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知名瓶装水验出数万塑胶微粒 恐入侵细胞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1月9日 15点31分 PT
  返回列表
68442 阅读
14 评论
中时电子报

知名瓶装水验出数万塑胶微粒!恐入侵细胞 专家吁2容器喝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团队在三大知名瓶装水品牌中验出数十万个塑胶微粒。 (示意图/shutterstock)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团队在三大知名瓶装水品牌中验出数十万个塑胶微粒,比过去已知的数据高出10倍至百倍,专家警告,当中的奈米塑胶微粒小到能进入人体细胞,建议民众以玻璃或不锈钢容器喝水。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新技术,检测全美三大知名瓶装水品牌的塑胶微粒含量,每公升竟验出11万至37万个塑胶碎片,当中90%为奈米塑胶微粒(nanoplastics),其余为塑胶微粒(microplastics)。

研究共同作者、哥大环境化学家颜备战(Beizhan Yan)表示,这项新技术实际上能够验出数百万个奈米颗粒,这些奈米颗粒包含团队研究的7种塑胶类形以外的无机奈米颗粒、有机颗粒等。

这份研究已于8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研究作者拒绝透露检验哪三大瓶装水品牌,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瓶装水都含有奈米塑胶微粒,只列出热门品牌名称可能不公平。

事实上哥大的研究成果较2018年的一份相似研究高出10倍至100倍。当年宾州州立大学伊利比伦德学院(Penn State Behrend)永续发展主任梅森(Sherri “Sam” Mason)与团队检验9国的11种瓶装水品牌,检测出93%样本中有塑胶微粒,当中平均每公升样本中验出10个比头发还粗的塑胶微粒、300个较小的微粒,不过当时的技术还无法验出奈米微粒,因此梅森大赞哥大的研究是「开创性」实验。

梅森强调,哥大研究强化了专家长久以来的建议,也就是以玻璃瓶或不锈钢容器喝水,这项建议也适用于用塑胶盛装的食物及饮料。

她说:「人们不相信塑胶会脱落,但它们确实会,就像我们的皮肤细胞会不断脱落一样,塑胶也会不断掉落小碎片,例如当你打开超市沙拉或起司的塑胶容器时。 」

报导指出,专家们表示,奈米塑胶是对人类健康来说,最令人忧心的塑胶污染类型,因为这些微小颗粒能够入侵主要器官的细胞及组织,可能中断细胞生长过程,囤积能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例如双酚、重金属、全氟/多氟烷基物质(PFAS)等。

梅森说这些化学物质可能被带进肝脏、肾脏、大脑,甚至透过胎盘,传给母体内的胎儿。

无伤93
1 楼
美国嘛 香甜 哈哈哈 多喝点自来的铅水
本文小编
2 楼
每分每秒从鼻子吸进的衣物纤维应该也属于塑料一类,又不见人死。
m
mrp
3 楼
有免费医疗兜底,我们黄皮昂撒不慌,越生大病重病绝症越能享受免费医疗的福利
V
VBO
4 楼
自来水有铅瓶装水有塑料,不让人活了
w
wxc0806
5 楼
食品饮料用塑料容器包装的多了去了,要是这么说的话,都有问题。
灯塔路
6 楼
众生皆耗材
茄子辣椒西红柿
7 楼
推荐娃哈哈,国内精密测试仪器指定用水,娃哈哈饮用纯净水 要说有啥缺点,就是娃哈哈纯净水里除了H₂O什么都没有
1
13MJK
8 楼
没事,只要不是大陆地沟油就好 [1评]
金四
9 楼
只要是台湾的民主地沟油我们狗粮就可以吃 哈哈哈哈哈 台灣爆發\"地溝油\"食安危機 嚴思祺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2014年9月4日 警方破獲餿水油製成食用油的重大民生案件,流入市面劣質油高達數百噸 圖像加註文字, 警方破獲餿水油製成食用油的重大民生案件,流入市面劣質油高達數百噸(圖片來源:中央社) 警方破獲餿水油製成食用油的重大民生案件,流入市面劣質油高達數百噸,食品安全再度拉警報。 台灣刑事警察局南部打擊犯罪中心周四(4日)查獲不良業者以回收餿水油製成食用油販賣,估算有數百噸劣質油流入市面,部分可能已被不知情的消費者吃下肚。 警方查獲屏東郭姓男子等6人涉嫌經營地下油廠,以回收油煉製成劣質食用油等多種油品販賣,牟取暴利,時間超過1年以上。 警方表示,郭男等人經營無照的廢棄物處理廠,非法收取上游回收業者回收油,甚至是俗稱「地溝油」的餿水油、皮革廠廢棄皮脂油和禽畜屠宰場的皮肉下腳料等事業廢棄物後,再加以混摻與燃煮後製成劣質食用油品。 查緝人員指出,地下油廠環境髒亂,極不衛生,尤其回收自皮革廠的皮脂油疑有摻雜化學品等成分,有害人體健康。 警方已逮捕郭姓主嫌,查扣地下油廠相關設備、回收油和賬冊,移送屏東地檢署偵辦。檢察官以《刑法》詐欺罪和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等罪嫌,向法院聲請羈押,法院裁定以新台幣5萬元交保。 根據警方初步調查,這些劣質油品銷往高雄強冠、屏東進威等廠商,分別製造成食用油及豬飼料。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表示,目前已知「強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購買黑心油,製成\"全統香豬油\"後販賣到市面。食藥署指出,若有購買到今年3月1日到8月29日製成的「全統香豬油」15公斤鐵桶、16公斤鐵桶,應暫停使用及下架回收。 強冠企業承認有向屏東郭姓主嫌進貨,全用在香豬油產品,目前已經全部下架回收。食藥署已封存強冠企業49噸成品及油槽中的80噸香豬油。強冠企業戴姓副總,經檢方訊問後,已以新台幣20萬元交保。 食藥署表示,郭姓主嫌今年2月到8月將9批共242噸餿水油賣給強冠企業,強冠再將餿水油與豬油以1:3比例混成總量782噸的全統香豬油,分裝成鐵桶業務用油賣給下游通路,其中可能包括夜市、小吃店、烘焙業等。
d
dbangell
10 楼
: 你这标准真高 吃屎也不死人你怎么不吃屎
吃斋念佛大灰狼
11 楼
不透露是那几个牌子的水,跟没说一样。
E
Edmondon
12 楼
SB自媒体,哪个瓶装水没有?
R
RM
13 楼
工业国家癌症高发就是这些各式各样高科技便利性的东西搞的,很多危害是很隐蔽的 --- 每天都在摄入着致命的毒素?塑料微粒仅需2小时就能穿透血脑屏障 闲话瞎讲讲 2023-07-13 09:10 上海 随着塑料品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塑料及其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虽然人们不会直接摄入塑料,但塑料制品(如包装袋、瓶子、盒子等)以及环境中的微塑料会将大量塑料碎片和颗粒释放到人体中。 其中,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通常出现在塑料制品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食品包装中。而纳米塑料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微塑料,尺寸在1μm以下,足以穿过细胞膜,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最近,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化学家Christopher Zangmeister团队开展了一项新研究,以食品级尼龙袋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成分的产品为样本,探究了微塑料的来源及释放情况。 实际上,以这两种成分为主的塑料用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例如烘焙衬垫和一次性外带咖啡杯的内衬塑料薄膜。 结果显示,将一杯100°C的水放入普通的外带咖啡杯中,静置20分钟后,研究者能够在每升水中检测到万亿个塑料纳米颗粒。这意味着,当你享用一杯500毫升的热咖啡或热奶茶时,有5千亿个塑料纳米颗粒会进入你的身体! 由于人们不断地食用外卖、喝咖啡、吨瓶装饮料等,微塑料源源不断地被摄入进人体内。 加拿大的Kieran D. Cox教授和他的团队以美国人的饮食为基础,根据食物消费种类以及不同种类食物所含有的微塑料数量,估算出——每人每年会吃掉5万个微塑料颗粒!如果算上悬浮在空气中、被呼吸吸入的微塑料,那么每人每年吃掉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在7.4万-12.1万之间。 按照重量计算的话,每人每周大约会吃掉5克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对于人类健康和地球环境而言,微塑料(Microplastics)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研究在人类体液和组织(比如血液和胎盘)中发现了塑料碎片,而且它们甚至可以穿过“不可渗透”的屏障,比如肠粘膜屏障和血脑屏障。 不夸张地说,微塑料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很容易被忽视,但对健康的危害或是积年累月的。最近,维也纳医科大学等多院校联合开展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现象——仅摄入后2小时,纳米塑料便会穿过血脑屏障(BBB)抵达大脑,而这可能会增加炎症、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本研究中,研究者选择了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来模拟塑料微粒通过血脑屏障后的转移。PS属于热塑性塑料,经常被用来制作各种需要承受开水温度的塑料杯、一次性泡沫饭盒;因其使用广泛,污染环境的程度较高,而被纳入了本次的重点研究对象。 为了监测塑料微粒在脑组织中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者选用了3种不同尺寸的MNPs,分别为9.55 ± 0.13 μm的蓝色大型微粒,1.14 ± 0.03 μm的红色中型微粒,0.293 ± 0.008 μm的绿色纳米微粒。并在无菌水中,以0.3毫克/大小/剂量的等重浓度混合,配制成PS微粒水溶液。 令研究学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灌胃的仅仅2小时后,小鼠脑组织中便出现了特定的纳米级绿色荧光信号。这表明,0.293μm的PS微粒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胃肠道吸收,并穿透BBB进入脑组织中。约4小时后,纳米塑料数量逐渐减少。 有意思的是,脑组织中只检测到了绿色荧光颗粒,即0.293μm的纳米塑料。也就是说,塑料微粒的大小或是影响其穿透BBB能力的关键因素。 研究者强调,BBB是保护大脑不受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影响的重要屏障,而BBB的破坏则会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的问题。而纳米级的塑料微粒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体积比,相比于其他较大的塑料微粒有着更高的活性以及危害。MNPs进入脑组织后,可能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改变神经递质水平,进而诱发认知障碍、神经系统紊乱以及神经毒性。 因此,明确MNPs长期暴露带来的健康影响,以及塑料微粒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累积和分布情况,将为未来制定适当的安全措施提供理论基础。众所周知,塑料降解速度很慢,通常会持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这也增加了微塑料被摄入并累积在许多生物体和组织中的可能性。
O
Omeagego2003
14 楼
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