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可以使用瑞安规则(Ryan’s Rule)救命。大家可以自己网上搜一下。
It encourages parents to 'recognise' when something isn't right with their child or the care their child is receiving. Then they're asked to 'engage' with treating doctors and nurses to make their concerns clear.
https://clinicalexcellence.qld.gov.au/priority-areas/safety-and-quality/ryans-rule
说起加拿大的医疗,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体验,需要改进的地方数不胜数,特别是一些医院对待患者的态度,有时候患者及家属都快急疯了,再看那些医生护士,还是慢悠悠的做事,真的让人很崩溃!
许多人曾吐槽:
加拿大的医疗不要钱但要命
当然,慢就慢吧,等等也忍了,可是就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中,再碰见一些庸医呢?那基本跟间接杀人没什么两样!
前段时间,温哥华就出现了这样的事件,一名2个月大的男婴,持续高烧不退,父母立刻带他去挂急诊,候诊7小时就被撵回家观察。
结果几天后,直接中风了……
让人心疼不已,十分恼火!
说起这件事,还是要回到1月27日,2个半月大的男婴卢卡斯突发细菌性脑膜炎,被送到了一家医院急诊,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然后护士便建议孩子父母转到阿伯茨福德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孩子父母赶紧抱起孩子,赶到了阿伯茨福德医院,结果等待他们的是漫长的候诊,而孩子当时持续高烧38.8……为了能看上诊,等就等吧!
而这一等就是7个小时……
7个小时之后,终于见到了医生,而这个值班的医生只是为卢卡斯做了简单的检查,便急忙下诊断了,医生检查完表示:孩子正在发烧,可以在家观察一周,有其他情况再来吧!
纳尼???
等了7个小时,你就给个这判断??
到底发烧是怎么引起的?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些问题都判断分析过了吗?
病不生在自己身上还真是草率!
可既然医生都这样说了,回去就回去吧!然后孩子的父母就带着卢卡斯回到了家里,可是孩子反应很大,持续哭闹,别说一周了,根本坚持1天都很费劲。
坚持到第四天的时候,卢卡斯不睡觉又不吃奶,这个时候,孩子的父母又决定把孩子送到素里纪念医院检查,然后急诊室的医生都惊呆了!连忙质问卢卡斯的父母:“为什么这么晚才把孩子送到医院?”
孩子的父母气不打一处来!边哭边说:“我们早就送医院了,最后不是被医院的医生撵回家了吗?”
庸医延误病情
2月男婴癫痫发作险丧命!
最后,2个月大的卢卡斯在检查的过程中突发癫痫,突然心脏加速,躺在检查台上,两眼放空,幸好抢救及时,孩子捡回来了一条命……
随后,关于阿伯茨福德医院的诊断,引起了素里纪念医院的怀疑,因为一般3个月以下的婴儿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看诊的时候,都会有一套检查流程,也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随后,素里纪念医院就建议卢卡斯的父母带着孩子转院到卑诗省儿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而让人心痛的是,刚转院随后就被确诊为中风……
好在目前卢卡斯正在接受治疗,身体也在不断地好转……
-----我是可以点的广告-----
-----我是可以点的广告-----
虽然危机过去了,但对于2个月大的卢卡斯来说,带给他的确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就是因为阿伯茨福德医院的误诊,回家等待的这4天,给卢卡斯带来很大的风险,或留下病根、或残疾、或直接丧命……以上情况均可能发生!
目前,卢卡斯的父母已经将此事正式投诉到弗雷泽卫生局,把医生的候诊时间长、误诊、延误病情的事情做了详细说明,并要求医院给予答复。
加拿大医疗引人吐槽!
候诊时间长,缺乏商业全科医院。
首先,看全科医生只是第一步,如果有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则需要再约专科医生,这个阶段的等待比在诊所候诊更为焦灼了。
2019年3月,智库研究机构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加拿大人从接受家庭医生问诊到完成全部治疗过程的平均等候时间为19.8周,即近5个月。
其中家庭医生代约专科医生平均候诊时间8.7周(两个月多一点),专科医生代约医院平均候诊时间11周(不到3个月)。
不同的省份的等待时间也有所不同,其中最长的为曼尼托巴省,平均等候8个多月,最短的是说法语区魁北克省,只需要3个月左右。
加拿大层级医疗体系的初衷,是在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的同时控制医疗成本,避免“过度医疗”浪费资源,同时让所有患者不论贫富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这些目的是达到了的。
但是这套体系开支庞大、效率低下。加拿大近年来医疗保健年支出都在1500亿加元左右,人均约4000加元,居世界第五位,但如此庞大的开支却让许多患者抱怨漫长轮候和“业余的家庭医生”之苦。
其次,缺乏商业全科医院。在一些实行福利医疗制度的国家,同时存在收费的商业医院,条件较好但费用高昂,患者可以在“免费但低效”的福利医疗或“花钱买效率和质量”的商业医疗之间选择,而加拿大几乎不存在商业全科医院体系。
虽然加拿大政府不禁止开设私立商业医院,但医生必须首先获得联邦及省医师协会会员、医生工会会员资格才能在某个省挂牌行医,而“两个会”都禁止会员“挂钩”商业医院,这让商业医院在加拿大几无立足之地,患者要么“排队”,要么只能自己出国“花钱买高效”。
关于加拿大的医疗,不论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想必大家都有所感触,小编不强求加拿大医疗体制能改革到什么程度。只希望医院的医生们认真的对待每一条生命,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操守,不要再出现那么多的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