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大英博物馆的大型特展“晚清百态”面向公众开放。这个有着300件展品的展览是一个历时4年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汇集了14个国家的100多名学者。用组织者的话说,它将“为公众了解中国晚清时期翻开新的一页”。展览涵盖了从1796年到1912年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以一场结束帝制、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收尾。 该展览尽可能地不涉及政治,侧重于那个动荡时期的中国人生活。其壮观的展品,许多都是首次公开亮相,包括慈禧太后的凤袍,可能是工人或农民的草帽,以及宫廷禁卫军的绸布军服和白色金属头盔。另外还有一张名为“战利品”的小狗画像,这只狗是1860年英国士兵洗劫圆明园时抢走并赠送给维多利亚女王的。 但地缘政治背景不得不提。19世纪的中国充满了暴力、动荡和混乱——其中大部分由外国,尤其是英国侵略造成的。即使是聚焦于个人和日常生活的展览也不能回避这一背景。该展览没有表现出道德上的矛盾感,一段文字说明直截了当地写道,“帝国主义挑起了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的两次鸦片战争”。另一段则说,19世纪的清帝国发现自己“受到来自侵略暴力的异常压力”。 19世纪的中国常被描绘成陷入孤立、自满和落后的国家,容易受到外国的侵扰和欺凌。“晚清百态”有意反驳了这种说法。那个时期,中国确实经历了巨大混乱,但也前所未有地受到全球影响,其坚韧的人民推动了印刷、纺织、珠宝、陶瓷、武器和照相等不同领域的创新。 在伦敦上演的展览,散发着对中国文明的尊重和钦佩,同时又正确地将中国当时所遭受的暴力归咎于英国和其他外国列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设定是敏感的。但不管怎样,它踏入了这一敏感领域。 300件展品中没有来自中国博物馆的,一半出自大英博物馆,另一半借自30个不同的英国或国际收藏者。中国的缺席,是由于疫情原因而非官方冷落。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霍吉淑表示,中国学者为展览的配套书籍作出了贡献。如果再准备一年,规模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中国的公众意识中,那个时代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反之,则很难想象。大多数英国人可能会对任何修正维多利亚时代的观点无动于衷。事实上,随着大英帝国的遗产越来越难以捍卫,这种重新评估正在发生。对多数人来说,那是太久远的事情。英国本土最后一次遭受大规模入侵是近1000年前,而不是上个世纪。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对许许多多中国人来说,这仍是一个鲜活的话题。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修正对过去的理解,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中国现代历史和文学教授朱莉娅·洛弗尔引用了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每一代人都会透过当前的关注点看待过去的事情。
18日,大英博物馆的大型特展“晚清百态”面向公众开放。这个有着300件展品的展览是一个历时4年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汇集了14个国家的100多名学者。用组织者的话说,它将“为公众了解中国晚清时期翻开新的一页”。展览涵盖了从1796年到1912年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以一场结束帝制、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收尾。
该展览尽可能地不涉及政治,侧重于那个动荡时期的中国人生活。其壮观的展品,许多都是首次公开亮相,包括慈禧太后的凤袍,可能是工人或农民的草帽,以及宫廷禁卫军的绸布军服和白色金属头盔。另外还有一张名为“战利品”的小狗画像,这只狗是1860年英国士兵洗劫圆明园时抢走并赠送给维多利亚女王的。
但地缘政治背景不得不提。19世纪的中国充满了暴力、动荡和混乱——其中大部分由外国,尤其是英国侵略造成的。即使是聚焦于个人和日常生活的展览也不能回避这一背景。该展览没有表现出道德上的矛盾感,一段文字说明直截了当地写道,“帝国主义挑起了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的两次鸦片战争”。另一段则说,19世纪的清帝国发现自己“受到来自侵略暴力的异常压力”。
19世纪的中国常被描绘成陷入孤立、自满和落后的国家,容易受到外国的侵扰和欺凌。“晚清百态”有意反驳了这种说法。那个时期,中国确实经历了巨大混乱,但也前所未有地受到全球影响,其坚韧的人民推动了印刷、纺织、珠宝、陶瓷、武器和照相等不同领域的创新。
在伦敦上演的展览,散发着对中国文明的尊重和钦佩,同时又正确地将中国当时所遭受的暴力归咎于英国和其他外国列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设定是敏感的。但不管怎样,它踏入了这一敏感领域。
300件展品中没有来自中国博物馆的,一半出自大英博物馆,另一半借自30个不同的英国或国际收藏者。中国的缺席,是由于疫情原因而非官方冷落。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霍吉淑表示,中国学者为展览的配套书籍作出了贡献。如果再准备一年,规模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中国的公众意识中,那个时代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反之,则很难想象。大多数英国人可能会对任何修正维多利亚时代的观点无动于衷。事实上,随着大英帝国的遗产越来越难以捍卫,这种重新评估正在发生。对多数人来说,那是太久远的事情。英国本土最后一次遭受大规模入侵是近1000年前,而不是上个世纪。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对许许多多中国人来说,这仍是一个鲜活的话题。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修正对过去的理解,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中国现代历史和文学教授朱莉娅·洛弗尔引用了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每一代人都会透过当前的关注点看待过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