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书记被免职,“媒治”胜利不值得欢呼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4月16日 6点13分 PT
  返回列表
26950 阅读
9 评论
老萧杂说

因为强令店铺门匾改绿色闹出舆情危机,河北三河市委书记被免职,消息瞬间在社交平台刷屏。

是免职,不是撤职。尽管如此,不少网民仍难抑兴奋,连呼“解气”,油然生出纳税人的快意。

回顾整个事件历程,以自媒体为主的舆论力量对真相不断追问与质疑,三河官方或缄默或闪烁其词,二者不断博弈,最终以民意步步为营、当地官方节节败退而告一段落。

与近些年来掀起网络风暴的其他舆情事件一样,三河事件仍沿袭这样一种路径:行政作为肇始→问题冒头→舆情关注→官员被追责。

在这种事件处理模式中,网络舆情监督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进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对于三河事件,网络舆情强势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再度让整个社会意识到“第四种权力”的巨大能量。

网络媒介工具在监督权力和干预公共事务方面的价值凸显,这本身不是坏事,但可能强化公众“媒治比法治靠谱”的认知。

事实上,“媒治”倒逼出来的公权纠错,往往表现为一种危机管理下的应急处置,而非公平正义的理性回归。

在“我喜欢什么色就是什么色”的逻辑之下,公共权力在三河展现出的荡然肆志,作为小概率事件“不幸”进入公共舆论视野,并成为新闻事件。

这说来也是“隔墙扔砖头,砸中三河市”。

三河事件显现出的“媒治”表征,凸显民众对于自由、平等、公正的深切渴望和深度诉求。而这些价值正是法治的内核所在。

三河事件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法律本身不完善或缺少法律,而是法治不彰。“媒治”本质上只是“权利监督权力”的一种效应,现有法律机能则未得彰显——否则何须消耗如此之大的舆论注意力资源。

在此过程中,法治权威、权力对权利的尊重、政府公信力均受到重创。

公共事件暴露的问题不由法律制度发力解决,而由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倒逼推动。三河事件也一样,只要能引发民意强烈反响,才可能被揭开盖子,甚至促成秩序重组。

这种情况势必强化一种印象:规模化的网络舆情是“万能工具”和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

反之,如果没有得到网络舆论的充分响应和参与,则再简单、再离谱的问题也难有进展、不了了之。比如三河市,相反的方向会是“一绿到底”、“无处不绿”、“绿灾泛滥”。

“媒治”被认为是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会诱导社会对网络舆论形成进一步的依赖,使得“媒治”发展成为一种治理常态。法治干什么去了?

必须看到,法律监督是一种刚性监督机制,往往具有威慑力,是社会监督体系的主力;网络舆情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机制,是一种柔性监督,它通过形成舆论压力以迂回和间接方式制约权力滥用。

“媒治”作为一种自发散乱的道德约束力量,虽然可能影响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走向,其积极意义值得充分肯定,但其本身不具有强制性、持久性、确定性等社会治理方式必不可少的常态特性,不足以担负统领社会治理的重任。

或者说,网络舆情监督的自发性、偶然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使其注定不能成为社会监督体系的主宰力量。

当民众的权利保障,都系在“媒治”这根麻绳上时,其权益能有多大的确定性?

“媒治”之于民众,更多的是联欢意义和道义功能。避免三河市式问题再度上演,最终要靠法治化的正常治理。

对于三河“绿灾”闹剧,不能因为“媒治”的阶段性胜利而画上休止符。

必须继续保持追问姿态,展开有效的共同讨论,敦促当地相关方面深入解剖这只“麻雀”,在此基础上依法严厉查办追责。

使大大小小的公职人员,将这一标志性个案引领至“制度性痛觉”的高端,引申出法治层面的治理效能,这才是值得欢呼的。

总有王里
1 楼
三河书记被免职,“媒治”胜利值得欢呼!!! 至少可以有博弈的力量。等大家都习惯博弈的时候。平等就进了一步。习惯了博弈,不至于派黑衣给你埋了。 人人有枪,以理服人的概率大(否则大家都干死了)。一人有枪,有枪的就是皇。
把酒论思
2 楼
不是‘媒治’胜利了,是这个书记敢有皇上的做派,不搞死今后各地这样的更多,皇上怎么办。
V
VS2012
3 楼
三河和唐山离着很近,那边鱼龙混杂,官匪勾结,看看当年唐山的打人事件就能看出这地方水很深,这次三河书记想耍一下官威,没想到撞在自媒体的枪口上了。
七贤
4 楼
三河书记失败在书记这个职位的权利太大。如果政府各司其职,哪里用他操这个心?
a
ajaja
5 楼
过半年就会复出异地继续当官。
b
balsam_pear_k
6 楼
三河书记唯一做错的事,级别不够高.
m
manhan
7 楼
这货太胆大妄为了,连警徽与国徽的颜色都要绿色,不死才怪
d
duffer
8 楼
别臭美了,敢翘尾巴,改天让你知道共产党的铁拳。
R
Robinson03
9 楼
不懂政治啊。绿色代表台独民进党的颜色,当然不行了。要是这位书记喜欢蓝色,可能还说得过去。如果他喜欢红色,那肯定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