学(周三12:35放学), 回家作业半小时就做完了,不用去什么辅导班、提高班,就在家里玩玩具、画画图、弹弹钢琴、拉拉小提琴,或在后花园中打打球、跳跳绳…等等。 我在上海弟弟家的孙女读初中,每天回家作业都要做到半夜才做完,有一次居然做到临晨三点,真是非夷所思,小孩子的天性都被蒙灭了,要变成书呆子了。
独孤苍狼
7 楼
:我在美国加州,住在儿子家里,帮助照料俩个读初中、小学的孙女,每天下午2:35放学(周三12:35放学),回家作业半小时就做完了 ———————————————————————— 那是小学的水平! 初中开始才是孩子发力学习的时候,初中半小时做完作业?那可能是学校水平垫底的学校! 高中的孩子,如果在12点前睡觉,除了个别极聪明而且学习能力很高的人,绝对上不了好学校!也就上一个City College(2年,但是,相当于大专)的水平,进普通大学(相当于加州州立大学)都比较困难,想进好大学(UC系统)基本上不可能!更不要说进入排名前100的大学了!绝不可能!!!
独孤苍狼
8 楼
当然,如果你是黑人,不在此例,甚至西语裔和白人,也可以不在此例! 但是,华人华裔的孩子,绝不例外!!! 现在甚至更卷了,因为限制华人孩子入学比例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好大学录取的华人孩子比例越来越低,而华人孩子越来越多了,所以,华人孩子只能更努力了! 因为你竞争的不是所有人,而是同族裔的华人!这是真正的内卷,躲不过去的,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搞台独的台蛙们推动的限制华人的立法!
老董
9 楼
看来也是经历大学教育的人,握个手。我以前刚来加州时也是读community college,要顶住环境诱惑读完transfer可不容易。当然,bachelor去不了名校也不是末日,在普通大学弄个好点gpa,3.5以上,然后出来在相关工作干几年,考个专业license,再去申请读名校的master和doctorate degree,也是一条路子,虽然曲折了一点。不过我个人感觉,如果不是自己加压和有外部(家庭,朋友)压力,靠放羊式自由发挥,能上到好大学的几率真的很少。
夏虫语冰
10 楼
现在什么时代了,清北的天之骄子们的孩子起码一大半上不了清北 以我们那代父母培养我们的程度去培养现在的我们的下一代,也就能去送个外卖搬个砖了…… 现在教育领域的竞争之强烈,是不分国家的,出国后觉得轻松的,都是阶级滑落而不自知的。 印度有起跑线,韩国有天空之城,美国有直升机家长,哪儿都一样
老董
11 楼
: 清北不知道,没经历过。反正我自己在美国这边经历过的本硕博工程系,我觉得只要耗费些时间,是存在可复制性的。我对我现在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挺满意,也有信心我小孩能达成我现在的水平。当然,这是个人意见罢了,每个家庭情况都不一样,但是我有信心我小孩不至于要靠送外卖搬砖维生。你一定要跟直升机家长比的话,我没意见,good luck.
飞翔的鱼头
12 楼
有個毛了不起,这妈妈要真了不起,就自己干一番大事业,别他妈总鸡娃
飞翔的鱼头
13 楼
发现鸡娃的都他妈b虎妈,是时候用狼牙棒了
夏虫语冰
14 楼
: 你这是鸡而不自知的伪佛系,和我之前对自己的认知一样。 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云淡风轻的佛系家长,直到朋友问我能否接受自己的孩子上不了自己的母校或其它同级别的大学,我才发现接受不了,压根儿脑子里没这个选项。 直升机家长我比不了,但我也不会非议他们。孩子的出色程度和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认知和财力都是相匹配的。你也许嫌别人疯狂,但也总有人会在觉得你做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