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潮和离港潮:香港疫情和防控措施引发恐慌
艾莎
2022年3月10日
香港封城的可能性,引发了食品杂货和其他日用品的抢购。
香港封城的可能性,引发了食品杂货和其他日用品的抢购。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香港——香港政府努力遏制本地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轮新冠病毒疫情之际,民众当中已经开始出现恐慌。他们将超市货架上的蔬菜和肉类抢购一空,把药店里的止痛药和退烧药扫荡干净。那些负担得起的人已乘机离开。
香港现在每天通报上万例新确诊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而且死亡人数激增。笼罩着香港的焦虑不只与疫情暴发有关,也与政府接下来怎么做有关。来自官员们含混不清的信息让民众困惑:会封城吗?我们会被送进隔离设施吗?如果孩子的病毒检测呈阳性,他们会被带走吗?
在北京的“清零”压力下,香港官员宣布对全城740万居民进行强制检测。这需要限制人们的行动,但政府一直没有明确表示是否会采取封城措施,以及如果封城,将从何时开始。但仅是封城的可能性,就已引发了对食品杂货及其他日用品的抢购。
本月,香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把一具尸体抬上车,旁边就是在一家医院外的临时治疗区接受治疗的人们。
本月,香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把一具尸体抬上车,旁边就是在一家医院外的临时治疗区接受治疗的人们。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我大半辈子都住在这里,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从未发生过与我现在看到的公众恐慌类似的情况,”现年72岁的地产开发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顾问盛智文(Allan Zeman)说。
目前,香港每10万居民中有三人死于新冠病毒,死亡率属世界最高之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香港老年人没有接种疫苗。(不过,自疫情开始以来,美国的新冠病毒死亡率远高于其他富裕国家以及香港。)
香港是世界上最后几个仍在试图“清零”而不是与病毒共存的地方之一。虽然缺少相关设施和工作人员,但香港已加倍努力,实行收治所有确诊病例的政策,无论他们有无症状、症状严重程度如何,并下令隔离所有被认为与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不断增加的感染人数以及政府的措施,已使医院、停尸房、救护车服务和隔离设施不堪重负,并迫使人手不足的邮局、银行甚至监狱缩减服务。
购买快速检测盒的香港民众。
购买快速检测盒的香港民众。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政府对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儿童采取的做法尤其令居民们震惊。两周前,医护人员将一名11个月大的受感染女婴从父母身边带走,将其隔离在一家医院后,引发了香港人的强烈抗议。通常父母中有一人可以陪孩子住院,但医院现在太拥挤,数百名儿童挤在新冠病毒隔离病房里。官员随后说,将为住院的孩子安排视频聊天,让他们与家人保持联系。
35岁的牧师凯拉·唐说,上个月,她把两岁的儿子送进医院,因为儿子病毒检测呈阳性,还伴有高烧和抽搐。儿子在隔离病房里单独住了两天。
一名医生最初警告她,由于诊疗方案要求患者在出院前病毒检测呈阴性,她的儿子可能会被隔离数周,这让唐女士担心儿子的心理健康。
疫情暴发已使医院不堪重负,迫使它们将病人安置在户外。
疫情暴发已使医院不堪重负,迫使它们将病人安置在户外。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为什么让孩子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在里面待那么久,仅仅因为隔离措施吗?我无法接受这点,”她说。
不过,到第三天时,医院让唐女士把儿子带回家康复,因为他的病情已缓解,而且医院需要他的病床。政府后来表示,将暂时放宽政策,只有严重症状的儿童才需要住院。
新闻简报:欢迎订阅新闻简报,包括每周四的“海外华人札记”专栏,获取全球重大资讯,了解美国华人社区热点话题。
外国政府也已对香港控制疫情的措施表示担忧。美国领事馆上周警告美国人不要前往香港,指出存在家庭分离的风险。法国总领事承认,最新的措施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附带着两年来已经在不断增长的代价,尤其是对有孩子的家庭来说”。
领事官员们已在努力帮助外籍人士找到离港途径。香港已禁止了来自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九个国家的航班。瑞士领事馆为其公民安排了一班包机。爱尔兰领事馆说,从未有过“那些希望离开的人对领事服务如此之高的需求”。
一个收治感染者的临时隔离设施,摄于今年2月。
一个收治感染者的临时隔离设施,摄于今年2月。 BILLY H.C. KWO [2评]
SBS网站报道称,在中国放宽了严格的防疫规定后,民众现在很难买到一些特定药物来治疗新冠症状。
家中的退烧、止咳、抗病毒和抗生素药物的储备也较少,导致许多人从包括澳洲在内的其他国家寻求药物。
墨尔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店员工告诉SBS新闻:“我们的Panadol在过去几天里一直缺货。”“我们药店已经有了规定,每位顾客只能买一盒,因为这种药店专卖药品,但最近,我们每次都接近两三天没货。”
这位员工表示,她相信很多买家是中国留学生,他们买药是为了寄回国内。
(图片来源:SBS)
与此同时,药房连锁店Chemist Warehouse在一些地区张贴出了通知,提醒顾客一次不能购买超过100粒Panadol。
报道称,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上,一些用户发布了药店“地图”,指导人们在哪里可以买到大量扑热息痛(paracetamol)。
这些帖子在网上招致了批评,网友们把这种抢购行为贴上了“不光彩”的标签,称抢药的代购“想发财想疯了”。不少华人也对这样的代购很愤怒。
代购Amanda告诉SBS新闻,她目前正在为中国大陆的顾客购买Panadol,但由于直邮延误了两周多,需求正在下降,因为人们“……不愿等那么久。”
她说,这种采购是双向的。“以前澳洲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也给这边的人代购莲花清温等中国药品。”
(图片来源:SBS)
但除了代购,也有很多在澳华人应国内家人的要求帮忙购买扑热息痛等药品。新州华人Brynn表示,她接到了国内父母的电话,让她寄一些感冒药回中国。
她说:“家里也有一些药,比如连花清瘟、扑热息痛等,但我妈妈觉得国外的更好。” Brynn表示,当她去当地购物中心Macquarie Centre时,注意到Panadol出现了短缺。
她认为这种药的突然短缺是由于代购的大量购买,他们以高价卖给中国国内的恐慌群众。
她说:“我认为这有点不道德。”
SBS新闻已就此事向澳洲邮政和澳洲药品管理局寻求置评,但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任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