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任大刚
最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接受专访时,说了一段很有冲击力的话:高层住宅会是中国社会最沉重的负担之一。
李晓江先生的这番话切中肯綮。但凡有些房产常识的人士,在高层住宅的弊端上,至少达成三点共识:住宅逐渐老化,维护费用逐渐上升,安全隐患不可轻视。
李晓江先生还提到高层住宅的其他问题,诸如建筑标准低、品质低,后期维护不好,灾害风险大,等等。
绝大多数人一直向往的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的“高楼林立”,不过如此而已,而且还隐藏着这么多致命的弊端,这个时候,是该认真反省城市化现代化等于“高楼林立”了。
01
“高楼林立”是不可避免的吗?
中国城市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高层住宅?
李晓江先生把问题归结为“土地财政”和主要以GDP作为考核指标:
一方面,卖地收入越高越好,开发商还要从中盈利,于是住宅越建越密,越建越高。高层、超高层住宅已成为城市新增住房的主体形态,住房容积率不断上升。
另一方面,在GDP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想尽办法招商引资,因此就以极端低廉的价格出让工业用地,甚至是白送。于是就出现了城市用地中,生活用地高楼林地、过于集中,生产用地十分低效,可以“躺着晒太阳”。
这就是商住地产补贴工业地产,自然是进一步拉高商住地产的价格,使之更加向“空中”要效益。
李晓江先生的论断是正确的。不过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当初除了这条“高楼林立主义”,还有没有其他城市化路径?“高楼林立”是不是必经之路?
问题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普遍出现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现象。解决财权短缺,无非是扩大税源和其他非税收入。但税率都是全国统一的,于是只能发展本地工商业以扩大税基,除此之外就是招商引资,到其他地方“挖墙脚”。
全国的地方政府都不约而同是这个思路。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很多年里,各个地方竞相出台一个比一个更优惠的税费和土地政策——从三免两减半到五免之后再商量,土地返还到免费提供工业土地,设备补贴一再提高,地方产业基金配套——谁都明白,引来一家大企业,就是引来一尊财神。
非税收入这一块,主要是土地出让金。
地方经济发展起来,有更多的人进城生活,房产成了“刚需”,土地有了升值空间。于是,抬高商住用地价格,一可以弥补财政亏空,二可以弥补工业地产的零地价/低地价带来的损失。
逻辑是如此清晰,近乎是个“完美”的闭环:逻辑的起点是分税制,终点之一,是今天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可以说,高楼林立是一个制度塑造的结果。
分税制的初衷,是提升中央财政掌控力,同时它也是一个不错的制度选择:其一,它扩大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其二,它无意间,提前为2001年加入WTO,各地方政府主动承接外资进入中国布好了局。
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加入WTO的国家,唯独中国在很多年里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就在于,考核与GDP挂钩,使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吸引外资的能动性,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大。
按照20世纪90年代的增长曲线,中国要达到今天120多万亿的GDP,至少要等到2050年以后。分税制加上加入WTO,至少使中国提前很多年完成了初步的现代化。
但分税制也带来一些问题。最典型的是土地财政。高峰时期,有的地方财力,超过一半需要由土地财政提供。结果如今,房地产业一出问题,地方债务就成了今天中国经济最大的拖累。而高层住宅的问题,不过是所有问题中,一个不起眼的弊端而已。
02
土地稀缺是推高住宅高度的动因吗?
造成“高楼林立”的原因,当然不止分税制。守卫耕地红线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很多人的朴素认知里,把房子层层叠叠建立来,可以“省下”很多耕地种粮食,保证粮食安全。
守卫耕地红线的目的,是提高粮食自给率,保证粮食安全。这是国家大事,没有商榷余地。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无非是天灾,包括水灾旱灾、病虫害等,历史上多有发生,以及人祸,包括战争、贸易禁运等。历史上最大的贸易禁运案,发生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政府宣布对苏联实施惩罚——粮食禁运。
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多国也同意参与这次贸易禁运,不过诡异的是,他们承诺的是保证向苏联出口的粮食不超过“正常和传统”水平,禁运一开始就打了折扣。
这里还有个背景。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而美国是苏联最大的粮食贸易伙伴。禁运发生前,苏联向美国订购了2500万吨粮食,占到苏联进口粮食总量的70%。
禁运发生后,按照规定,除了1975年美苏粮食贸易长期协定规定的美国有义务出口的800万吨粮食外,中断的是1700万吨粮食的出口合同。
按理说,美国的粮食禁运,可以给苏联致命一击。但事与愿违。1979—1980年度,苏联进口粮食高达3120万吨,与进口计划只有10%的差距。也就是说,美国的粮食禁运是无效的。
北京大学卢锋教授认为,粮食贸易禁运不成功,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粮食出口国利益不一致。第二,难以控制粮食转运。第三,粮食禁运国也在犯规。第四,其它国家乘虚而入。
当代国际贸易史表明,除了高端芯片等敏感高科技产品,大概还没有用钱买不到的大宗商品。有钱的苏联根本不怕粮食禁运。所以,保证粮食安全的另一条措施,是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今天世界上有的国家发生粮食短缺的根本原因,只是因为没有外汇。从这点上讲,发展经济,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之一。
如果发生粮食短缺,不是因为房子占用土地太多,而是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发生了严重倒退。
自然资源部2024年3月份公布全国683个城市城区面积:全国设市城市城区总面积11.02万平方千米,实际建设区域7.80万平方千米。与之相对比的是,1981年,全国设市城市实际建设区域为7438平方千米。
40多年间,中国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倍,光是城市建设就使耕地损失了7万平方千米。如果加上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那么失去的耕地只会更多。
静态地看,失掉如此多的耕地,中国应该遭遇到更严重的粮食短缺。然而恰恰相反,1981年的中国,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如今已经普遍地营养过剩。
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是中国有钱到国际市场购买价廉物美的粮食,其次是中国的农业科技突飞猛进。
如此一看,要谈论目前“高层住宅会是中国社会最沉重的负担之一”的困局,需要从土地-粮食论说中跳脱出来。
03
高层住宅的改善余地有哪些?
不可能因为高层住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把它们推倒重建,而只能是在新的经济环境和新的认知之下,进行一些改善性处理。
首先是新建住宅。
2021年住建部的新标准是:要求建筑高度控制在最大为80米,审批80米以上住宅建筑、100米以上公共建筑建设项目时,要征求同级消防救援机构意见。这与过去年代的高层住宅相比,只是略有降低。
新建住宅中,值得期待的是浙江丽水的新政策:它将“适当放宽容积率限制,符合相关情形下允许建设单幢低层住宅,低层建筑非沿街部分可以采用高度不大于2米的实体围墙”。并允许单个业主拿地,也允许多人组团联合拿地共同建设。从户型设计到室内装修,从智能家居到园林景观,一切皆可“私人定制”。
这种新的土地出让方式,可以防止高层住宅的一切弊端。
如果丽水的房地产新政可以推广,实际上就解决了中小城市也是成片高层住宅的问题——能“救”一个是一个,不能因为大城市还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就放弃作为。
实际上,随着产业外迁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大城市也有很多工业园区有大量土地闲置,也没有重新开办企业的前景,这些土地可以改“性”,变为商住用地,修建低层住宅,以此修正此前住宅建造中的弊端。
其次是已建成高层住宅的更新。
目前对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正在进行,譬如加装电梯、更换改造管网、防水处理、景观改造、增加消防设施等等,但要城市小区居民自筹资金,目前恐怕也很难推行,只能是政府出资,但政府财力有限,而目前改造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
中国城市建设是从2000年之后飞速发展的,问题大概会在2030年之后集中爆发,很多小区的维修基金还剩多少?政府那点改造资金怎么应付得过来?留给社会资本的利益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这“会成为中国社会最沉重的负担之一”。
再次是老旧住宅的拆除重建。
个别地方已经启动这项工作。相信今后数十年,中国城市中大量的住宅可能被拆除重建,如果地方经济仍然没有从“土地财政”的窠臼中解救出来,仍然是70年产权,城市建设很可能重新陷入更深的深坑。
撰文丨任大刚
最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接受专访时,说了一段很有冲击力的话:高层住宅会是中国社会最沉重的负担之一。
李晓江先生的这番话切中肯綮。但凡有些房产常识的人士,在高层住宅的弊端上,至少达成三点共识:住宅逐渐老化,维护费用逐渐上升,安全隐患不可轻视。
李晓江先生还提到高层住宅的其他问题,诸如建筑标准低、品质低,后期维护不好,灾害风险大,等等。
绝大多数人一直向往的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的“高楼林立”,不过如此而已,而且还隐藏着这么多致命的弊端,这个时候,是该认真反省城市化现代化等于“高楼林立”了。
01
“高楼林立”是不可避免的吗?
中国城市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高层住宅?
李晓江先生把问题归结为“土地财政”和主要以GDP作为考核指标:
一方面,卖地收入越高越好,开发商还要从中盈利,于是住宅越建越密,越建越高。高层、超高层住宅已成为城市新增住房的主体形态,住房容积率不断上升。
另一方面,在GDP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想尽办法招商引资,因此就以极端低廉的价格出让工业用地,甚至是白送。于是就出现了城市用地中,生活用地高楼林地、过于集中,生产用地十分低效,可以“躺着晒太阳”。
这就是商住地产补贴工业地产,自然是进一步拉高商住地产的价格,使之更加向“空中”要效益。
李晓江先生的论断是正确的。不过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当初除了这条“高楼林立主义”,还有没有其他城市化路径?“高楼林立”是不是必经之路?
问题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普遍出现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现象。解决财权短缺,无非是扩大税源和其他非税收入。但税率都是全国统一的,于是只能发展本地工商业以扩大税基,除此之外就是招商引资,到其他地方“挖墙脚”。
全国的地方政府都不约而同是这个思路。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很多年里,各个地方竞相出台一个比一个更优惠的税费和土地政策——从三免两减半到五免之后再商量,土地返还到免费提供工业土地,设备补贴一再提高,地方产业基金配套——谁都明白,引来一家大企业,就是引来一尊财神。
图/图虫创意非税收入这一块,主要是土地出让金。
地方经济发展起来,有更多的人进城生活,房产成了“刚需”,土地有了升值空间。于是,抬高商住用地价格,一可以弥补财政亏空,二可以弥补工业地产的零地价/低地价带来的损失。
逻辑是如此清晰,近乎是个“完美”的闭环:逻辑的起点是分税制,终点之一,是今天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可以说,高楼林立是一个制度塑造的结果。
分税制的初衷,是提升中央财政掌控力,同时它也是一个不错的制度选择:其一,它扩大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其二,它无意间,提前为2001年加入WTO,各地方政府主动承接外资进入中国布好了局。
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加入WTO的国家,唯独中国在很多年里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就在于,考核与GDP挂钩,使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吸引外资的能动性,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大。
按照20世纪90年代的增长曲线,中国要达到今天120多万亿的GDP,至少要等到2050年以后。分税制加上加入WTO,至少使中国提前很多年完成了初步的现代化。
但分税制也带来一些问题。最典型的是土地财政。高峰时期,有的地方财力,超过一半需要由土地财政提供。结果如今,房地产业一出问题,地方债务就成了今天中国经济最大的拖累。而高层住宅的问题,不过是所有问题中,一个不起眼的弊端而已。
02
土地稀缺是推高住宅高度的动因吗?
造成“高楼林立”的原因,当然不止分税制。守卫耕地红线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很多人的朴素认知里,把房子层层叠叠建立来,可以“省下”很多耕地种粮食,保证粮食安全。
守卫耕地红线的目的,是提高粮食自给率,保证粮食安全。这是国家大事,没有商榷余地。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无非是天灾,包括水灾旱灾、病虫害等,历史上多有发生,以及人祸,包括战争、贸易禁运等。历史上最大的贸易禁运案,发生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政府宣布对苏联实施惩罚——粮食禁运。
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多国也同意参与这次贸易禁运,不过诡异的是,他们承诺的是保证向苏联出口的粮食不超过“正常和传统”水平,禁运一开始就打了折扣。
这里还有个背景。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而美国是苏联最大的粮食贸易伙伴。禁运发生前,苏联向美国订购了2500万吨粮食,占到苏联进口粮食总量的70%。
禁运发生后,按照规定,除了1975年美苏粮食贸易长期协定规定的美国有义务出口的800万吨粮食外,中断的是1700万吨粮食的出口合同。
按理说,美国的粮食禁运,可以给苏联致命一击。但事与愿违。1979—1980年度,苏联进口粮食高达3120万吨,与进口计划只有10%的差距。也就是说,美国的粮食禁运是无效的。
图/视频截图北京大学卢锋教授认为,粮食贸易禁运不成功,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粮食出口国利益不一致。第二,难以控制粮食转运。第三,粮食禁运国也在犯规。第四,其它国家乘虚而入。
当代国际贸易史表明,除了高端芯片等敏感高科技产品,大概还没有用钱买不到的大宗商品。有钱的苏联根本不怕粮食禁运。所以,保证粮食安全的另一条措施,是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今天世界上有的国家发生粮食短缺的根本原因,只是因为没有外汇。从这点上讲,发展经济,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之一。
如果发生粮食短缺,不是因为房子占用土地太多,而是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发生了严重倒退。
自然资源部2024年3月份公布全国683个城市城区面积:全国设市城市城区总面积11.02万平方千米,实际建设区域7.80万平方千米。与之相对比的是,1981年,全国设市城市实际建设区域为7438平方千米。
40多年间,中国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倍,光是城市建设就使耕地损失了7万平方千米。如果加上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那么失去的耕地只会更多。
静态地看,失掉如此多的耕地,中国应该遭遇到更严重的粮食短缺。然而恰恰相反,1981年的中国,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如今已经普遍地营养过剩。
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是中国有钱到国际市场购买价廉物美的粮食,其次是中国的农业科技突飞猛进。
如此一看,要谈论目前“高层住宅会是中国社会最沉重的负担之一”的困局,需要从土地-粮食论说中跳脱出来。
03
高层住宅的改善余地有哪些?
不可能因为高层住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把它们推倒重建,而只能是在新的经济环境和新的认知之下,进行一些改善性处理。
首先是新建住宅。
2021年住建部的新标准是:要求建筑高度控制在最大为80米,审批80米以上住宅建筑、100米以上公共建筑建设项目时,要征求同级消防救援机构意见。这与过去年代的高层住宅相比,只是略有降低。
新建住宅中,值得期待的是浙江丽水的新政策:它将“适当放宽容积率限制,符合相关情形下允许建设单幢低层住宅,低层建筑非沿街部分可以采用高度不大于2米的实体围墙”。并允许单个业主拿地,也允许多人组团联合拿地共同建设。从户型设计到室内装修,从智能家居到园林景观,一切皆可“私人定制”。
这种新的土地出让方式,可以防止高层住宅的一切弊端。
如果丽水的房地产新政可以推广,实际上就解决了中小城市也是成片高层住宅的问题——能“救”一个是一个,不能因为大城市还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就放弃作为。
实际上,随着产业外迁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大城市也有很多工业园区有大量土地闲置,也没有重新开办企业的前景,这些土地可以改“性”,变为商住用地,修建低层住宅,以此修正此前住宅建造中的弊端。
图/图虫创意其次是已建成高层住宅的更新。
目前对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正在进行,譬如加装电梯、更换改造管网、防水处理、景观改造、增加消防设施等等,但要城市小区居民自筹资金,目前恐怕也很难推行,只能是政府出资,但政府财力有限,而目前改造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
中国城市建设是从2000年之后飞速发展的,问题大概会在2030年之后集中爆发,很多小区的维修基金还剩多少?政府那点改造资金怎么应付得过来?留给社会资本的利益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这“会成为中国社会最沉重的负担之一”。
再次是老旧住宅的拆除重建。
个别地方已经启动这项工作。相信今后数十年,中国城市中大量的住宅可能被拆除重建,如果地方经济仍然没有从“土地财政”的窠臼中解救出来,仍然是70年产权,城市建设很可能重新陷入更深的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