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上海爷叔”张乐华失眠了。
因为,他的“心头肉”——石门二路156号的北京百货商店,真的快“熄灯打烊”了。“动迁了,以后这家店还能不能留住?还能不能帮到老人们啊?”在通过今日头条上海频道“头条帮忙”#头条帮忙#入口接到张乐华的“紧急求助”后,当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记者拨通电话62675017时,传来的是这位65岁老店长的声声叹息。
仅此一家的老店
寒冬来袭,气温骤降。下午1时许,新民晚报“新民晚报”记者赶到了北京百货商店。30多平方米的店内灯火通明,门庭若市。
北京百货商店
沪上已销声匿迹的老字号品牌,几乎都可在这里觅到。货架上塞得满满当当,全是 “老古董”,假领头、蛤蜊油、汤婆子……抬头看,墙上挂着两块“爱心助老特色基地”铜牌,非常显眼。
货架上塞得满满当当,全是 “老古董”
“假领头”是镇店之宝,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帮侬拿42码,假领头拿大不拿小。”语毕,张乐华迅速从货架上抽出其中一款。“老娘,师傅帮侬挑好假领头了,侬看看灵光伐!”62岁的李先生从宝山赶来,他一手拿着手机拍,一边(扯着嗓子)与82岁的老母视频通话。
“假领头”是镇店之宝
老张穿着“假领头”做“活广告”
李阿婆佝偻着身子,独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挪进店里。“要一瓶友谊膏。”张乐华赶紧上前搀扶,“阿婆,友谊膏16元”。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记者一问,92岁!李阿婆住西康路,走过来花了20多分钟。“你们这店最好了,多少年都是为我们服务。”她竖起大拇指。张乐华见状,轻轻拍拍她的手,笑着说:“伐是额,为了赚侬钞票。”
00:01 / 01:23
张乐华拿出友谊膏递给李阿婆
92岁的李阿婆佝偻着身子,颤颤巍巍进店、离开
77岁的胡金海扑了一个空。前两天在店里还看见各种锅盖,这次来竟(全)没了。
“卖完了,不敢进货,店要关门了。”老人们一听,急了:“哪能办?哪能办啊!以后去哪儿买这些东西?”
不能放下的牵挂
2011年,吴桂生退休了。此前,他任石门二路街道民政科科长,与张乐华接触很多。73岁的吴桂生讲,几十年来店里卖的东西不曾变过,以前卖的,现在还在,只增不减。
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当年和北京百货比肩的数不清的百货店纷纷打烊,而它却依旧坚强地“活着”。奥秘是啥?“坚持做看似小众,但老百姓需要而大商场、大超市不做的生意,而且还做出了名堂。”吴桂生讲,店内假领头、蛤蜊油、平角裤都是老张定牌特制的,外面都根本买不到。其中,假领头尤为畅销,不但款式多颜色还丰富,“一年能卖上千条,生意最好的时候周末排起的购买假领子长队一直延伸到店外好几年,好多小年轻都来买呀。”为了保证假领不断供,老张一般会在春夏淡季做准备,找三家不同厂来定制假领,而且会推陈出新,改进工艺,确保花色和数量,满足当下老百姓对高品质的需求。“全上海他家的假领头如果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假领头”是老张定制的
吴桂生感慨,张乐华一直是个热心肠,只要开口,一定有求必应。每次社区搞公益活动,他总是率先举手报名,“你们不能漏掉我。”每年敬老节给养老院发重阳糕,考虑到老人牙口不好,后来改送大蛋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别看他店小,当年可是上海市首批‘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一个街道最多4块牌子。”
光荣册
墙上挂着两块“爱心助老特色基地”铜牌
在吴桂生看来,“北京百货”之所以人流不断,除了顾客们的口口相传,还得益于绝佳的地理位置——既靠着邮局,又毗邻地段医院。
时间拨回2003年。石门二路140号的“北京百货” 恰逢拆迁,面临不保。
老张第一次慌了。多亏静安区政府全力帮扶,才能“绝处逢生”,最后搬迁至石门二路156号。
这一次,同样的难题又横在眼前。 “只要有办法,我一定坚持下去。”面对老友们的关心,张乐华又抛出了这句话。今年年初,合作伙伴撤柜,一度盛传老百货店要“关门”,张乐华孤身硬撑,熬下来了。老同事季萍看着不是滋味,63岁的她义无反顾过来帮忙。
季萍回忆,当年和张乐华一起出道干百货的,几乎都改行了,40多年前的生意做到现在,可谓凤毛麟角。“他这一两年明显瘦了、老了。”季萍劝张乐华放手,可老张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他有着“不能放下的牵挂”:“店关了,老人们哪能办?我对他们要有交代。”
风雨无阻的等候
在店面尽头,挂着一幅蓝底的广告牌,整整占满半面墙,上面写着北京百货商店的电话——62675017。
墙上的电话号62675017
采访中,店里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平均一天要接十几个电话。” 挂完电话,张乐华赶紧喝了一大口水。生意忙时,三四点吃午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30多平方米的小店门庭若市
还有件事,老张一直“耿耿于怀”——2003年搬来新址后,旧址的电话没能留住。转眼间,这通“新”电话,一打就是20年。“以后不论搬去哪儿,电话肯定不好再变。”
这些年来,周边不少老顾客动迁搬走了,还时常回来看看,有些走不动了,想买东西,只需一通电话,就能解决。货柜下的抽屉里,积攒了厚厚一沓快递单,其中最远的寄到内蒙古。“不论本地,还是外地顾客,都只认上海老品牌,只信阿拉老店”。张乐华扯着嗓门,很是骄傲。
52岁的“新上海人”龚惠兵认识老张,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如今,他开了一家钟表眼镜店,紧挨着北京百货商店。在他印象里,北京百货全年无休,风雨无阻地等候着老主顾们的到来,进出几乎全是中老年人,甚至不乏由小辈推着轮椅过来。
进出几乎全是中老年人
希望延续的灯光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小到大,当老师的父亲总对张乐华念叨。
那年毕业,张乐华被分配到北京百货商店的前身——静安区百货修配商店工作。“1977年9月24日。”他脱口而出,仿佛进单位的日子就发生在昨天。不曾想,这柜台后一站就是半生(46年)。
1955年开业,按那天算起,店铺的灯已经亮了2万多个日日夜夜。
1992年起,静安修配商店的修配业务逐渐退场,主营业务也向百货行业扩充。“阿拉最辉煌时候,上海市中心地段一共有8家门店。”谈及那段鼎盛时期,张乐华厚厚镜片下原本眯着的眼睛,亮了。
随着城市改造和发展,当年的盛况一去不复返。如今,仅剩石门二路156号。说话间,张乐华突然略一停顿,来了句:“会不会同那些店一样,哪天‘北京百货商店’也消失了啊?”
当年和北京百货比肩的数不清的百货店纷纷打烊,而它却依旧坚强地“活着”
临近下班,张乐华开始整理货架、柜面,拿出账本手写当日的账目,上面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当年做学徒时的工作习惯,一直保留至今。
自接到搬离通知后,他几乎很少准时下班,总愿意在店里多呆一会儿。
视线拉回12月13日早上。房东置业集团张宅物业公司寄来一纸通知:因动迁征收,限一个月内搬离。
房东置业集团张宅物业公司寄来一纸通知
张乐华又一次慌了。事发突然,他措手不及,急得是团团转。 “几十年的老顾客习惯了这里,换个地方再营业,还是想找附近。”只是,周边闲置店面寸土寸金,小店利薄,何去何从?这位老店长夜不能寐。
随着夜幕低垂,在北京百货商店的对面,仅隔着一条马路,成片高楼已亮起了灯。“以前石门二路老闹猛——卡德浴室、西海电影院、友联生煎、盛利炒面。”张乐华抬头看着外面,眼神里流露出满满的回忆。时光荏苒,高楼拔地而起,那些店被取而代之,自此就再没在这里出现过。
北京百货商店,能否保留下来?
“拆,还是要拆的。”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管理办负责人表示,老店所在位置纳入了石门二路170弄及周边零星旧城区改建项目。“街道方面也会积极努力,想把老张的作风和这家老字号一直传承延续下去。”
晚上6时许,北京百货商店熄灯打烊了。
“嘶——”的一声,卷帘门缓缓降下。结束一天的忙碌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张乐华骑上自己“专车”回家——一辆有着10多年车龄的二手永久牌自行车。
张乐华骑上自己“专车”回家
“希望店里的灯光能一直延续下去。如果有年轻人愿意一起撑起这块招牌,我真要睡着笑醒。”张乐华挥手向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记者告别,背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
“北京百货商店”的命运将会如何?“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
这些天,“上海爷叔”张乐华失眠了。
因为,他的“心头肉”——石门二路156号的北京百货商店,真的快“熄灯打烊”了。“动迁了,以后这家店还能不能留住?还能不能帮到老人们啊?”在通过今日头条上海频道“头条帮忙”#头条帮忙#入口接到张乐华的“紧急求助”后,当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记者拨通电话62675017时,传来的是这位65岁老店长的声声叹息。
仅此一家的老店
寒冬来袭,气温骤降。下午1时许,新民晚报“新民晚报”记者赶到了北京百货商店。30多平方米的店内灯火通明,门庭若市。
北京百货商店
沪上已销声匿迹的老字号品牌,几乎都可在这里觅到。货架上塞得满满当当,全是 “老古董”,假领头、蛤蜊油、汤婆子……抬头看,墙上挂着两块“爱心助老特色基地”铜牌,非常显眼。
货架上塞得满满当当,全是 “老古董”
“假领头”是镇店之宝,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帮侬拿42码,假领头拿大不拿小。”语毕,张乐华迅速从货架上抽出其中一款。“老娘,师傅帮侬挑好假领头了,侬看看灵光伐!”62岁的李先生从宝山赶来,他一手拿着手机拍,一边(扯着嗓子)与82岁的老母视频通话。
“假领头”是镇店之宝
老张穿着“假领头”做“活广告”
李阿婆佝偻着身子,独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挪进店里。“要一瓶友谊膏。”张乐华赶紧上前搀扶,“阿婆,友谊膏16元”。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记者一问,92岁!李阿婆住西康路,走过来花了20多分钟。“你们这店最好了,多少年都是为我们服务。”她竖起大拇指。张乐华见状,轻轻拍拍她的手,笑着说:“伐是额,为了赚侬钞票。”
00:01 / 01:23
张乐华拿出友谊膏递给李阿婆
92岁的李阿婆佝偻着身子,颤颤巍巍进店、离开
77岁的胡金海扑了一个空。前两天在店里还看见各种锅盖,这次来竟(全)没了。
“卖完了,不敢进货,店要关门了。”老人们一听,急了:“哪能办?哪能办啊!以后去哪儿买这些东西?”
不能放下的牵挂
2011年,吴桂生退休了。此前,他任石门二路街道民政科科长,与张乐华接触很多。73岁的吴桂生讲,几十年来店里卖的东西不曾变过,以前卖的,现在还在,只增不减。
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当年和北京百货比肩的数不清的百货店纷纷打烊,而它却依旧坚强地“活着”。奥秘是啥?“坚持做看似小众,但老百姓需要而大商场、大超市不做的生意,而且还做出了名堂。”吴桂生讲,店内假领头、蛤蜊油、平角裤都是老张定牌特制的,外面都根本买不到。其中,假领头尤为畅销,不但款式多颜色还丰富,“一年能卖上千条,生意最好的时候周末排起的购买假领子长队一直延伸到店外好几年,好多小年轻都来买呀。”为了保证假领不断供,老张一般会在春夏淡季做准备,找三家不同厂来定制假领,而且会推陈出新,改进工艺,确保花色和数量,满足当下老百姓对高品质的需求。“全上海他家的假领头如果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假领头”是老张定制的
吴桂生感慨,张乐华一直是个热心肠,只要开口,一定有求必应。每次社区搞公益活动,他总是率先举手报名,“你们不能漏掉我。”每年敬老节给养老院发重阳糕,考虑到老人牙口不好,后来改送大蛋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别看他店小,当年可是上海市首批‘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一个街道最多4块牌子。”
光荣册
墙上挂着两块“爱心助老特色基地”铜牌
在吴桂生看来,“北京百货”之所以人流不断,除了顾客们的口口相传,还得益于绝佳的地理位置——既靠着邮局,又毗邻地段医院。
时间拨回2003年。石门二路140号的“北京百货” 恰逢拆迁,面临不保。
老张第一次慌了。多亏静安区政府全力帮扶,才能“绝处逢生”,最后搬迁至石门二路156号。
这一次,同样的难题又横在眼前。 “只要有办法,我一定坚持下去。”面对老友们的关心,张乐华又抛出了这句话。今年年初,合作伙伴撤柜,一度盛传老百货店要“关门”,张乐华孤身硬撑,熬下来了。老同事季萍看着不是滋味,63岁的她义无反顾过来帮忙。
季萍回忆,当年和张乐华一起出道干百货的,几乎都改行了,40多年前的生意做到现在,可谓凤毛麟角。“他这一两年明显瘦了、老了。”季萍劝张乐华放手,可老张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他有着“不能放下的牵挂”:“店关了,老人们哪能办?我对他们要有交代。”
风雨无阻的等候
在店面尽头,挂着一幅蓝底的广告牌,整整占满半面墙,上面写着北京百货商店的电话——62675017。
墙上的电话号62675017
采访中,店里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平均一天要接十几个电话。” 挂完电话,张乐华赶紧喝了一大口水。生意忙时,三四点吃午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30多平方米的小店门庭若市
还有件事,老张一直“耿耿于怀”——2003年搬来新址后,旧址的电话没能留住。转眼间,这通“新”电话,一打就是20年。“以后不论搬去哪儿,电话肯定不好再变。”
这些年来,周边不少老顾客动迁搬走了,还时常回来看看,有些走不动了,想买东西,只需一通电话,就能解决。货柜下的抽屉里,积攒了厚厚一沓快递单,其中最远的寄到内蒙古。“不论本地,还是外地顾客,都只认上海老品牌,只信阿拉老店”。张乐华扯着嗓门,很是骄傲。
52岁的“新上海人”龚惠兵认识老张,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如今,他开了一家钟表眼镜店,紧挨着北京百货商店。在他印象里,北京百货全年无休,风雨无阻地等候着老主顾们的到来,进出几乎全是中老年人,甚至不乏由小辈推着轮椅过来。
进出几乎全是中老年人
希望延续的灯光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小到大,当老师的父亲总对张乐华念叨。
那年毕业,张乐华被分配到北京百货商店的前身——静安区百货修配商店工作。“1977年9月24日。”他脱口而出,仿佛进单位的日子就发生在昨天。不曾想,这柜台后一站就是半生(46年)。
1955年开业,按那天算起,店铺的灯已经亮了2万多个日日夜夜。
1992年起,静安修配商店的修配业务逐渐退场,主营业务也向百货行业扩充。“阿拉最辉煌时候,上海市中心地段一共有8家门店。”谈及那段鼎盛时期,张乐华厚厚镜片下原本眯着的眼睛,亮了。
随着城市改造和发展,当年的盛况一去不复返。如今,仅剩石门二路156号。说话间,张乐华突然略一停顿,来了句:“会不会同那些店一样,哪天‘北京百货商店’也消失了啊?”
当年和北京百货比肩的数不清的百货店纷纷打烊,而它却依旧坚强地“活着”
临近下班,张乐华开始整理货架、柜面,拿出账本手写当日的账目,上面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当年做学徒时的工作习惯,一直保留至今。
自接到搬离通知后,他几乎很少准时下班,总愿意在店里多呆一会儿。
视线拉回12月13日早上。房东置业集团张宅物业公司寄来一纸通知:因动迁征收,限一个月内搬离。
房东置业集团张宅物业公司寄来一纸通知
张乐华又一次慌了。事发突然,他措手不及,急得是团团转。 “几十年的老顾客习惯了这里,换个地方再营业,还是想找附近。”只是,周边闲置店面寸土寸金,小店利薄,何去何从?这位老店长夜不能寐。
随着夜幕低垂,在北京百货商店的对面,仅隔着一条马路,成片高楼已亮起了灯。“以前石门二路老闹猛——卡德浴室、西海电影院、友联生煎、盛利炒面。”张乐华抬头看着外面,眼神里流露出满满的回忆。时光荏苒,高楼拔地而起,那些店被取而代之,自此就再没在这里出现过。
北京百货商店,能否保留下来?
“拆,还是要拆的。”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管理办负责人表示,老店所在位置纳入了石门二路170弄及周边零星旧城区改建项目。“街道方面也会积极努力,想把老张的作风和这家老字号一直传承延续下去。”
晚上6时许,北京百货商店熄灯打烊了。
北京百货商店
“嘶——”的一声,卷帘门缓缓降下。结束一天的忙碌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张乐华骑上自己“专车”回家——一辆有着10多年车龄的二手永久牌自行车。
张乐华骑上自己“专车”回家
“希望店里的灯光能一直延续下去。如果有年轻人愿意一起撑起这块招牌,我真要睡着笑醒。”张乐华挥手向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记者告别,背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
“北京百货商店”的命运将会如何?“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