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谦,
是华语乐坛黄金年代的金牌词作者、制作人,
李玟、王菲、庾澄庆、林忆莲、刘若英
都跟他有过深度合作。
在流行音乐界忙碌了大半辈子,
现在的他笑称自己是“一个过气的音乐人”,
处于半退休状态的姚谦,
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了
至今已历经30年的爱好——艺术收藏。
▲
姚谦在台北的家中
北京、台北两地来回跑的日子,
姚谦过了二十几年,
两个城市的家里,
姚谦都挂满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画作。
秋冬时节,他住在台北市郊
山中的4层小别墅里,
陪伴他的有潘玉良、常玉、
安东尼·葛姆雷、乔治·莫兰迪、
还有刘野、刘小东、徐悲鸿......
都是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姚谦在北京的家
春夏之际,他则住在北京望京
798艺术区旁的一个老公寓房里,
被风格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包围:
孙一钿、董大为、孟思特………
骑车15分钟,
便几乎囊括他日常的所有活动
——出门买花买菜、去798看展、
去艺术家工作室串门、逛书店。
5月,我们造访了他北京与台北的家,
与他聊了聊他的“双城记”生活。
特约主笔:黄夕芮
责编:邓凯蕾
姚谦接受一条采访
在见到姚谦之前,我们其实很难想象他作为一个著名的音乐人,看过华语乐坛黄金年代的大风大浪,合作过像李玟、萧亚轩、王菲、庾澄庆、刘若英这么多标杆式人物,竟会这么平易近人,生活贴地。
“以前我做音乐管理者,如果碰到歌手的演唱会,就看天吃饭——希望别下雨,希望进场秩序好,演出过程中所有的技术别出安全问题,然后就等在前台看。”姚谦回忆起以前十几年在世界各地到处跑,几乎没有空闲日子的生活,很是感慨。
姚谦与合作过的歌手,由左到右上至下分别为:江美琪、李玟、萧亚轩、袁泉、林忆莲
“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今年到现在已经5月了,我都还没有正经地干过音乐的活,所以我说我过气了。”姚谦半开玩笑地跟我们说,自己是个“退休老头儿”。
但是实际上,他才刚刚和正当红的歌手陈粒合作了一首《短歌》,正是中国诗词界最后一位“士” ——叶嘉莹女士纪录片的主题曲。
前几年大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主题曲,也是他们俩共同创作的词曲。
姚谦在陈粒演唱会的后台
“陈粒是我近期合作比较多的歌手,她的音乐实验性很强,也有一种记录片的精神性,我特别喜欢。”姚谦告诉我们现在他接音乐类的工作,完全随心,有挑起他兴趣的,他才会接。
“去年我做了一个作品,现在还没发表,是跟刘敏涛合作的。我觉得她特别有意思,她是学院派系统的演员,但是又想唱歌,所以怎么去定义她的声音就成了一件有趣的事。”姚谦笑着说。
姚谦在台北的家
当我们问到他如何从一个音乐人跨界成了一位资深藏家,姚谦哈哈一笑——“你是不知道我以前有多单纯,都不知道原来我是可以把画买回家的。”
他告诉我们,其实从90年代开始,他就有了可观的版税收入,但是当时也没什么理财的观念,钱就在那儿原封不动地放着。
直到有一天,他跟朋友本来约在诚品书局见面,结果朋友因为自己要迟到,就告诉他书局那边刚好有一个苏富比的展览,让姚谦去看看打发时间。
“我当时一看价格,诶我买得起啊,但是为什么有两个价格,然后我就憨憨地去问展览的负责人,才知道这是拍卖的一个估价区间。”于是第二天,姚谦人生中第一次在拍卖现场举牌,拍得了艺术家刘奇伟的作品。
姚谦在家中看书
买了第一张画之后,他整个阅读的方式都改变了。
他开始疯狂地找书看,在台北私立美术馆的图书馆翻读旧时的美术杂志,看西方艺术史,看20世纪和亚洲的整个迁移史。
“我最早非常迷20世纪的印象派,巴黎画派,也爱关注女性艺术家,因为她们在当时是弱势的。”从姚谦的收藏和阅读习惯中,我们也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充满了温度和共情力的人。
我们在去姚谦北京的家之前,就听他说家离798艺术区很近,我们没什么概念,以为北京的“近”,大概是30分钟车程以内。等到真的去了那儿,才知道是真近——骑车15分钟。
“我常常形容这个家是我在北京的一个书房,房子大概110平左右,就是一个大厅,一个厨房,两个卧室,大一点是主卧室,小的是客卧室兼书房。”
姚谦家门口的林荫道
姚谦在家附近的望京公园
房子其实是租的,并不是买的。“之前15年的时候,我刚好有个顾问的工作在这边附近,我又一直要住在附近有公园的地方,小区前面那条林荫大道我也特别喜欢,所以就这么样住下来了。”姚谦说。
也是因为和房东很投缘,就签了一个非常长期的租约,从16年一直住到现在。
姚谦家刚进门的灰墙
家中进门处正对着一面灰墙,上面挂着三幅画,留白了大片的灰色墙面。
“这边之前我挂满了画,平均最高纪录可以到二三十幅,最近我突然想要有一点空白感,发现我的灰墙也挺漂亮的。现在整个客厅里的画大概维持在10幅左右。”
郭隆耀,《黄金屋-刺玫》,2019
客厅的黑色主沙发后方,挂着一件大幅的作品,是从甘肃高安天水附近一个小镇中走出的青年艺术家郭隆耀的作品。画面中西北跟土地极强烈的关系扑面而来,村落中每家每户都很相似的黄土房子,遮阳的布帘半挂着,黄沙土地上,绿色的植物长得很凶猛。
“我特别喜欢这幅画,看着画的时候,我甚至都会联想到我在那吃他们的大碗面 ,旁边的村民讲话声音此起彼落。然后我突然回到自己小时候的记忆里——我住在台湾眷村,村子里跟我一起打弹珠那个女孩特别凶,然后觉得特别感动。”
姚谦说自己的收藏都是跟生活、旅行、阅读有关。而这幅画刚好对应了他好几段在新疆、河南、甘肃这些地方的旅行记忆。“有时候追剧追累了,我就会坐下来看这张画,回忆起我在西北的黄沙,干燥的空气,湿纸巾一擦脸就全是灰,突然有点想念。”
董大为,《风景画像之纪兰大约 03》,2022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幅画是姚谦卧室的门,仔细一看才发现这是一幅画在老住宅木头门框上的风景画,姚谦似乎特别擅长发掘这种极具叙事性、表演性的艺术家。
“这一件作品我在去年展览看到之后就一直念念不忘,以前的这种门上面可能会挂月历,董大为就用西方古典的形式来论述,就像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身后的风景画。绿色门框的处理特别迷人,它的斑驳是画出来的。”姚谦告诉我们。
季大纯,《覆盖的画面》,2017
季大纯,《灰色山水》,2021
季大纯的这两幅小尺幅作品,是姚谦最新收的。季大纯与刘小东、蔡国强都是同一个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但是他们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用各异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变化。
“我个人特别喜欢季大纯,他虽然没有很好的拍卖记录,但一直风格都非常稳定。他本人喜欢听相声,爱读民国初期的书,生活里面有一点点怀旧,所以他的作品里既有古韵,又有当下中国男性的幽默感在里头。”
姚谦的卧室床头墙面
姚谦一直有个习惯,爱把最喜欢的画挂在自己的卧室。面积不大的卧室,大大小小地挂了十几幅画。“我希望天亮了,睁开眼我喜欢的几张画在眼前。”
在床头的挂着一组画,有点小小的主题性。两幅最大的作品,分别是国内70、90两代很受关注的女性艺术家夏俊娜和孙一钿的作品。
张业兴,《Hunting in Dreamland-2》,2016
正对着床头,张业兴的《Hunting in Dreamland-2》中,再次出现了门的意象,老公寓楼里房间的墙跟门口之间有一道光,大块橘红色的门粗犷厚重,充满了东北艺术家的那种男性荷尔蒙的感觉。颜料是沉重的,但那道光却是轻盈的。
“这个艺术家本人其实特别斯文白净,内向又腼腆,跟他的作品有很大反差,而这种冲突是很迷人的。我常常觉得,看一本书、一部电影,欣赏一幅画作,是看到他人如何面对生命的通道。也许他跟你不同时代、地域,而他看待世界的差别,对于观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人生的体会。就像我,我永远不可能变成一个女性,但是我可以通过艺术的眼睛去听、去看。”
姚谦在家听书,自己做咖啡
一说到“听”,姚谦显得很兴奋,“我最近每天早上起来,大概有1.5个钟头的时间在都听英文课,夏鹏先生逐字导读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边听边打扫。以前这个屋子我请保洁阿姨帮我打扫,现在不用了,我都自己打扫哈哈。”
以前忙工作,现在处于半退休状态,可以自己安排生活了,他就尽量减少在路上花的时间,减少这种无谓的消耗。
姚谦在家楼下骑车
“我非常认同‘15分生活圈’,生活的大多数需求,从实体需求——我要吃什么、用什么,到精神需求——我要安静地看书、看展、去公园,都应该在15分钟的路程之内解决。”买生鲜蔬菜,姚谦就去到小区门口的摊位,最远的距离是买花,一个星期去一次,骑车大概1个半小时。
“这两年我开始骑自行车,一般约朋友午餐都是在周遭15分钟骑车就可到的,只要离开这个范围,我就说会跟朋友说‘请你来接我’,大部分时间他们都配合我这个‘怪老头’。”姚谦笑说。
姚谦与歌手江美琪在UCCA尤伦斯展览现场
作为一个狂热的艺术爱好者,他平时也少不了到798艺术区看展览。“我骑车到798就真的是15分钟。因为真的太近了,很多同期开幕的新展,我不会一次全部看完,看了也消化不了,每次就骑车15分钟,看完一个展就回来,回家继续看书或者听听播客。”
姚谦最喜欢的美术馆,还是老牌艺术机构尤伦斯,“因为它的展览够深刻够好,就连之前这么‘俗气’的毕加索展览,他们都能从艺术家每个阶段的转变入手,而不是告诉你‘这画有多贵’。”
我们跟着姚谦一路去了尤伦斯,跟拍他和一群朋友结伴去看展,结果展馆的导览工作人员连声说自己要“失业”了,因为姚谦跟朋友介绍起展览起来头头是道,简直可以直接开讲座。
姚谦在艺术家薛若哲的工作室
姚谦的“爱学习”还体现在探访艺术家的工作室这件事上。
我们又跟随他去了艺术家薛若哲在798附近的工作室,整整一个钟头,姚谦的提问就几乎没停过。“我去艺术家工作室,提出了一些问题,那些问题不是质询,而是’我没看明白,请你教教我’,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大的乐趣。”
姚谦这种对生活中细节的捕捉,以及对细腻柔弱之物的偏爱,在他台北的4层小别墅中显露无疑。
整栋房子400多平米,从一楼到二楼楼梯边,都是关女性的肖像,细节刻画生动,描绘笔法温柔。
姚谦家中的楼梯间
尤其抢眼的是楼梯间,一边是书柜,一边挂满了画。
“因为楼梯是每天生活必须经过的地方,我每天在这上上下下,自然要放最需要的东西。”姚谦说。
玛丽·罗兰索(Marie Laurencin),《Les bergères》
其中一幅玛丽·罗兰索(Marie Laurencin)从未曝光过的作品,最近受到了世界上拥有最多印象派作品——巴恩斯基金会(Barnes foundation)的青睐。
去年年初,佳士得伦敦的专家打电话告诉姚谦,他们要在今年的10月份办一个大型的玛丽·罗兰索回顾展,想要借他的那幅画。
玛丽·罗兰索(Marie Laurencin)照片
“我一直觉得罗兰索是个被严重忽视的艺术家,当时传言她是私生女,又号称她是毕加索的情人,晚年她又画了很多商业的绘画,所以一直在艺术史中处于边缘的位置。”姚谦当时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它被挂在角落,价格也不高,他觉得喜欢便买了下来。
他还特地去研究了这幅画的收藏历史,想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
“这张画很简单,只有两个收藏家,某人传给女儿,他的女儿是一位芭蕾舞者,后来成了摄影师,单身了一辈子,还和当时文艺圈的几个重要人士都有互动。”
一楼的空间是四通八达的,极为通透,四面都有窗,能看到大约40平米的小院落,绿色的植被蓬勃生长,像是一个大公共空间,姚谦可以一个人自由地在没有任何分割的客厅、厨房和餐桌之间行走。
在厨房区域,姚谦只用了艺术家宋冬的一件老木头制成的装置作为隔断。
“我通常会把窗子全都打开,通风很好。家里几乎不用开空调的,有点温度的风吹进来,比吹空调冷气舒服多了。”
姚谦家中的餐厅
一楼挂的作品则跟风景跟静物有关。古典风格的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柴姆‧苏丁(Chaïm Soutine)、老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Elder)与小院子里的景色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院子就像个小小的伊甸园,我还种了一棵单瓣栀子花树,放了一件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雕塑作品。”
姚谦家中小院子与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
姚谦说自己第一次现在看到大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是2002年在北京天安门博物馆展出的《亚洲土地》,这么多的红土小人,一下子把姚谦给吓着了。“怎么会有人这么做艺术?”他心想,但葛姆雷从此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012年,在上海一个艺术博览会上,他看到常青画廊有一件小小的葛姆雷雕塑,“那时候常青画廊才落地中国第二年,我就收了那件小的,因为之前那些大的都太贵了,买不起。”
姚谦在2012年买的安东尼·葛姆雷的小件雕塑作品,是其中一件原始版本,非常珍贵
姚谦不曾想,他竟是常青画廊代理的葛姆雷作品在中国范围内的第二个买家,他又是公众人物,于是成功引起了意大利画廊老板Mario的注意,还邀请他去意大利玩。
“你知道吗,我第一次被同性亲吻就是 Mario。当时介绍认识的时候他没有握手,直接就抱着我在我脸颊亲了一下,我当时人都傻了,特别尴尬。”姚谦说起这件事,忍不住哈哈大笑。
“但是后来我们很快就熟了,在意大利的时候,他经常饭吃到一半就会唱歌,是真的很认真地唱歌,我当时就觉得,从事艺术的人都太可爱了。”
姚谦家中的书房
家中三楼的书房,是姚谦每天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
挑高5米的墙上被密密麻麻挂满了大小不一的画,另一边是一面巨大的落地窗,满地都是书。
“三楼其实还藏了我的卧室、衣帽间、浴室。经过巧妙的设计,整个空间很‘迂回’——从衣帽间看不见我的床,浴室看不见我的书房,像是‘捉迷藏’一样。”姚谦说。
姚谦家中的卧室
尽管台北的房子很大,姚谦的卧室却只有十几平米。“因为我喜欢睡在小小的空间里,更有安全感。”他说。
床尾的墙上挂的都是些小画,却是姚谦私心里的最爱,所以这面墙上挂的作品几乎不怎么会变动。“我舍不得离开我的那几张常玉,睁开眼我就想看到。”
姚谦台北家中的外观
姚谦说他也经常会打开自己的家门,让台湾的年轻藏家进来看看他和艺术是怎样一起生活的。
“台湾和大陆很大的不一样就是,藏家的交流比较少,这对于年轻藏家来说其实是很不友好的。所以我还是想要跟他们分享,不是传授,是分享观点,分享经验。”
姚谦台北家中挂画
“近些年,台湾有很多所谓的‘二代藏家’,这跟大陆前几年很像,他们都很有购买力。而近期的变化是,很多年轻人他不再那么快速地买,而是真的带着自己的观点,去一些小画廊里搜罗素人艺术家的作品。”
姚谦说自己就是特别喜欢一些很小的画廊,有独立性和观点性,让他能够在里面“淘宝”。“高价排行榜的那些名流艺术家越画越糟,然后国际大画廊可能又不断地去推他们,我对这种现状其实蛮厌烦的。”
姚谦在逛书店
在采访中,姚谦不止一次地跟我们强调阅读对于他的影响,和对收藏的重要性。“所有的艺术的收藏,其实就是你的生活,你阅读的结果。”
而不同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魅力,也会让他沉迷其中。
“我可以像‘渣男’一样同时迷恋很多艺术家,在收藏里面就是有这个乐趣。”
姚谦,
是华语乐坛黄金年代的金牌词作者、制作人,
李玟、王菲、庾澄庆、林忆莲、刘若英
都跟他有过深度合作。
在流行音乐界忙碌了大半辈子,
现在的他笑称自己是“一个过气的音乐人”,
处于半退休状态的姚谦,
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了
至今已历经30年的爱好——艺术收藏。
▲
姚谦在台北的家中
北京、台北两地来回跑的日子,
姚谦过了二十几年,
两个城市的家里,
姚谦都挂满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画作。
秋冬时节,他住在台北市郊
山中的4层小别墅里,
陪伴他的有潘玉良、常玉、
安东尼·葛姆雷、乔治·莫兰迪、
还有刘野、刘小东、徐悲鸿......
都是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
姚谦在北京的家
春夏之际,他则住在北京望京
798艺术区旁的一个老公寓房里,
被风格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包围:
孙一钿、董大为、孟思特………
骑车15分钟,
便几乎囊括他日常的所有活动
——出门买花买菜、去798看展、
去艺术家工作室串门、逛书店。
5月,我们造访了他北京与台北的家,
与他聊了聊他的“双城记”生活。
特约主笔:黄夕芮
责编:邓凯蕾
▲
姚谦接受一条采访
在见到姚谦之前,我们其实很难想象他作为一个著名的音乐人,看过华语乐坛黄金年代的大风大浪,合作过像李玟、萧亚轩、王菲、庾澄庆、刘若英这么多标杆式人物,竟会这么平易近人,生活贴地。
“以前我做音乐管理者,如果碰到歌手的演唱会,就看天吃饭——希望别下雨,希望进场秩序好,演出过程中所有的技术别出安全问题,然后就等在前台看。”姚谦回忆起以前十几年在世界各地到处跑,几乎没有空闲日子的生活,很是感慨。
▲
姚谦与合作过的歌手,由左到右上至下分别为:江美琪、李玟、萧亚轩、袁泉、林忆莲
“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今年到现在已经5月了,我都还没有正经地干过音乐的活,所以我说我过气了。”姚谦半开玩笑地跟我们说,自己是个“退休老头儿”。
但是实际上,他才刚刚和正当红的歌手陈粒合作了一首《短歌》,正是中国诗词界最后一位“士” ——叶嘉莹女士纪录片的主题曲。
前几年大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主题曲,也是他们俩共同创作的词曲。
▲
姚谦在陈粒演唱会的后台
“陈粒是我近期合作比较多的歌手,她的音乐实验性很强,也有一种记录片的精神性,我特别喜欢。”姚谦告诉我们现在他接音乐类的工作,完全随心,有挑起他兴趣的,他才会接。
“去年我做了一个作品,现在还没发表,是跟刘敏涛合作的。我觉得她特别有意思,她是学院派系统的演员,但是又想唱歌,所以怎么去定义她的声音就成了一件有趣的事。”姚谦笑着说。
▲
姚谦在台北的家
当我们问到他如何从一个音乐人跨界成了一位资深藏家,姚谦哈哈一笑——“你是不知道我以前有多单纯,都不知道原来我是可以把画买回家的。”
他告诉我们,其实从90年代开始,他就有了可观的版税收入,但是当时也没什么理财的观念,钱就在那儿原封不动地放着。
▲
姚谦在台北的家
直到有一天,他跟朋友本来约在诚品书局见面,结果朋友因为自己要迟到,就告诉他书局那边刚好有一个苏富比的展览,让姚谦去看看打发时间。
“我当时一看价格,诶我买得起啊,但是为什么有两个价格,然后我就憨憨地去问展览的负责人,才知道这是拍卖的一个估价区间。”于是第二天,姚谦人生中第一次在拍卖现场举牌,拍得了艺术家刘奇伟的作品。
▲
姚谦在家中看书
买了第一张画之后,他整个阅读的方式都改变了。
他开始疯狂地找书看,在台北私立美术馆的图书馆翻读旧时的美术杂志,看西方艺术史,看20世纪和亚洲的整个迁移史。
“我最早非常迷20世纪的印象派,巴黎画派,也爱关注女性艺术家,因为她们在当时是弱势的。”从姚谦的收藏和阅读习惯中,我们也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充满了温度和共情力的人。
▲
姚谦在北京的家
我们在去姚谦北京的家之前,就听他说家离798艺术区很近,我们没什么概念,以为北京的“近”,大概是30分钟车程以内。等到真的去了那儿,才知道是真近——骑车15分钟。
“我常常形容这个家是我在北京的一个书房,房子大概110平左右,就是一个大厅,一个厨房,两个卧室,大一点是主卧室,小的是客卧室兼书房。”
▲
姚谦家门口的林荫道
▲
姚谦在家附近的望京公园
房子其实是租的,并不是买的。“之前15年的时候,我刚好有个顾问的工作在这边附近,我又一直要住在附近有公园的地方,小区前面那条林荫大道我也特别喜欢,所以就这么样住下来了。”姚谦说。
也是因为和房东很投缘,就签了一个非常长期的租约,从16年一直住到现在。
▲
姚谦家刚进门的灰墙
家中进门处正对着一面灰墙,上面挂着三幅画,留白了大片的灰色墙面。
“这边之前我挂满了画,平均最高纪录可以到二三十幅,最近我突然想要有一点空白感,发现我的灰墙也挺漂亮的。现在整个客厅里的画大概维持在10幅左右。”
▲
郭隆耀,《黄金屋-刺玫》,2019
客厅的黑色主沙发后方,挂着一件大幅的作品,是从甘肃高安天水附近一个小镇中走出的青年艺术家郭隆耀的作品。画面中西北跟土地极强烈的关系扑面而来,村落中每家每户都很相似的黄土房子,遮阳的布帘半挂着,黄沙土地上,绿色的植物长得很凶猛。
“我特别喜欢这幅画,看着画的时候,我甚至都会联想到我在那吃他们的大碗面 ,旁边的村民讲话声音此起彼落。然后我突然回到自己小时候的记忆里——我住在台湾眷村,村子里跟我一起打弹珠那个女孩特别凶,然后觉得特别感动。”
姚谦说自己的收藏都是跟生活、旅行、阅读有关。而这幅画刚好对应了他好几段在新疆、河南、甘肃这些地方的旅行记忆。“有时候追剧追累了,我就会坐下来看这张画,回忆起我在西北的黄沙,干燥的空气,湿纸巾一擦脸就全是灰,突然有点想念。”
▲
董大为,《风景画像之纪兰大约 03》,2022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幅画是姚谦卧室的门,仔细一看才发现这是一幅画在老住宅木头门框上的风景画,姚谦似乎特别擅长发掘这种极具叙事性、表演性的艺术家。
“这一件作品我在去年展览看到之后就一直念念不忘,以前的这种门上面可能会挂月历,董大为就用西方古典的形式来论述,就像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身后的风景画。绿色门框的处理特别迷人,它的斑驳是画出来的。”姚谦告诉我们。
▲
季大纯,《覆盖的画面》,2017
▲
季大纯,《灰色山水》,2021
季大纯的这两幅小尺幅作品,是姚谦最新收的。季大纯与刘小东、蔡国强都是同一个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但是他们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用各异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变化。
“我个人特别喜欢季大纯,他虽然没有很好的拍卖记录,但一直风格都非常稳定。他本人喜欢听相声,爱读民国初期的书,生活里面有一点点怀旧,所以他的作品里既有古韵,又有当下中国男性的幽默感在里头。”
▲
姚谦的卧室床头墙面
姚谦一直有个习惯,爱把最喜欢的画挂在自己的卧室。面积不大的卧室,大大小小地挂了十几幅画。“我希望天亮了,睁开眼我喜欢的几张画在眼前。”
在床头的挂着一组画,有点小小的主题性。两幅最大的作品,分别是国内70、90两代很受关注的女性艺术家夏俊娜和孙一钿的作品。
▲
张业兴,《Hunting in Dreamland-2》,2016
正对着床头,张业兴的《Hunting in Dreamland-2》中,再次出现了门的意象,老公寓楼里房间的墙跟门口之间有一道光,大块橘红色的门粗犷厚重,充满了东北艺术家的那种男性荷尔蒙的感觉。颜料是沉重的,但那道光却是轻盈的。
“这个艺术家本人其实特别斯文白净,内向又腼腆,跟他的作品有很大反差,而这种冲突是很迷人的。我常常觉得,看一本书、一部电影,欣赏一幅画作,是看到他人如何面对生命的通道。也许他跟你不同时代、地域,而他看待世界的差别,对于观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人生的体会。就像我,我永远不可能变成一个女性,但是我可以通过艺术的眼睛去听、去看。”
▲
姚谦在家听书,自己做咖啡
一说到“听”,姚谦显得很兴奋,“我最近每天早上起来,大概有1.5个钟头的时间在都听英文课,夏鹏先生逐字导读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边听边打扫。以前这个屋子我请保洁阿姨帮我打扫,现在不用了,我都自己打扫哈哈。”
以前忙工作,现在处于半退休状态,可以自己安排生活了,他就尽量减少在路上花的时间,减少这种无谓的消耗。
▲
姚谦在家楼下骑车
“我非常认同‘15分生活圈’,生活的大多数需求,从实体需求——我要吃什么、用什么,到精神需求——我要安静地看书、看展、去公园,都应该在15分钟的路程之内解决。”买生鲜蔬菜,姚谦就去到小区门口的摊位,最远的距离是买花,一个星期去一次,骑车大概1个半小时。
“这两年我开始骑自行车,一般约朋友午餐都是在周遭15分钟骑车就可到的,只要离开这个范围,我就说会跟朋友说‘请你来接我’,大部分时间他们都配合我这个‘怪老头’。”姚谦笑说。
▲
姚谦与歌手江美琪在UCCA尤伦斯展览现场
作为一个狂热的艺术爱好者,他平时也少不了到798艺术区看展览。“我骑车到798就真的是15分钟。因为真的太近了,很多同期开幕的新展,我不会一次全部看完,看了也消化不了,每次就骑车15分钟,看完一个展就回来,回家继续看书或者听听播客。”
姚谦最喜欢的美术馆,还是老牌艺术机构尤伦斯,“因为它的展览够深刻够好,就连之前这么‘俗气’的毕加索展览,他们都能从艺术家每个阶段的转变入手,而不是告诉你‘这画有多贵’。”
我们跟着姚谦一路去了尤伦斯,跟拍他和一群朋友结伴去看展,结果展馆的导览工作人员连声说自己要“失业”了,因为姚谦跟朋友介绍起展览起来头头是道,简直可以直接开讲座。
▲
姚谦在艺术家薛若哲的工作室
姚谦的“爱学习”还体现在探访艺术家的工作室这件事上。
我们又跟随他去了艺术家薛若哲在798附近的工作室,整整一个钟头,姚谦的提问就几乎没停过。“我去艺术家工作室,提出了一些问题,那些问题不是质询,而是’我没看明白,请你教教我’,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大的乐趣。”
▲
姚谦在台北的家
姚谦这种对生活中细节的捕捉,以及对细腻柔弱之物的偏爱,在他台北的4层小别墅中显露无疑。
整栋房子400多平米,从一楼到二楼楼梯边,都是关女性的肖像,细节刻画生动,描绘笔法温柔。
▲
姚谦家中的楼梯间
尤其抢眼的是楼梯间,一边是书柜,一边挂满了画。
“因为楼梯是每天生活必须经过的地方,我每天在这上上下下,自然要放最需要的东西。”姚谦说。
▲
玛丽·罗兰索(Marie Laurencin),《Les bergères》
其中一幅玛丽·罗兰索(Marie Laurencin)从未曝光过的作品,最近受到了世界上拥有最多印象派作品——巴恩斯基金会(Barnes foundation)的青睐。
去年年初,佳士得伦敦的专家打电话告诉姚谦,他们要在今年的10月份办一个大型的玛丽·罗兰索回顾展,想要借他的那幅画。
▲
玛丽·罗兰索(Marie Laurencin)照片
“我一直觉得罗兰索是个被严重忽视的艺术家,当时传言她是私生女,又号称她是毕加索的情人,晚年她又画了很多商业的绘画,所以一直在艺术史中处于边缘的位置。”姚谦当时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它被挂在角落,价格也不高,他觉得喜欢便买了下来。
他还特地去研究了这幅画的收藏历史,想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
“这张画很简单,只有两个收藏家,某人传给女儿,他的女儿是一位芭蕾舞者,后来成了摄影师,单身了一辈子,还和当时文艺圈的几个重要人士都有互动。”
一楼的空间是四通八达的,极为通透,四面都有窗,能看到大约40平米的小院落,绿色的植被蓬勃生长,像是一个大公共空间,姚谦可以一个人自由地在没有任何分割的客厅、厨房和餐桌之间行走。
在厨房区域,姚谦只用了艺术家宋冬的一件老木头制成的装置作为隔断。
“我通常会把窗子全都打开,通风很好。家里几乎不用开空调的,有点温度的风吹进来,比吹空调冷气舒服多了。”
▲
姚谦家中的餐厅
一楼挂的作品则跟风景跟静物有关。古典风格的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柴姆‧苏丁(Chaïm Soutine)、老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Elder)与小院子里的景色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院子就像个小小的伊甸园,我还种了一棵单瓣栀子花树,放了一件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雕塑作品。”
▲
姚谦家中小院子与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
姚谦说自己第一次现在看到大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是2002年在北京天安门博物馆展出的《亚洲土地》,这么多的红土小人,一下子把姚谦给吓着了。“怎么会有人这么做艺术?”他心想,但葛姆雷从此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012年,在上海一个艺术博览会上,他看到常青画廊有一件小小的葛姆雷雕塑,“那时候常青画廊才落地中国第二年,我就收了那件小的,因为之前那些大的都太贵了,买不起。”
▲
姚谦在2012年买的安东尼·葛姆雷的小件雕塑作品,是其中一件原始版本,非常珍贵
姚谦不曾想,他竟是常青画廊代理的葛姆雷作品在中国范围内的第二个买家,他又是公众人物,于是成功引起了意大利画廊老板Mario的注意,还邀请他去意大利玩。
“你知道吗,我第一次被同性亲吻就是 Mario。当时介绍认识的时候他没有握手,直接就抱着我在我脸颊亲了一下,我当时人都傻了,特别尴尬。”姚谦说起这件事,忍不住哈哈大笑。
“但是后来我们很快就熟了,在意大利的时候,他经常饭吃到一半就会唱歌,是真的很认真地唱歌,我当时就觉得,从事艺术的人都太可爱了。”
▲
姚谦家中的书房
家中三楼的书房,是姚谦每天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
挑高5米的墙上被密密麻麻挂满了大小不一的画,另一边是一面巨大的落地窗,满地都是书。
“三楼其实还藏了我的卧室、衣帽间、浴室。经过巧妙的设计,整个空间很‘迂回’——从衣帽间看不见我的床,浴室看不见我的书房,像是‘捉迷藏’一样。”姚谦说。
▲
姚谦家中的卧室
尽管台北的房子很大,姚谦的卧室却只有十几平米。“因为我喜欢睡在小小的空间里,更有安全感。”他说。
床尾的墙上挂的都是些小画,却是姚谦私心里的最爱,所以这面墙上挂的作品几乎不怎么会变动。“我舍不得离开我的那几张常玉,睁开眼我就想看到。”
▲
姚谦台北家中的外观
姚谦说他也经常会打开自己的家门,让台湾的年轻藏家进来看看他和艺术是怎样一起生活的。
“台湾和大陆很大的不一样就是,藏家的交流比较少,这对于年轻藏家来说其实是很不友好的。所以我还是想要跟他们分享,不是传授,是分享观点,分享经验。”
▲
姚谦台北家中挂画
“近些年,台湾有很多所谓的‘二代藏家’,这跟大陆前几年很像,他们都很有购买力。而近期的变化是,很多年轻人他不再那么快速地买,而是真的带着自己的观点,去一些小画廊里搜罗素人艺术家的作品。”
姚谦说自己就是特别喜欢一些很小的画廊,有独立性和观点性,让他能够在里面“淘宝”。“高价排行榜的那些名流艺术家越画越糟,然后国际大画廊可能又不断地去推他们,我对这种现状其实蛮厌烦的。”
▲
姚谦在逛书店
在采访中,姚谦不止一次地跟我们强调阅读对于他的影响,和对收藏的重要性。“所有的艺术的收藏,其实就是你的生活,你阅读的结果。”
而不同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魅力,也会让他沉迷其中。
“我可以像‘渣男’一样同时迷恋很多艺术家,在收藏里面就是有这个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