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约15年前,经济学大师张五常曾预测几年内中国内需市场的重要性将超过出口市场,即使受到美国贸易制裁,也可置之不理。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重要经济理论是“专业分工的限度由市场的广度决定”。中国目前是世界14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定义所有工业项目产出的国家。由此可证明亚当·斯密的智慧,也证明了中国在供应方面的强大已经不言而喻。市场足够大,专业分工就能更加细致且全面;反之,更加细致且全面的分工本身能够带来巨大的成本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市场。这是一个正向循环过程。例如,中国在2023年前十个月的新车销量接近3000万辆,是第二大市场美国的两倍。这充分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生产的电动车价格相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性价比高,而在欧美销售的价格要高于国内销售价格。
2.2019年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之初,我就预测美国此举将加速中国工业升级,美国在贸易战上只会付出巨大成本而毫无收获。这都是基本经济定律的应用。如今看来,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力,以及美国现今真实贸易依然高比例依赖中国(无论是made in China或made by China,帐面数据上似乎美国从中国进口减少了一些,但大幅增加的墨西哥或东南亚国家供应商背后几乎都有高比例的中国企业影子),也再次证明了经济学的科学预测力。
3.中国市场本身的自由度越高,面对货币紧缩/通胀的能力就越强。换言之,妄称中国通缩风险严重的人99%都是经济门外汉,他们的言论毫无价值。正如张五常多年来反复提及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经长时间面临严重通货紧缩,但在同一时期享有高度的经济增长。其中关键在于市场的自由度足够高,各种复杂的契约关系都能迅速变换和定价。因此,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开放自由市场的路线,面对货币波动的韧性肯定远超市场相对非常不自由的欧美市场。
向来敢于批判中国经济政策的中国社科院学者余永定表示,中国需尽快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当前因经济放缓所导致的内需不振,否则停滞性通膨的风险迫在眉睫。
综合香港南华早报与财经网站FX168今天报导,余永定近期在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论坛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情势,并担忧中国低通膨率抑制投资或消费的现象日益加剧。
他说:“(中国)GDP在大部分时间呈下降趋势,通货膨胀率极低,这反映了需求不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呢?很简单,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余永定呼吁,务必要避免停滞性通膨,也就是经济增长停滞但物价走扬。
他说:“实际上,我们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空间非常大。”中国无需坚持常规的财政约束,也就是把预算赤字限制在GDP的3%,以及主权债务占GDP的60%。
这是30年前通过,规范欧盟运作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所明订的规范,以约束会员国的财政纪律。
余永定指出:“所有已开发国家都已放弃这两个标准,我们现在仍然有机会,如果我们不把握时机,而是浪费时间,一旦发生这种变化,中国经济可能陷入停滞性通膨,现在还不算太迟。”
中国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减0.2%,9月持平,但官方仍一再否认,中国已陷入通货紧缩。
他期盼中国政府反思减少产能过剩的政策,这是中国在2008年和2009年全球金融风暴之际,大手笔斥资人民币4兆(约新台币17兆)以刺激产业之举。
余永定虽然没有具体指出,北京当局应该改变哪些政策,但他强调,必须尽力设法鼓励民众消费,因为“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需求疲弱”。
他还警告,不要匆忙定义中国经济正朝向“L形成长”,因为“我们甚至还没有看到这条水平增长线的开始”。
余永定指出:“如果我们认为经济可以继续像现在这样流动,而不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阻止这种趋势,可能会还继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