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为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近期,教育部联合海南省人民政府对外发布《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办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教育部官网截图 境外高校入岛独立办学,是海南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外的一次全新探索,也为更多世界名校进驻海南提供了生存土壤。但独立办学后,境外高校如何实现“本土化”?相比于中外合作模式,独立办学能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怎样的新作用?于学生而言,如何才能进入这样的大学深造?未来是否意味着,青年一代会多一条“留学海南”的新选择? 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 已落地海南儋州 事实上,在《规定》发布之前,海南省力求“扩容”国际教育版图的政策方向,早已有迹可循。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就提出,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而2021年6月施行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则规定,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可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红星新闻记者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官方微信公众号看到,去年12月8日,海南省对外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强调,要着力打造“留学海南”的新品牌。 到去年12月中旬,境外高校海南独立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3日,德国比勒菲尔德应用科技大学(下称比科大)与海南省政府完成了首个独立办学项目签约。 公开资料显示,拥有逾50年办学历史的比科大,是德国工业4.0重要智能制造集群牵头高校之一。签约后,比科大将成为我国境内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也是德国公办高校在中国设立的首个独立办学项目。 根据项目规划,这所国内首个独立办学的境外高校仍将采用非营利模式,计划落地海南儋州,规划用地面积约1000亩,办学规模预计将达12000人。在学科安排上,计划开设港航智能物流、机电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专业,力争在今年秋季启动第一批学生招录,招生人数约为140人。 目前该校建设情况如何?红星新闻记者从海南省儋州市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处获悉,眼下当地已经成立比科大独立办校工作专班小组,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除了比科大成功进驻,不少其他海外高校也瞄准了海南自贸港允许独立办学的政策窗口期,诸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莫斯科动力学院等,也正积极筹划在海南独立办学。 “允许境外大学在海南独立办学,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开放的关键一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一尝试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次政策放松,是一步跨越式探索。 海南国际教育试验区: 仍需做好思政课建设 2020年6月3日,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之一,由教育部和海南省共建的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下称试验区),在陵水黎安揭牌成立。这里是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的重要一环,也是承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之一。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官网截图 该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试验区已签约22所高校,其中中方高校10所,外方合作高校12所。另据官网介绍,规划到2025年年末,试验区内的国际教育创新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将基本形成,“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品牌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 而对于境外高校的独立办学方式,该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也向红星新闻记者作出了解释:“作为承载海外高校的试验区,我们首先要遵循的根本,就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该负责人指出,进入试验区的境外高校,也同样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思政课建设,并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业、创业、就业等相关保障。 当然,就不同的学生主体,试验区也有不同的培养重点。该负责人认为,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在海南就读境外高校,也需要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力求培养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而对于国际留学生来讲,试验区将着力扩大吸引力,引导留学生成为知华、友华、亲华、爱华的国际人才,成为中外友好的和平使者。 那么,在海南成立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什么?这名负责人回应称,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外方单学位招生试点等尝试,将助力教育制度创新,为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境外高校独立办学的第一站,为什么会选择海南?对此,上述负责人的回应表示,基于国家明确赋予海南在中国境内唯一的教育准入政策,即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或者校区,设立的办学机构在学校治理、学术管理、师资配备、收费制度等多方面都实行更加自主、灵活的政策。加上教育部与海南省的部省会商机制,创新的办学模式以及“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美好愿景的吸引力。 此外,这名负责人提出,在打造“留学海南”品牌的目标之下,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将通过“大共享+小学院”“五互一共”(中西互鉴、文理互通、学科互融、学分互认、课程互选、管理共商)的办学模式,逐步达成“留学海南=留学国外”的愿景,而在这一愿景下,国内学生就能选择在国内上学,同等享受海外的优质教育,同时比出国留学付出更少的教育支出。 “我们欢迎境外一流高校来海南办学,”该负责人同时强调,“但是任何学校的办学过程,都必须按中国的法律法规进行,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法规执行培养计划。” 教育学者: 大概率会实行完全自主招生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看到,《规定》在多个方面为境外高校在岛内独立办学进行了规则上的系统设计。 《规定》要求,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办学应当遵守中国法律,符合公益性原则;校长每年在中国居留应当不少于6个月;在课程设置上,需按照中国对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要求开设中国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课程;选用境外教材也要按照国家关于高等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的有关规定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的境外高校同样有准入门槛。按照《规定》要求,这些高校需具备3个方面的要素:其一,良好的办学声誉和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其二,具有理工农医类方面的学科优势;其三,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和良好的业内评价。 境外高校独立办学,是否可能出现违规办学的情况?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熊丙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大家不必对此有太多担心。”他分析指出,所有在海南办学的机构,都必须遵守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如果学校不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将依法进行处理。“换言之,只要坚持依法治教,就无需担心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办的分校会违法办学。” 有意向就读该类学校的学子,很关心独立办学学校的招生方式。红星新闻记者从多方了解到,以比科大为例,目前具体的招生细则还未出台,但在熊丙奇看来,“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在海南办学,大概率会实行完全自主招生方式,且可探索一名学生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的双向选择招生模式。” 熊丙奇表示,之前的中外合作大学和项目,在招生时往往会纳入高考体系。虽然有少数中外合作大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但由于高考分数是重要的录取依据,且每个学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和学校间的竞争。 熊丙奇分析认为,实施独立办学模式后,自主招生方式将趋于完善,综合素质的提升会更有助于破除唯分数论,同时也会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教育学者: 独立办学有助于实现“本土留学” 出国留学,这些年来持续火热。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疫情前的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4.14万人,增长6.25%。 纵向比较来看,自改革开放至2019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165.6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或研究;490.44万人已完成学业,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 那么,选择进入海南独立办学的境外学府,毕业后竞争力是否与留学生相当?对此,熊丙奇强调,我国一直把在海外名校留学的学生作为优秀人才,并致力于吸引他们回国就业创业。“由此可见,他们在国外的求学经历得到了国内的认可。所以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办分校,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们依旧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实际上,海外高校来华办学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过去更多以中外合作办学这一体制为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个。 在已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为什么还要构建独立办学模式?熊丙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具体办学看,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于双方理念不合,导致合作并不顺利,办学质量也遭到了社会的质疑。在熊丙奇看来,允许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办分校、校区,可以“原汁原味”地引进国外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不出国门就“本土留学”。 “从引进境外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到独立办学,这是重大转变,也需要谨慎推进。”熊丙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与以往中外合作办学与项目相比,允许境外高校入岛独立办学,是对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进一步加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日前撰文指出:“受中美博弈下人才遏制战略影响,著名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受阻。海南这一举动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也清晰地表明了我们以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破解西方对我们围堵的策略,以教育的国际合作推动并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为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为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近期,教育部联合海南省人民政府对外发布《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办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教育部官网截图
境外高校入岛独立办学,是海南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外的一次全新探索,也为更多世界名校进驻海南提供了生存土壤。但独立办学后,境外高校如何实现“本土化”?相比于中外合作模式,独立办学能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怎样的新作用?于学生而言,如何才能进入这样的大学深造?未来是否意味着,青年一代会多一条“留学海南”的新选择?
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
已落地海南儋州
事实上,在《规定》发布之前,海南省力求“扩容”国际教育版图的政策方向,早已有迹可循。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就提出,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而2021年6月施行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则规定,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可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红星新闻记者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官方微信公众号看到,去年12月8日,海南省对外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强调,要着力打造“留学海南”的新品牌。
到去年12月中旬,境外高校海南独立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3日,德国比勒菲尔德应用科技大学(下称比科大)与海南省政府完成了首个独立办学项目签约。
公开资料显示,拥有逾50年办学历史的比科大,是德国工业4.0重要智能制造集群牵头高校之一。签约后,比科大将成为我国境内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也是德国公办高校在中国设立的首个独立办学项目。
根据项目规划,这所国内首个独立办学的境外高校仍将采用非营利模式,计划落地海南儋州,规划用地面积约1000亩,办学规模预计将达12000人。在学科安排上,计划开设港航智能物流、机电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专业,力争在今年秋季启动第一批学生招录,招生人数约为140人。
目前该校建设情况如何?红星新闻记者从海南省儋州市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处获悉,眼下当地已经成立比科大独立办校工作专班小组,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除了比科大成功进驻,不少其他海外高校也瞄准了海南自贸港允许独立办学的政策窗口期,诸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莫斯科动力学院等,也正积极筹划在海南独立办学。
“允许境外大学在海南独立办学,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开放的关键一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一尝试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次政策放松,是一步跨越式探索。
海南国际教育试验区:
仍需做好思政课建设
2020年6月3日,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之一,由教育部和海南省共建的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下称试验区),在陵水黎安揭牌成立。这里是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的重要一环,也是承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之一。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官网截图
该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试验区已签约22所高校,其中中方高校10所,外方合作高校12所。另据官网介绍,规划到2025年年末,试验区内的国际教育创新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将基本形成,“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品牌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
而对于境外高校的独立办学方式,该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也向红星新闻记者作出了解释:“作为承载海外高校的试验区,我们首先要遵循的根本,就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该负责人指出,进入试验区的境外高校,也同样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思政课建设,并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业、创业、就业等相关保障。
当然,就不同的学生主体,试验区也有不同的培养重点。该负责人认为,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在海南就读境外高校,也需要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力求培养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而对于国际留学生来讲,试验区将着力扩大吸引力,引导留学生成为知华、友华、亲华、爱华的国际人才,成为中外友好的和平使者。
那么,在海南成立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什么?这名负责人回应称,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外方单学位招生试点等尝试,将助力教育制度创新,为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境外高校独立办学的第一站,为什么会选择海南?对此,上述负责人的回应表示,基于国家明确赋予海南在中国境内唯一的教育准入政策,即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或者校区,设立的办学机构在学校治理、学术管理、师资配备、收费制度等多方面都实行更加自主、灵活的政策。加上教育部与海南省的部省会商机制,创新的办学模式以及“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美好愿景的吸引力。
此外,这名负责人提出,在打造“留学海南”品牌的目标之下,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将通过“大共享+小学院”“五互一共”(中西互鉴、文理互通、学科互融、学分互认、课程互选、管理共商)的办学模式,逐步达成“留学海南=留学国外”的愿景,而在这一愿景下,国内学生就能选择在国内上学,同等享受海外的优质教育,同时比出国留学付出更少的教育支出。
“我们欢迎境外一流高校来海南办学,”该负责人同时强调,“但是任何学校的办学过程,都必须按中国的法律法规进行,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法规执行培养计划。”
教育学者:
大概率会实行完全自主招生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看到,《规定》在多个方面为境外高校在岛内独立办学进行了规则上的系统设计。
《规定》要求,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办学应当遵守中国法律,符合公益性原则;校长每年在中国居留应当不少于6个月;在课程设置上,需按照中国对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要求开设中国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课程;选用境外教材也要按照国家关于高等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的有关规定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的境外高校同样有准入门槛。按照《规定》要求,这些高校需具备3个方面的要素:其一,良好的办学声誉和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其二,具有理工农医类方面的学科优势;其三,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和良好的业内评价。
境外高校独立办学,是否可能出现违规办学的情况?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熊丙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大家不必对此有太多担心。”他分析指出,所有在海南办学的机构,都必须遵守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如果学校不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将依法进行处理。“换言之,只要坚持依法治教,就无需担心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办的分校会违法办学。”
有意向就读该类学校的学子,很关心独立办学学校的招生方式。红星新闻记者从多方了解到,以比科大为例,目前具体的招生细则还未出台,但在熊丙奇看来,“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在海南办学,大概率会实行完全自主招生方式,且可探索一名学生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的双向选择招生模式。”
熊丙奇表示,之前的中外合作大学和项目,在招生时往往会纳入高考体系。虽然有少数中外合作大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但由于高考分数是重要的录取依据,且每个学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和学校间的竞争。
熊丙奇分析认为,实施独立办学模式后,自主招生方式将趋于完善,综合素质的提升会更有助于破除唯分数论,同时也会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教育学者:
独立办学有助于实现“本土留学”
出国留学,这些年来持续火热。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疫情前的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4.14万人,增长6.25%。
纵向比较来看,自改革开放至2019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165.6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或研究;490.44万人已完成学业,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
那么,选择进入海南独立办学的境外学府,毕业后竞争力是否与留学生相当?对此,熊丙奇强调,我国一直把在海外名校留学的学生作为优秀人才,并致力于吸引他们回国就业创业。“由此可见,他们在国外的求学经历得到了国内的认可。所以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办分校,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们依旧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实际上,海外高校来华办学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过去更多以中外合作办学这一体制为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个。
在已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为什么还要构建独立办学模式?熊丙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具体办学看,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于双方理念不合,导致合作并不顺利,办学质量也遭到了社会的质疑。在熊丙奇看来,允许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办分校、校区,可以“原汁原味”地引进国外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不出国门就“本土留学”。
“从引进境外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到独立办学,这是重大转变,也需要谨慎推进。”熊丙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与以往中外合作办学与项目相比,允许境外高校入岛独立办学,是对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进一步加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日前撰文指出:“受中美博弈下人才遏制战略影响,著名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受阻。海南这一举动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也清晰地表明了我们以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破解西方对我们围堵的策略,以教育的国际合作推动并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