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香港的一名抗议者手举英国国旗在抗议。(美联社)
随着香港区议会选举重画香港政治版图,美国总统特朗普签下两项涉及香港的法案,香港局势似乎发生转变。然而,香港民意依旧执着,抗争热潮并没有减退。
刚刚落幕的香港区议会选举中,建制派溃不成军,泛民主派获得压倒性胜利。这场被外界形容为“民意公投”的选举为不断恶化的局势带来一些缓和;让持续抗争的民众感到一些鼓舞。
卢俊宇:选举只是第一步
击败亲中议员何君尧的民主党当选议员卢俊宇。(脸书图片)
但击败亲中议员何君尧的民主党当选议员卢俊宇认为,区议会的胜利只是第一步。
“我们不会认为这次的选举结果代表胜利,我们距离胜利还是很远。我们接下来要聚集更多力量,团结民意,继续追寻真相,迫使政府就7·21、8·31等事件交出报告。接着我们要想,怎么样去继续争取五大诉求、真普选。”
70多名民主派区议会当选人日前到尖沙咀一个公园集会,声援留守理工大学的人士,要求政府勒令警方撤离理大校园。
香港警方解封理大 拘捕一千多人
或许是声援行动凑效,香港警方星期五中午解除对香港理工大学的封锁,结束了长达12天的“围城”行动。事件中共有1377人被捕。截至29日,警方拘捕的总人数达5890人。
香港警务处的消息说,警方28日进入校园搜证,共检获近4000支汽油弹、1000多支压缩气体,及有大批弓箭、锤子、大型投掷器等攻击性武器。
卢俊宇告诉记者:“我们很担心理工大学的学生以及在抗争期间受伤和失踪的示威者。年轻人受了很多伤害,我们必须要守护年轻人,限制警方的执法权力,重整年轻人的力量。”
区议会选举的成功并没有让示威者停下脚步。一连多日,香港多个地区大批上班族及市民聚集,参与“和你lunch”活动,以快闪的方式在午餐时间继续表达诉求。
民间团体以及网民也发起多个集会游行,其中包括12月1日的“勿忘初心大游行”,随后的业界罢工和集会活动,还有12月8日的民阵国际人权日集会等。
香港的“反送中”运动很快将迈进6个月,港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强硬,警方的暴力加剧市民与当局之间的裂缝。
林郑月娥名望再创新低
2019年11月28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一个记者会上。(美联社)
香港民意研究所29日公布最新政府民望数字。特首林郑月娥最新评分为19.7 分,反对率为 82 %,民望净值较两周前再跌一个百分点,达到负 72 个百分点,再创上任以来及历届特首的新低。
前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组顾问刘细良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虽然目前暴力冲突缓和下来,但市民对政治上的不满依然存在。
“要求林郑月娥下台、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等诉求不会随着街头抗争的减少而改变。当政府再有争议性举动出现的话,抗议会再卷土重来。从这次区议会选举那么热烈,就能看到这是香港人对林郑月娥和中国共产党不满的一种宣泄。”
刘细良认为,未来香港政局仍会不稳,但中国失去动用强硬手段的民意基础。
2019年11月29日,一面中国国旗被丢在香港街头的废墟中。(美联社)
“亲北京的建制派在区议会选举中大败,打翻了原本中国政府希望香港市民‘反对暴力’的理念进行区议会选举,继而止暴制乱的计划。沉默的大多数人是支持示威者的。”
在被问到中国政府是否会在香港问题上继续强硬下去时,刘细良分析说,美国的《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以及《保护香港法》使中国政府投鼠忌器,不愿出动解放军。香港扮演着作为美国和中国互相牵制的中间角色,北京当局若想使用强硬手段,相信一早就会采用,而不是利用派出解放军拾砖头这样的威吓方式。
理工大学已解除封锁 香港周末或现新一轮抗议
香港理工大学教职员工和保安人员走进大学校门。(2019年11月29日)
香港警方对理工大学内示威者的围困11月29日进入第13日,警方在校园内清理危险物品及搜证两天后,中午过后将校园解封,校方重获管理权。包括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和校长滕锦光在内的管理层人员下午进入校园视察,检视校园受破坏情况。
理工大学星期五说,由于目前校园情况仍存在不安全因素,而且清理、盘点及修复工作需时,故此校园仍需关闭,只限校方授权人士进入。
校长滕锦光巡视后表示,过去两周校园被许多示威者占据,校方成功劝说1100人安全离开,其中300多人是中学生,46人是理大学生。他称,理大是这次政治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对校园破坏非常大,但事件以人道方式和平解决,是不幸中的大幸。
香港理工大学的一名工作人员走过满是废墟的校园。(2019年11月29日)
滕锦光表示,示威者从11月11日发动三罢堵路行动,以理大校园为据点,从11月13日起已有示威者占据理大范围,11月17和18日情况更转趋危急。
此前,警方表示,已经完成理大的搜查,并将校内危险品移除及处理大学内的罪案现场,封锁线解除,校园已交回校方管理。警方称共检走3989枚汽油弹以及其他危险品。
警方在搜查期间没有发现任何留守者,没有作出拘捕行动。
11月17日和18日,防暴警和理工大学内的示威者展开了反修例5个多月来最激烈的警民冲突,仅11月18日一天,警方就发射了1400多枚催泪弹,示威者则用汽油瓶等回击。
与此同时,有网民呼吁在周末举行新一轮示威抗议。,有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呼吁本星期天再次举行大规模示威抗议。在抗议者经常使用的网上讨论区“连登”(LIHKG),很多网友对区议会选举中民主派大胜及美国《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倍感鼓舞。一名抗议者说,如果港府继续忽视民意,我们就将连续5、6天在举行抗议。
还有网民在“连登”(LIHKG)上呼吁星期五晚上到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举行“我们都是郑文杰”的抗议,敦促英国政府承担责任。
香港示威者头戴曾被中国拘留的英国前驻港总领馆雇员郑文杰头像面罩在英国驻港总领馆前举行集会。(2019年11月29日)
英国驻香港总领馆前雇员郑文杰星期四(11月28日)就中国官方电视台播放他被迫认罪的录像向英国通讯管理局(Ofcom)提出控告。
郑文杰本月20日曾向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媒体透露了自己在中国大陆被秘密扣押15天,并遭受酷刑的经历。他说,中国警察在逼迫他提供有关香港抗议者信息的时候把他双手用铁链吊起,专门殴打骨骼,如脚踝等容易受伤的部位。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感恩节到来之际将两项有关香港的法案签署生效,令香港民众感到振奋和鼓舞。星期四,上万人在中环爱丁堡广场举行感恩节集会,感谢美国总统特朗普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生效。
此外,曾经发起百万人大游行的香港民主派组织“民间人权阵线”号召港人在12月8日再次集会抗议。民阵说,他们正在向警方申请不反对通知书。
2019年11月29日,香港的一名抗议者手举英国国旗在抗议。(美联社)
随着香港区议会选举重画香港政治版图,美国总统特朗普签下两项涉及香港的法案,香港局势似乎发生转变。然而,香港民意依旧执着,抗争热潮并没有减退。
刚刚落幕的香港区议会选举中,建制派溃不成军,泛民主派获得压倒性胜利。这场被外界形容为“民意公投”的选举为不断恶化的局势带来一些缓和;让持续抗争的民众感到一些鼓舞。
卢俊宇:选举只是第一步
击败亲中议员何君尧的民主党当选议员卢俊宇。(脸书图片)
但击败亲中议员何君尧的民主党当选议员卢俊宇认为,区议会的胜利只是第一步。
“我们不会认为这次的选举结果代表胜利,我们距离胜利还是很远。我们接下来要聚集更多力量,团结民意,继续追寻真相,迫使政府就7·21、8·31等事件交出报告。接着我们要想,怎么样去继续争取五大诉求、真普选。”
70多名民主派区议会当选人日前到尖沙咀一个公园集会,声援留守理工大学的人士,要求政府勒令警方撤离理大校园。
香港警方解封理大 拘捕一千多人
或许是声援行动凑效,香港警方星期五中午解除对香港理工大学的封锁,结束了长达12天的“围城”行动。事件中共有1377人被捕。截至29日,警方拘捕的总人数达5890人。
香港警务处的消息说,警方28日进入校园搜证,共检获近4000支汽油弹、1000多支压缩气体,及有大批弓箭、锤子、大型投掷器等攻击性武器。
卢俊宇告诉记者:“我们很担心理工大学的学生以及在抗争期间受伤和失踪的示威者。年轻人受了很多伤害,我们必须要守护年轻人,限制警方的执法权力,重整年轻人的力量。”
区议会选举的成功并没有让示威者停下脚步。一连多日,香港多个地区大批上班族及市民聚集,参与“和你lunch”活动,以快闪的方式在午餐时间继续表达诉求。
民间团体以及网民也发起多个集会游行,其中包括12月1日的“勿忘初心大游行”,随后的业界罢工和集会活动,还有12月8日的民阵国际人权日集会等。
香港的“反送中”运动很快将迈进6个月,港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强硬,警方的暴力加剧市民与当局之间的裂缝。
林郑月娥名望再创新低
2019年11月28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一个记者会上。(美联社)
香港民意研究所29日公布最新政府民望数字。特首林郑月娥最新评分为19.7 分,反对率为 82 %,民望净值较两周前再跌一个百分点,达到负 72 个百分点,再创上任以来及历届特首的新低。
前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组顾问刘细良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虽然目前暴力冲突缓和下来,但市民对政治上的不满依然存在。
“要求林郑月娥下台、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等诉求不会随着街头抗争的减少而改变。当政府再有争议性举动出现的话,抗议会再卷土重来。从这次区议会选举那么热烈,就能看到这是香港人对林郑月娥和中国共产党不满的一种宣泄。”
刘细良认为,未来香港政局仍会不稳,但中国失去动用强硬手段的民意基础。
2019年11月29日,一面中国国旗被丢在香港街头的废墟中。(美联社)
“亲北京的建制派在区议会选举中大败,打翻了原本中国政府希望香港市民‘反对暴力’的理念进行区议会选举,继而止暴制乱的计划。沉默的大多数人是支持示威者的。”
在被问到中国政府是否会在香港问题上继续强硬下去时,刘细良分析说,美国的《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以及《保护香港法》使中国政府投鼠忌器,不愿出动解放军。香港扮演着作为美国和中国互相牵制的中间角色,北京当局若想使用强硬手段,相信一早就会采用,而不是利用派出解放军拾砖头这样的威吓方式。
理工大学已解除封锁 香港周末或现新一轮抗议
香港理工大学教职员工和保安人员走进大学校门。(2019年11月29日)
香港警方对理工大学内示威者的围困11月29日进入第13日,警方在校园内清理危险物品及搜证两天后,中午过后将校园解封,校方重获管理权。包括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和校长滕锦光在内的管理层人员下午进入校园视察,检视校园受破坏情况。
理工大学星期五说,由于目前校园情况仍存在不安全因素,而且清理、盘点及修复工作需时,故此校园仍需关闭,只限校方授权人士进入。
校长滕锦光巡视后表示,过去两周校园被许多示威者占据,校方成功劝说1100人安全离开,其中300多人是中学生,46人是理大学生。他称,理大是这次政治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对校园破坏非常大,但事件以人道方式和平解决,是不幸中的大幸。
香港理工大学的一名工作人员走过满是废墟的校园。(2019年11月29日)
滕锦光表示,示威者从11月11日发动三罢堵路行动,以理大校园为据点,从11月13日起已有示威者占据理大范围,11月17和18日情况更转趋危急。
此前,警方表示,已经完成理大的搜查,并将校内危险品移除及处理大学内的罪案现场,封锁线解除,校园已交回校方管理。警方称共检走3989枚汽油弹以及其他危险品。
警方在搜查期间没有发现任何留守者,没有作出拘捕行动。
11月17日和18日,防暴警和理工大学内的示威者展开了反修例5个多月来最激烈的警民冲突,仅11月18日一天,警方就发射了1400多枚催泪弹,示威者则用汽油瓶等回击。
与此同时,有网民呼吁在周末举行新一轮示威抗议。,有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呼吁本星期天再次举行大规模示威抗议。在抗议者经常使用的网上讨论区“连登”(LIHKG),很多网友对区议会选举中民主派大胜及美国《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倍感鼓舞。一名抗议者说,如果港府继续忽视民意,我们就将连续5、6天在举行抗议。
还有网民在“连登”(LIHKG)上呼吁星期五晚上到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举行“我们都是郑文杰”的抗议,敦促英国政府承担责任。
香港示威者头戴曾被中国拘留的英国前驻港总领馆雇员郑文杰头像面罩在英国驻港总领馆前举行集会。(2019年11月29日)
英国驻香港总领馆前雇员郑文杰星期四(11月28日)就中国官方电视台播放他被迫认罪的录像向英国通讯管理局(Ofcom)提出控告。
郑文杰本月20日曾向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媒体透露了自己在中国大陆被秘密扣押15天,并遭受酷刑的经历。他说,中国警察在逼迫他提供有关香港抗议者信息的时候把他双手用铁链吊起,专门殴打骨骼,如脚踝等容易受伤的部位。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感恩节到来之际将两项有关香港的法案签署生效,令香港民众感到振奋和鼓舞。星期四,上万人在中环爱丁堡广场举行感恩节集会,感谢美国总统特朗普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生效。
此外,曾经发起百万人大游行的香港民主派组织“民间人权阵线”号召港人在12月8日再次集会抗议。民阵说,他们正在向警方申请不反对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