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麻辣滚烫》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 结局不负责任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2月16日 21点22分 PT
  返回列表
76038 阅读
13 评论
海边的西塞罗

娜拉走后会怎样?女主“赢一次”之后又怎样?各位好,今天春节在家最后一天,实在太忙,随手写两笔随感吧。昨晚陪家人去看了贾玲的新片《麻辣滚烫》,我觉得这部片子可以打十分制的七分——没有热捧者说的那么神奇,也没有贬损者说的那么遭。片中有很多细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可以细品的,但今天篇幅所限,就说电影结尾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改编——我觉得这个改编……还挺有意思的。

《麻辣滚烫》改编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原片我看过多遍,讲的是女主角一子从宅女家里蹲通过拳击重新证明自我,“赢一次”的故事。而顾名思义,穿插这部电影的其实有一个串联故事,是影片中女主与拳馆男主角之间的情感故事,女主先是因为喜欢男主而注意到拳击,而后两人同居,男主劈腿,女主在被伤害之后彻底放飞自我,练拳升华,最终的拳击赛场上,女主在男主“站起来”的助威声中站到了最后。赛后两人重新牵手,完成一场“百元之恋”。

光听我这么讲,你可能觉得这剧情没什么,但《百元之恋》的这个结尾,在之前小众的影迷圈子里是受到很多观众的诟病的,因为影片中的男主明明那么渣——他其实根本不爱女主,约她只是因为她好约,与她同居只是为了吃软饭,最后还劈腿,可最后女主居然还接受了他。这个安排是让很多女性观众看了不舒服的。觉得《百元之恋》有一种浓浓的日式男性视角。

可能是也感到了这种不爽,贾玲在把这片子改成自己剧作时,对这个感情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男主劈腿的剧情被删掉了,渣属性大幅弱化,可是当我以为这种改动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电影结尾两人的牵手时,贾玲却安排女主在影片对男主的邀约这样回绝:

“改天再约吧。”“那你看你哪天有空啊?”“看心情吧。”

我看有评论说,这是高冷女神对舔狗的回绝。

爽么?很爽。

确实,与一般的合家欢电影总会安排主角在故事的尽头收获爱情、亲情、友情不同,《热辣滚烫》这部电影的收尾颇显标新立异,最终赛场的胜利、教练的肯定、家人的赞许、甚至“有情人终成眷属”,都没有成为女主最终的归宿,瘦下来的贾玲继续奔跑在了阴暗的街道上,然后荧幕浮现出她发的那个朋友圈:“终于赢了一次”。

我觉得这个结尾处理,是非常女权的处理方式,因为它一改《百元之恋》中女主的自我改变与升华最终还是要由男主的肯定与求爱来实现的呈现方法。直白的在告诉男主也告诉观众:女主的改变不是为了他人的肯定,尤其不是男人的肯定。我就是为了活出我自己,就是“想赢一次”。

这当然是一种对传统男权叙事直白的反抗——你可以想象在一个童话故事里,灰姑娘或者白雪公主在故事结尾说:“改天再约吧”,“看心情”是个什么样的感觉。

所以《热辣滚烫》是一部励志爽剧,如贾玲减肥100斤一样,最后这个拒绝,也让很多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直呼很爽。与原作《百元之恋》的质感是完全不同的。

但所有爽剧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不接地气。

百年前的易卜生写话剧《玩偶之家》,故事的最后女主角娜拉抛弃渣男丈夫勇敢出走,让观剧的新女性大觉痛快。可是,鲁迅先生却在女校做了个演讲《娜拉走后会怎样?》泼冷水的说,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女性,那么她出走之后的前路无非两途:堕落(作娼妓)或回来。

因为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给女性的前路就是这么有限几种,鲁迅不客气的说:“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我觉得,这话如果放在《热辣滚烫》上似乎同样适用。作为一部高扬理想主义的励志片,影片后半段采取的一个把故事说圆的方法,就是完全忽略了经济问题。贾玲扮演的女主,在拳馆里练拳,那是需要钱的,更进一步讲,故事之初家庭矛盾的爆发,雷佳音饰演的男主在现实面前屈服、对女主的始乱终弃,等等等等情节,推动的第一动力其实都是现实经济的窘迫。但在故事的后半段,从《洛奇》的音乐响起,女主开始暴瘦、练拳开始,我们就没看到她再为曾经无处不在的经济问题操过心,电影在后半段让女主起飞的方式,是一方面给了她一双奋斗的翅膀,另一方面却又悄悄取消掉了现实的重力。然后造成了女主迎风起飞的错觉、《热辣滚烫》的故事逻辑其实是没说圆的。

而这种叙事问题,其实也影响到了故事的结局。就像鲁迅说《玩偶之家》没有写娜拉出走之后如何一样,在电影的结尾,影片没有回答女主“赢一次之后”怎样了——她以后要靠什么谋生?住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生活?房租不用交了吗?拳馆办卡不用办了吗?钱从哪儿来?

在故事的开头,家人就是因为觉得女主没有工作才发生的矛盾,在故事的中期,女主为了工作不得不忍受色狼上司的骚扰。那么在故事的结尾,女主的经济压力应该同样存在,并不会因为她练了拳、减了肥就消失。所以女主独自跑入黑夜里之后,明天怎样生活?这事儿其实是没说清的。独自跑入黑夜,更像是戏外的贾玲而不是戏里的女主会做的选择,因为成名成腕的她,确实不缺钱、不缺他人的认同了。

所以影片演到最后,戏外的贾玲已经完全代替了戏里的女主,成为了叙事主体,从这个角度讲,有人批评《麻辣滚烫》搞的是“以主演代主角”这个批评是有道理的。

而把现实重力这个因素计入考量,重新去审视原版《百元之恋》那个结尾,你会发现原著中的一子选择与男主复合,虽然别扭,但却是真实的——因为人总要生活,而两个被生活击打的遍体鳞伤,曾经自我放逐,却又重新站起来的人,可以完成和解和相互扶持,将这条艰难的路走下去。

人活在现实里,不可能只作自己想做的事,要求他人完全如自己所想,要被生活所痛击,却依然拥抱生活。这是《百元之恋》

所以《百元之恋》那个看似窝囊的结尾背后,是充满了现实关照的,导演确实是在认真思考一个现实中这样的人究竟该怎么选,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而与之相比,《热辣滚烫》的结尾处理,与这部剧名和整部剧一样,是以求爽为要义的。女主孤独的跑进了黑夜里,就像娜拉走出玩偶之家,戏剧不思考她出走后会怎样,她离去的身影很帅、很爽,这就足够了。

但我得说,这其实不算是一个多么负责任的结局——就像你吃一碗麻辣烫一样,爽是爽,但实则对健康生活无益。

城市沉睡
1 楼
现在的舆论基调是所有的中国影视不值得看,所有的中国新闻都是负面的,所有的中国明星都要爆黑材料。 然后你们还是“反共不反华”“中国最好乱起来”?
土豆四十斤
2 楼
其实任何故事最害怕的就是问:后来呢
只爱大屁股小妹
3 楼
《麻辣滚烫》改编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这都是汉奸去电影院捧场啊
胡二娃
4 楼
大家买票不是去看电影的,大家看的是贾玲。这对中国电影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一个丧钟,近年短视频毒害了电影,大家对剧本和演技已经完全没要求了。大家看完几个小时电影,但是注意力在贾玲减肥的片尾彩蛋上。拍电影如果这么追求流量去带动票房,几年过后,中国电影肯定会被反噬。
R
Riordan
5 楼
花钱看电影可以理解, 但如果花钱去看贾玲减肥,我认为就是智商税 当电影放大某个演员,超过剧情,我自己是不看的 好的电影,应该让人记住角色,而非演员,哈
鼠目寸光
6 楼
日本的东西不都是最好的。干嘛要拿日本的“百元之恋”说事?难道中国电影、中国演员就不能有自己的东西吗?去看看中国的影视剧“搭错车”和“唐山大地震”吧!美国文化是美国佬的,是给美国佬玩的;日本文化是鬼子的,是让鬼子超度的。吃好自己的中国菜,偶尔换换外国味儿罢了。那些崇洋媚外的傻屄狗粮,和自称已经“脱胎换骨”了的假洋鬼子,其实牠们肉在漂亮国、鬼子国,却每天刷中国网、看中国剧、听郭德纲的相声。说你呢! [1评]
瞄人露小缝
7 楼
就像起点的爽文一样,让读者或者观众爽,才是硬道理,才是财富密码。如果太过追求深刻的社会意义或者合理性,往往是跟读者或观众过不去
p
perdition
8 楼
人红是非多
p
pillow
9 楼
因为她这个就是翻拍人家的剧
b
boey
10 楼
文章都没看但是看到那个假鳞就知道资本和白手套的新一代代言人。警察们正在养案子呢。
世外桃仙
11 楼
社会在变化,而且是在急剧变化。现代女人不是必须依靠男人才能活下去,也不必去做“娼妓”或靠别人同情(救济)活着。看看现在有多少女人靠自己的勤劳智慧活得充实富足,意气风发,独立自由,自足圆满。如果鲁迅在今天看到这一切,他肯定也能跟上社会的进步。
顽童在线
12 楼
傻逼看傻逼图热闹吧?
i
itschannel
13 楼
算是最近影评中看到比较好的一个,虽然有为思考而思考的成分,但是还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顺着逻辑去思考的。 但可惜的是作者对社会和女性的生活经验是脱节的,她自己的逻辑也不太成立。所以结论是无病呻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