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城当富二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今年上半年,一条名为《县城顶级富二代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意外走红。让无数普通网友对富人生活有了一瞥:24岁的江苏男孩闻韬,住在上千万的独栋别墅,车库停着多辆豪车,日常却吃沙县小吃、坐公交,家里仍使用父母结婚时的旧风扇和微波炉。
《县城顶级富二代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视频,图源“后土百科”
公众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往往是:挥金如土、夜夜笙歌、女伴换得比衣服更勤。但闻韬展现出另一种模样:“我们家的钱是省出来的”“一块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要花十块钱”。这种充满反差的生活激起巨大争议,有人夸他清醒自律,也有人质疑他是为了塑造人设。
作为亲眼见证父母由贫致富的县城富二代,闻韬早已习惯理性消费,购物讲究保值。他坦言,“县城没有消费场景,花钱机会真的不多。”而他周围的富裕家庭,也更愿意将钱花在看得见的实处。
闻韬开着法拉利,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我们和这位出身县城A9家庭(资产达到九位数)的年轻人聊了聊:县城顶层生活究竟什么样?住豪宅、吃沙县的消费观从何而来?聊完后,我发现,县城里的富人家庭,大多是抓住时代机遇起家的第一代。而今潮水褪去,他们学会的不是炫耀财富,而是如何在节制中守住它。
“在县城当富二代,花不了多少钱”
下午2点,多数人刚结束忙碌的上午,准备迎接紧张的后半天。此时,闻韬才缓缓睁开眼,揉了揉眼睛,掀开被子,从卧室踱步出来。这并非午后小憩,而是他每天固定的起床时间。
乍看之下,闻韬的生活光鲜体面,住县城房价最贵的小区,家中别墅共三层,实用面积超过上千平,自带庭院和车库,仅他的卧室就有120平米。
但真正走近,会发现另一番景象:价值千万的豪宅一角,墙皮已斑驳脱落;家里舍不得请保姆和园丁,自己修剪花草动辄需要耗上三四个小时;午晚餐吃父母做的家常小炒,采访前一晚,他吃的是爆炒笋片配一碗白饭。与朋友聚餐,他常选择海底捞或平价烧鸟店;出远门坐高铁,一律选最便宜的二等座;至于昼夜颠倒的作息,则是为了剪辑自媒体视频。
闻韬家别墅有几处角落墙皮已经脱落,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闻韬有时也怀疑,自己是否算得上“富二代”。虽然家里的财富等级属于A9,但网络上不乏自称A10、A11级别的家庭。他家的正对面,是波司登创始人高德康的住处。整个小区由高家投资建设,其中有两幢别墅专门用来安置保姆、司机等服务人员。在闻韬看来,自家的条件与这些“顶级富人”相距甚远,“我们家不过是卡拉米中的卡拉米(指“小喽啰”)。”
住在县城富人区,很难见到真正意义上的“老钱”。闻韬表示,大多数县城富人,都是他父辈那一代人打拼的成果,“很少见到富三代”。而极少数有财富传承的家族,要么移居国外,要么定居在北上广,不会留在县城。
闻韬家的车库一角,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留下来的富人家庭,大多“活得挺朴素”。闻韬举例,“他们可能开着豪车,消费观却非常朴实。”不少人至今仍住在农村自建房。他家的邻居多数是年长的老人,子女已搬到市区大平层。老人们出门穿布鞋,衣着简单,外人很难看出他们的家底。
“在县城当富二代,其实花不了多少钱。”闻韬很少去酒吧,听周围朋友说,县城里的酒吧消费也并不高,一晚上花四五万元就已经是全场的最高消费。
县城没有奢侈品专柜,与他家同圈层的家庭,买奢侈品更多是为了保值和投资,宁愿选择去二奢店。比如他前阵子买的劳力士“黑冰糖”手表,购买合同中明确标注:在行情持平时,可以按原价9折或95折回收。
那块表他花了40万,现在涨到50万,“太保值了,和普通人买黄金没区别。”2022年,闻韬也曾囤过两公斤黄金,购入价每克420元,回收价已升至780元。
闻韬收藏的金表和手串,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他曾尝试过花天酒地的生活,很快发现消费阈值在不断上升,“今天花一千块开心,明天花一万才能开心,接下来只会越来越高。我才24岁,未来该怎么办?”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开始主动控制消费欲望,避免过早感到满足。
闻韬的早餐,面条4元,三餐大多时候都很简单,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我知道大家对富二代的印象是什么,但至少在我和周围朋友身上,并不符合。”他解释,“有钱人不会每天炫耀,能够过上挥金如土生活的,只有那些来钱快的职业。”
闻韬对此深有体会。曾有一名自称“上海有产业,父母在常熟经商”的男子接近了他和朋友们。这名男子每天换不同的豪车,身上穿戴的都是奢侈品牌的高端款式。每次外出,他总是大方包场。当听闻闻韬想开保时捷911后,毫不犹豫就将车借给了他,尽管那时距离闻韬拿到驾照刚满一个月。
有一天,这位自称“上海富二代”的男子突然向闻韬和朋友们借钱,理由是“父母断供”。“旁人可能觉得‘没钱就不花呗’。但在我们这个圈子,这个理由听起来很正当。”
骗子借走了几十万现金,两年过去,钱始终没还回来。某天,闻韬去对方所谓的上海住所时,开门的是一位本地阿姨。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和自称“上海富二代”的男子出去玩,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这是个缝合人”,闻韬称。对方通过借住他家别墅获得的信息,接近了其他富二代,收集了不少信息,再继续编织下一个谎言。无数奢华的生活片段,拼凑成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骗局。
事后,闻韬将个性签名改成了:“不借钱,借钱拉黑”。
白手起家的县城富人,
里子比面子重要
县城的有钱人从不轻易挥霍,真正的财富也不会建立在不断消费的基础上。而这一点,在闻韬父母这代白手起家的富人身上,展现得尤为明显。
电影《抓娃娃》中,富豪老马夫妇隐瞒家境,通过节衣缩食的假象激励孩子读书。类似的情节,也真实地发生在闻韬身上。小时候,闻韬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常州恐龙园。家里连60块买一把玩具剑都觉得太贵,必须等到批发价30块才肯买。
图片来源于《抓娃娃》剧照
“咱家是整个小区里房子最小的一户”,闻妈妈常常叮嘱他,“你现在多花一分钱,以后就少花一分钱。”但与电影中的情节不同,闻韬的父母并非刻意伪装,而是他们多年来深植骨髓的节俭观念。
直到后来,闻韬一家搬进了当地最昂贵的住宅区,父母提起在上海买房时态度轻描淡写。他才逐渐意识到,家里的情况远比父母展现得要宽裕。
闻韬展示他成长期间和父母的合照,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闻家的致富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10年后,房地产市场狂飙猛进,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带动了建筑和装修行业的繁荣。闻父原本是一名装修工人,他抓住机遇做起了木纹地板生意。而闻母热衷投资房产,常带闻韬看房,他甚至一度以为父母转行做了地产中介,直到多年后才解除这个误会。
尽管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闻韬并未走上“富二代”的常规路线。
大多数富人家庭的孩子,如果成绩不理想,往往选择出国留学、交择校费,或请名师辅导。
当闻韬初中毕业后,他却选择了进入中专。与他一同进入中专的,还有某著名运动品牌区域总代理的孩子。
他向我们算了一笔账,自己从小成绩不好,如果选择留学,需要从初中开始出国,先读美高或英高,再读本科、硕士,整套下来至少要花三四百万。回国后,大概率月薪四五千元。“我们家没有富裕到能把几百万不放在眼里。”他说,“这种情况下,出国留学是否值得,必须仔细考虑。”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路径依赖”:一旦人们选择了某条路径并从中获益,就会形成惯性,难以改变。
闻韬曾在上海生活,注意到那里的许多企业白领和中产家庭普遍热衷于送孩子留学,形成了一种浓厚的讨论氛围。但在县城,送孩子出国并不是普遍选择。在他周围的同龄人中,甚至连上国际学校的都屈指可数。“我们的父辈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照样赚到了一些钱。”
电视剧《小别离》,讲述的就是中产家庭送孩子留学的话题
这种思维不仅体现在教育选择上,也延续到择偶问题。网络上常讨论“县城相亲鄙视链”,闻韬认为,县城的顶级家庭更倾向于“内部消化”,而非外流。
在江浙一带,流行“两头婚”,门当户对是关键。但对于选择传统婚姻的家庭来说,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则相对降低。闻韬的父母希望他能找到一位教师或体制内工作的女孩。
在闻韬的周围,最常见的婚姻模式是:男方家庭资产上亿,女方家庭每年收租百万。双方通常从事稳定但收入不高的工作,婚后,父母仍会为小家庭提供资助。
经历过创业艰辛的县城富人,更渴望子女拥有稳定的职业,而非外界眼中的财富与名利。对他们而言,稳定始终是最重要的考量。
富裕家庭连续变少,
县城有钱人“苟”到最后
时代曾造就了不少像闻韬家这样的富裕家庭,但随着经济下行和资产缩水,许多家庭也逐渐回到了原点。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高净值人群消费心态及行为研究报告2025》,中国富裕家庭(资产超过600万)的数量已连续两年下降,国际超高净值家庭(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也在逐年减少。约三成富裕家庭的财富出现缩水,许多家庭事实上已掉落原有的财富阶层。
《高净值人群消费心态及行为研究报告2025》,图片源于胡润百富&博报堂
中国家庭的财富主要由房产和金融资产构成。随着股市波动和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富裕阶层的财富缩水愈加显著。
闻韬的父亲借着地产行业的东风积累了财富,但近几年,家里的收入明显减少。他察觉到,父亲待在家的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前些年,工厂停工,让家里的生意遭受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有人都在努力适应消费降级带来的变化。闻韬称,“有人无法接受这种落差感,但我们家早就习惯了。我们从不过度消费,也就没有明显的戒断反应。”
闻韬站在自家别墅楼下,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闻韬并不担心家里会破产。“其他人的财富可能会缩水,我们家一直相对稳定。”
原因在于,2018年前后,常熟实施了“三合一整治”政策,要求厂房分开住宿、生产、储存与经营功能。闻韬家因此将厂子迁往浙江,虽然效益逐渐降低,但随着规模的缩小,他们选择了“战略性撤退”,因此大规模关厂时的影响并不大。
如今,闻韬的父母主要依靠收租为生,偶尔接些活计,进入半退休状态。他的父亲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在家照料花草。
闻韬家院子里的花草一角,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在闻韬周围的县城富人家庭中,经济波动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小。闻韬认为这与“圈子”相关:他父亲那一代致富的家庭,很少购买奢侈品,也没有将子女送去留学,外出旅游更是少见,决策时普遍保持着“求稳”心态。“敢于冒险的人,要么做得更大,要么已经破产。”
随着赚钱愈发艰难,闻韬的父母意识到,后代或许很难进一步扩展财富,“守住”财富变得愈加重要。
县城里,富人通常不会在下一代结婚前将财产过多交给子女。于是,闻韬目前主要依靠自媒体工作为生,这也成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与此同时,闻韬做起了文玩生意。过去,他常戴金表,现在更习惯佩戴普通手表或看不出具体价值的手串。“如果你戴上百万的手表,对方可能一眼看出价格。”而手串没有明显的市场标价,更能体现品味。
与合作伙伴谈生意时,他常常邀请对方到家里坐坐。豪华的楼盘和装修能让合作更加顺利,也让他无需付出过多成本,就能迅速赢得对方的信任。
闻韬直言,包括他在内,大多数县城富二代都难以接手家里的事业,因为接手家业远比创业要难。许多家庭的财富也不足以让他们面临“接班”的压力。
身边的朋友大多和他年龄相仿,正处于“爱玩”的阶段,其中一些人经营着咖啡厅,日常生活十分悠闲。闻韬笑着调侃,“最近网上流行的‘掉块砖头能砸到10个主理人’的段子,形容的就是这一群人。”
旅游时的闻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多数富二代朋友选择留在县城。而闻韬自己也不打算搬到大城市。虽然他非常喜欢杭州,西湖去过五六十趟。但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真的搬到大城市,生活品质可能会大幅下降,父辈们积累的资源也会失去优势。他表示,当自己想体验大城市的生活,可以去住几周酒店,不必在当地定居。
闻韬对现状感到非常满足:“我的消费越来越低,想玩的、住的、开的车都体验过了。游艇和私人飞机,我不感兴趣,如果有一天能买得起,可能也会带来新的烦恼。”
对于未来,他的期望简单明了:“首先是活着,其次是健康。”他认为,当人身处舒适的环境中,容易变得懒散、懈怠,但这也是最快乐的状态。身边有不少朋友对未来感到焦虑,闻韬反问他们:“大家辛辛苦苦一辈子,难道不就是为了追求这种安稳的状态吗?”
在县城当富二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今年上半年,一条名为《县城顶级富二代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意外走红。让无数普通网友对富人生活有了一瞥:24岁的江苏男孩闻韬,住在上千万的独栋别墅,车库停着多辆豪车,日常却吃沙县小吃、坐公交,家里仍使用父母结婚时的旧风扇和微波炉。
《县城顶级富二代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视频,图源“后土百科”
公众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往往是:挥金如土、夜夜笙歌、女伴换得比衣服更勤。但闻韬展现出另一种模样:“我们家的钱是省出来的”“一块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要花十块钱”。这种充满反差的生活激起巨大争议,有人夸他清醒自律,也有人质疑他是为了塑造人设。
作为亲眼见证父母由贫致富的县城富二代,闻韬早已习惯理性消费,购物讲究保值。他坦言,“县城没有消费场景,花钱机会真的不多。”而他周围的富裕家庭,也更愿意将钱花在看得见的实处。
闻韬开着法拉利,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我们和这位出身县城A9家庭(资产达到九位数)的年轻人聊了聊:县城顶层生活究竟什么样?住豪宅、吃沙县的消费观从何而来?聊完后,我发现,县城里的富人家庭,大多是抓住时代机遇起家的第一代。而今潮水褪去,他们学会的不是炫耀财富,而是如何在节制中守住它。
“在县城当富二代,花不了多少钱”
下午2点,多数人刚结束忙碌的上午,准备迎接紧张的后半天。此时,闻韬才缓缓睁开眼,揉了揉眼睛,掀开被子,从卧室踱步出来。这并非午后小憩,而是他每天固定的起床时间。
乍看之下,闻韬的生活光鲜体面,住县城房价最贵的小区,家中别墅共三层,实用面积超过上千平,自带庭院和车库,仅他的卧室就有120平米。
但真正走近,会发现另一番景象:价值千万的豪宅一角,墙皮已斑驳脱落;家里舍不得请保姆和园丁,自己修剪花草动辄需要耗上三四个小时;午晚餐吃父母做的家常小炒,采访前一晚,他吃的是爆炒笋片配一碗白饭。与朋友聚餐,他常选择海底捞或平价烧鸟店;出远门坐高铁,一律选最便宜的二等座;至于昼夜颠倒的作息,则是为了剪辑自媒体视频。
闻韬家别墅有几处角落墙皮已经脱落,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闻韬有时也怀疑,自己是否算得上“富二代”。虽然家里的财富等级属于A9,但网络上不乏自称A10、A11级别的家庭。他家的正对面,是波司登创始人高德康的住处。整个小区由高家投资建设,其中有两幢别墅专门用来安置保姆、司机等服务人员。在闻韬看来,自家的条件与这些“顶级富人”相距甚远,“我们家不过是卡拉米中的卡拉米(指“小喽啰”)。”
住在县城富人区,很难见到真正意义上的“老钱”。闻韬表示,大多数县城富人,都是他父辈那一代人打拼的成果,“很少见到富三代”。而极少数有财富传承的家族,要么移居国外,要么定居在北上广,不会留在县城。
闻韬家的车库一角,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留下来的富人家庭,大多“活得挺朴素”。闻韬举例,“他们可能开着豪车,消费观却非常朴实。”不少人至今仍住在农村自建房。他家的邻居多数是年长的老人,子女已搬到市区大平层。老人们出门穿布鞋,衣着简单,外人很难看出他们的家底。
“在县城当富二代,其实花不了多少钱。”闻韬很少去酒吧,听周围朋友说,县城里的酒吧消费也并不高,一晚上花四五万元就已经是全场的最高消费。
县城没有奢侈品专柜,与他家同圈层的家庭,买奢侈品更多是为了保值和投资,宁愿选择去二奢店。比如他前阵子买的劳力士“黑冰糖”手表,购买合同中明确标注:在行情持平时,可以按原价9折或95折回收。
那块表他花了40万,现在涨到50万,“太保值了,和普通人买黄金没区别。”2022年,闻韬也曾囤过两公斤黄金,购入价每克420元,回收价已升至780元。
闻韬收藏的金表和手串,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他曾尝试过花天酒地的生活,很快发现消费阈值在不断上升,“今天花一千块开心,明天花一万才能开心,接下来只会越来越高。我才24岁,未来该怎么办?”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开始主动控制消费欲望,避免过早感到满足。
闻韬的早餐,面条4元,三餐大多时候都很简单,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我知道大家对富二代的印象是什么,但至少在我和周围朋友身上,并不符合。”他解释,“有钱人不会每天炫耀,能够过上挥金如土生活的,只有那些来钱快的职业。”
闻韬对此深有体会。曾有一名自称“上海有产业,父母在常熟经商”的男子接近了他和朋友们。这名男子每天换不同的豪车,身上穿戴的都是奢侈品牌的高端款式。每次外出,他总是大方包场。当听闻闻韬想开保时捷911后,毫不犹豫就将车借给了他,尽管那时距离闻韬拿到驾照刚满一个月。
有一天,这位自称“上海富二代”的男子突然向闻韬和朋友们借钱,理由是“父母断供”。“旁人可能觉得‘没钱就不花呗’。但在我们这个圈子,这个理由听起来很正当。”
骗子借走了几十万现金,两年过去,钱始终没还回来。某天,闻韬去对方所谓的上海住所时,开门的是一位本地阿姨。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和自称“上海富二代”的男子出去玩,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这是个缝合人”,闻韬称。对方通过借住他家别墅获得的信息,接近了其他富二代,收集了不少信息,再继续编织下一个谎言。无数奢华的生活片段,拼凑成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骗局。
事后,闻韬将个性签名改成了:“不借钱,借钱拉黑”。
白手起家的县城富人,
里子比面子重要
县城的有钱人从不轻易挥霍,真正的财富也不会建立在不断消费的基础上。而这一点,在闻韬父母这代白手起家的富人身上,展现得尤为明显。
电影《抓娃娃》中,富豪老马夫妇隐瞒家境,通过节衣缩食的假象激励孩子读书。类似的情节,也真实地发生在闻韬身上。小时候,闻韬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常州恐龙园。家里连60块买一把玩具剑都觉得太贵,必须等到批发价30块才肯买。
图片来源于《抓娃娃》剧照
“咱家是整个小区里房子最小的一户”,闻妈妈常常叮嘱他,“你现在多花一分钱,以后就少花一分钱。”但与电影中的情节不同,闻韬的父母并非刻意伪装,而是他们多年来深植骨髓的节俭观念。
直到后来,闻韬一家搬进了当地最昂贵的住宅区,父母提起在上海买房时态度轻描淡写。他才逐渐意识到,家里的情况远比父母展现得要宽裕。
闻韬展示他成长期间和父母的合照,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闻家的致富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10年后,房地产市场狂飙猛进,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带动了建筑和装修行业的繁荣。闻父原本是一名装修工人,他抓住机遇做起了木纹地板生意。而闻母热衷投资房产,常带闻韬看房,他甚至一度以为父母转行做了地产中介,直到多年后才解除这个误会。
尽管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闻韬并未走上“富二代”的常规路线。
大多数富人家庭的孩子,如果成绩不理想,往往选择出国留学、交择校费,或请名师辅导。
当闻韬初中毕业后,他却选择了进入中专。与他一同进入中专的,还有某著名运动品牌区域总代理的孩子。
他向我们算了一笔账,自己从小成绩不好,如果选择留学,需要从初中开始出国,先读美高或英高,再读本科、硕士,整套下来至少要花三四百万。回国后,大概率月薪四五千元。“我们家没有富裕到能把几百万不放在眼里。”他说,“这种情况下,出国留学是否值得,必须仔细考虑。”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路径依赖”:一旦人们选择了某条路径并从中获益,就会形成惯性,难以改变。
闻韬曾在上海生活,注意到那里的许多企业白领和中产家庭普遍热衷于送孩子留学,形成了一种浓厚的讨论氛围。但在县城,送孩子出国并不是普遍选择。在他周围的同龄人中,甚至连上国际学校的都屈指可数。“我们的父辈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照样赚到了一些钱。”
电视剧《小别离》,讲述的就是中产家庭送孩子留学的话题
这种思维不仅体现在教育选择上,也延续到择偶问题。网络上常讨论“县城相亲鄙视链”,闻韬认为,县城的顶级家庭更倾向于“内部消化”,而非外流。
在江浙一带,流行“两头婚”,门当户对是关键。但对于选择传统婚姻的家庭来说,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则相对降低。闻韬的父母希望他能找到一位教师或体制内工作的女孩。
在闻韬的周围,最常见的婚姻模式是:男方家庭资产上亿,女方家庭每年收租百万。双方通常从事稳定但收入不高的工作,婚后,父母仍会为小家庭提供资助。
经历过创业艰辛的县城富人,更渴望子女拥有稳定的职业,而非外界眼中的财富与名利。对他们而言,稳定始终是最重要的考量。
富裕家庭连续变少,
县城有钱人“苟”到最后
时代曾造就了不少像闻韬家这样的富裕家庭,但随着经济下行和资产缩水,许多家庭也逐渐回到了原点。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高净值人群消费心态及行为研究报告2025》,中国富裕家庭(资产超过600万)的数量已连续两年下降,国际超高净值家庭(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也在逐年减少。约三成富裕家庭的财富出现缩水,许多家庭事实上已掉落原有的财富阶层。
《高净值人群消费心态及行为研究报告2025》,图片源于胡润百富&博报堂
中国家庭的财富主要由房产和金融资产构成。随着股市波动和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富裕阶层的财富缩水愈加显著。
闻韬的父亲借着地产行业的东风积累了财富,但近几年,家里的收入明显减少。他察觉到,父亲待在家的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前些年,工厂停工,让家里的生意遭受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有人都在努力适应消费降级带来的变化。闻韬称,“有人无法接受这种落差感,但我们家早就习惯了。我们从不过度消费,也就没有明显的戒断反应。”
闻韬站在自家别墅楼下,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闻韬并不担心家里会破产。“其他人的财富可能会缩水,我们家一直相对稳定。”
原因在于,2018年前后,常熟实施了“三合一整治”政策,要求厂房分开住宿、生产、储存与经营功能。闻韬家因此将厂子迁往浙江,虽然效益逐渐降低,但随着规模的缩小,他们选择了“战略性撤退”,因此大规模关厂时的影响并不大。
如今,闻韬的父母主要依靠收租为生,偶尔接些活计,进入半退休状态。他的父亲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在家照料花草。
闻韬家院子里的花草一角,图片源于受访者提供
在闻韬周围的县城富人家庭中,经济波动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小。闻韬认为这与“圈子”相关:他父亲那一代致富的家庭,很少购买奢侈品,也没有将子女送去留学,外出旅游更是少见,决策时普遍保持着“求稳”心态。“敢于冒险的人,要么做得更大,要么已经破产。”
随着赚钱愈发艰难,闻韬的父母意识到,后代或许很难进一步扩展财富,“守住”财富变得愈加重要。
县城里,富人通常不会在下一代结婚前将财产过多交给子女。于是,闻韬目前主要依靠自媒体工作为生,这也成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与此同时,闻韬做起了文玩生意。过去,他常戴金表,现在更习惯佩戴普通手表或看不出具体价值的手串。“如果你戴上百万的手表,对方可能一眼看出价格。”而手串没有明显的市场标价,更能体现品味。
与合作伙伴谈生意时,他常常邀请对方到家里坐坐。豪华的楼盘和装修能让合作更加顺利,也让他无需付出过多成本,就能迅速赢得对方的信任。
闻韬直言,包括他在内,大多数县城富二代都难以接手家里的事业,因为接手家业远比创业要难。许多家庭的财富也不足以让他们面临“接班”的压力。
身边的朋友大多和他年龄相仿,正处于“爱玩”的阶段,其中一些人经营着咖啡厅,日常生活十分悠闲。闻韬笑着调侃,“最近网上流行的‘掉块砖头能砸到10个主理人’的段子,形容的就是这一群人。”
旅游时的闻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多数富二代朋友选择留在县城。而闻韬自己也不打算搬到大城市。虽然他非常喜欢杭州,西湖去过五六十趟。但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真的搬到大城市,生活品质可能会大幅下降,父辈们积累的资源也会失去优势。他表示,当自己想体验大城市的生活,可以去住几周酒店,不必在当地定居。
闻韬对现状感到非常满足:“我的消费越来越低,想玩的、住的、开的车都体验过了。游艇和私人飞机,我不感兴趣,如果有一天能买得起,可能也会带来新的烦恼。”
对于未来,他的期望简单明了:“首先是活着,其次是健康。”他认为,当人身处舒适的环境中,容易变得懒散、懈怠,但这也是最快乐的状态。身边有不少朋友对未来感到焦虑,闻韬反问他们:“大家辛辛苦苦一辈子,难道不就是为了追求这种安稳的状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