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往楼上走:
中国留美学生为民主发声 国内家人遭骚扰(图)
就读于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中国留学生张津睿。
本台近日接获独家消息显示,一群在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因参与校园内民主声援活动,他们在中国的亲友却受到国保与公安的骚扰。
沐浴在秋天的暖阳下,思想自由、学术无拘的美国大学校园本应是提供学子积极向学、勇于发表看法的安全空间。不过,就读于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法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张津睿,却忧心忡忡地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国内的家人遭当局骚扰的情况。
张津睿说,他在去年曾在校园中参与了一些不被中国当局认可的活动,包括声援中国人权议题、反对新冠清零封控以及反对北京举办冬奥等等。但在活动结束后,他虽然当时并没有受到中国当局的警告,不料在今年6月底,他在中国的家人竟被公安及国保找上了门。
被认定为异见组织“骨干成员” 父亲遭国保带走
“在6月29号的时候,晚上我突然收到一个微信消息,我姐姐的。(她)说,‘你快联系我,出事了’。派出所的人跟我姐姐打电话,他(派出所)就问说你们家的孩子是在华盛顿吗?是不是参加了或是主办了一个‘炬火-波托马克’呀?他们现在说他是一个骨干成员。”
张津睿向本台记者出示了相关的派出所通话纪录,并透露,几日之后,他的爸爸便被国保带走:“发生的事情就是国安的人去敲我家门,把我父亲带走了,讯问了很长一段时间。(国保)说,‘你这孩子到底是不是参与民主活动?这孩子平常在中国是不是爱党爱国?如果不是,你一定要教他多爱党爱国,这样(参与民主活动)是不行的,也是没有用的。”
“炬火-波托马克”是一个独立学生组织,它在今年4月由一群在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创立,组织在创立时有十多位成员。“炬火-波托马克”希望为中国留学生创建一个可以安全发表政治观点的平台,而不被北京当局或是亲北京留学生骚扰。不过张津睿指出,自这一独立学生会创立后,该组织并未发起任何活动。
没参加异议活动 多名留学生家人也被骚扰
张津睿展示的对话纪录还显示,多位在华盛顿特区参与民主活动的中国留学生近期也都有国内家人被警方骚扰的情况。这些学生有些是来自乔治城大学,有些则是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而他们的家人在被中国警方讯问时,国保人员均指控他们与“炬火-波托马克”有联系。
张津睿表示,尽管中国当局指称他是独立学生会的“骨干成员”,他本人却与“炬火-波托马克”的联系并不深,而有些学生甚至连该组织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也不清楚中国国保是如何得到他们的身份信息。
为此,本台记者致电张津睿家人所在的辽宁省沈阳市五三派出所进行事实查核,但是电话无人接听。基于安全考量,上述多位中国留学生也不愿接受采访。
关注美国校园学术自由问题的非营利组织“教育中的个人权利”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Individual Rights in Education, FIRE)高级研究员麦克罗琳(Sarah McLaughlin)就此接受本台采访表示,因发表不同意见而被中国当局骚扰的留学生并不在少数,但是相关案件很难被统计,因为中国国保人员的恐吓使得更多学生不敢公开自己的遭遇。
园学术自由问题的非营利组织“教育中的个人权利”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Individual Rights in Education, FIRE)高级研究员麦克罗琳(Sarah McLaughlin)。(“教育中的个人权利”基金会官网截图)
麦克罗琳说:“他们知道,如果把被(中国)国保威胁的状况公开的话,他们会惹上更多麻烦。因此我们很难统计这样的情况发生得有多频繁,不过我们相信这种事不断在发生。这件事(留学生遭中国国保威胁)所带来的更大的问题是,更多留学生会开始自我审查言论。因此这个议题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学生因为言论被威胁了多少次,更严重的是,更多的留学生们开始选择不发声,因为他们不想要一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一位不具名的乔治城大学教职人员也向本台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审查言论自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来,中国的留学生在课堂上明显不敢表达意见而只愿与老师私下交流,原因就是害怕被中国同学举报。
针对留学生家人遭受中国警方骚扰的事件,本台记者向乔治城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寻求置评,但截至发稿时为止尚未收到回复。
“自由派”与亲北京派留学生在美国校园的冲突
另一方面,“炬火-波托马克”的创立也显现出“自由派”与亲北京派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校园的冲突。张津睿指出,成立独立学生会的目的是因为此前中国学生在校园参与声援中国民主活动时,经常受到校内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hinese Stu [1评]
最近美国的中国使领馆正在推广一项服务,就是提醒在美国的中国公民下载“中国领事APP”,其中有一项“海外公民登记”服务,希望大家能自愿配合完成。
根据官方的介绍,这项“海外公民登记”服务,需要“根据自己在美居住地址选择驻美国使馆或对应总领馆,填写相关信息完成登记。请确保所填个人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所填信息将受到严格保护。中国驻美国使领馆将根据信息登记情况,有针对性地推送安全信息,为在美中国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领事保护与协助。”
另外还特别强调了,这项服务只是为了在发生一些意外事件的时候,给大家提供对应的领事保护和服务,比如撤侨等等,对于个人信息将完全保护,不用担心泄露和他用。
这里需要科普一个知识点,那就是什么叫做“海外公民”?
全球有6000万华人,美国有500万华人,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称作中国的“海外公民”。
只有那些依然保留着中国国籍的海外华人,才有资格称自己是“海外公民”。
其实华人这个概念,也是到了近代才有的。民国初期响应“五族共和”的理念,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不管你是满族还是汉族还是蒙、回、藏,都属于一个大的中华民族。而由此衍生出了“海外华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称作“华族”。
在当时所有的海外华人都是可以拥有双重国籍的。
华人们心里的祖国一直都是中国,拿其他国家的国籍不过是为了在当地生存更便利。所以不管是对辛亥革命的支持,还是后来对抗日战争的支持,海外华人都秉承着自己也是中国人的一份子,要为中国出力的爱国情怀。
一直到1955年,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中方和印尼签订了协议,规定不再允许华人拥有双重国籍,在协议签订的20年时间里,华人可以做出选择只能保留一个国籍。
当时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局着想。
因为正值革命之火在东南亚各地蔓延,让当地政府对于华人有所忌惮,而这些华人还保留着中国国籍,就是最难让人信任的一点。为了表示中国不会鼓动这些华人来干涉他国内政,也为了这些华人能够在当地不被猜忌和排挤,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不再拥有中国国籍的海外华人,逐渐从“落叶归根”转向了“落地生根”。
新加坡就是最好的例子。新加坡建国之后,有美国记者采访李光耀,在问到中国话题时称李光耀为中国人,立即被李光耀纠正。
自此海外华人有了三种叫法:华人、华侨、华裔。
华人是统称,也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不管什么国籍,只要是华人的血统都可以这么叫。
华侨指的是侨居在海外的中国人,他们的国籍还是中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海外中国公民”。
华裔指的是已经加入他国国籍的华人后裔,他们的先祖来自中国,是华人的血统,但他们的国籍已经改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华人群体都是我们的“统战对象”。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宣传口发生了很大转变,开始用“血浓于水”这样的感情牌。
因为我们需要外资来帮助中国发展经济,而华人群体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对象。我还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华人专家们也是最好的人才引进对象。
我们开始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比如华人们来中国投资可以有税收优惠,还可以让他们的孩子来中国读书,有专门的“华侨生联考”,让每一个华侨子女都能够在中国上大学。有点“超国民待遇”的感觉了。
确实华人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了不少力量。
时过境迁,中国人出国移民的数量与日俱增,光是美国的华人群体,在近30年来就新增了几百万之多。
1980年美国华人数量还只有81.2万,如今已经增加到了500万。
全球华人数量的不断增长,也对我们的海外公民管理政策发出了巨大的挑战。
他们之中有早已融入当地的华裔,对于这一类只需要友好团结即可。还有侨居海外的华侨,他们还是中国公民,他们在海外的权益,在海外的言行,就还与中国有着关系。这里面谁是“海外孤忠”,谁是“爱国华侨”,谁更有“统战价值”,也能更好掌控。
比如之前在一些国家发生社会动乱、灾害的时候,撤侨就是在保护中国海外公民的权益。
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通过个人信息登记来掌握华人们的动态,就可以更好地为这些海外公民提供领事服务。
看现在各个机构大力推广的势头,这项“海外公民登记”的服务将成为新时代下,海外华人们的“自我修养”了。
假以时日,也许海外华人的手机里都将装上“中国领事APP”,就像现在很多中国人的手机里装上了“反诈APP”一样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