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把我救活。”金银潭医院门口,康复的患者在出院时向医生表达感谢。本刊记者/黄孝光 摄
1月29日11时许,4名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下称金银潭医院)康复出院,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
作为武汉市最早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金银潭医院一个月以来已累计收治600余人。该院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治愈患者出院率提高,但医护人员的工作仍处于饱和状态。
金银潭医院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最先打响之地。 2019年12月29日晚,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首批不明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
“当时医院有八九十个患甲流的小孩。我觉得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非常危险,就要求必须将他们转到隔离病房,单独管理。”金银潭医院南楼三病区目前的主任张丽表示,2003年她曾收治过武汉的第一个非典疑似病例,因此对此次疫情尤为敏感。
当晚,张丽临时组建了一个4人的医疗团队,对第一批患者进行诊治。“确诊是很不容易的,当时我们同事冒着很大的风险,采集了他们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进行测序,最终根据病毒基因序列做出检测试剂。”张丽说。
金银潭医院医生余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82岁的许茹馨(化名)是该院目前经治出院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该患者于1月20日转入该院,除发烧、咳嗽等症状外,还患有糖尿病,这对救治构成一大挑战。“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会使患者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展成重症。”余洋解释说。
金银潭医院医生张丽(左)和余洋向记者介绍患者康复情况。本刊记者/黄孝光 摄
张丽则提到,免疫力还与年龄有关:“年轻人或许承受得起打击,但老年人尤其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治疗起来非常困难,所以这次疫情,重症患者的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
此外,“患者心理脆弱,需要不断安慰他们,这也是治疗的关键。”张丽说。治疗期间,家属坚持通过电话、视频鼓励患者,令高龄患者许茹馨保持情绪平和。张丽认为这是她得以好转的重要因素。
至于治疗手段,余洋提到目前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发现疫情一个月以来,仍然需要因人、因病情施治。不过比较而言,目前医院的检测、治疗和生命支持手段,都已显著优于17年前的非典时期。
比较明显的进步体现在出院率上。据介绍,早前患者出院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体温在10天内维持正常,二是接受两次核酸检测均显示为阴性。如今在金银潭医院,体温的观察期降为3天,核酸检测所需的时长也大为缩短。“以前至少需要48小时才能出结果,现在上午检测,下午结果就能出来了。”余洋说。
体温观察期的缩短,则意味着出院标准的降低。对此张丽解释称,早期医护人员对新型肺炎了解不足,需尽量延长患者的隔离天数以降低出院风险,如今他们更有把握判断患者的康复情况。与此同时,张丽表示缩短天数也是为了让康复患者尽快出院,以腾出病房接收更多的患者。
据余洋介绍,金银潭医院目前在住院的病人约500人,其中中症患者多、重症患者少。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此前向媒体透露,截至1月26日,该院收治的患者中,出院人数为154人,死亡人数为31人。
随着疫情的持续发酵,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数字每日剧增,金银潭医院也迎来巨大的挑战。余洋提到,金银潭医院拥有3栋楼,楼高均为7层,每层为一个病区,一个病区可收治约30个患者。其中,南楼、北楼为结核病院,综合楼为传染病院。疫情爆发后,金银潭医院的三栋楼全部用来接收新冠肺炎患者,如今已至饱和状态。
金银潭医院一名护士的小孩,为叔叔阿姨们画了一幅肖像。(供图:金银潭医院)
1月24日起,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上海医疗队、国家卫健委派出的专家等,陆续进驻金银潭医院。据余洋了解,目前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接管了综合楼的两个病区,上海医疗队接管了北楼的两个病区,南楼亦有国家卫健委派出的专家和不少来自武汉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支援。
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到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首站视察了金银潭医院。获知目前这里护士比医生还缺,李克强当即要求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立即从全国增调护士驰援武汉,让医生和护士都得到合理的轮换休息。“你们要抽空每天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也让家人安心、放心。”总理对金银潭的医护人员提到。
谈起家人时,已经在抗疫一线奋战一个月的余洋眼噙泪水。即便有救援队支援,但因为病区交接频繁、患者人数过多等原因,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仍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余洋的妻子也是金银潭医院员工,但因怀二胎在家休养,自疫情发生以来二人一直没见过面。
“就像钟南山院士说的,接下来一到两周仍然是攻坚时期,新冠病毒的毒力可能达到最强,感染人数或将攀升至顶峰,我们也做好了坚持扛下去的心理准备。”余洋说,“可能2月3日火山神医院建成投用以后,我们的压力会减小一点吧。”
78岁肺炎患者,25天,治愈出院!他是如何做到的?
1月29日下午,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卢姓患者走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隔离病房,这也是目前全国首例高龄重症患者康复出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湖北省医疗专业组组长、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疗专家组组长赵建平教授与78岁重症治愈患者公开接受了媒体采访。
(注:图左为康复出院的卢姓患者 图右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
赵建平教授介绍到,该名患者从发病到住院历时25天,他在2020年1月4号发病, 1月9号住院治疗,1月14号病情加重,1月18号发病情况到高峰,1月22号好转,1月29日出院。
“我很幸运能挺过来了”
一月初,卢姓患者和球友打乒乓球时被球友感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
“我球友他比我大一岁,他的球打得并不好,但是他喜欢跟我打。”回忆起老朋友,卢姓患者说,当时一起打球时,这位球友就已经有些不舒服了,但没想到自己会比他先发病。”
“但是到他发病的时候,发病三天后就去世了。”
而这个消息还是卢姓患者在重症病房里知道的。“球友他家里都得了,后来她的儿子、她的姑娘、她的老伴都得了,而且他们挺早发现的,也到处打不上针。”
1月4日,卢姓患者感觉身上没劲,不想动而且胃口不好,1月9日他来到武汉同济医院发热门诊就医。“我当时一测体温就37度6,然后打了消炎药,吊两天针。”
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听说了卢姓患者的情况后,建议去发热门诊看下,“我就到医学院的医院的发热门诊看,一做CT,马上就让我住院了。”
因为有二十多年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卢姓患者在入院后病情逐渐加重,1月18日出现危重症状,经过同济医院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4天后卢姓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那几天卢姓患者都是在高烧中度过的,最高温度曾达到了39度4。这时卢姓患者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因为赵教授总不说实情,我有时候也是糊里糊涂的过的。”卢姓患者说,当时自己只能听天由命。
而这四天,在卢姓患者老伴眼里就像过了一个月一样。
根据赵建平主任介绍,卢姓患者病情加重,之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低氧血症。通过使用激素控制病情。
(注:赵建平教授(图右)工作照)
此后,卢姓患者的病情开始慢慢好转,“看到他就有好转迹象的时候,我就看到希望了。”据卢姓患者老伴回忆,最开始的卢姓患者是什么是都不吃,只能喝点稀饭牛奶,等病情稳定后,卢姓患者就要吃肉了。
卢姓患者老伴介绍,从最初的只吃牛奶鸡蛋,到现在早晨吃烙饼、饺子或者汤包,中午吃萝卜烧肉,晚上喝鸡汤和面条。
据悉两人已经三周没有见面了。今天早上,卢姓患者老伴终于接到了卢姓患者可以出院的通知。“早上、中午给他送饭,走路就感觉到轻松很多。以前每天心情都是很沉重。”
回忆起整个治疗过程当中,卢姓患者说他感受自己能治愈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努力。“主要是一个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因为我们赵教授自始至终他是把当这个重点来治疗。当我一在发热门诊诊断的时候,他马上就给我一个抗病毒的药吃。
然后到住院的时候,他说你赶快要上呼吸机,呼吸机也上的早。激素也用的比较恰当。”
“我是幸运的,现在我同房间的前后的都是家里人得了,有一个人他家里好几口都得了。”卢姓患者说。
78岁高龄重症患者如何治愈?
赵建平介绍到该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院是通过对症支持的方式来进行治疗。疾病是有规律的,赵建平谈到伤风感冒三五天就好了,这是因为人体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把病毒清除掉了,症状不重,时间也短。
但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部后,病情很长,一般来说可能在两三周甚至更久。当患者度过这个时期,生命体征能够稳定下来后,就会产生抗体,产生抵抗力之后病毒就被清除掉了。
“这个时期很关键,熬过两三个礼拜,趋于稳定,并且不出现并发症,也没有出现呼吸衰竭之后危及到生命或者休克等情况很重要”。赵建平表示一定要把发病高峰期斗过,才能实现好转。
据悉,该名患者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整个过程中像他这么高龄且病重的病人能够出院,是值得欣慰的。在患者经历发病高峰期的时候,医院将激素量增加四天之后,患者病情得到了缓解。在1月18号的时候,当时是用呼吸机来维持患者生命的。
(注:图为康复出院的卢姓患者)
赵建平认为特殊患者,类似于这位高龄患者,如果患者是孕妇的话,这种特殊病人的救治就更困难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是目前所有压力和影响力的来源。
此前,在医院中有一位患者是孕妇,当她感染病毒后,“我们出动了11个人来保驾护航。因为相应来说有一系列的防范。”
赵建平讲到。“医务人员既要保证手术的顺利,同时要防范对我们医务人员或者我们手术室环境的污染,这样的病人,给我们压力是非常大的,付出的心血也是非常多的,难度更大。”
将近80岁,又是重症,能够治愈非常的不容易。就出院标准来说,赵建平表示呼吸症状缓解,不发烧了,影像学明显吸收了,核酸两次阴性了并且两次核酸检测中间间隔24小时,这就符合出院的国家标准了。不过出院之后,仍然需要居家的隔离、观察、治疗,这是在衡量紧张的医疗资源状况和患者个人身体状况之后,一个比较折中比较好的一个出院的标准。
没有住院的那些人怎么办?
目前不断有新的病人出现的情况下,可能有很多人没有条件住进来医院,赵建平谈到现在在网上,同济医院有很多医务人员自愿在做义务咨询。通过解答使患者在病情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一点帮助。
赵建平认为患此病的患者本身的住院时间是很长的,那些隔离治疗的病人需要一个慢慢的恢复过程,平均一个患者,他出院的周期在15天到20天。“这样的只有进没有出。任何城市,包括国家,它很难承受这么大的一个住院量的。”赵建平如是说。
如果有条件的话,当然住院会好一点。
但是目前这个情况下,赵建平提到政府正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得到诊断的病人有希望都能得到治疗。
针对很多病人往返医院打针的情况,赵建平认为不一定所有人都要打针,有的患者吃药是可以的,但是抗生素、头孢这些对病毒是没有直接疗效的,所以在网上通过医生的指导用药会比较有效。
赵建平认为未来过段时间可能会出现一个出院高峰,这将是个好现象,相应地病床就可以周转了。大医院虽然床很多,但是按照流行病学感染,传染性疾病这样的舌质来说,这不是普通的病床。普通病房是没办法防范感染的扩散。为了防止病毒的扩散,是很难增设的。所以出现了火神山、雷神山这样专门收治患者的医院。
赵建平表示现在目前是医务人员尽义务的时候了。 “医务人员冲在最前线,基本上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也没有计较自己的生命的安危。说实在话,这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不光是体力和压力上面的考验,也还有很多其他层面比如心理层面的考验。赵建平认为像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情况,医务人员的表现是非常好的,带给大家很多感动。
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上,他表示目前状况比之前好一点了,但还有缺乏的情况,比如防护物资还是不够。每天的消耗量巨大,用量太大,生产跟不上。
“生产起来是一个难度。”赵建平表示这个疾病肯定是可以战胜的。只是战胜病毒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有些人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总体来说治愈率应该还是比较高的。
“谢谢你们把我救活。”金银潭医院门口,康复的患者在出院时向医生表达感谢。本刊记者/黄孝光 摄
1月29日11时许,4名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下称金银潭医院)康复出院,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
作为武汉市最早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金银潭医院一个月以来已累计收治600余人。该院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治愈患者出院率提高,但医护人员的工作仍处于饱和状态。
金银潭医院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最先打响之地。 2019年12月29日晚,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首批不明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
“当时医院有八九十个患甲流的小孩。我觉得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非常危险,就要求必须将他们转到隔离病房,单独管理。”金银潭医院南楼三病区目前的主任张丽表示,2003年她曾收治过武汉的第一个非典疑似病例,因此对此次疫情尤为敏感。
当晚,张丽临时组建了一个4人的医疗团队,对第一批患者进行诊治。“确诊是很不容易的,当时我们同事冒着很大的风险,采集了他们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进行测序,最终根据病毒基因序列做出检测试剂。”张丽说。
金银潭医院医生余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82岁的许茹馨(化名)是该院目前经治出院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该患者于1月20日转入该院,除发烧、咳嗽等症状外,还患有糖尿病,这对救治构成一大挑战。“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会使患者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展成重症。”余洋解释说。
金银潭医院医生张丽(左)和余洋向记者介绍患者康复情况。本刊记者/黄孝光 摄
张丽则提到,免疫力还与年龄有关:“年轻人或许承受得起打击,但老年人尤其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治疗起来非常困难,所以这次疫情,重症患者的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
此外,“患者心理脆弱,需要不断安慰他们,这也是治疗的关键。”张丽说。治疗期间,家属坚持通过电话、视频鼓励患者,令高龄患者许茹馨保持情绪平和。张丽认为这是她得以好转的重要因素。
至于治疗手段,余洋提到目前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发现疫情一个月以来,仍然需要因人、因病情施治。不过比较而言,目前医院的检测、治疗和生命支持手段,都已显著优于17年前的非典时期。
比较明显的进步体现在出院率上。据介绍,早前患者出院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体温在10天内维持正常,二是接受两次核酸检测均显示为阴性。如今在金银潭医院,体温的观察期降为3天,核酸检测所需的时长也大为缩短。“以前至少需要48小时才能出结果,现在上午检测,下午结果就能出来了。”余洋说。
体温观察期的缩短,则意味着出院标准的降低。对此张丽解释称,早期医护人员对新型肺炎了解不足,需尽量延长患者的隔离天数以降低出院风险,如今他们更有把握判断患者的康复情况。与此同时,张丽表示缩短天数也是为了让康复患者尽快出院,以腾出病房接收更多的患者。
据余洋介绍,金银潭医院目前在住院的病人约500人,其中中症患者多、重症患者少。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此前向媒体透露,截至1月26日,该院收治的患者中,出院人数为154人,死亡人数为31人。
随着疫情的持续发酵,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数字每日剧增,金银潭医院也迎来巨大的挑战。余洋提到,金银潭医院拥有3栋楼,楼高均为7层,每层为一个病区,一个病区可收治约30个患者。其中,南楼、北楼为结核病院,综合楼为传染病院。疫情爆发后,金银潭医院的三栋楼全部用来接收新冠肺炎患者,如今已至饱和状态。
金银潭医院一名护士的小孩,为叔叔阿姨们画了一幅肖像。(供图:金银潭医院)
1月24日起,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上海医疗队、国家卫健委派出的专家等,陆续进驻金银潭医院。据余洋了解,目前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接管了综合楼的两个病区,上海医疗队接管了北楼的两个病区,南楼亦有国家卫健委派出的专家和不少来自武汉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支援。
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到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首站视察了金银潭医院。获知目前这里护士比医生还缺,李克强当即要求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立即从全国增调护士驰援武汉,让医生和护士都得到合理的轮换休息。“你们要抽空每天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也让家人安心、放心。”总理对金银潭的医护人员提到。
谈起家人时,已经在抗疫一线奋战一个月的余洋眼噙泪水。即便有救援队支援,但因为病区交接频繁、患者人数过多等原因,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仍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余洋的妻子也是金银潭医院员工,但因怀二胎在家休养,自疫情发生以来二人一直没见过面。
“就像钟南山院士说的,接下来一到两周仍然是攻坚时期,新冠病毒的毒力可能达到最强,感染人数或将攀升至顶峰,我们也做好了坚持扛下去的心理准备。”余洋说,“可能2月3日火山神医院建成投用以后,我们的压力会减小一点吧。”
78岁肺炎患者,25天,治愈出院!他是如何做到的?
1月29日下午,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卢姓患者走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隔离病房,这也是目前全国首例高龄重症患者康复出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湖北省医疗专业组组长、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疗专家组组长赵建平教授与78岁重症治愈患者公开接受了媒体采访。
(注:图左为康复出院的卢姓患者 图右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
赵建平教授介绍到,该名患者从发病到住院历时25天,他在2020年1月4号发病, 1月9号住院治疗,1月14号病情加重,1月18号发病情况到高峰,1月22号好转,1月29日出院。
“我很幸运能挺过来了”
一月初,卢姓患者和球友打乒乓球时被球友感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
“我球友他比我大一岁,他的球打得并不好,但是他喜欢跟我打。”回忆起老朋友,卢姓患者说,当时一起打球时,这位球友就已经有些不舒服了,但没想到自己会比他先发病。”
“但是到他发病的时候,发病三天后就去世了。”
而这个消息还是卢姓患者在重症病房里知道的。“球友他家里都得了,后来她的儿子、她的姑娘、她的老伴都得了,而且他们挺早发现的,也到处打不上针。”
1月4日,卢姓患者感觉身上没劲,不想动而且胃口不好,1月9日他来到武汉同济医院发热门诊就医。“我当时一测体温就37度6,然后打了消炎药,吊两天针。”
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听说了卢姓患者的情况后,建议去发热门诊看下,“我就到医学院的医院的发热门诊看,一做CT,马上就让我住院了。”
因为有二十多年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卢姓患者在入院后病情逐渐加重,1月18日出现危重症状,经过同济医院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4天后卢姓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那几天卢姓患者都是在高烧中度过的,最高温度曾达到了39度4。这时卢姓患者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因为赵教授总不说实情,我有时候也是糊里糊涂的过的。”卢姓患者说,当时自己只能听天由命。
而这四天,在卢姓患者老伴眼里就像过了一个月一样。
根据赵建平主任介绍,卢姓患者病情加重,之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低氧血症。通过使用激素控制病情。
(注:赵建平教授(图右)工作照)
此后,卢姓患者的病情开始慢慢好转,“看到他就有好转迹象的时候,我就看到希望了。”据卢姓患者老伴回忆,最开始的卢姓患者是什么是都不吃,只能喝点稀饭牛奶,等病情稳定后,卢姓患者就要吃肉了。
卢姓患者老伴介绍,从最初的只吃牛奶鸡蛋,到现在早晨吃烙饼、饺子或者汤包,中午吃萝卜烧肉,晚上喝鸡汤和面条。
据悉两人已经三周没有见面了。今天早上,卢姓患者老伴终于接到了卢姓患者可以出院的通知。“早上、中午给他送饭,走路就感觉到轻松很多。以前每天心情都是很沉重。”
回忆起整个治疗过程当中,卢姓患者说他感受自己能治愈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努力。“主要是一个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因为我们赵教授自始至终他是把当这个重点来治疗。当我一在发热门诊诊断的时候,他马上就给我一个抗病毒的药吃。
然后到住院的时候,他说你赶快要上呼吸机,呼吸机也上的早。激素也用的比较恰当。”
“我是幸运的,现在我同房间的前后的都是家里人得了,有一个人他家里好几口都得了。”卢姓患者说。
78岁高龄重症患者如何治愈?
赵建平介绍到该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院是通过对症支持的方式来进行治疗。疾病是有规律的,赵建平谈到伤风感冒三五天就好了,这是因为人体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把病毒清除掉了,症状不重,时间也短。
但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部后,病情很长,一般来说可能在两三周甚至更久。当患者度过这个时期,生命体征能够稳定下来后,就会产生抗体,产生抵抗力之后病毒就被清除掉了。
“这个时期很关键,熬过两三个礼拜,趋于稳定,并且不出现并发症,也没有出现呼吸衰竭之后危及到生命或者休克等情况很重要”。赵建平表示一定要把发病高峰期斗过,才能实现好转。
据悉,该名患者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整个过程中像他这么高龄且病重的病人能够出院,是值得欣慰的。在患者经历发病高峰期的时候,医院将激素量增加四天之后,患者病情得到了缓解。在1月18号的时候,当时是用呼吸机来维持患者生命的。
(注:图为康复出院的卢姓患者)
赵建平认为特殊患者,类似于这位高龄患者,如果患者是孕妇的话,这种特殊病人的救治就更困难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是目前所有压力和影响力的来源。
此前,在医院中有一位患者是孕妇,当她感染病毒后,“我们出动了11个人来保驾护航。因为相应来说有一系列的防范。”
赵建平讲到。“医务人员既要保证手术的顺利,同时要防范对我们医务人员或者我们手术室环境的污染,这样的病人,给我们压力是非常大的,付出的心血也是非常多的,难度更大。”
将近80岁,又是重症,能够治愈非常的不容易。就出院标准来说,赵建平表示呼吸症状缓解,不发烧了,影像学明显吸收了,核酸两次阴性了并且两次核酸检测中间间隔24小时,这就符合出院的国家标准了。不过出院之后,仍然需要居家的隔离、观察、治疗,这是在衡量紧张的医疗资源状况和患者个人身体状况之后,一个比较折中比较好的一个出院的标准。
没有住院的那些人怎么办?
目前不断有新的病人出现的情况下,可能有很多人没有条件住进来医院,赵建平谈到现在在网上,同济医院有很多医务人员自愿在做义务咨询。通过解答使患者在病情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一点帮助。
赵建平认为患此病的患者本身的住院时间是很长的,那些隔离治疗的病人需要一个慢慢的恢复过程,平均一个患者,他出院的周期在15天到20天。“这样的只有进没有出。任何城市,包括国家,它很难承受这么大的一个住院量的。”赵建平如是说。
(注:赵建平教授(图右)工作照)
如果有条件的话,当然住院会好一点。
但是目前这个情况下,赵建平提到政府正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得到诊断的病人有希望都能得到治疗。
针对很多病人往返医院打针的情况,赵建平认为不一定所有人都要打针,有的患者吃药是可以的,但是抗生素、头孢这些对病毒是没有直接疗效的,所以在网上通过医生的指导用药会比较有效。
赵建平认为未来过段时间可能会出现一个出院高峰,这将是个好现象,相应地病床就可以周转了。大医院虽然床很多,但是按照流行病学感染,传染性疾病这样的舌质来说,这不是普通的病床。普通病房是没办法防范感染的扩散。为了防止病毒的扩散,是很难增设的。所以出现了火神山、雷神山这样专门收治患者的医院。
赵建平表示现在目前是医务人员尽义务的时候了。 “医务人员冲在最前线,基本上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也没有计较自己的生命的安危。说实在话,这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不光是体力和压力上面的考验,也还有很多其他层面比如心理层面的考验。赵建平认为像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情况,医务人员的表现是非常好的,带给大家很多感动。
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上,他表示目前状况比之前好一点了,但还有缺乏的情况,比如防护物资还是不够。每天的消耗量巨大,用量太大,生产跟不上。
“生产起来是一个难度。”赵建平表示这个疾病肯定是可以战胜的。只是战胜病毒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有些人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总体来说治愈率应该还是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