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人担纲女主角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小美人鱼》,受到美国观众支持、中国民众冷落,上映后更遭中国官媒批评“过度政治正确”、叙事手法“懒惰”。事件背后,隐藏著哪些更深层的议题? 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鱼》上週四(5月26日)于北美、中国同步上映,却因票房表现悬殊,掀起一波跨国网络论战。 非裔女星贝利(Halle Bailey)出演动画中皮肤白皙的女主角爱丽儿,受到美国观众大力赞誉,称迪士尼为年轻的非裔女孩起到激励作用,但中国民众却不买单,痛批电影“过度政治正确”。 “我能要回我的爱丽儿吗?”一位中国网友在微博上写道,同时多位网友都表示,他们童年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之一已经崩毁。事实上,自去年迪士尼确定女主角人选以来,就有大量中国网民对此决定表示愤怒,并发誓在电影上映时进行抵制、拒看。 根据数据平台“艺恩”显示,真人版《小美人鱼》在北美上映3天即赚近9500万美元,而同期在中国仅进帐263万美元,票房表现天差地远,成为迪士尼今年在中国市场发行收入最低的一部电影。 有中国网友在电影上映后发推文道: “真不是我对黑人演员本身有啥不满,我不满意的是把白种人乃至黄种人的故事弄成黑人主角⋯⋯。黑人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化和传说⋯⋯,去拍一部真正站在黑人视角、真正尊重黑人文化的电影很难吗?” 北京喉舌也加入战局 票房出炉后,有西方网民在推特上指控中国观众抵制该片是出于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在网络上掀起激烈论战。这番指责更是激怒了北京,中国国营媒体《环球时报》连2日发表文章,反驳西方言论并强烈抨击迪士尼选择一位“黑美人鱼”的决定。 其中一篇文章写道:“迪士尼在经典电影中强行加入少数族群,并不是基于种族主义,而是显出其懒惰和不负责任的叙事策略。”文章指出,迪士尼正在将经典童话故事变成“政治正确”底下的“牺牲品”。 另一篇文章则强烈否认了对中国歧视黑人的相关指责。 “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对黑人小美人鱼没有任何偏见,”作者写道,“中国讨论的主要方向是围绕在(迪士尼)改编了传统童话。” 《环球时报》指出,西方不应该“绑架中国观众”,期望他们“以同样的方式接受这部电影......因为中国人没有这种政治正确性”,并表示就历史的角度而言,是西方人——而非中国人——入侵非洲、殖民并奴役当地人种,因此面对黑人,中国人并不具备美国人的“罪疚感”。 台湾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副教授戴瑜慧告诉DW,中国自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以来,即打著“国际主义”、“第三世界国家之老大”的旗帜,企图拉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起对抗“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这样的策略一直延续至今,而《环球时报》是北京对外传递信息、进行大内宣的“喉舌”,也是专门“煽动国族主义”的重要官媒之一。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之后,他于2013年推动“一带一路”倡议(BRI),向非洲国家提供巨额借贷以兴建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建设,并投资当地矿产。这让北京对当地的掌控力日渐加深,BRI计划也因此被国际社会批评为“新殖民主义”。 此外,北京对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打压和同化政策,也被外界视为“大汉沙文主义”,即使中国至今否认任何有关指控。 戴瑜慧分析,中国因此有必要就此事出面回应,同时极力抨击“政治正确”一词,因为这代表了对“种族主义、女性主义等一切压迫”的反省。她认为,中国反驳《小美人鱼》的种族争议,就如同先前的“冰激淋事件”一样,只是北京藉机出声指责西方、煽动国族主义的众多案例之一。 中国如何对待黑人? 历年来,中国对非洲族群的歧视不胜枚举,包括2016年播出能将黑人“洗白”的洗衣粉广告、2018年和2021年的春晚都出现表演者“涂黑脸”的冒犯行为,以及2022年广州爆发新冠疫情,中国当局宣布隔离非裔群体、多人因此被赶出住家和旅店,沦落街头。 2022年,一位居住在马拉维的中国人拍摄了多支种族歧视影片,遭到中国网友疯传。其中一个影片显示,一群非洲儿童被安排用中文高呼:“我是黑鬼,智商很低”,显然不明白话中的含义。 即便中国政府曾出面宣称,国内对种族歧视“零容忍”,但在现实生活中,居住在中国的黑人仍须面臨歧视眼光,以及缺乏工作机会的难题。“他们(雇主)直接了当地对你说:‘对不起,我们要白人’,”一位在中国生活了13年的非洲人去年接受德广联(ARD)采訪时表示。 部分学者认为,亚洲人对黑人的歧视并不完全是针对黑人本身,而是来自于对白人的崇尚。换句话说,亚洲族群对白人的喜爱或顺从,使该族群成为了全球“反黑人”意识形态的同谋。 随著西方社会对“政治正确”的意识提高,在此次《小美人鱼》的选角争议中,华人圈似乎相较西方观众更无法接受黑人女主角。对此,旅居英国的专栏作家贺婕在《换日线》上写道:“我想了一下亚洲社群是怎么捍卫白人性的,发现其实很多人不是刻意选择,而是‘没想那么多’。很多人没意识到习惯白人主导的社会、不自觉的崇尚白人审美等白人霸权,让白人光是存在就有诸多优势。” 戴瑜慧告诉DW,中国的确也存在“白人至上”的思维,“但他们对白人世界是既爱又恨”,即中国想取代白人、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想法,来自于“我想要成为你,但是我又不是你,所以你对我的所作所为,我都会极端敏感且在乎”的复杂心态。 捍卫中非关系 在《环球时报》批评《小美人鱼》的报道中,也强调了中国与黑人族群的正向关系,并称西方人士有关中国歧视黑人的指责是在“中国和非洲之间挑拨离间”。 “中国一直与非洲保持著兄弟般的关系,从来不需要好莱坞盛行的‘赎罪’心态。”报道指出,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和援助是“看得见的”,不像西方只是“空谈”。 过去20多年,中国一直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日经亚洲》今年3月报道,中国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BRI投资在去年降至新低。分析人士认为,部分原因来自于美国和欧盟对非洲的投资兴趣增加;一旦西方资金注入,非洲国家领导人可能开始考虑减少对北京的依赖。 不过,尼日利亚政治经济学家伊格威(Uche Igwe)告诉《日经亚洲》,中国的目标是在2022年至2024年间拿下3000亿美元价值的非洲商品,且“中国还没有放弃非洲”。 台湾学者戴瑜慧向DW分析,中国欲团结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创建出一个平等的社会”,而是企图超越西方国家,改变现今以“白人为首、黄种人居中、黑人为底”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即便中国取代白人、站上了金字塔顶端,黑人仍可能继续垫底。
由黑人担纲女主角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小美人鱼》,受到美国观众支持、中国民众冷落,上映后更遭中国官媒批评“过度政治正确”、叙事手法“懒惰”。事件背后,隐藏著哪些更深层的议题?
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鱼》上週四(5月26日)于北美、中国同步上映,却因票房表现悬殊,掀起一波跨国网络论战。
非裔女星贝利(Halle Bailey)出演动画中皮肤白皙的女主角爱丽儿,受到美国观众大力赞誉,称迪士尼为年轻的非裔女孩起到激励作用,但中国民众却不买单,痛批电影“过度政治正确”。
“我能要回我的爱丽儿吗?”一位中国网友在微博上写道,同时多位网友都表示,他们童年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之一已经崩毁。事实上,自去年迪士尼确定女主角人选以来,就有大量中国网民对此决定表示愤怒,并发誓在电影上映时进行抵制、拒看。
根据数据平台“艺恩”显示,真人版《小美人鱼》在北美上映3天即赚近9500万美元,而同期在中国仅进帐263万美元,票房表现天差地远,成为迪士尼今年在中国市场发行收入最低的一部电影。
有中国网友在电影上映后发推文道: “真不是我对黑人演员本身有啥不满,我不满意的是把白种人乃至黄种人的故事弄成黑人主角⋯⋯。黑人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化和传说⋯⋯,去拍一部真正站在黑人视角、真正尊重黑人文化的电影很难吗?”
北京喉舌也加入战局
票房出炉后,有西方网民在推特上指控中国观众抵制该片是出于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在网络上掀起激烈论战。这番指责更是激怒了北京,中国国营媒体《环球时报》连2日发表文章,反驳西方言论并强烈抨击迪士尼选择一位“黑美人鱼”的决定。
其中一篇文章写道:“迪士尼在经典电影中强行加入少数族群,并不是基于种族主义,而是显出其懒惰和不负责任的叙事策略。”文章指出,迪士尼正在将经典童话故事变成“政治正确”底下的“牺牲品”。
另一篇文章则强烈否认了对中国歧视黑人的相关指责。 “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对黑人小美人鱼没有任何偏见,”作者写道,“中国讨论的主要方向是围绕在(迪士尼)改编了传统童话。”
《环球时报》指出,西方不应该“绑架中国观众”,期望他们“以同样的方式接受这部电影......因为中国人没有这种政治正确性”,并表示就历史的角度而言,是西方人——而非中国人——入侵非洲、殖民并奴役当地人种,因此面对黑人,中国人并不具备美国人的“罪疚感”。
台湾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副教授戴瑜慧告诉DW,中国自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以来,即打著“国际主义”、“第三世界国家之老大”的旗帜,企图拉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起对抗“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这样的策略一直延续至今,而《环球时报》是北京对外传递信息、进行大内宣的“喉舌”,也是专门“煽动国族主义”的重要官媒之一。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之后,他于2013年推动“一带一路”倡议(BRI),向非洲国家提供巨额借贷以兴建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建设,并投资当地矿产。这让北京对当地的掌控力日渐加深,BRI计划也因此被国际社会批评为“新殖民主义”。
此外,北京对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打压和同化政策,也被外界视为“大汉沙文主义”,即使中国至今否认任何有关指控。
戴瑜慧分析,中国因此有必要就此事出面回应,同时极力抨击“政治正确”一词,因为这代表了对“种族主义、女性主义等一切压迫”的反省。她认为,中国反驳《小美人鱼》的种族争议,就如同先前的“冰激淋事件”一样,只是北京藉机出声指责西方、煽动国族主义的众多案例之一。
中国如何对待黑人?
历年来,中国对非洲族群的歧视不胜枚举,包括2016年播出能将黑人“洗白”的洗衣粉广告、2018年和2021年的春晚都出现表演者“涂黑脸”的冒犯行为,以及2022年广州爆发新冠疫情,中国当局宣布隔离非裔群体、多人因此被赶出住家和旅店,沦落街头。
2022年,一位居住在马拉维的中国人拍摄了多支种族歧视影片,遭到中国网友疯传。其中一个影片显示,一群非洲儿童被安排用中文高呼:“我是黑鬼,智商很低”,显然不明白话中的含义。
即便中国政府曾出面宣称,国内对种族歧视“零容忍”,但在现实生活中,居住在中国的黑人仍须面臨歧视眼光,以及缺乏工作机会的难题。“他们(雇主)直接了当地对你说:‘对不起,我们要白人’,”一位在中国生活了13年的非洲人去年接受德广联(ARD)采訪时表示。
部分学者认为,亚洲人对黑人的歧视并不完全是针对黑人本身,而是来自于对白人的崇尚。换句话说,亚洲族群对白人的喜爱或顺从,使该族群成为了全球“反黑人”意识形态的同谋。
随著西方社会对“政治正确”的意识提高,在此次《小美人鱼》的选角争议中,华人圈似乎相较西方观众更无法接受黑人女主角。对此,旅居英国的专栏作家贺婕在《换日线》上写道:“我想了一下亚洲社群是怎么捍卫白人性的,发现其实很多人不是刻意选择,而是‘没想那么多’。很多人没意识到习惯白人主导的社会、不自觉的崇尚白人审美等白人霸权,让白人光是存在就有诸多优势。”
戴瑜慧告诉DW,中国的确也存在“白人至上”的思维,“但他们对白人世界是既爱又恨”,即中国想取代白人、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想法,来自于“我想要成为你,但是我又不是你,所以你对我的所作所为,我都会极端敏感且在乎”的复杂心态。
捍卫中非关系
在《环球时报》批评《小美人鱼》的报道中,也强调了中国与黑人族群的正向关系,并称西方人士有关中国歧视黑人的指责是在“中国和非洲之间挑拨离间”。
“中国一直与非洲保持著兄弟般的关系,从来不需要好莱坞盛行的‘赎罪’心态。”报道指出,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和援助是“看得见的”,不像西方只是“空谈”。
过去20多年,中国一直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日经亚洲》今年3月报道,中国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BRI投资在去年降至新低。分析人士认为,部分原因来自于美国和欧盟对非洲的投资兴趣增加;一旦西方资金注入,非洲国家领导人可能开始考虑减少对北京的依赖。
不过,尼日利亚政治经济学家伊格威(Uche Igwe)告诉《日经亚洲》,中国的目标是在2022年至2024年间拿下3000亿美元价值的非洲商品,且“中国还没有放弃非洲”。
台湾学者戴瑜慧向DW分析,中国欲团结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创建出一个平等的社会”,而是企图超越西方国家,改变现今以“白人为首、黄种人居中、黑人为底”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即便中国取代白人、站上了金字塔顶端,黑人仍可能继续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