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不是为了帮患者省钱吗,为什么一方面将进口药赶出门外、将仿制药价格压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另一方面却对某些昂贵的所谓“中成药”大开方便之门?
撰文丨里约热泪奴
变化,终于还是来了。
国家医保局于1月21日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政协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而这背后,是有良知的医生站出来说话。新华社报道称:
近日,上海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
具体地说,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近日在谈到药品集采时表示:
在这么价格低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老百姓或者我们医院医生的感受,比如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
无独有偶,几乎与此同时,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卢长林说,有的集采降压药疗效欠佳,使用相同剂量的降压药,进口药可将血压控制稳定;而使用集采药,患者血压难以控制至正常水平或波动较大。
虽然,此前网上已出现不少来自患者的关于集采药的吐槽,但是,作为一线专业人士,医生的声音显然更容易被“听见”。也因此,他们的这几句真话一出,全网皆惊。称他们是国内医生群体中关于集采药的“吹哨人”,并不为过。
药品集采,由此成为一个急剧升温的公共话题。
01
去年9月,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篇文章也是我进行公号写作以来,第一次进入新榜的当日公号阅读量前十名。
文章在写到一个杭州朋友的孩子因为发烧在医院找不到进口注射用阿奇霉素时,提到了这样一个背景:
2023年11月,国家对包括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在内的42种药品组织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按照规则,报价较低的前9名中选,希舒美报价5.58/袋,比第9名0.98元/袋的报价高出约4.7倍,排在末位最终落选。
也就是说,疗效好的药品,因为“价格高”被挤了出去。
事实上,不仅进口药物,很多进口医疗器械,也陆续消失了。
知名医疗自媒体“健识局”此前就报道,国际知名骨科设备制造商捷迈邦美称:考虑多款产品在脊柱国采中失利,计划将旗下的脊柱业务完全撤出中国。
有时候,进口医疗器械的消失,比进口药的消失可能更令人担忧。吃药这事有时候还能扛一扛,或者设法到医院以外的渠道购买,但与检查、手术相关的医疗器械,不太可能让患者带进医院,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图/图虫创意
是的,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吊诡的场景。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全球化的商品服务,比如,可以购买进口的消费电子产品、化妆品、名牌包包,在大一点的超市里,也很容易买到进口的车厘子等食品……
但是,进了医院,那些关涉一个人身体健康的药物与医疗设备,却并不能保证是进口的或者是最优质的。
并不是非要“崇洋媚外”,而是,一方面,集采将疗效好的进口药与器械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如医生所言,集采下的某些国产药导致“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那么,你让患者怎么办?
02
集采的初衷,当然是通过集中采购,把医疗成本给降下来,让更多人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它已经完全“异化”了。简单来说,就是集采本来是为了给医疗病患谋求更好的福利,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束缚众多患者的枷锁。
米塞斯当年提出一个“经济核算”的概念,说没有市场价格就不知道生产是否合算,医药集采也是行政力量模仿市场带量采购,但可惜,它遵循的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逻辑,而是某种程度上的计划经济的翻版。
药品集采的一个大问题是什么?是价低者得。由于一般药品都是药+辅料(主要是淀粉)构成,那么,不看疗效的话,最后一定是“淀粉”胜出。
我们已经看到,几次集采,价格暴降80%—90%都是常事。500ml的林格氏液,不到2块钱,比一瓶饮用水还便宜。孕妇常服的叶酸,低至不到3分钱一片——这样的药,你真的放心吗?
如果这样的只看最低报价的集采能够成功,是不是意味着公共食堂也可以成功,每个人由食堂统一采购食品,价格是不是更便宜?以此类推,衣服统一采购发放,难道不好吗?房子统一采购进行灵魂砍价,不好吗?
实际上,从结果来看,正如有网友所说的:
目前的集采模式,是医保局、企业、医院和患者四个人打麻将,医保局大赢,企业、医院和患者三输——企业利润下降裁员降薪少交税、医院背负骂名、患者得不到合适的医疗服务。
集采粗暴地剥夺了医生与患者的相关权利。连胡锡进1月21日晚都忍不住推出了一篇题为《集采药品是好事,但决非要患者们齐上阵吃出便宜来》的文章。
他写道:“使用原研药还是仿制药,这是医学问题,也是市场选择……使用什么药的裁量权应当归门诊医生,选择权属于就医者,医保负责甄别报销程度,三方关系构成一个应有的生态。”
03
但我认为,掩藏在药品集采背后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近年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就医体验:医生开药方的时候,西药开一点,中成药开一点,比如某种颗粒、某种液。一结账,西药特便宜,但中成药则很贵。
这背后的逻辑我想破脑壳也想不通:集采不是为了帮患者省钱吗?为什么一方面将进口药赶出门外、将仿制药价格压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另一方面却对某些昂贵的所谓“中成药”大开方便之门?
更不可思议者,是备受争议的中药注射剂居然进入了集采名单。
医药经济报报道,2024年11月,湖北医保服务平台官网发布全国中成药联采办公室公开征求《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和《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文件(首批扩围接续)》(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这意味着湖北牵头的第三批中成药集采正式官宣。
根据征求意见稿,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中采购的采购周期将从正式执行中选结果之日起,一直延续至2027年12月31日。
报道中,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段:
相较于前两批集采,本轮集采品种出现了较多的中药注射剂。据查,本批中成药集采有6个产品组共有19种中药注射剂,包括喜炎平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宁、红花注射液、舒肝宁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前几年,“中药注射液(剂)”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了大量关注,不少网络名人都发声反对。用科普作家孙正凡博士的话来说,它试图模仿现代医学,但又根本不愿意遵守科学原则的验证,直接突破人体防御体系注入血液,把不明物质和有害物质直接送去人体核心组织里。
不仅如此,中医界也普遍不承认这是中药。著名中医学者、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苑嗣文先生这样写道:
中药注射剂,是中医的吗?历史上传统中医从来不用注射剂的。一些人在搞中医现代化时,弄出个中药注射剂,在祸害百姓。中药注射剂与中医是两码事。千万不要以此诬蔑中医。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药注射液这些年一次次面临“下架”。比如,2017年9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叫停了喜炎平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但你没看错,在去年11月开始的这一次中药集采中,喜炎平注射液又现身了。
那么,是它已脱胎换骨,不良反应超标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吗?
新华社报道,国家医保局等相关部门将听取临床一线关于集采中选药品使用实效的感受,并将共商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效的意见建议。这绝对是一件好事,但是,中药注射液进入集采名单这事,是否也有必要跟公众说清楚,以消除公众的疑惑与不安?
集采不是为了帮患者省钱吗,为什么一方面将进口药赶出门外、将仿制药价格压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另一方面却对某些昂贵的所谓“中成药”大开方便之门?
撰文丨里约热泪奴
变化,终于还是来了。
国家医保局于1月21日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政协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而这背后,是有良知的医生站出来说话。新华社报道称:
近日,上海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
具体地说,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近日在谈到药品集采时表示:
在这么价格低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老百姓或者我们医院医生的感受,比如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
无独有偶,几乎与此同时,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卢长林说,有的集采降压药疗效欠佳,使用相同剂量的降压药,进口药可将血压控制稳定;而使用集采药,患者血压难以控制至正常水平或波动较大。
虽然,此前网上已出现不少来自患者的关于集采药的吐槽,但是,作为一线专业人士,医生的声音显然更容易被“听见”。也因此,他们的这几句真话一出,全网皆惊。称他们是国内医生群体中关于集采药的“吹哨人”,并不为过。
药品集采,由此成为一个急剧升温的公共话题。
01
去年9月,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篇文章也是我进行公号写作以来,第一次进入新榜的当日公号阅读量前十名。
文章在写到一个杭州朋友的孩子因为发烧在医院找不到进口注射用阿奇霉素时,提到了这样一个背景:
2023年11月,国家对包括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在内的42种药品组织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按照规则,报价较低的前9名中选,希舒美报价5.58/袋,比第9名0.98元/袋的报价高出约4.7倍,排在末位最终落选。
也就是说,疗效好的药品,因为“价格高”被挤了出去。
事实上,不仅进口药物,很多进口医疗器械,也陆续消失了。
知名医疗自媒体“健识局”此前就报道,国际知名骨科设备制造商捷迈邦美称:考虑多款产品在脊柱国采中失利,计划将旗下的脊柱业务完全撤出中国。
有时候,进口医疗器械的消失,比进口药的消失可能更令人担忧。吃药这事有时候还能扛一扛,或者设法到医院以外的渠道购买,但与检查、手术相关的医疗器械,不太可能让患者带进医院,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图/图虫创意
是的,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吊诡的场景。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全球化的商品服务,比如,可以购买进口的消费电子产品、化妆品、名牌包包,在大一点的超市里,也很容易买到进口的车厘子等食品……
但是,进了医院,那些关涉一个人身体健康的药物与医疗设备,却并不能保证是进口的或者是最优质的。
并不是非要“崇洋媚外”,而是,一方面,集采将疗效好的进口药与器械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如医生所言,集采下的某些国产药导致“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那么,你让患者怎么办?
02
集采的初衷,当然是通过集中采购,把医疗成本给降下来,让更多人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它已经完全“异化”了。简单来说,就是集采本来是为了给医疗病患谋求更好的福利,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束缚众多患者的枷锁。
米塞斯当年提出一个“经济核算”的概念,说没有市场价格就不知道生产是否合算,医药集采也是行政力量模仿市场带量采购,但可惜,它遵循的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逻辑,而是某种程度上的计划经济的翻版。
药品集采的一个大问题是什么?是价低者得。由于一般药品都是药+辅料(主要是淀粉)构成,那么,不看疗效的话,最后一定是“淀粉”胜出。
我们已经看到,几次集采,价格暴降80%—90%都是常事。500ml的林格氏液,不到2块钱,比一瓶饮用水还便宜。孕妇常服的叶酸,低至不到3分钱一片——这样的药,你真的放心吗?
图/图虫创意
如果这样的只看最低报价的集采能够成功,是不是意味着公共食堂也可以成功,每个人由食堂统一采购食品,价格是不是更便宜?以此类推,衣服统一采购发放,难道不好吗?房子统一采购进行灵魂砍价,不好吗?
实际上,从结果来看,正如有网友所说的:
目前的集采模式,是医保局、企业、医院和患者四个人打麻将,医保局大赢,企业、医院和患者三输——企业利润下降裁员降薪少交税、医院背负骂名、患者得不到合适的医疗服务。
集采粗暴地剥夺了医生与患者的相关权利。连胡锡进1月21日晚都忍不住推出了一篇题为《集采药品是好事,但决非要患者们齐上阵吃出便宜来》的文章。
他写道:“使用原研药还是仿制药,这是医学问题,也是市场选择……使用什么药的裁量权应当归门诊医生,选择权属于就医者,医保负责甄别报销程度,三方关系构成一个应有的生态。”
03
但我认为,掩藏在药品集采背后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近年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就医体验:医生开药方的时候,西药开一点,中成药开一点,比如某种颗粒、某种液。一结账,西药特便宜,但中成药则很贵。
这背后的逻辑我想破脑壳也想不通:集采不是为了帮患者省钱吗?为什么一方面将进口药赶出门外、将仿制药价格压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另一方面却对某些昂贵的所谓“中成药”大开方便之门?
更不可思议者,是备受争议的中药注射剂居然进入了集采名单。
医药经济报报道,2024年11月,湖北医保服务平台官网发布全国中成药联采办公室公开征求《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和《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文件(首批扩围接续)》(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这意味着湖北牵头的第三批中成药集采正式官宣。
根据征求意见稿,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中采购的采购周期将从正式执行中选结果之日起,一直延续至2027年12月31日。
报道中,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段:
相较于前两批集采,本轮集采品种出现了较多的中药注射剂。据查,本批中成药集采有6个产品组共有19种中药注射剂,包括喜炎平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宁、红花注射液、舒肝宁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前几年,“中药注射液(剂)”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了大量关注,不少网络名人都发声反对。用科普作家孙正凡博士的话来说,它试图模仿现代医学,但又根本不愿意遵守科学原则的验证,直接突破人体防御体系注入血液,把不明物质和有害物质直接送去人体核心组织里。
图/图虫创意
不仅如此,中医界也普遍不承认这是中药。著名中医学者、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苑嗣文先生这样写道:
中药注射剂,是中医的吗?历史上传统中医从来不用注射剂的。一些人在搞中医现代化时,弄出个中药注射剂,在祸害百姓。中药注射剂与中医是两码事。千万不要以此诬蔑中医。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药注射液这些年一次次面临“下架”。比如,2017年9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叫停了喜炎平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但你没看错,在去年11月开始的这一次中药集采中,喜炎平注射液又现身了。
那么,是它已脱胎换骨,不良反应超标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吗?
新华社报道,国家医保局等相关部门将听取临床一线关于集采中选药品使用实效的感受,并将共商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效的意见建议。这绝对是一件好事,但是,中药注射液进入集采名单这事,是否也有必要跟公众说清楚,以消除公众的疑惑与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