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密集扩招,一场大变局开始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4月5日 9点46分 PT
  返回列表
58513 阅读
14 评论
城市进化论

聚焦“新工科”

过去五年,我国高考录取人数从2020年967.45万人增至2024年1068.9万人,本科录取率却从41.4%降至33.5%。本科教育,尤其是优质本科资源供给相对不足。

如今,“双一流”高校正迎来新一轮扩招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此前也透露,将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在去年扩招1.6万人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不完全统计,3月以来,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多所“双一流”大学宣布今年本科扩招计划。

其中一个明显趋势是,优质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新工科成为多所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力方向。

比如近日北大宣布“撤销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新增工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复旦明确文科招生比例从原来的30%~40%降至20% ,形成文理医工各占 20%的“四轮驱动”新格局。

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工科,不仅关乎国家战略,也与很多城市的新兴产业高度契合。那么,新工科“新”在何处?又将对城市和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部分高校扩招计划及主要方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01

新工科教育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是推动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转变、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核心要素。为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振实体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发布了工程教育改革前瞻性战略报告,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

这是2017年,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

复旦共识第一条即指出,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

2018年,教育部新工科专业改革划出包括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

图片来源:微言教育

较之于传统工科,新工科更依赖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同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趋势。为此,面向前沿领域的院系重组、专业调整,成为一些高校新工科改革的重要内容。

如南京大学将苏州校区作为发展新工科的主阵地,已建成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南赫学院、能源与资源学院、前沿科学学院等7个学院。

复旦则将原来的工科学院全部拆分,围绕集成电路、计算与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电子信息与未来空间等领域,一次性建设6个创新学院。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此前谈到,新工科强调从基础研究“0”到后面的成果转化,原来复旦做“从0到1”,现在我们的新工科做“从0到10”,6个创新学院就是干这个事。

盯上新工科的不止是高校。新工科专业对应的是新兴产业,这让很多城市十分重视,希冀通过新工科储备产业人才,营造创新生态。

重庆在全国率先从政府层面出台《重庆市深化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设加强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紧密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近3年新增智能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84个新工科专业点。

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设立全新机制的深圳创新创业学院。2021年,深圳科创学院正式成立,由“大疆教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出任院长,开展“新工科”教育探索,致力实现经济、教育、科研三级协同推进。

02

“中国斯坦福”

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火爆出圈,背后的城市竞速一度成为热议话题。深圳、广州、南京等多座城市都在叩问:“为什么DeepSeek诞生于杭州?”

大家讨论较多的是杭州的创新生态、政策布局、营商环境等因素,此外,浙江大学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800977

“杭州六小龙”有三家出自浙大系。杭州其他科技企业创始人很多也毕业于浙大,包括盘石股份的田宁、灵伴科技的祝铭明、连连科技的章征宇、趣链科技的李伟、摸象科技的高鹏、整数智能的林群书等。

“浙大系”的不断涌现,让外界见识到浙大工科教育的强大实力。而浙大是国内最早开启新工科改革的大学,于2017年就开始统筹指导各院系的“新工科建设”发展。

眼下新工科热门领域的人工智能,浙大更是早在1978年创建计算机系时,就将“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新型计算机”列为建设方案第一条,同年招收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年,浙大成为首批35所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并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设立人工智能交叉学科。

跨学科、交叉学科正是新工科的重要特征。1984年,浙大创立混合班,强调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致力于把“会读书的学生”培养成“会创造的人”。2000年,混合班改名为以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命名的学院。学生自由穿梭于各个学院,跨系选课是常态。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刚认为,所谓的“新工科”,很多都和计算机学科有关。“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更多的是跟法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经济学院等合作,而不是一定要开一个专业。大数据、物联网,我们专业上都没有设置,但这些课都有。比如数据库课程,不是因为这个领域热了才开,我们在20年前就开了,除了一般学校教的怎么用数据库,我们还要教怎么做一个数据库。这样的技能,恰恰是现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必备的技能。”

在陈刚看来,“新工科”这个名词更重要是内涵。“我们最想学的是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和硅谷,与浙大和杭州的关系,比较像。”

浙大与杭州双向奔赴,清华也与北京相互成就。

“AI第一股”商汤科技,北京大模型六小虎(智谱、MiniMax、百川智能、月之暗面、阶跃星辰、零一万物),自动驾驶领域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Momenta、地平线,创始人全部来自清华。

可以说,清华对北京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生态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背后,是清华工科教育的多年探索。

2005年,清华对标MIT成立“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致力于培养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2019年,清华又成立“智班(人工智能班)”,以基础、重交叉”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交叉学科上做出创新成果,深化对人工智能前沿的理解并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发展。

03

城市“试验场”

北京与杭州之外,还有很多城市在尝试新工科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李泽湘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拿到双学士后,一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硕士、博士学业,在 MIT工作并取得教职。1992 年,李泽湘回国加入当时刚成立的港科大,任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

通过几年教学,李泽湘发现大学学习方法论的一个弊端——重理论、轻实践,而缺乏实践经验,势必会令产业创新止步不前。李泽湘开始寻找一种更契合产业需求的工科教育方式。

李泽湘眼中的新工科教育除了学习工科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发现和定义问题,整合各种技术和资源去解决问题。基于项目的系统设计、制造、调试和迭代,跨学科与跨年级团队合作,以及供应链和项目管理。

2014 年,适逢东莞推动产业升级、机器换人,李泽湘与港科大工学院原院长高秉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一同向东莞提议打造 XbotPark机器人基地,作为新工科教育的载体,以此前学院派创业探索为基础,汇聚核心创业资源,体系化培育学院派创业者,系统化孵化科技企业。

XbotPark机器人基地 图片来源:创新松山湖

李泽湘认为,东莞所在大湾区的优势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三来一补”开始,先后经历电子制造及随后的 3C 产品代工,逐步发展成体系完整的制造基地。这里的产品迭代速度是硅谷的5~10 倍,而成本则是其1/5甚至1/10。

尽管没有斯坦福、清华、浙大这样的名校,但发达的产业生态为新工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此后XbotPark机器人基地相继在宁波、常州、重庆、深圳复制,都是制造业发达但教育资源不一定丰富的城市。

这些工业重镇中,深圳产业基础最好,经济最发达,对新工科需求也最迫切。除了李泽湘担任院长的深圳科创学院,深圳还相继设立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多所理工科大学。

不同于深圳科创学院针对创业,南科大的新工科教育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能力,一端和设计、创新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和管理、商业、产业相连。

值得一提的是,厚实的产业基础与繁荣的创新生态,让深圳成为新工科教育的“试验场”,不仅有深圳科创学院这样的平台,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新型大学,将新工科作为未来增长点的中山大学,也将新增新工科布局在了深圳校区。

R
ROUTARD
1 楼
我以为中国没人生孩子,都没人考大学了。 原来还是年年考生创新高。这些人还有40年到退休。中国继续高速发展40年没有问题。这都是生力军啊。
宝刀屠龙
2 楼
ROUTARD 发表评论于 2025-04-05 03:55:27 我以为中国没人生孩子,都没人考大学了。 原来还是年年考生创新高。这些人还有40年到退休。中国继续高速发展40年没有问题。这都是生力军啊。 ============================ 200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7%,刚进入老龄化社会 到2021年,已经是深度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 中国用了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法国126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 同样,2021年中国迎来人口负增长节点 按照趋势,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恐怖的35% 现在是2025,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加速过程 别说40年高速发展,4年都难维持了,这几年实际GDP增速也就2%左右 今后几年官方会继续维持5%数据,但实际增长率基本就是0-2%之间
梦想天空
3 楼
中华文明几千年能够绵延流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千年来一直重视教育。这在全世界所有的文明里不说是独树一帜吧,但至少是极其少有的。别的文明祭拜的是这个神那个仙的,而我们中国人祭拜一个老师,孔子。 现在每年能有一千万大学毕业生绝对是孔子教育理念的延续和发扬光大。如果能够再坚持三十年,中国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就会超过50%。那时候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想不处于世界前列都难。
理想人生
4 楼
最好跟美国脱钩,自己发展自己的科技体系,自循环,多好。
常态
5 楼
还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 为啥不学民主,自由,市场经济,不学普选。 还是特色比较适合共国。
常态
6 楼
呵呵,30年后,99.9某思想灌脑吧。 梦想天空 发表评论于 2025-04-05 04:43:25 中华文明几千年能够绵延流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千年来一直重视教育。这在全世界所有的文明里不说是独树一帜吧,但至少是极其少有的。别的文明祭拜的是这个神那个仙的,而我们中国人祭拜一个老师,孔子。 现在每年能有一千万大学毕业生绝对是孔子教育理念的延续和发扬光大。如果能够再坚持三十年,中国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就会超过50%。那时候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想不处于世界前列都难。
z
zeroLux
7 楼
ROUTARD 发表评论于 2025-04-05 03:55:27我以为中国没人生孩子,都没人考大学了。 原来还是年年考生创新高。这些人还有40年到退休。中国继续高速发展40年没有问题。这都是生力军啊。 当年的出生人数只能对应18年后的参加高考人数。 我不太清楚你是天生还是当了五毛之后变成retarded
宝刀屠龙
8 楼
梦想天空 发表评论于 2025-04-05 04:43:25 中华文明几千年能够绵延流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千年来一直重视教育。这在全世界所有的文明里不说是独树一帜吧,但至少是极其少有的。别的文明祭拜的是这个神那个仙的,而我们中国人祭拜一个老师,孔子。 ================================================== 搞这么大一个光亮头衔,教育?不就是驯服奴隶的世代洗脑工程么 儒家搞得那一套三纲五常,所谓的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夫为子纲,哪个是提高个人才能的?
时空穿越
9 楼
中国近两年的出生人口是900万。以后可能只少不多了。 如果到时三分之二的孩子进大学,那就是六百万。 现在一千万出头的招生规模有一半要落空。 名校再扩招,那些不在省会城市的三流大学,就要关门了。这场景,十年以后就会开始。
土拨鼠拨土
10 楼
宝刀屠龙 发表评论于 2025-04-05 06:24:36梦想天空 发表评论于 2025-04-05 04:43:25 中华文明几千年能够绵延流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千年来一直重视教育。这在全世界所有的文明里不说是独树一帜吧,但至少是极其少有的。别的文明祭拜的是这个神那个仙的,而我们中国人祭拜一个老师,孔子。 ================================================== 搞这么大一个光亮头衔,教育?不就是驯服奴隶的世代洗脑工程么 儒家搞得那一套三纲五常,所谓的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夫为子纲,哪个是提高个人才能的? ------------------------- 难道孔子的贡献就是三纲五常?人家谈的是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重视教育,无论贵贱都应接受教育的观念,至于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则会受历史环境的影响。
X
XM25
11 楼
中华民族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科举制度。老百姓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底层往上爬的一条唯一看得见的梯子。至于读的什么书,是统治者控制的。统治者之所以选择四书五经,是向读书人灌输等级观念,安心做奴才,维护封建王朝。所以虽然读了几千年的书,科学技术却发展不起来。
c
common_sense
12 楼
中国总是搞职业培训教育,只有综合教育才能有真正的创新,但对制度不利。
a
abya121
13 楼
中国的教育还是很成功的,学生学习很用功,普遍基础扎实,一大批工程师为中国崛起奠定基础。 反观美国的教育,避重就轻,只有少数天赋极高的孩子成为顶尖人才,大部分学生普遍基础差,和中国乃至其他国家比差距很大。所以在高科技领域只能依赖高科技移民。可那么少的移民怎能和中国培养的数千倍的廉价人才相比?
S
SeSeYiYi
14 楼
西方就是精英教育,有钱的基本都送孩子去私立,从小就是圈子文化。中国目前看还是普惠教育,穷人和富人家的孩子都上公立,受教育机会相对公平。但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理念受苏联的影响还是太深了,虽然现在好很多,但和西方比还是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