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北大教授姚洋发表的
“年轻人不要躺继续卷”的言论登上热搜,
引发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
8月底,姚洋到上海交通大学做了一场讲座,
间隙,一条与他进行了一场谈话。
▲
此言论引发热烈讨论
姚洋接受“一条”采访
姚洋是一位经济学家,
也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教授。
在他看来,
这届年轻人刚好在经历痛苦的经济调整时期,
难免感到焦虑,
但中国目前所处的状况没到让大家躺平的时代。
“躺”可能是年轻人一种反抗的态度,
但真正的“躺”是不可能的,
绝大多数人还得去拼搏奋斗。
同时,社会对于努力的回报在降低,
职场35岁危机盛行,
“社会时钟”加剧年轻人的焦虑……
现实的情况错综复杂。
对于个体如何“熬”过周期,
他的建议是:多读历史、多锻炼身体。
听听他的分享。
深夜,仍然灯火通明的办公楼
Q:一条
A: 姚洋
Q:当今社会,年轻人“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A: “卷”它实际上是一种浪费性的竞争。我说大家还是得去“卷”,是带引号的那种“卷”,实际上就是我们还得奋斗,得去拼去竞争,躺平是一种理想,但中国目前所处的状况恐怕还没到让大家躺平的时代。
“内卷”这个词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第一个使用这个词的是黄宗智先生,一个经济史研究者。他观察到华北的小农土地面积都比较小,但是这些小农拼命地工作,他本来一天干个9、10小时已经可以了,但是他为了从土里头刨食儿,他要干到12个小时,到最后形成自己剥削自己的状况。所以“内卷”这个词事实上是带有退步向内看的意思,还有内耗的意思,用这个词来代表年轻人的一种心情倒是蛮准确的。
2024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显示就业市场竞争加剧,数据来源:教育部
Q:宏观上,您认为是什么导致了年轻人的“卷”和焦虑?
A: 过去这10来年中国经济就进入一个深度的调整期,要把过去积累的问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给它解决,难度很大,用力就会很猛,经济在短期内它就会产生波动。这批年轻人刚好处在这个时代,经历这样痛苦的调整的时期,就会觉得焦虑,方向在哪里,前途在哪里?
我们也不用那么灰心,即使像这种不景气的游戏产业那么突出来一个《黑神话:悟空》卖了20亿,超过绝大多数的电影了。这个时代数字化转型给我们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现代年轻人择业考虑的三大关键因素:薪资福利、稳定性、通勤距离
Q:落到个体上,如何缓解焦虑和内耗?
A: 现在很多年轻人感到焦虑,很可能是目标和自己的所得之间的差距造成的,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目标,计划赶不上变化,达不到你就会痛苦。人不能认死理儿,想要的那个东西不在你自己掌握之内,你去较劲,就是内耗了。
你看我做了11年院长,现在不做了,如果我纠结的话:你看人家现在院里头不听我的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Let it go,我就可以做点别的事情,突然发现天地还那么宽广。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不断地试,你才能知道你自己适合做什么事。现在年轻人好像都有一种急迫感,好像我试了不成功,我就落后了,实际上不差那几年。
“一条”曾报道过的在鹤岗买房的年轻人
Q:这种“卷”的状态要到什么时候结束?
A: 从我的专业经济学视角来看,我们的人均收入才12,000美元,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奋斗的时期,要节俭办大事,全国的劲儿基本上还是沿着这条路在走。
未来要根据国家的大势来决定,大约到2029年,我们的这些改革这些调整要完成,中国经济会变得更加健康。我们有2035目标,到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大概24,000美元,我估计上海那个时候,人均收入可以达到28,000美元,至少在一线城市大家就会放松一些了。
2024届毕业生选择新一线城市为理想工作城市,数据来源:猎聘调研
Q:有一定财富积累后,可以躺平吗?
A: 我觉得真正的“躺”是不可能的,很多人不投资,那是因为未来不太明朗,他在等待,你能说这是躺平吗?这叫观望,经济下行的时候大家都观望,这只是暂时性的“躺平”,一旦经济前景好了,大家就又开始活跃了。
除非你说我无所谓,我安贫乐富,跑到鹤岗去买了个房子,我就在那块住下了,我也活得很好,这种人还是极少数。真正能够做到出世的人有几个,进化到今天,我们的基因里头就有一个冲动,竞争的冲动,向上的冲动。
中国的付费自习室,九成消费者是白领,在这里准备考研、考证重新规划人生
Q:年轻人容易被困在“社会时钟”里,更加剧焦虑?
A: 我们现在是太受社会的左右,好多都是父母逼着孩子做选择,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人的寿命在延长,退休年龄在延后,女生你得照着至少95岁来规划你的人生,男生你最少到90岁。
我们也看到很多年轻人不按照“社会时钟”来走,女生就选择不结婚,也生活得很好。一些年轻人说gap year,要去支边,甚至到非洲去,选择一个现在对“我”来说最好的状态,这就应该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这个时代选择太多,不像我们那个时候选择少,叫做高考一条独木桥;比方说大学毕业大概就三条路,要么考研,要么服从分配,要么就出国。年轻人做任何选择都有所谓的“机会成本”,就得勇于放弃,不是一次选择就决定了以后一辈子都走这条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去选择去碰撞,你才能知道你自己适合做什么事,找到自己的在社会里头的位置。
纪录片《前浪》中的王敏华奶奶
Q:延迟退休,要一直打工到65岁,“职场焦虑”如何缓解?
A: 其实你打一辈子工有啥不好,我们的这些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的毕业生,我发现他们焦虑得一塌糊涂,你打工觉得好像暗无天日,老板他焦虑的是什么?明天的给员工的工资在哪里?我(的公司)会不会死掉?就像上了发条似的。
那些舒服的企业家,是极少数的,都是幸存者。好多企业家现在在坐绿皮火车,他被限制消费了,但是他仍然不甘心,我要还钱,我还得要打拼。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不要老去看着人家那些成功的,那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比如说网球冠军郑钦文,一般人根本坚持不下来,你要想成功那就得吃那种苦。伟大是熬出来的,你想成功恐怕都得熬一段。
“一条”曾报道过33岁面临职场危机的嘉宾
Q:职场的35岁危机,有何解?
A: 中国现在出生率越来越低,人口在老龄化,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都超过38岁了。你35岁绝对是年轻人,人生才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员工到了35岁,就被迫退居二线、去退休,不是挥霍青春吗,这是我们一些大厂非常短视的做法。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我们这种挥霍年轻人的资源的时代很快要结束了。
这个时代在变,新技术不是像以前那样吃苦就能给整出来,更多的也是创意,靠脑力。年轻人现在思路活,不愿意“吃苦”,正常。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是一代胜过一代。
Q:“越努力越幸运”在今天还有借鉴价值吗?
A: 努力可能不成功,你不努力,连概率都没有。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对于努力的回报是在降低,说实话,家庭背景占的作用在提高,从教育流动性就可以看出来。50到60年代中期出生的这批人和他们的子女,2015年左右,教育流动性是最高的,子辈和父辈的教育相关系数降低到0.35,之后就开始上升,现在稳定在0.55左右。
所以我是极其地反对中考分流,因为它成了一个阶层固化的工具,在职高里头75%都是农村户籍的人,这很不正常。我们还有好多的制度要改,要消除这固化的因素,要让努力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
Q:如何避免陷入对于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
A:啥叫人生的意义?人生就是个空洞,你不断地填满了,你填成什么样子,你的意义就是什么。去做,就是人生的意义,去做一个堂吉诃德。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社会,也可以从社会中汲取力量,和志趣相投的人抱团,比方说一起去旅游,一起有个兴趣的小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多样性的,不仅仅是工作那一点点,你的角色是不断切换的,人生才是丰富的。
Q:如何“熬”过周期,您的建议?
A:第一件事情读历史。有了空之后别刷手机,读点历史书,才会觉得我这算啥,庆幸没有活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读了历史之后你会释然了,这点苦难算啥?
我还有一个建议,年轻人锻炼身体,你一定得练肌肉,肌肉锻炼好了,你整个代谢也好了,然后你的生活状态也好了,所以年轻人多读历史,多锻炼。
今年上半年,北大教授姚洋发表的
“年轻人不要躺继续卷”的言论登上热搜,
引发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
8月底,姚洋到上海交通大学做了一场讲座,
间隙,一条与他进行了一场谈话。
▲
此言论引发热烈讨论
▲
姚洋接受“一条”采访
姚洋是一位经济学家,
也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教授。
在他看来,
这届年轻人刚好在经历痛苦的经济调整时期,
难免感到焦虑,
但中国目前所处的状况没到让大家躺平的时代。
“躺”可能是年轻人一种反抗的态度,
但真正的“躺”是不可能的,
绝大多数人还得去拼搏奋斗。
同时,社会对于努力的回报在降低,
职场35岁危机盛行,
“社会时钟”加剧年轻人的焦虑……
现实的情况错综复杂。
对于个体如何“熬”过周期,
他的建议是:多读历史、多锻炼身体。
听听他的分享。
▲
深夜,仍然灯火通明的办公楼
Q:一条
A: 姚洋
Q:当今社会,年轻人“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A: “卷”它实际上是一种浪费性的竞争。我说大家还是得去“卷”,是带引号的那种“卷”,实际上就是我们还得奋斗,得去拼去竞争,躺平是一种理想,但中国目前所处的状况恐怕还没到让大家躺平的时代。
“内卷”这个词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第一个使用这个词的是黄宗智先生,一个经济史研究者。他观察到华北的小农土地面积都比较小,但是这些小农拼命地工作,他本来一天干个9、10小时已经可以了,但是他为了从土里头刨食儿,他要干到12个小时,到最后形成自己剥削自己的状况。所以“内卷”这个词事实上是带有退步向内看的意思,还有内耗的意思,用这个词来代表年轻人的一种心情倒是蛮准确的。
▲
2024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显示就业市场竞争加剧,数据来源:教育部
Q:宏观上,您认为是什么导致了年轻人的“卷”和焦虑?
A: 过去这10来年中国经济就进入一个深度的调整期,要把过去积累的问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给它解决,难度很大,用力就会很猛,经济在短期内它就会产生波动。这批年轻人刚好处在这个时代,经历这样痛苦的调整的时期,就会觉得焦虑,方向在哪里,前途在哪里?
我们也不用那么灰心,即使像这种不景气的游戏产业那么突出来一个《黑神话:悟空》卖了20亿,超过绝大多数的电影了。这个时代数字化转型给我们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现代年轻人择业考虑的三大关键因素:薪资福利、稳定性、通勤距离
Q:落到个体上,如何缓解焦虑和内耗?
A: 现在很多年轻人感到焦虑,很可能是目标和自己的所得之间的差距造成的,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目标,计划赶不上变化,达不到你就会痛苦。人不能认死理儿,想要的那个东西不在你自己掌握之内,你去较劲,就是内耗了。
你看我做了11年院长,现在不做了,如果我纠结的话:你看人家现在院里头不听我的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Let it go,我就可以做点别的事情,突然发现天地还那么宽广。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不断地试,你才能知道你自己适合做什么事。现在年轻人好像都有一种急迫感,好像我试了不成功,我就落后了,实际上不差那几年。
▲
“一条”曾报道过的在鹤岗买房的年轻人
Q:这种“卷”的状态要到什么时候结束?
A: 从我的专业经济学视角来看,我们的人均收入才12,000美元,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奋斗的时期,要节俭办大事,全国的劲儿基本上还是沿着这条路在走。
未来要根据国家的大势来决定,大约到2029年,我们的这些改革这些调整要完成,中国经济会变得更加健康。我们有2035目标,到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大概24,000美元,我估计上海那个时候,人均收入可以达到28,000美元,至少在一线城市大家就会放松一些了。
▲
2024届毕业生选择新一线城市为理想工作城市,数据来源:猎聘调研
Q:有一定财富积累后,可以躺平吗?
A: 我觉得真正的“躺”是不可能的,很多人不投资,那是因为未来不太明朗,他在等待,你能说这是躺平吗?这叫观望,经济下行的时候大家都观望,这只是暂时性的“躺平”,一旦经济前景好了,大家就又开始活跃了。
除非你说我无所谓,我安贫乐富,跑到鹤岗去买了个房子,我就在那块住下了,我也活得很好,这种人还是极少数。真正能够做到出世的人有几个,进化到今天,我们的基因里头就有一个冲动,竞争的冲动,向上的冲动。
▲
中国的付费自习室,九成消费者是白领,在这里准备考研、考证重新规划人生
Q:年轻人容易被困在“社会时钟”里,更加剧焦虑?
A: 我们现在是太受社会的左右,好多都是父母逼着孩子做选择,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人的寿命在延长,退休年龄在延后,女生你得照着至少95岁来规划你的人生,男生你最少到90岁。
我们也看到很多年轻人不按照“社会时钟”来走,女生就选择不结婚,也生活得很好。一些年轻人说gap year,要去支边,甚至到非洲去,选择一个现在对“我”来说最好的状态,这就应该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这个时代选择太多,不像我们那个时候选择少,叫做高考一条独木桥;比方说大学毕业大概就三条路,要么考研,要么服从分配,要么就出国。年轻人做任何选择都有所谓的“机会成本”,就得勇于放弃,不是一次选择就决定了以后一辈子都走这条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去选择去碰撞,你才能知道你自己适合做什么事,找到自己的在社会里头的位置。
▲
纪录片《前浪》中的王敏华奶奶
Q:延迟退休,要一直打工到65岁,“职场焦虑”如何缓解?
A: 其实你打一辈子工有啥不好,我们的这些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的毕业生,我发现他们焦虑得一塌糊涂,你打工觉得好像暗无天日,老板他焦虑的是什么?明天的给员工的工资在哪里?我(的公司)会不会死掉?就像上了发条似的。
那些舒服的企业家,是极少数的,都是幸存者。好多企业家现在在坐绿皮火车,他被限制消费了,但是他仍然不甘心,我要还钱,我还得要打拼。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不要老去看着人家那些成功的,那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比如说网球冠军郑钦文,一般人根本坚持不下来,你要想成功那就得吃那种苦。伟大是熬出来的,你想成功恐怕都得熬一段。
▲
“一条”曾报道过33岁面临职场危机的嘉宾
Q:职场的35岁危机,有何解?
A: 中国现在出生率越来越低,人口在老龄化,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都超过38岁了。你35岁绝对是年轻人,人生才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员工到了35岁,就被迫退居二线、去退休,不是挥霍青春吗,这是我们一些大厂非常短视的做法。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我们这种挥霍年轻人的资源的时代很快要结束了。
这个时代在变,新技术不是像以前那样吃苦就能给整出来,更多的也是创意,靠脑力。年轻人现在思路活,不愿意“吃苦”,正常。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是一代胜过一代。
Q:“越努力越幸运”在今天还有借鉴价值吗?
A: 努力可能不成功,你不努力,连概率都没有。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对于努力的回报是在降低,说实话,家庭背景占的作用在提高,从教育流动性就可以看出来。50到60年代中期出生的这批人和他们的子女,2015年左右,教育流动性是最高的,子辈和父辈的教育相关系数降低到0.35,之后就开始上升,现在稳定在0.55左右。
所以我是极其地反对中考分流,因为它成了一个阶层固化的工具,在职高里头75%都是农村户籍的人,这很不正常。我们还有好多的制度要改,要消除这固化的因素,要让努力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
Q:如何避免陷入对于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
A:啥叫人生的意义?人生就是个空洞,你不断地填满了,你填成什么样子,你的意义就是什么。去做,就是人生的意义,去做一个堂吉诃德。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社会,也可以从社会中汲取力量,和志趣相投的人抱团,比方说一起去旅游,一起有个兴趣的小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多样性的,不仅仅是工作那一点点,你的角色是不断切换的,人生才是丰富的。
Q:如何“熬”过周期,您的建议?
A:第一件事情读历史。有了空之后别刷手机,读点历史书,才会觉得我这算啥,庆幸没有活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读了历史之后你会释然了,这点苦难算啥?
我还有一个建议,年轻人锻炼身体,你一定得练肌肉,肌肉锻炼好了,你整个代谢也好了,然后你的生活状态也好了,所以年轻人多读历史,多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