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肚备战雅思 终于带二娃奔赴澳洲 结果我幻灭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3月31日 20点42分 PT
  返回列表
77517 阅读
16 评论
精英说

看点 妈妈Amie和先生从国内来到澳大利亚,历经艰难创业成功,和创业一样难的,还有教育。她之前一直觉得来到宽松自在的澳洲,教育问题可以随之解决,但真实情况却超出了她的想象。在认清现实摆正心态后,她发现最好的学校和教育根本不存在……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文丨Amie

Amie和先生从国内来到澳大利亚,成功创业,历经的艰难考验,化为教育下一代的物质与精神资源。

作为海外中产家庭,在小升初时,他们尊重女儿的意见,放弃了有着高阶层人脉和资源的精英私校;

有着坚实经济基础的他们,坚持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主张孩子要靠自我奋斗精神和谦逊踏实善良的人格,来赢得自己的人生,而非父母的财富累积;

移民7年,他们愈加认识到,教育孩子不能从众,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道路……

这篇文章中,Amie分享了她对澳洲教育的观察、女儿的教育经历与选择,以及一个家庭的教育实践,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以下为Amie第一人称讲述。

1

创业失败、被厂家律师逼债

支撑我们的是遇到挫折不放弃的韧劲

先叨叨几句我和先生的家庭和教育经历哈。

我和先生是英国读书时候的校友。我们俩和很多家庭一样都很普通,原生家庭也来自经济状况稳定的工薪阶层家庭,家中都没有矿。

我们俩的教育经历也是没什么闪瞎眼的地方,国内的大学是211,英国的硕士就读的也只是英国排名前15的大学,外加一些普通孩子求学路上的磕磕绊绊,比如高考失利,比如由于被调剂而无法就读心仪的专业等等。

如今回过头看这些经历,的确是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也教会了我们无论生活是怎样的糟心,都要拍拍土再往前走。

从英国经济学硕士毕业之后,我到了北京做了“北漂”,在一家500强美国企业做财务分析和控制,每天早出晚归地奔波在北京的地铁上。

而先生比较有胆量和魄力,从英国毕业直接去了深圳创业,并且在深圳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由于市场和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窄以及管理模式上的问题,外加一些家庭变故,先生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离开了深圳。

之后,就是经历了再创业再失败,不停地尝试各种项目又不停地跌倒……存款也是折腾得见底。

直到我和先生偶然接触到目前我们从事行业的一些人脉和资源,才开始一点点在新的行业里从零学起。从站稳脚跟、慢慢发展壮大到目前国内和全澳都有分公司,企业年产值达到州行业排名第二,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创业的路上,我们气馁过、崩溃过,被厂家律师逼债时,曾在深夜里抱头痛哭,但是我们选择一起面对,无论是抵押汽车还是房产,总之想办法并且熬了过来。

姐弟俩和先生

支撑我们的是遇到挫折不会放弃的韧劲、咬紧牙关的勇气和决心。

如今的我们,依旧按照自己设定的创业目标勤奋低调地耕耘着。

2

来到澳洲才知道

我对西方教育有不少误解

我和先生有两个孩子,姐姐11岁上六年级,4岁时跟着我和先生定居澳洲,弟弟5岁半刚刚上小学,出生在澳大利亚,是名副其实的小土澳(Aussie)。

12年前,我挺着8个半月的肚子去南京大学考点考移民雅思,提交移民资料。

我移民的初衷,只是单纯地想给肚子里的老大一个更简单快乐的童年,以为到了国外,所有担忧的教育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后来才意识到,我对西方教育缺乏真正的了解,更是抱有很大的误解。

但话说回来,移民是我深思熟虑后的自主选择,自然也会义无反顾地承担结果。现在看当时这个决定,我和先生也并没有后悔。

只是在澳洲生活7年,我愈加认识到,并不存在完美的学校,外部环境更不是绝对因素。反而是家庭氛围、父母的格局眼界、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律习惯,比在哪里接受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接下来,我先分享一下我对澳洲教育的观察与体验。

姐姐和弟弟

1.普通公立学校鱼龙混杂,女儿曾在学校受过欺凌

众所周知,西式教育体系分为公立学校(State School),私立精英学校(Private School)和教会学校。而公立学校又被分成公立普通中小学和公立精英中小学(Selective School)。

普通公立中小学,是澳洲教育部拨款用于保障所有孩子教育义务而设立的学校,无入学考试成绩要求,无任何就读学费(除了每年很少的学校捐款),只要家里有符合年龄的孩子,在政府划定的学区内凭租房或者买房合同,填表即可入学。

我和先生听从华人前辈建议,住进了一所比较好的小学的学区房,姐姐最开始都就读于学区内的普通公立小学。

当时上这个小学,是本着让孩子接触各类型同学的目的,但是经过了姐姐在里面6年的体会,我和先生一定不会选择再让孩子去上普通公立中学(好的公立小学是可以上的)。

主要原因是由于公立学区里的家长和家庭背景鱼龙混杂,很多家庭都靠着澳洲政府福利吃着低保或失业救济。在我们勤劳的华人看来,这种白人家庭是懒惰的,而且子女教育上也不可能有很好的约束。

要说小学时候,大多数孩子都天真烂漫,即使女儿也遭受过欺凌,但也局限于种族歧视的语言上(还有一次,白人孩子嘲笑我女儿带的中式午餐,并且把虫子放到她的饭盒里)。

可是到了中学,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随着青春期荷尔蒙爆发,学校里的逃课、校园欺凌、打架斗殴、拉帮结派、早恋早孕以及混社会吸大麻的现象,在普通公立中学里,就显露得淋漓尽致。普通公立中学的老师薪资待遇比较低,所以对于学生缺课也并不会那么严格负责地通知监护人。

曾经有新闻报道,一个排名还算比较好的普通公立中学里,一帮男孩竟然把另一个弱势男孩打到肾破裂进了ICU。这个中学已经连续发生过三起类似事件了。

但公立精英中学却不同。虽然也属于公立,每年会在固定时间安排考试择优录取,孩子们需要通过四个小时高强度笔试,包括英文阅读、数学、逻辑推理、文字推理和写作,笔试成绩过关后才有资格参加面试,择优选拔。

公立精英中学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氛围偏学术。学校的学业安排紧凑,课业任务重,没有时间拉帮结派混社会,当然这些考入精英中学的孩子也没兴趣,大家都在为了几年后的高考而努力。

公立精英中学的师资力量也会集中政府教育资源的精英团队,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天赋,因材施教,目的就是培养未来社会的精英。

这些孩子是最有可能通过知识和勤奋实现阶层上升的一批孩子。

2.传统西方思维里,私立精英各方面都优于公立学校

私立精英中学可以说是西方文化浓缩的精华,是物质文明极大满足后的一种表现。

澳洲顶尖的那几所私校,学费很昂贵,综合费用每年估计在5-6万澳元(约25-30万人民币),并且还在逐年增加。所以一般的澳洲工薪阶层的家庭很难负担得起,即使举全家之力入学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也会多少有自卑感。

但是还有很多排名也不错的私校,相对来说学费要亲民很多,而且提供奖学金名额,这批私校就成为华人很多中产阶级和一些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家庭的首选。

私校的老师们会鼓励孩子尝试新鲜事物,鼓励团队合作,鼓励领导力(leadership)。计算机编程、飞机设计、艺术欣赏和音乐修养,丰富多彩的课外课程应有尽有。

在传统西方思维里,私立精英各方面都是优于公立学校的。有些私校从刚出生就要拿着出生证明去排队入学了,可见不差钱的和有一定社会阶层的西方父母,对于私立精英学校的推崇。

提到学校的比较,首先就不得不提到每年的高考成绩(是的!你没看错。澳洲也是有高考的!),那几个每年高考成绩排在我们州前五的中学,全都是顶尖的私立精英男校女校和响当当的公立精英中学。

本以为带着娃移民跨越千山万水就可以笑看云卷云舒,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最终还是被卷入精英中学的入学考试竞争大军中(脸真疼!哈哈哈),不过真香定律适用于全球~

下图我截取了2019年昆士兰州高考成绩排名,在前五名里,精英私校占了三所。

昆士兰OP/IBD School Ranking-2019

3.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想要成为精英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很多国内的朋友,包括当年移民前的我,都认为国外是快乐的素质教育。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

我们国内所谓的“快乐教育”,估计所指的其实是不需要任何进入成本的公立义务教育学校,那里面的孩子的确没有太多课业压力,也没有培训班,但是里面学生家庭的社会阶层基本是显而易见的。

我常跟朋友开玩笑地说,只要看看每天放学后孩子做什么,就可以判断家庭阶层了。钢琴课、长笛课、网球课、马术课、国际象棋课……都是西方精英家庭的课后选择。

澳洲的优质教育资源都是要通过昂贵的代价进行换取。凡是有经济能力和社会阶层的家庭一定是用尽全力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西方社会用这样的教育资源分层的方式,自然而然实现了阶层固化。

唯一和国内高考挤独木桥的区别就在于,这边的精英教育推崇个性化和百花齐放,而非简单流水线上用成绩作为单一的衡量成功的标准。西方社会的教育可以说是全面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绝对不等同于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任何学科想要到达一定深度,挖深的过程一定是不快乐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要求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就和人性的贪图轻松是相悖的。

多年在海外求学和定居的经历告诉我,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如果想成为精英,都同样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的。

3

教育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

因为意识到普通公立小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很早就取得了一所私立中学的offer,打算让姐姐小学毕业后去私立读书,所以并没有为竞争激烈的公立精英中学的入学做准备。

直到截止日期的前两天,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名参加了一所当地排名第一的公立中学的考试,没想到姐姐竟然顺利通过了,让我们非常惊喜。

知道女儿考上后,身边很多朋友都让我分享经验,我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女儿平日的努力。

她热爱阅读,爱好也比较广泛,很多课程都是她主动要求学习的。

从小学二年级她就参加了每周日的一个数学和英文的精英班。当年参加这个班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应试,只是觉得学校里提供的内容无法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在征求她的同意下报了名。

5年来的每一个周末,姐姐从来都是在中文学校和精英班的学习中度过。小学几年来的学校成绩报告几乎都是全A。

她和很多华人小孩一样,比较勤劳和努力,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日积月累也让她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如果一定要说作为家长我们做了什么,大概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吧。

比如,多年来我家的一个规则,就是周一到周五不能有电子设备的使用。爸爸如果工作需要,会提前和孩子们打招呼。晚饭后,我们全家围坐在大餐桌周围,看自己的书或者完成自己的作业,阅读或学习,互不打扰。

我一直相信,教育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而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4

朋友为我们放弃私立学校而惋惜

但人脉和资源重要吗?

那天,我们把两所中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摆在桌子上,一个是之前已经为她拿到的私立女校,一个是成功通过考试的公立中学,很郑重其事地告诉姐姐: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来做这个决定。

经过了大概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工作,女儿自己内心也做了一些挣扎和思想斗争,终于,在接近最终回复期限日的一天早上,女儿告诉我们:“妈妈,我决定了,我要去公立中学”。

她还说,这所学校是她凭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考进去的,她体验到了成就感,那是一种高级成就感!

至此,尘埃落定。我们尊重女儿的意见,写信回绝了私立精英女校,并缴纳了公立精英中学的入学定金。

有人为我惋惜,这么重大的决定怎么能交给孩子呢?应该去私立女校,那里会结识很多高阶层的人脉与资源啊。

但是我告诉女儿的是,人脉与资源不是刻意去结交的,而是一个人本身优秀吸引过来的,唯有进取精神和持久努力,才能为自己赢得尊敬与尊严。所谓“我若盛开,清风自来”。

我们也经常告诉孩子,父母创造的财富是父母勤劳与智慧的回报,你们若想过上自己认可的生活,同样也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获取。

林则徐曾经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我和先生都高度认同这个家训。

为此,我们从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两个孩子在家里都被要求做自己年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弟弟三岁半就会自己操作洗衣机,并能够把衣服从洗衣机中取出晾晒。

姐姐和弟弟帮我洗车

我们相信,自我奋斗精神,谦逊踏实善良的人格,远比家境和外在资源更重要,这些品质才能帮助他们在漫长又未知的人生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5

结语: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路

写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是忐忑的,不敢谈有什么好的经验,因为教育并没有标准答案。

正是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我才认同:教育孩子不能从众,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道路。

如果孩子热爱学习,我们会尽力提供优质的资源帮助他们成长,如果他们的兴趣和天赋不在此,从不要为此焦虑、勉强“鸡娃”。

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教育选择,都要基于真正的看见孩子。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拥有独特个性的,带着只属于自己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

家长的职责更多的是发现和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非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做什么,简单粗暴地进行横向比较,这才是我们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吧。

y
yuba
1 楼
明白了
m
mrp
2 楼
学校好不好看华人跟阿三的比例
m
marshalchen
3 楼
傻逼OP 是什么年代的鸟事了。 不懂装懂。
f
frankzhu
4 楼
自己的选择。看了通篇也不知道抱怨个啥。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如果愿意花钱或者不差钱,永远选择后者。别拿少数极端例子的混蛋逻辑抬杠。 私立教做人同时传授知识和视野,公立教知识,然后是视野和做人。重点不同。 英国首相特丽莎梅,在上任的时候,简历里被公开上的是公立学校,同时强调是牧师的孩子。这是白左喜欢的。 为什么强调?因为其余的大部分首相和同事,都是私校毕业的。社会和高层不太信任公校出来的,人品有差距,缺乏integrity,不是一个物种分类的。
深圳足球
5 楼
C
CBBU
6 楼
平凡人送子女去个英联邦国家上个免费的公立学校却幻想着能有着明星李湘送女儿去英国上私立贵族学校住公主房的待遇。 [1评]
大柠檬
7 楼
要卷的人到哪里都要卷,同理不卷的也一样
南方兔儿爷
8 楼
阶级永远存在。
f
frankzhu
9 楼
其实欧美加澳有很多,水平很高的公立学校,以英国为例,前十名的公立学校大约有1/3的学生有很大机会考上牛津剑桥这样的学校,这些人大多可以通过一等高校的面试,甚至是第二轮面试。 普通人的孩子上个高水平公立学校,没毛病吧?为什么要卷呢?欧美人最近一百年多年都不知道,人生为什么要努力? 我现在也不明白,在这些国家你为什么要努力?你为什么出国呢?过得更加悲催,更拼命的活着吗? 你看看那些从60年代起,一家三代吃福利,没上过一天班的大家庭,他们不幸福吗?他们过得并不痛苦,当然也不太体面。 在共产党国家活怕了,不干到死不踏实,活在永恒的不安全感中! [1评]
恶人谷客栈
10 楼
这种口语化的标题,特别适合留园版块盖歪楼使用,用来当作对内容的引领,凸显出来写手的文字写作总结能力很差。
恶人谷客栈
11 楼
傻逼吧你!一个关于西方国家澳洲社会学校教育的文章,也能被你故意拿去贬低共产党国家,你知道移民澳洲的韩国人印度人,还有中国台湾省人以及香港人是怎么对待他们子女的教育吗?
c
carplee
12 楼
精英公校或私校能实现阶级跨越的只怕是极少数,不到3%。 我家的可能有点不同。我们是1到6年级,在公立学校,与他们比英语和体育竞技;7年级开始,在精英学校,比英语及辩论和领导能力。 认同你孩子的习惯和自律,再加上家长的引导。
买车有啥用呀
13 楼
澳洲穷人区的公立学校真是垃圾中的垃圾…
f
frastar
14 楼
不用说创业成了也是赚得华人的钱,而且和国内撇不开关系,从西人身上半毛钱也得不着!
e
execom
15 楼
可怕的是更多从公立学校出来的勃根政客,将领导这个国家,西方政府都已经开始西风日下的感觉。撒谎,欺骗,没有正义感,玩文字游戏等都是从小没有教育好,没有底线的结果
s
slimane
16 楼
说了半天屁也没说,现在编故事张嘴就来。 另外昆士兰属于凸凹中的凸凹了,据说悉尼买不起房的很多去了昆士兰,打个比方,昆士兰首府布里斯班跟悉尼比,相当于国内三线城市和上海比,当中差了整整一个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