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全家入籍加拿大 比起买房看病和教育 更看重这些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7月22日 22点6分 PT
  返回列表
80420 阅读
116 评论
加拿大和美国必读

等待了大约半年之久,我们一家人终于在2020年1月份收到了加拿大联邦移民局发出的入籍典礼邀请函。入籍的日期就在春节的前一周,这个日子就像是上天赐下的双喜临门的礼物一样。 

当天,我太太和孩子穿着一身喜庆又漂亮的衣服,而我则穿上了十多年都没有碰过的笔挺的西装,来到位于我们所在城市市中心的加拿大联邦政府办公大楼的入籍典礼大厅。从申请人排队检查材料,到法官发言、带领申请人宣誓并唱国歌,再到最后的领取公民证书、合影留念等,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来陪同我们参加典礼的加拿大朋友问我,“你觉得激动吗?”

我说,“当然很激动啦。但是我现在的激动和我当年拿到永居签证时是不一样的激动。那时的激动是因为我即将翻开人生崭新的一页,有太多的未知机遇与挑战在前方等待我的那种既紧张又兴奋的激动。我如今的感受,更像是用心谱写完了一段伟大的篇章,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的那种激动。”

说完这句话我在想,嗯,画上句号,这真是一个很不错的比喻。不过我又在想,这五个春节来,我的人生都写了些什么呢?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上篇

一、登陆

安静、有序、不焦躁,这是我对加拿大的第一印象

整整五年前,我和我太太在收到了加拿大的永居(Permanent Residence,俗称PR)签证后,放弃了我们俩在国内发展还算不错的事业移民加拿大。在出国前,我在一家国有石油企业做软件工程师,我的太太是一位中学老师。

跟很多人一样,我们也是在孩子出生之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我们移民的目的很简单,一是希望自己能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二是希望孩子有一个更优越的成长环境。所以一拿到签证,我们马上就办好了离职手续来到加拿大。

那是个五年前的乍暖还寒的春末,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加拿大某个草原省份的最大的城市。我们没有选择温哥华或是多伦多这样的大都市,是因为这几个原因:一是我们在这座城市有一些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安居;二是我们也是来自东北的大省会,在气候上和这座城市比较接近;三是这座城市的房价以及整个省的消费税低于其他省份,经济压力略小。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省份拥有全加拿大最发达的石油能源工业,我借助自己的专业背景也许就业会更容易一些。不过自从2014年爆发的全球石油经济危机以来,这个省的油价就一直低迷,整个石油工业一蹶不振,到现在也没有缓过劲来,所以这个第四点原因实际上从来没有发挥过作用。

我们在登陆前已经做好了几乎所有的功课和攻略,在国内就已经联系好了当地的华人教会。他们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在我们登陆之前一个月左右就帮我们物色好了一套租金合理、交通方便的公寓,交好了定金。

另一个朋友是一个西人,她在她所在的西人教会募捐,也帮我们筹到了不少简易的家具、厨具、电器等。她还帮我开了一张当地的手机卡,让我一落地就马上可以有手机用。我们抵达温哥华的时候,因为是初次进入加拿大,在海关排队办理入境手续等了很长时间,导致误了最后一个航班,只好改签。

等到我们抵达目的地城市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就决定先在那个接机的西人朋友的郊外家里下榻一夜。当时已接近夏至,因为加拿大维度高,所以天还没有完全暗下来。因为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的缘故,我坐在离开机场的汽车上时已相当疲惫。

窗外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一抬头就可以望见完整的星罗棋布的“穹窿”。(后来才明白,正因为这几乎完全平坦的地貌特征,加拿大的这几个西部省份都被统称为“草原省”)

公路上所有的汽车都井井有条地行驶着,听不见一个喇叭声。在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时,车与车之间的间距宽到可以再塞下另一部车。安静、有序、不焦躁,这是我对加拿大的第一印象。

当晚稍微调整了下时差,第二天一早吃了点心,一家人就坐着朋友的车进城去了。太太和孩子先去公寓布置新家,指挥搬家公司把教会募捐来的家具物品搬到指定的位置。我则按照在出国前做好的攻略,用最快的速度搞定了社会保险号码(Social Insurance Number,俗称SIN)、银行卡、健康卡等在加拿大生活必备的证件材料。

最紧急且重要的事情安顿好之后,接下来几天我们就坐着公交车慢慢地熟悉我们所在的社区和这座城市:逛购物中心和超市、游公园、办理图书馆卡、申请休闲入场计划等。这个休闲入场计划(Leisure Access Program)是这座城市针对新移民及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一个福利,允许项目持卡人免费进入市政府建立的健身馆以及其他的文体娱乐设施,加拿大大部分其他城市都有类似的项目。

我们初来乍到,很多东西都不懂,但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对我们的态度都非常友好。当时给我的感受是,加拿大地大物博,所以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可以相对公平地获得整个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不存在一小部分特权阶级把持着有限的优质资源的情况。后来我们的孩子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更加深了我的这个感受。

接下来的那个暑假,可以说是一个节日紧接着一个节日:除了7月1日的国庆日,还有我们本地的文化遗产节(Heritage Festival,各个国家的移民聚在一起庆祝多元文化)、龙舟节、民谣音乐节等等。我们这个省一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被大雪覆盖着,一到暑假,难得的温暖气候还有长时间的日照,把所有的人都吸引到户外去庆祝了。于是我们也跟着狠狠地玩了一个夏天,晒黑了不少。 

二、找工

新工作要求明显低于我在国内的职位,但并没有太多心理落差

暑假还发生了另一件让我们家高兴的事,就是我马上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我在全家人安顿下来之后,紧接下来做的事情就把本地所有的移民服务机构每一家都拜访过去,参加它们提供的英语能力评估、找工、写简历及面试技巧的培训课程等等。

我还没来得及网投第一封简历,就幸运地得到了我们所在的华人教会的一个朋友的推荐,进了北美一家最大的IT公司。现在回头来看,如果要我分享一些找工经验给那些像我一样全无海外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的新移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人脉的价值。建立人脉可以从你所在的当地的社区开始,不管是教会同乡会还是别的什么,一定要找到这样的一个社团,固定地参加他们的活动,尽可能地接触更多的人,告诉他们你在寻找什么样的机会。

注意,这个人脉指的并不是“走关系”、“走后门”,而是指在欧美职场的雇主对其雇员所推荐的职位申请人的信任。如果你认识某家公司的雇员,并且他愿意为你做推荐,那么你的简历就会瞬间从海选中脱颖而出,有时候甚至连简历都不要而直接得到面试机会。

我就是这样的情况:我连简历都没来得及投,就先后接受了我们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两个副总经理的面试。因为事态进展得太快,最后人力资源经理告诉我我被录用的时候,我还掐了掐大腿,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我完全没有本地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所以我在该公司的第一个职位是一个入门级的职位,和我共事的人都是一群比我年轻了快十岁的年轻人。

这份工作的性质以及对能力的要求明显低于我原来在国内的职位,不过我没有太多心理落差,有几个原因:

一是我很喜欢这家公司的企业管理氛围,每天跟着一群非常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在一起共事,让我能够用最快的速度适应快节奏的北美职场文化;二是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本地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新移民而言,这家公司给我开的薪酬和福利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三是整个加拿大是一个相对均富的社会,你的年收入越高,你交的税也越高,而作为低收入群体你不但交的税少,还有来自政府的各种各样的财务补助(比如我上文提到的“休闲入场计划”),再加上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比如公立教育和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不管收入或者社会阶层是什么,大家彼此都过着质量差不多的生活。

新移民在加拿大,即使暂时处在收入的中下层,你其实并不会感受到太多焦虑。

三、进修

不想欺骗政府拿补助,太太自费学语言

我们申请技术移民时,我是主申,太太是副申。我们刚登陆的时候,一起去了一家政府资助的机构里做了英语能力的评估。我太太的评估结果是需要进修一些语言课程再去找工作。所以到了暑期末的时候,我的太太就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是继续在家里当全职妈妈?还是去学校里进修语言?

我已经开始上班,如果她去上学,就意味着小朋友要去日托。日托不属于公立教育的一部分,所以要花钱,而且还是一笔很不小的开销。好在我们的省政府对年收入较低的群体有日托的财务补助,拿到补助金后自己一个月大概只要交两三百加币,属于我们家可以接受的范围。此外,太太回学校学习,孩子去日托,都可以使他们尽快地学习、适应加拿大的语言和文化,从长远来看必然是好事。

 

我们省对新移民家庭学习语言还有提供学费补助,但是我们家在申请的时候却出了点状况。原因是申请表要求我们填写银行存款的金额数量,我们如实填写了真实数字(都是我们从国内带来的有限的积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个存款数量证明你们有能力自己支付学费,所以你们不符合申请条件。

当时听到这样的回答确实乱了手脚,因为虽然我们银行里有存款,但是我们的规划是把它用来买房子的。不过工作人员非常友善耐心,看出了我们的窘迫,于是也没有把话说死,而是说,“你们也不用急着今天马上办理,可以回去考虑考虑,下次重新填一张表再来。”

有朋友跟我们说,“填表的时候何必填真实情况?”但是我们考虑了再三,觉得如果为了拿到学费补助而欺骗政府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何况我们幸运地来到加拿大,从这个社会获得的资源是无论多少金钱都衡量不来的,实在没有必要为了这一点补助去做骗人的事。所以后来我们也再也没有回去申请这个补助,我太太学习语言的学费全是我们自费的。

几个学期结业之后,她把国内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简历提交给省教育厅做了个资质评估,马上就在相关的教育行业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年之后她还跳了一次槽,进了福利待遇都更好的市公立教育系统。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当时语言课程的学费早就好几倍地回报回来了。

四、开车

老司机的我路考考了四次,太太一次就过

生活在北美的城市,没有汽车可谓寸步难行。我们刚来加拿大的时候,为了等一辆公交车,在车站浪费半小时是常有的事。而且因为公交车的线路很少,公交车从一个点开到另一个点常常要在若干个住宅社区里拐来拐去以尽可能覆盖更大的面积。开汽车15分钟的距离,坐公交车往往就要半个多小时,如果再加上等车的时间,前后可能要接近一个小时。如果是冬天下雪的日子那就更难熬了。

作为刚来到加拿大的我们,生活上百废待兴,时间比金钱还要宝贵,实在浪费不起。所以夏天我就去参加了驾校的培训。我在中国有十多年的驾车经验,算是个老司机了,按理说应该很快就可以拿到北美的驾照了吧?你要是这么想就错了。 

在中国开车跟在北美完全不一样。中国城市里堵车是常态,我上下班一大半的时间其实都是堵在路上慢慢挪,即使不堵车的时候,中国的路况也不太可能允许我开超过40码的时速。在中国开车,我积累了大量应对堵车、横冲直撞的电动车,以及其他汽车突然加塞等突发状况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在北美完全用不到。

北美的马路宽且车少,所以大家都开到最高限速,所以更强调的是规则,要求司机在极短的时间内正确判断“路权”(比如行人出现在路口时机动车必须停止让行、以及两辆机动车先后或者同时出现在路口谁让谁等等),以及一些安全的驾驶习惯(比如“shoulder check”,变道时头要转过肩膀确认后视镜的盲区没有汽车等)……

这些重要概念我在中国统统没听说过。我就是一张涂得乱七八糟的纸,先要用力擦干净才能写上新的字。所以我路考考了整整四次,第四次才通过。相反,我太太在中国从来没开过车,干干净净一张白纸,然后路考一次就过了。

总体来说,在北美开车要比在中国开车简单很多,心情也更舒畅。后来我几次回中国,都再也没有开过车,因为早已不习惯了。

为啥全家移民加拿大?比起买房看病和孩子教育,我们更看重这四个方面

下篇

五、看病

如果真得了急病,你想等医生也不让你等

来到加拿大的第一个暑假做,我就给全家人找好了家庭医生。在加拿大的医疗体系里,只有在极少数的紧急情况下才会直接去医院,平时体检以及小病小痛都是先到各自的家庭医生那里做筛查,然后如果有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必要的话才由家庭医生引荐到专科医生或者医院去。这保证了诊所和医院不至于人满为患,避免了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确认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医生的口碑一定要好,这点很重要。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公平且发达,但是不代表这个系统里的每一个医生都能提供同质的服务。

确定医生的口碑很简单,多多咨询身边的朋友,问越多的人、问得越详细越好。在锁定几个目标后,上Google Maps或者是ratemds.com平台一一阅读病人对他们的评价。需要提醒一下,有些新移民或者访问学者担心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不够,于是为了找到一个会说中文的医生而疏于对其口碑的考察,这样做的风险是很大的。

找医生的第二个标准是交通要相对便利:我们夫妻的家庭医生还有孩子的儿医诊所离我们家开车都不超过15分钟,这保证了如果有急事我们可以尽快抵达。

很多人抱怨加拿大看病要等,甚至有一些公众号故意危言耸听,说得好像在加拿大一旦得了重病,就只能要么坐飞机回中国治病,或者要么在加拿大一直等死。我们家虽然和医疗体系打交道不多(谢天谢地),但是凭我有限的观察和经验来看,这纯属造谣。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为病人的优先级排序并不完全参考先来后到,而更多的是参考谁的状况更紧急。如果你的护士或者医生让你等,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就说明你的情况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紧急,你真的可以等一等的。

当然,被误诊之后耽误了病情甚至耽误了性命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但这属于低概率的医疗事故,哪个国家不存在医疗事故呢?加拿大人口稀少,医疗事故概率极低,以至于一旦发生一次事故就一定会被当地的英文媒体曝光。媒体起的是督促医疗系统的作用,然而某些公众号为了赚点击量,就会把这些报道拿来译成中文并添油加醋。

总体而言,加拿大的医疗制度是相当发达、完善且公平的。这个“等候治疗”的制度保证了有限的资源能够在最快的速度先供给最有需要的人。我有一次被家庭医生判断为疑似肺栓塞,需要我联系医疗诊断影像中心做预约进一步筛查。影像中心在接到我的电话后,要求我在次日清晨指定时间去郊外某个点拍片。

我一看时间那么早,心里犯难,就说,“我的医生只是当作最坏的情况做了疑似诊断,你们不用这么着急吧?”对方立刻在电话里很不客气地说,“肺栓塞可能是很严重的病,没有人可以承担这样的风险。”结果我只好妥协了。原来,如果你的病真的紧急,你想等,人家还不让你等呢。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对大众免费,完全由纳税人买单,但是这不包括牙医、理疗医师、脊椎矫正医师等项目的费用,也不包括任何买药的费用。我们家从没有和理疗医师、脊椎矫正医师打过交道,但是牙医是这里的任何人都绝对不可以没有的。我们在加拿大的一个感受是,这边的人非常注重牙齿健康,除了起床后入睡前各一次刷牙,他们还有用牙线的习惯,并且每半年左右去洗一次牙。

我们入乡随俗也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但是洗牙本身就是一笔很不小的开销,如果修补龋齿的费用就更高昂了。好在我们的雇主都有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于是一家人看牙医还有偶尔买药的费用都可以报销。如果你是尚未找到工作的新移民,千万不要忘了给自己买商业保险,因为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

六、买房

买的房子越贵,交的地税越高

我们登陆时住的那套电梯公寓交通很方便,站在高楼上远眺这座城市的平原,是如画一般的风景。但是,公寓毕竟空间太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它无法满足孩子活动的需求。而且我们那套公寓的租金当时也一点不便宜,跟每个月背房贷的压力差不多了。我们迟一个月买房,就等于我们损失了一个月本可以用来交房贷的钱。所以这事情刻不容缓。

我们先是找了几个西人的房产中介,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发现他们和我们的思维理解存在差异,最终我们还是换了一个华人中介,沟通就顺畅多了。当然这只是我们家遇到的个案情况,并不代表所有华人中介都一定比西人中介好或者不好。总之,我们遇到了这个中介后,很快就在满意的地点找到了一套性价比很高的房子,并且一个银行的朋友帮我们申请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贷款利率。房子的事情就算搞定了。

我们这座城市的房价远低于加拿大其他大城市,甚至远低于我们在国内生活过的二线省会城市。一是因为这里炒房的人少,二是因为恰逢本省石油经济的最低谷,许多破产的人都在卖房子,所以是一个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

告别公寓搬进房子,最大的感受是生活的空间从此充满了自由。但是随自由而来的也有更多的义务:除了夏天剪草、冬天扫雪这些大量的户外体力活之外,每个月的财务开销也是猛涨。

除了房贷、水电暖、社区物业管理费用外,还有一笔很可观的交给市政府的地税开销。地税的高低取决于房产的估值,你买越贵的房子,交的地税也就越高。我们在加拿大享受着世界一流的公立教育、医疗服务、地广人稀的公园娱乐设施、以及道路的清理维护等等,这些好东西看似免费,其实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但是你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个地税也是加拿大社会保持相对均富的重要手段。无论你是住在价值连城的豪华城堡,还是住在政府为穷人搭建的廉租房,你们周末去的是同样的公园,生病了去的是同样的诊所或者医院,孩子去的是同样的公立学校。正因为加拿大的高税收,大家都可以过上体面且差别不大的生活。

七、孩子教育

选哪一个项目,比选哪一个学校更重要 

孩子到了即将入学的年龄后,我和太太就开始忙着为他物色学校。和中国不一样,加拿大的公立学校之间不存在太大的师资和物资的差别,但是每一个学校都有提供各种不同的项目,有的项目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于艺术美感的塑造,有的侧重于语言表达及多语能力的灌输,有的侧重于宗教信仰的栽培等等,供家长和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这里的学校也搞排名,每一年都会把排名结果公布在网络上,不过这个排名是基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在鼓励学生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加拿大,其实考试的成绩并不能说明全部情况。

有些亚裔家长过分迷信这个考试成绩排名,我和我太太(我太太是专职搞教育的)认为大可不必。其实在加拿大,选哪一个项目比选哪一个学校更重要。我们当时的选项主要有三个:一是我们新买的房子附近的划片学校,但是只有普通的英文班,不提供任何特殊的项目;二是离家稍远一些的学校,提供法语沉浸(French Immersion)项目;三是离家更远一些的学校,提供中文双语(Chinese Bilingual)项目。最终我们选择了法语沉浸。

作为英法双语的国家,加拿大在实施法语教育上比其他英语国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法语沉浸”就是在加拿大各地的公立教育系统内成功开展了几十年的许多法语教学项目之一。

所谓“沉浸”,和其他外语的双语项目的最本质区别就是,它的教学完全以法语为载体,而不是一半外语一半英语。所以进入这个项目学习的孩子,法语的基础特别扎实。

有的家长可能会有疑问,法语会不会影响英语的学习?事实上多年以来的数据证明,法语不但不会影响,反而更有助于孩子学习和理解英语。虽然我们夫妻都完全不懂法语,但是孩子若干年的学习下来,法语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在迅速提高,总体表现并不输给他班上其他以英语或法语为母语的同学。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孩子的中文怎么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家庭需要根据适合自身的情况做出选择。我们在家里只和孩子说中文,寒暑假也常常带孩子回国探亲,所以孩子听和说的能力一直保持着。至于中文汉字的阅读与写作,其难度和英文法文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我们尝试引导、要求过,但是孩子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甚至还出现了排斥情绪。考虑到他的艺术和体育的各种辅导班已经把他的课余时间排得很满,所以对于学习汉字我们没有再对他提出任何要求。

八、总结

移民加拿大的四大理由和给新移民的两个建议

回顾这五年来走过的每一个脚步,我们对经历的一切都十分感恩。如果让我们回到五年前重新做一次选择,我们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移民加拿大。为什么?除了前文提到的那些点点滴滴,我可以至少列举出如下几点大原因。

1、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喜欢加拿大超级简单清晰的人际界限。在这里,办任何公事都有明确的规则和法律可以遵循,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没有任何需要“走人情”、“走关系”的灰色地带。光是这一点,大概就省掉了我们原来在东北生活的一大半的日常烦恼。

2、加拿大是一个超级适合中产阶级扎根生活的国家。没错,加拿大有很多“槽点”,比如高税收,比如看不重的病要排队,等等。但是正是这些看似令人不爽的规则的存在,社会的整体和谐以及资源财富的相对平均才得以保证,所有人无论收入高低都可以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3、加拿大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民主制度,充分地保障了每个人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所有的资讯。只要你不宣传暴力与仇恨,你可以放心地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和政治议题的真实想法,完全不用担心触碰禁忌。

4、加拿大从这个国家的诞生之日起就流淌着英国人、法国人和北美原住民的文化基因,所以整个国家温和,宽容,崇尚多元,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移民的欢迎程度。

在这里,我们可以继续维持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习惯与习俗,在马路上穿着唐服说着中文,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不用担心被其他主流族裔的人歧视或排挤。

加拿大有没有发生种族歧视的事件?偶尔当然会有。但是事件一旦被曝光,实施歧视的人将面临法律的制裁以及来自整个社会的口诛笔伐。

原因还可以说许多,但限于篇幅我先总结这些。

对于其他新移民或者是正在渴望移民加拿大的朋友,我能提供他们的建议是:

1、在经济上,适当降低对登陆加拿大后第一份工作的预期。也许你在中国曾经是有头有脸、呼风唤雨的人物,但是来到新的国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包括你的工作。也许你在中国曾经是白领,不代表你在加拿大就一定也要做到白领才能维持原来的生活。恰恰相反,加拿大不少蓝领收入反而高于白领,再加上高税收,其实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税后大家都过着质量差不多的生活。所以,找到第一份工作,先带来一份稳定的收入并积累工作经验最重要。

2、在文化上,加拿大非常自由开放。新移民刚刚离开中国,思想还相对保守,难免会被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公众讨论的一些议题震惊到。比如,在加拿大,同性婚姻合法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同性伴侣和异性伴侣享有完全同等的地位,而且这个多元包容的观念在加拿大是从小学时代就开始学习的。

再比如,上一届自由党政府已经落实了安乐死合法化和大麻合法化,目前社会正在广泛议论是否需要进一步放宽安乐死合法化的限制。这时候,学会放下自己的成见,用宽容、多元的视角去观察理解身边的各种新鲜事物和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你也许听说过南隐禅师倒茶的比喻,就是你要先把自己茶杯里的旧水倒空,才能盛一杯好茶。这个道理拿到移民的身上,就是需要我们摒弃自己原来的旧的思维方式,接受新社会的自由、多元、平等、包容等价值观,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

最后,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完)

s
sqyaob
1 楼
傻逼
w
wang33
2 楼
这东西发给国内人看的 发这儿大都北美的 就美国和加拿大的操性 就呵呵了。
w
weertwer
3 楼
公民的国籍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不是因为国土大,就可以不要 。 同样不能因为人多,公民权就可以别国说是哪个国籍,就是哪个国籍。 这个世界上的单一国籍国家很多,但都是不承认外国籍,只承认本国籍 。 美国俄罗斯日本。。。。。很多国家都是单国籍国家,但丧权辱国,承认外国政府国籍,不承认公民原国籍,全世界那么多单国籍国家中,只有共产党中国 。 。 共产中国这种外国儿政府的行为,丧权辱国,可笑至极,以前的中国政府都可以做到外国政府给的国籍中国政府不予承认 。不管中国公民有什么别国籍,回中国必须用中国护照,连清政府,民国政府都能做到不承认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共产政府这个软膝盖做不到 。 这种讨好外国政府的行为,全世界的单国籍国家中,绝无仅有 。 。 很多穆斯林国家都不承认公民的外国籍,只承认公民的原国籍, 这样穆斯林公民就可以在外国投票,保护自己的利益,增加民族国际政治实力 。 穆斯林回国还是要用原国籍护照,所以穆斯林移民都踊跃入当地籍,投票 所以没人敢侮辱穆斯林,但反观不入籍还占资源的中国人,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 共产中国政府的这个丧权辱国的国籍政策,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世界奇葩 。 公民国籍,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 。不能因为外国政府给予了公民国籍,就自动取消中国籍 。 而且中国方面这样做也缺少法律方面的证据,没有正确的程序 。没有任何可以证明的文件,来取消公民国籍,好像一个草台班子政府 。 这个是非常没有国格的现象 。 公民加入任何外国籍,都不应该影响他们的中国籍 。 除非公民主动申请退出中国籍 。 并被中国政府批准才可以 。否则不管中国人加入多少,加入什么其他国籍,都不应该影响中国人的中国籍。 和在香港澳门,以及全世界单国籍国家地区一样的政策。 。 。 单国籍政策并不影响公民加入外国籍,也用不着取消公民的原国籍 。只需要在回国的时候用原国籍就可以,这个是国际通行的政策。 。 只有共产中国的奇葩丧权辱国的政策才会影响公民加入外国籍,严重影响海外华人维护自己权力,增加政治实力的能力和数量。 。
w
weertwer
4 楼
入籍不是为了签证问题,而是用政治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必须要做的,否则没有投票权的移民永远不能保护自己群体的权益。 我观察这个问题也好久了,其他国家移民都没有这个问题,只有中国人,入籍会失去原国籍,为什么????? 后来才知道 。 全世界 。 只有共产大陆中国才有这个问题 。 其他国家不管是单国籍,还是双国籍都没有这个问题,双国籍国家承认你加入的外国籍,可以双籍共用,而单国籍国家不承认你加入的外国籍,回国只能用原国籍,仅此而已。 。只要不申请退出原国籍。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 共产中国这个丧权辱国的国籍政策全世界唯一。主动失去对公民的国籍权,匪夷所思。 某个外国给予13亿中国人国籍,就能瞬间占领全中国???可笑的国籍政策。 。 。 要求中国改变成为双国籍政策的难度很大 不如要求共产中国政府把丧权辱国的国籍政策恢复成国际通行的单国籍政策,比较简单。 。 因为中国以前就这样,恢复也是应该的 与世界也接轨 垃圾政策导致中国人的海外政治实力虚弱
全根突击
5 楼
只要你想夸,怎么样都是好的
南欧北欧
6 楼
被人当成一张选票还觉得自己光荣。讨厌你们这些狗粮。不是因为你们坏而是你们蠢
北小湾
7 楼
“而我则穿上了十多年都没有碰过的笔挺的西装” 哈哈,累伯不小心暴露身份了。
t
topmusic
8 楼
谢谢作者正能量文章
l
liwuwei
9 楼
不是因为外籍华人的选票,华人在当地靠中国给你撑腰?醒醒吧,肯定被边缘化。
x
xxl777
10 楼
等着那些国都没出过的小粉红喷吧
l
liwuwei
11 楼
说白了没入籍的就是属于个人主义,想两边占便宜。
南欧北欧
12 楼
两边占便宜有什么不对吗 不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而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不是你们狗粮一向标榜的吗
l
ljf82729
13 楼
美国新冠死了这么多,谁来维护他们的权益?汉奸冥运吗?
14 楼
孩子不学中文迟早肠子悔青
合肥板桥人
15 楼
月经贴,本月来晚了,但还是来了。
j
jingfei05
16 楼
入籍没啥意思的,当年莫名其妙的入籍了。 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医疗真不怎么样啊, 同事有结节,睡觉都不好,一阵子冷,一阵子热的,一个月瘦了25磅,要等3周才可以看上专科医生,因为医生度假去了。 腰椎间盘凸出,做MRI 要等 几周到几个月不等。自费要500,600刀,轻点的病自己做物理治疗就好了, 还没等到做MRI呢。 医疗到底好在 那里呢?
h
ha123
17 楼
幸福吧,国内还有7亿人口月收入不到2000元,记得多打工,多往国内寄钱!
l
liwuwei
18 楼
你才是狗粮,你全家都是狗粮,还是标签狗
壑颦
19 楼
移民中介这就开始上班找客户了?
壑颦
20 楼
移民中介这就开始上班找客户了?
南欧北欧
21 楼
你这种低端人口才分种族。我才不会这么看人。我只是看不上蠢人😄
填写基本资料
22 楼
激动个鸡巴 哥入籍时候穿牛仔裤去的
南欧北欧
23 楼
你看没见识吧。回去问问美国那些讲英语的。法国他们怎么看。一看你就是没和老外交流过的低端人口。累了。懒得和蠢人废话
l
liwuwei
24 楼
我懂你的心态,反正永远不会被法国认同,永远是外来人,你倒是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也没资格啊,说的好像人家要你一样。所以我说别拿民族股国家和移民国家比,特别是加拿大这种移民国家。你就好像在中国的黑人,你怎么折腾都白搭。移民国家连白人都不是一个种族的,你到底懂不懂?
l
liwuwei
25 楼
急了急了!老美白人博士来我公司面试的都有,我都不懂你在说什么
南欧北欧
26 楼
那是你的心态吧。夏虫不可语冰。一屁打过江你也不懂的。
l
liwuwei
27 楼
你聊中国人,全世界西方国家最有钱有势的中国人最多都移民哪里?
南欧北欧
28 楼
云端。没听说吧。好好了解下。😄
l
liwuwei
29 楼
我倒是知道很多被法国老外骗去法国的中国离异妇女。哎,算了吧,真心看不上。
l
liwuwei
30 楼
肯定不是法国,查都不用查
南欧北欧
31 楼
看吧低端人口最喜欢拿失足妇女说事。和老外混了多久了这么说很差劲知道吗
l
liwuwei
32 楼
刚到遇到差劲的人,说话太文明反而不适合你
南欧北欧
33 楼
看吧低端中产阶级才问这个问题
l
liwuwei
34 楼
是老外要和我混,我需要和老外混吗?神经病
l
liwuwei
35 楼
哎哟,瞧不起中产,你多高产,show off一下
西
西方失败2015
36 楼
: 国内外医疗各有利弊吧.如果国内消除PR户口,那么就得入籍了.
l
liwuwei
37 楼
我们这有钱人都不是看点,关键是背景人士多。
l
liwuwei
38 楼
我一向说话客观,你偏要和我玩刺激的,刺激不刺激?博眼球的话谁不会啊,对谁都没帮助,谢谢哈。
西
西方失败2015
39 楼
: 日本也不承认吧
l
liwuwei
40 楼
你这种人,上来就给人家扣个脑子狗粮,你是弱智还是精神病?还鸡巴把中国人挂嘴边,一看就知道脑残。人家行动爱国,你这就是嘴炮爱国。
l
liwuwei
41 楼
你这种人,我见多了,人家说什么都没看清楚,反正先攻击先讽刺再说,然后高举中国人爱国者旗帜,你连人家话都看不清楚听不明白,中国需要你这种人吗?
l
liwuwei
42 楼
我最后问你一个问题,法国疫情刚爆发那会,你们是不是不敢带口罩?我就很优越,全程带口罩,没人敢怎么样,因为我们这里一半是华人。
南欧北欧
43 楼
我在全程戴口罩。还是ffp2那种。差点憋死我了😄。 我武汉人上半年就忙着给国内捐口罩啦。你啊 就是喜欢拿你心中的自卑想别人
l
liwuwei
44 楼
我体谅你这种在外还要和白人做人的,需要人家认可的,我们这真不用,有钱的全是华人,也不用整天嘴巴上挂着中国人,不用介意西人怎么看,连英文都不用学。别比了,行吗?
l
liwuwei
45 楼
我之前在这边和一个欧洲移民聊天,他说他花了5年的时间学英文,他不想再花5年的时间学中文。
l
liwuwei
46 楼
真不自卑,平时生活完全放开来,不懂你在说什么,我都当心自己太自信了,时时提醒自己身边牛人太多,要克制。今天被你解放了,遇到个渣渣钢筋,先把谦逊放一边,怼完你再说。
l
liwuwei
47 楼
你要是个娘么,我就不跟你计较了,要是个男人真心让人讨厌,人家说什么了,你就开跑怼人家?精神病吧?人家张嘴你就知道人家是不是狗粮不是五毛了?你这种人能牛b到哪去,整个没内涵的玩意。我偏得像你一样把中国人三个字贴脸上我才爱国了才不是狗粮了?
l
liwuwei
48 楼
还把武汉人捐口罩挂嘴边,我看你是卖口罩赚钱吧?
l
liwuwei
49 楼
接着聊啊,别跑啊,我又被你扎到痛点了。
s
sqlserver
50 楼
呵呵,再过两年再回头看看这些东西。
l
liwuwei
51 楼
你听过一句很流行的话吗?说“现在有人如果移民去那种不是一线的国家,就像满清灭亡前进宫做太监。”很不幸,法国的确不在一线之列,而你移民的话,刚好做了太监。
f
frastone
52 楼
瘟疫横行,移民中介不好做呀!那么多大傻子感染者歧视你,还忙着忽悠人,中介们可真有良心,不过有良心肚子饿,还是不要良心了吧!
l
liwuwei
53 楼
拿欧洲和中国比,的确是鸡肋。美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现在让我选美国还是欧洲,我还是选美国。让我选美国还是中国,我可能会选中国。中国和加拿大,我就很犹豫,毕竟好坏一半一半。
k
kittymat
54 楼
为什么不承认入籍他国的华人 是中国人这件事呢? 出于国安考虑还是没政治自信??
l
liwuwei
55 楼
不是就不是,无所谓啊。很多在外港台日韩的还怕别人以为他们是中国人呢,说的好像中国人这个称号是个香馍馍一样,多少亚洲人避之不及,也就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才有这个情怀。
l
liwuwei
56 楼
14亿的中国人中国籍,你告诉我多难得了不起,你自己信不信?不是因为家乡情怀,谁他妈在乎这个。
l
liwuwei
57 楼
等哪天,港台地区人民以中国人为荣,日韩被误会是中国人而感到兴奋时,你再和我说中国人这个称号很牛b,行不行?
山河一统
58 楼
加拿大好处就是人少资源多,病毒也不易传播,虽然每天都有确诊,但是线还是平的。要放美国,人头多爱扎堆,斜率一直很高,加拿大对比邻居,优势就出来了,缺点就是天寒地冻没人气,跟俄罗斯一样不适合人类繁衍。
t
tfera
59 楼
卖国贼只争私利,为教育医疗连国的面都打了!
j
jkl1819
60 楼
哈哈,移民广告贴
X
Xdmsllj
61 楼
加拿大冬天又冷又长,工作也不好找,歧视很严重,和美国比差远了
y
yamagutihg
62 楼
这鸡吧玩意给土老帽看的,别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