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啃老族:我家有钱、有船、还有两座诺贝尔奖…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10月18日 23点54分 PT
  返回列表
36733 阅读
24 评论
一日一度



◆我有钱,有船,还有两座诺贝尔奖。

2013 年 11 月 19 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自然》杂志都登了同一条讣告。

诺贝尔委员会官网也放上一张黑白照,以示悼念。

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显得格外灰暗。

他叫弗雷德里克 · 桑格。

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缔造了一段几乎不可能的传奇。

01

桑格,一开始不过是平平无奇的英国富二代。

1918 年出生。

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母亲是棉花制造商的千金,举家衣食无忧。



桑格不愁吃穿,家里也变着法地培养他的能力。

奈何夫妻俩都没时间,便花钱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陪儿子采集动植物标本,教他阅读生物学书籍。

桑格在少年时代来临前,便积累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

然而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才,桑格在人群中几乎毫不起眼。

就连考入剑桥,选专业时,也因水平受限抓耳挠腮。

物理不行,数学不擅长,那么只能选化学。这时恰逢生物化学兴起,桑格一下子找了兴趣落脚点。

剑桥大学高手如云,桑格就读期间,一次奖学金也没拿过,幸好家底殷实。

就算全款付学费,他也能一路读到博士。

他一直留在校园,纯粹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然而转眼间博士也读完了,他又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桑格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做实验更适合自己。

于是,他四处写信给各大高校,争取一些研究员职位。

老实巴交二十多年的桑格,头一回给自己留了个心眼。他在自荐信里显著声明:

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

送上门来的免费劳力,还是剑桥高材生,一时间桑格所向披靡,征服了不少教授。

最后他还是进了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实验室,回到了自己逐梦的原点。

小小研究员到二次诺贝尔奖得主,听起来不可思议。

且看桑格如何探囊取奖。

02

科学界讲究论资排辈,初出茅庐的桑格被安排在条件最差的实验室。

那是一间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和其他数位研究员共用,真正属于桑格的只有一张工作台。

而这张工作台被弃置在角落,紧挨着饲养小白鼠的笼子,气味令人作呕。

一份没薪水的工作,极度恶劣的办公环境,堂堂富二代屈居于此,桑格图什么?

这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桑格找到了科研目标——给蛋白质测序。

80 年前,人类对于蛋白质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其成分复杂,对生命很重要,此外该领域一片空白。

桑格想进一步揭秘蛋白质,必须了解它的结构。

因为那时他几乎是自费做研究,只能买市面上最多、相对便宜的胰岛素,作为研究蛋白质的对象。

因而,胰岛素成为了往后十几年里,他在这间阴暗的实验室里,最熟悉又陌生的实验室伙伴。

测序这项工作,前无古人,他还得给自己搭桥。

发明测序专用试剂,后来被命名为 " 桑格试剂 "。

然而在桑格试剂的诞生过程中,桑格经历了重重阻隔。

他在发明试剂时,无意间影响到了其他人,导致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制品都成了鲜红色。

桑格被愤怒的同事们投诉到了学校,一度被迫中止研究。尽管如此,他仍然找不到第二个地方,能比实验室更吸引他。

攻克了试剂难题后,他才开始真正测序。

而测序的难度相当于把数千片拼图打乱,再蒙着眼睛复原。

在常人眼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桑格一遍遍拼接、测试、重来,再拼接、测试、重来。



1951 年,他才摸清了胰岛素是由两个长肽链构成,A 链是酸性,B 链是碱性。

又过了 4 年,1955 年,桑格终于解析出牛胰岛素的精确结构。

世人首次穿过蛋白质是大分子的简单定义,看到了它复杂万象的内在。

为了这层浅浅的跨越,桑格耗费了 12 年时间。

屈居于这间多人共用的地下室实验室,一直在自费进行试验。

1958 年,桑格将诺贝尔化学奖收入囊中,这是他应得的荣耀。

03

已经拿到了一次诺贝尔奖,这该是桑格的人生巅峰了吧,可他却不这么想。

" 因为你一旦获得了一次诺奖的认可,舒心的工作设备、投契的合作伙伴便会纷至沓来,再难的研究工作似乎也变得不那么艰巨了。"

确实,桑格拿了诺贝尔奖之后,学校终于请他搬出地下实验室,安排了最新的顶楼实验室,且供他专人使用。

此前名不见传的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又荣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授,还被授予新成立的蛋白质化学部门主管头衔。

原本桑格是科学界最底层的研究员,一夜之间,他成了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全英国的生物化学精英都受他领导。



不过这群人已经不研究蛋白质了,他们正在对 DNA 发起科学的冲击。

学术会议上,一群人七嘴八舌地高谈阔论,桑格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

耐心聆听各位同仁的见解,他的内心也在苦苦探寻新的研究方向。

有一天,桑格忽然想通,在蛋白质测序时,也涉及到了 DNA 测序。但那时他无暇顾及,现在何不继续测序 DNA 呢。

一找到了研究方向,桑格第一时间把各项行政工作都推掉。

他又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跟热爱的事业打交道。

像桑格这种级别的学术大咖,其实不用亲力亲为做实验,多招收几个学生助理,帮他验证想法即可。

但桑格很反对这种做法,比起把任务分配给别人,他喜欢自己摆弄。

然而测序 DNA,远比测序蛋白质更复杂、更漫长。

他在研究笔记上写得最多的结论便是:" 这个方案就是浪费时间吗,得从头再来 "。

终于 1977 年,桑格为测序 DNA 也搭好了一座桥,他发明出远远领先时代的高效测序方法,后被称为 " 桑格法 "。

这种方法事半功倍,让 DNA 测序容量有了质的飞跃。

当时科学家们所能测序的核苷酸数量最多只有 80 个,而摆在桑格面前的是 21713 个核苷酸序列分析,他全都摸清了。

所以,桑格采用的这种测序方法,为后来的 " 人类基因组计划 " 奠定了实验方法。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 这个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可能是通向科学终极目标的大门——通过搞清人体内每个基因的化学成分,书写生命的天书。"

如果说基因是生命的天书,而桑格无疑是破解天书的揭秘者。

1980 年,桑格再一次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一年,他才 62 岁。两次改变世界,两次推开科学界新方向的大门。

可他自认为不过是一个热爱实验室的老头。

04

很多人认为,这样居功至伟的科学家,一定是天才。

然而桑格最反对这样的揣测。

" 即使能够回忆起实验室里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也都是一些很小的进步。"

他所有成就,都是日积月累的试错和千万次的重头再来,才艰辛取得的。

桑格在科研这条路,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

尤其是他还是一位富二代,抵御的世俗之乐更比常人要多。

他有一艘船,但是很少驾驶出海,只是隔三差五坐在上面思考,任它静静地漂在浅滩。

他也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为了调剂实验室生活,特地招来一位爱唱歌的助理,还有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助理。

桑格大半辈子时间都关在实验室里,给蛋白质、DNA 测序。

连写论文发表的时间都没有,也因此在学术界只留下为数不多的理论篇章。

这也侧面证明,他搞科研纯粹出于热爱,钱财、名利则根本不能打动他。

能让桑格停止实验的,只有他自己。

这个古怪的科学巨人,在 1983 年的某一天,终止了手头工作,大步走出了实验室,向众人宣布退休。

桑格 65 岁了,这个意料之中的决定突然到来,还是令人大吃一惊。

剑桥大学为了纪念他的学术成就,成立了桑格中心,后来这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因组研究机构之一。

虽然该中心以桑格命名,可桑格因为怕麻烦,在剑桥没有任何头衔,直到退休还只是博士身份。

退休后,他照样喜欢无官一身轻,因此拒绝了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勋章。

理由也很孩子气," 我不喜欢以后别人都叫我‘老爷’。"

21 世纪,基因越来越成为研究主流,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正式成立,不少人说桑格是 " 基因学之父 "。

可他却自嘲:" 我只是个一辈子在实验室里瞎胡混的家伙。"

在桑格家里,不摆没有任何奖章和奖杯,他像普通人打理花园,柴米油盐,过得简单而知足。

直到 2013 年 11 月 19 日,这个快乐而古怪的科学巨匠,在梦中安然离世。

身后是他曾为之付出半生的生物化学王国。

05

桑格的故事,给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出身富庶之家的公子哥,有千万条路可以选择,让他过上轻松的一生。

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只要他想,堕落又快活再容易不过。

然而他知道,钱财能买来的快乐,终究有一天会厌倦。

如果追求热爱之事,换来无尽激情和成就,则能不断绵延人生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桑格在科学成就上能得两座诺贝尔奖,在做人境界上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也许眼界真的决定成就,至少桑格是很好的例证。

来源:一日一度

F
FollowNature
1 楼
学生物的都会铭记先生,因为他的发明已经用他的名字命名。
一键而已
2 楼
科学界的大侠。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
东方明月-
3 楼
纯粹的人!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向他学习。但一个社会因为有这样的人而更有光彩。 如果一个社会容不下一个这样纯粹的人,这个社会一定是邪恶社会。
p
phantomoftheopera
4 楼
对这样的人,我总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佐罗
5 楼
在文学城读到这样的文章,让人耳目一新。
j
jianchi9090
6 楼
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做自己爱做的事。
淡水桥
7 楼
佩服喜爱这样的人
R
Redcheetah
8 楼
what a man!
A
Aywl888
9 楼
非常有个性的人,佩服!
量子纠结
10 楼
天使坠入人间,不沾一丝俗气,这样的境界不是我们这些俗人可以理解的。
远方的湖
11 楼
桑格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自费进行试验”,确实很牛。 瑞士几年前提出过一个很了不起的动议,可惜没有通过。 动议建议一个全民最低收入方案,好像是每月2500瑞郎。任何人的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准,国家给他补足。一个人不工作每月也有此数的收入。 动议中的一个理由就是希望像桑格这样的有志青年,不用考虑做工糊口,只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可能会给社会作出更多的奉献。
L
L1
12 楼
远方的湖,在目前情况下全民收入方案,可能再培育出一个桑格,同时培养一千万个寄生虫一样的生命。 目前的福利制度,就已经养活了美国大量生了孩子拿福利,又不好好养孩子的人,让某族裔的非婚生率升到3/4。
m
mcsquare
13 楼
佩服佩服!了不起的巨人!希望这个世界多出几个。
B
Beehoney
14 楼
美国的John Enders也是一位对人类有着巨大贡献的巨富二代,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波士顿儿童医院有座大楼以他命名。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搜一下。
w
wumiao
15 楼
我们祖国欠缺真正的科学家,是因为动荡贫困和动不动就没收财产造成的吗?那现在的富二代们不缺钱了怎么还不爱科学呢?
不吃胡萝卜
16 楼
这个人活得很滋润,65岁前拿两个大奖,然后退休做30年老头。
h
humimm
17 楼
远方的湖 发表评论于 2020-10-18 14:47:15 桑格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自费进行试验”,确实很牛。 瑞士几年前提出过一个很了不起的动议,可惜没有通过。 动议建议一个全民最低收入方案,好像是每月2500瑞郎。任何人的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准,国家给他补足。一个人不工作每月也有此数的收入。 动议中的一个理由就是希望像桑格这样的有志青年,不用考虑做工糊口,只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可能会给社会作出更多的奉献。 xxxxxxxxxx 令人向往, 人们不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工作, 而是出于热爱去工作, 多么美好。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其科技水平已经足够少数人工作养活所有人, 所以, 实现basic income的经济基础没问题, 人们的意识形态,还欠缺一点吧。
Y
Yangtsz
18 楼
他的一生是如此完美,22岁时娶的妻子先他一年去世,他说妻子对他工作的贡献超过任何人,因为她为他创造了一个平静幸福的家庭生活。他们有三个孩子。
唐铁嘴
19 楼
五毛五分不打架了?城里也有和平的时候,祝贺!
p
phantomoftheopera
20 楼
~~wiki~~ As noted in his obituary, he had described himself as "just a chap who messed about in a lab", and "academically not brilliant". 这老人家够憨厚的。
w
wang02
21 楼
一是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是耐得住寂寞的秉性。那些总想让自己当明星的所谓科学家们,真应该学一学。
土拨鼠拨土
22 楼
远方的湖 发表评论于 2020-10-18 14:47:15 桑格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自费进行试验”,确实很牛。 瑞士几年前提出过一个很了不起的动议,可惜没有通过。 动议建议一个全民最低收入方案,好像是每月2500瑞郎。任何人的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准,国家给他补足。一个人不工作每月也有此数的收入。 动议中的一个理由就是希望像桑格这样的有志青年,不用考虑做工糊口,只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可能会给社会作出更多的奉献。 如果当年桑格只是有这钱也不会成就两个诺贝尔,他如果不是家里太有钱了,是不敢自己掏钱进实验室的。而且多少人里才会有这么个能人,大多数拿着钱就不干活了。
X
XM25
23 楼
他第一个提出对DNA测序。但用的方法却是一个华裔科学家,康奈尔大学吴瑞教授发明的。
h
hachimada
24 楼
“瑞士几年前提出过一个很了不起的动议,可惜没有通过”。 更正一下,准确地说,“瑞士有些左派激进分子几年前提出过一个很不切实际的动议,被绝大多数瑞士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