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民再也不怕挨饿了,西方粮商的舒服钱算是挣到头了
最近我在上网的时候刷到一篇文章,原始信源是美媒彭博社,文章主要讲了两件事:
1、随着粮食需求的减少,法国大麦和美国玉米的对华出口量大幅下降;
2、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国内消费者不得已减少肉类消费和外出就餐的次数。
基于这两个核心论点,彭博社给这篇文章拟了一个很是耐人寻味的标题:《随着粮食饥饿的消退,中国大众已不再是(西方粮商的)摇钱树了》(China's Masses No Longer a Money-Spinner as Grain Hunger Fades)
为了方便各位同志和朋友阅读理解,我在这里先把文章中的要点摘出来给大家看看。
要点1:现如今,中国各地的谷仓里都堆满了粮食,然而中国的“经济危机”却日益加深,这让全球农民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国际粮食出口贸易最重要市场的之一,然而这个市场现在却面临着需求长期放缓的“黯淡”前景。
要点2:受此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压力陡增。法国对华大麦出口量大幅下滑,美国现在就是想卖给中国一船玉米都费劲,澳大利亚的小麦供应商现在也很焦虑,因为他们的下一茬小麦就快要收割了,但是割下来之后中国人收不收都是问题。
要点3:文章提到,就短期来看,中国对进口粮食,尤其是对美西方的进口粮食的下降趋势不会发生改变。为什么呢?彭博社给这个问题找了两个西方人非常爱听的所谓“答案”:一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二是中国经济增长正在降温。
要点4:无论是这俩“答案”中的哪一个,彭博社基于它们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美西方粮商和粮食种植户的好日子算是过到头了。过去20年它们能有好日子过,是因为中国为了加入WTO而放开了粮食进口,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快,消费需求旺盛,所以无论你是人是鬼,只要能把粮食给卖到中国,最后一定有得赚,而且这一赚就是20年。
要点5:虽然现在因为不好把粮食卖到中国、不好赚中国人的钱这些事而感到焦虑沮丧的是美西方,尤其是美西方的粮商和彭博社这种替它们抓刀的刀笔吏,但是在彭博社那群编辑的笔杆子底下,它们愣是能给你把焦虑的主体从供应商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
文章援引一位“供职于上海某知名分析机构的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师”艾薇·李(Ivy Li)的话说:“中国人对于本国经济和个人需求的前景正变得越来越悲观,所以粮食进口商会非常谨慎,购买速度会放缓,并更多地转向‘按需采购’的方式。”艾薇·李认为,这其实就是中国人信心崩溃的标志,“而这种标志在如今的中国,其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
要点6:彭博社认为,受经济放缓和房地产市场萎靡等因素影响,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大不如前,“消费降级”等新兴词汇频上热搜榜。很多精打细算的中国家庭不得已减少了肉类消费,并放弃外出就餐,这减少了养殖大量牲畜所需的饲料,也减少了食品加工所需的农产品数量。
要点7:彭博社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不得已开始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农民,要求国内的粮食贸易商减少从海外购买的玉米、大麦和高粱等粮食,以缓解今年初因为大量采购所导致的供应过剩。
要点8:在诸多因为中国粮食进口放缓而感到精神焦虑的外国粮食贸易商当中,尤以来自美、法两国的西方粮食贸易商最为焦虑。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从今年9月份起,该季度美国仅向中国出口了1.34万玉米,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数字则是在56.4万吨以上。
不仅美国的玉米,法国的大麦对华出口也没好到哪儿去。也是在最近的这个季度,贵为法国主要大港之一的鲁昂港,其大麦出货量相较去年下降了近50%,而掉的份额主要就是出口到中国的。这个情况可把法国粮食出口协会(Intercereales)给急坏了,后者为此甚至还专门向中国派遣了一个代表团,要求中方就进口法国大麦数量锐减一事向他们做出澄清,为什么我们要突然把法国对华大麦出口的口子给掐了。
除了玉米和大麦,今年中国从国际粮食市场上买入的大豆也少了许多。中国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大豆买家,而美国则是全球第一大豆出口国,双方在大豆贸易上就是衣食父母和不肖子孙的关系。受中国大豆进口量减少的负面因素影响,美国今年到现在一共才卖出去了不到500万吨大豆,这几乎是过去16年的最低值,同比下降了25%。除了中美贸易战打得最惨烈的2018至2019年,美国的大豆出口商还从未过过这样的苦日子。
二、中国买进口粮食花的钱,你们西方粮商能挣得,人家俄罗斯怎么就挣不得?
要点9:既然没有过过,那就更应该好好过一过了。随着中国对美西方进口粮食需求的不断减少,美西方粮商很担心它们的苦日子还在后头。用美国著名粮商嘉吉集团巴西分公司总裁保罗·索萨(Paulo Sousa)的话来说:“目前中国对进口粮食的需求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强劲了,像过去几年那样的好行情一去不复返了。”
要点10: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彭博社把焦点给到了一位名叫安德鲁·魏德曼(Andrew Weidemann)的粮食种植户的身上。在过去几年来,中国一直是澳大利亚小麦的最大买家。而现在,澳大利亚的农民已经不得不考虑把宝押到其他市场那儿去了,比如我们可爱的南方邻居印度。
魏德曼种出来的粮食有大约五分之一是卖到中国的,中国消费者可以说是他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而现在,魏德曼觉得他能卖到中国的粮食能有以前的一半就烧高香了。魏德曼无奈地承认了这样一个虽然西方人普遍不愿意接受,但最后却只能痛苦承认的事实:“无论中国发生任何事情,都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要点总结就到这里,接下来该我中国人聊两句我的个人看法了。
不知道大家在听我复述原文要点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一种高高在上的、恶臭扑鼻的殖化气息?有的话就对了,这是正常的,因为彭博社这篇文章针对的受众并不是我们这些中国的普罗大众,而是美西方的粮食贸易商。更准确点说,是以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为代表的美西方ABCD四大粮商,它们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势力最大的四大粮商。目前国际市场上消耗的农产品,大多都是由这四大粮商控制的。
全世界做粮食生意的国家和粮商那么多,为什么彭博社的文章偏偏别家都不提,就是要把大量的笔墨给到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这些西方国家、给到美国嘉吉这家美国公司的身上呢?怎么着?就美西方的粮食种植户和贸易商是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种植户和贸易商就不是人了吗?
其实只要彭博社那群刀笔吏把关注的目光从狭隘的美西方一隅移开,那么它们就会发现,过去两年中国进口的粮食其实并不少,尤其是俄罗斯的粮食。中国人只是买美西方的粮食少了,但买的俄罗斯粮食却是在大幅上升的,而且还在持续上升。
今年8月23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曾在一篇报道中援引俄农产品出口发展中心的消息称,2023年全年,俄罗斯对华小麦面粉出口量增加了3.5倍,达到14.3万吨。俄罗斯占中国2023年小麦面粉进口总量的65.7%,是目前中国主要的小麦面粉供应国。
今年6月24日,俄农产品出口发展中心在向卫星社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2023年,中俄农产品、原材料和食品双边贸易额增长33.9%,增至111亿美元。其中,俄罗斯对华出口额增长44.1%,增至88亿美元。俄罗斯对华出口量最多的产品为冷冻鱼(18.0%)、菜籽油(17.0%)、虾蟹类(13.9%)、葵花籽油(10.5%)和大豆(7.8%)。截至2023年,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已经占到了中俄农产品贸易总额的79.0%。
除了主食之外,俄罗斯现在还在积极地开拓中国的肉类消费,特别是猪肉消费市场。今年6月7日。俄出口中心高级副总裁尼基塔·古萨科夫在接受卫星社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希望成为中国市场三大猪肉供应国之一,并为此搞了条专门向中国消费者服务的“肉类专线”。古萨科夫表示,中国是猪肉需求量最大的市场,年均进口猪肉约300万吨。而俄罗斯也就是从2023年底开始才向中国供应猪肉,所以潜力巨大。
因为最近中国和欧盟在电动车关税这块有点矛盾,搞得中国人都不乐意进口欧盟的猪肉了,这让俄罗斯的猪肉出口商嗅到了机遇。俄罗斯希望能在中国猪肉进口国的榜单上跻身前五名甚至是前三名,用古萨科夫的话来说,现阶段只要一年能向中国出口30万至40万吨猪肉,这对俄罗斯的肉类供应商来说就是莫大的胜利。
三、一粒粮食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这就有意思了,彭博社说我们中国人现在消费降级了,很多家庭连吃顿肉都得精打细算,所以连带着中国对进口猪肉的需求也下降了,因此美西方四大粮商的钱都不好挣了。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北方,人家俄罗斯媒体和俄罗斯的粮食贸易商就没有多絮絮叨叨的垃圾话。都说中国现在的粮食市场行情不好,钱不好挣,那为什么人家俄罗斯的对华粮食出口能逆势上涨那么多?为什么人家就能在所谓之“消费降级”的中国消费者这里挣到钱?
这么多年了,你们美西方媒体和粮商PUA我们中国消费者的臭毛病改过了没有?中国的汽车卖到俄罗斯去是个什么待遇?卖到美西方国家去是什么待遇?中国政府和老百姓攒点钱很难的,有时候觉得在中国的钱不好挣了,能不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不要自己一便秘就怪中国的土地硬?ok?
除了俄罗斯之外,美西方粮商这几年在中国的生意之所以越来越不好做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大粮商现在也站起来了。以中粮集团为例,中粮现在已经成长成为几乎可与ABCD这“四大天王”一较高下的“齐天大圣了”,得益于中粮集团的强势崛起,我们现在正在逐渐打破四大粮商垄断全球粮食贸易的格局。
作为中国农业在“走出去”的伟大长征路上的“领头羊”,中粮集团的海外资产和业务现在已经覆盖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每年就超过2000亿元,占总体营收的50%以上。目前,中粮在国际粮油及农产品市场中均已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对玉米、小麦和大豆等粮食资源也拥有全球配置能力。此外,还有北大荒、农垦集团、首农集团这样的国内大型粮油企业,也都在积极加入国际大粮商的行列之中。
美西方粮商的天塌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天就亮了。
你彭博社替ABCD们哭?哭也是要算时间的,中俄两国的粮食贸易商可不会因为你们那阴阳怪气的哭啼声就对你们手下留情了。你们且等着吧,等到什么时候我们国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大都是来自友好国家的,或是我们中国粮商的供应链的,我们就会杀到你们的舒适圈和自留地去,去争夺你们的粮食市场了。
所以,你彭博社现在最好先别急着替ABCD们哭,哭早了怕你以后挤不出眼泪来,以后这种丧礼仪式还有的是你哭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袁隆平老爷子,想起了他当年和《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的那段对话: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说到粮食的重要性,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是亲眼见过的。”
主持人问袁老:“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不可能了,”袁老回答她:“不可能了。”
老爷子说过,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希望能在禾下乘凉,希望杂交水稻能覆盖全球。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们要担当起来!”
“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
现在老爷子驾鹤仙游了,责任落到了我们的肩膀上。我们的使命更巨大了,因为我们现在所要追求的、应该去追求的,不光是让我们中国人不用再害怕挨饿,也要让全世界所有人,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人民,比如巴勒斯坦、黎巴嫩还有叙利亚这些国家的人民,我们要让他们也不用再害怕挨饿,不用再害怕挨打,不用再害怕挨骂。
这是我们所有人生而为人的权利,没有人可以以任何理由剥夺。
黎明之前的夜,总是最黑暗的,但是在挺过去之后,阳光一定会洒落人间。
我对此坚信不疑。
一、中国人民再也不怕挨饿了,西方粮商的舒服钱算是挣到头了
最近我在上网的时候刷到一篇文章,原始信源是美媒彭博社,文章主要讲了两件事:
1、随着粮食需求的减少,法国大麦和美国玉米的对华出口量大幅下降;
2、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国内消费者不得已减少肉类消费和外出就餐的次数。
基于这两个核心论点,彭博社给这篇文章拟了一个很是耐人寻味的标题:《随着粮食饥饿的消退,中国大众已不再是(西方粮商的)摇钱树了》(China's Masses No Longer a Money-Spinner as Grain Hunger Fades)
为了方便各位同志和朋友阅读理解,我在这里先把文章中的要点摘出来给大家看看。
要点1:现如今,中国各地的谷仓里都堆满了粮食,然而中国的“经济危机”却日益加深,这让全球农民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国际粮食出口贸易最重要市场的之一,然而这个市场现在却面临着需求长期放缓的“黯淡”前景。
要点2:受此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压力陡增。法国对华大麦出口量大幅下滑,美国现在就是想卖给中国一船玉米都费劲,澳大利亚的小麦供应商现在也很焦虑,因为他们的下一茬小麦就快要收割了,但是割下来之后中国人收不收都是问题。
要点3:文章提到,就短期来看,中国对进口粮食,尤其是对美西方的进口粮食的下降趋势不会发生改变。为什么呢?彭博社给这个问题找了两个西方人非常爱听的所谓“答案”:一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二是中国经济增长正在降温。
要点4:无论是这俩“答案”中的哪一个,彭博社基于它们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美西方粮商和粮食种植户的好日子算是过到头了。过去20年它们能有好日子过,是因为中国为了加入WTO而放开了粮食进口,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快,消费需求旺盛,所以无论你是人是鬼,只要能把粮食给卖到中国,最后一定有得赚,而且这一赚就是20年。
要点5:虽然现在因为不好把粮食卖到中国、不好赚中国人的钱这些事而感到焦虑沮丧的是美西方,尤其是美西方的粮商和彭博社这种替它们抓刀的刀笔吏,但是在彭博社那群编辑的笔杆子底下,它们愣是能给你把焦虑的主体从供应商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
文章援引一位“供职于上海某知名分析机构的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师”艾薇·李(Ivy Li)的话说:“中国人对于本国经济和个人需求的前景正变得越来越悲观,所以粮食进口商会非常谨慎,购买速度会放缓,并更多地转向‘按需采购’的方式。”艾薇·李认为,这其实就是中国人信心崩溃的标志,“而这种标志在如今的中国,其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
要点6:彭博社认为,受经济放缓和房地产市场萎靡等因素影响,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大不如前,“消费降级”等新兴词汇频上热搜榜。很多精打细算的中国家庭不得已减少了肉类消费,并放弃外出就餐,这减少了养殖大量牲畜所需的饲料,也减少了食品加工所需的农产品数量。
要点7:彭博社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不得已开始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农民,要求国内的粮食贸易商减少从海外购买的玉米、大麦和高粱等粮食,以缓解今年初因为大量采购所导致的供应过剩。
要点8:在诸多因为中国粮食进口放缓而感到精神焦虑的外国粮食贸易商当中,尤以来自美、法两国的西方粮食贸易商最为焦虑。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从今年9月份起,该季度美国仅向中国出口了1.34万玉米,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数字则是在56.4万吨以上。
不仅美国的玉米,法国的大麦对华出口也没好到哪儿去。也是在最近的这个季度,贵为法国主要大港之一的鲁昂港,其大麦出货量相较去年下降了近50%,而掉的份额主要就是出口到中国的。这个情况可把法国粮食出口协会(Intercereales)给急坏了,后者为此甚至还专门向中国派遣了一个代表团,要求中方就进口法国大麦数量锐减一事向他们做出澄清,为什么我们要突然把法国对华大麦出口的口子给掐了。
除了玉米和大麦,今年中国从国际粮食市场上买入的大豆也少了许多。中国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大豆买家,而美国则是全球第一大豆出口国,双方在大豆贸易上就是衣食父母和不肖子孙的关系。受中国大豆进口量减少的负面因素影响,美国今年到现在一共才卖出去了不到500万吨大豆,这几乎是过去16年的最低值,同比下降了25%。除了中美贸易战打得最惨烈的2018至2019年,美国的大豆出口商还从未过过这样的苦日子。
二、中国买进口粮食花的钱,你们西方粮商能挣得,人家俄罗斯怎么就挣不得?
要点9:既然没有过过,那就更应该好好过一过了。随着中国对美西方进口粮食需求的不断减少,美西方粮商很担心它们的苦日子还在后头。用美国著名粮商嘉吉集团巴西分公司总裁保罗·索萨(Paulo Sousa)的话来说:“目前中国对进口粮食的需求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强劲了,像过去几年那样的好行情一去不复返了。”
要点10: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彭博社把焦点给到了一位名叫安德鲁·魏德曼(Andrew Weidemann)的粮食种植户的身上。在过去几年来,中国一直是澳大利亚小麦的最大买家。而现在,澳大利亚的农民已经不得不考虑把宝押到其他市场那儿去了,比如我们可爱的南方邻居印度。
魏德曼种出来的粮食有大约五分之一是卖到中国的,中国消费者可以说是他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而现在,魏德曼觉得他能卖到中国的粮食能有以前的一半就烧高香了。魏德曼无奈地承认了这样一个虽然西方人普遍不愿意接受,但最后却只能痛苦承认的事实:“无论中国发生任何事情,都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要点总结就到这里,接下来该我中国人聊两句我的个人看法了。
不知道大家在听我复述原文要点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一种高高在上的、恶臭扑鼻的殖化气息?有的话就对了,这是正常的,因为彭博社这篇文章针对的受众并不是我们这些中国的普罗大众,而是美西方的粮食贸易商。更准确点说,是以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为代表的美西方ABCD四大粮商,它们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势力最大的四大粮商。目前国际市场上消耗的农产品,大多都是由这四大粮商控制的。
全世界做粮食生意的国家和粮商那么多,为什么彭博社的文章偏偏别家都不提,就是要把大量的笔墨给到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这些西方国家、给到美国嘉吉这家美国公司的身上呢?怎么着?就美西方的粮食种植户和贸易商是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种植户和贸易商就不是人了吗?
其实只要彭博社那群刀笔吏把关注的目光从狭隘的美西方一隅移开,那么它们就会发现,过去两年中国进口的粮食其实并不少,尤其是俄罗斯的粮食。中国人只是买美西方的粮食少了,但买的俄罗斯粮食却是在大幅上升的,而且还在持续上升。
今年8月23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曾在一篇报道中援引俄农产品出口发展中心的消息称,2023年全年,俄罗斯对华小麦面粉出口量增加了3.5倍,达到14.3万吨。俄罗斯占中国2023年小麦面粉进口总量的65.7%,是目前中国主要的小麦面粉供应国。
今年6月24日,俄农产品出口发展中心在向卫星社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2023年,中俄农产品、原材料和食品双边贸易额增长33.9%,增至111亿美元。其中,俄罗斯对华出口额增长44.1%,增至88亿美元。俄罗斯对华出口量最多的产品为冷冻鱼(18.0%)、菜籽油(17.0%)、虾蟹类(13.9%)、葵花籽油(10.5%)和大豆(7.8%)。截至2023年,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已经占到了中俄农产品贸易总额的79.0%。
除了主食之外,俄罗斯现在还在积极地开拓中国的肉类消费,特别是猪肉消费市场。今年6月7日。俄出口中心高级副总裁尼基塔·古萨科夫在接受卫星社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希望成为中国市场三大猪肉供应国之一,并为此搞了条专门向中国消费者服务的“肉类专线”。古萨科夫表示,中国是猪肉需求量最大的市场,年均进口猪肉约300万吨。而俄罗斯也就是从2023年底开始才向中国供应猪肉,所以潜力巨大。
因为最近中国和欧盟在电动车关税这块有点矛盾,搞得中国人都不乐意进口欧盟的猪肉了,这让俄罗斯的猪肉出口商嗅到了机遇。俄罗斯希望能在中国猪肉进口国的榜单上跻身前五名甚至是前三名,用古萨科夫的话来说,现阶段只要一年能向中国出口30万至40万吨猪肉,这对俄罗斯的肉类供应商来说就是莫大的胜利。
三、一粒粮食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这就有意思了,彭博社说我们中国人现在消费降级了,很多家庭连吃顿肉都得精打细算,所以连带着中国对进口猪肉的需求也下降了,因此美西方四大粮商的钱都不好挣了。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北方,人家俄罗斯媒体和俄罗斯的粮食贸易商就没有多絮絮叨叨的垃圾话。都说中国现在的粮食市场行情不好,钱不好挣,那为什么人家俄罗斯的对华粮食出口能逆势上涨那么多?为什么人家就能在所谓之“消费降级”的中国消费者这里挣到钱?
这么多年了,你们美西方媒体和粮商PUA我们中国消费者的臭毛病改过了没有?中国的汽车卖到俄罗斯去是个什么待遇?卖到美西方国家去是什么待遇?中国政府和老百姓攒点钱很难的,有时候觉得在中国的钱不好挣了,能不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不要自己一便秘就怪中国的土地硬?ok?
除了俄罗斯之外,美西方粮商这几年在中国的生意之所以越来越不好做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大粮商现在也站起来了。以中粮集团为例,中粮现在已经成长成为几乎可与ABCD这“四大天王”一较高下的“齐天大圣了”,得益于中粮集团的强势崛起,我们现在正在逐渐打破四大粮商垄断全球粮食贸易的格局。
作为中国农业在“走出去”的伟大长征路上的“领头羊”,中粮集团的海外资产和业务现在已经覆盖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每年就超过2000亿元,占总体营收的50%以上。目前,中粮在国际粮油及农产品市场中均已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对玉米、小麦和大豆等粮食资源也拥有全球配置能力。此外,还有北大荒、农垦集团、首农集团这样的国内大型粮油企业,也都在积极加入国际大粮商的行列之中。
美西方粮商的天塌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天就亮了。
你彭博社替ABCD们哭?哭也是要算时间的,中俄两国的粮食贸易商可不会因为你们那阴阳怪气的哭啼声就对你们手下留情了。你们且等着吧,等到什么时候我们国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大都是来自友好国家的,或是我们中国粮商的供应链的,我们就会杀到你们的舒适圈和自留地去,去争夺你们的粮食市场了。
所以,你彭博社现在最好先别急着替ABCD们哭,哭早了怕你以后挤不出眼泪来,以后这种丧礼仪式还有的是你哭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袁隆平老爷子,想起了他当年和《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的那段对话: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说到粮食的重要性,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是亲眼见过的。”
主持人问袁老:“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不可能了,”袁老回答她:“不可能了。”
老爷子说过,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希望能在禾下乘凉,希望杂交水稻能覆盖全球。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们要担当起来!”
“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
现在老爷子驾鹤仙游了,责任落到了我们的肩膀上。我们的使命更巨大了,因为我们现在所要追求的、应该去追求的,不光是让我们中国人不用再害怕挨饿,也要让全世界所有人,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人民,比如巴勒斯坦、黎巴嫩还有叙利亚这些国家的人民,我们要让他们也不用再害怕挨饿,不用再害怕挨打,不用再害怕挨骂。
这是我们所有人生而为人的权利,没有人可以以任何理由剥夺。
黎明之前的夜,总是最黑暗的,但是在挺过去之后,阳光一定会洒落人间。
我对此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