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进美国名校的「尴尬」:爸妈 我没有朋友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9月11日 22点19分 PT
  返回列表
81083 阅读
45 评论
北美学霸君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更好的教育,许多华人选择移民美国,让孩子能够被不同的文化熏陶,有更多的改变。但问题是,华裔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固有思想,这是我们的血液中,难以被冲破的桎梏。那么,华裔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在改变的进程中,这些华裔孩子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成长历程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从Michael的故事讲起。Michael是我姐姐的孩子,有一些非常天才和特质的一面,从小就表现出来了。很多人说他是华裔学霸,其实是小看他了,即使在学霸中,他也是超级的。他被三所最优秀的大学,哈佛、MIT、和斯坦福都录取了,他最后选择了MIT。现在他从MIT辍学了,自己创办了公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硅谷创业,在MIT他只念了一年的书。

他在数学、科学、计算机三个方面都是全美拔尖的,应该说是比较典型的华裔男孩的形象,数学优秀,科学厉害,钢琴弹得一流。

但其实他后来的蜕变才是我比较震撼的,也是我最想分享给大家的。

当时他在我家住了几个周末,我们之间有过几次对话聊天。有时候我们一起开亚裔父母的玩笑,讲他们的特点,也算是自嘲吧。

我和他的对话里提到了一个问题,Michael在高中最后一年到处跑,但是小时候他看起来比较内向,也不太愿意和同龄人打交道,从印象中典型的亚裔孩子的形象,到现在变成到处和人打交道,是什么使得他变成了现在这样?

他当时开了一句玩笑说,这个是他从亚裔教育脱离的一个过程。

他说大多数亚裔家庭有一个问题是不培养社交能力。

一般说来,大家会认为,社交能力大家一提起就是交朋友。其实,社交能力包括很多方面。

一个是专业方面,社交圈的建立和人交流谈判什么的。

还有一个就是个人成长方面的,包括交朋友和个人魅力如何,能够吸引别人和倾听别人的能力,以及处理朋友间,男女朋友之间的关系,还有家庭之间的关系之类的,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这些方面的能力亚裔父母根本不管,并且亚裔在对付冲突和压力方面本身比较谨慎,所以父母一代比较容易忽视social方面的能力。他认为要设法脱离只有一种单一文化的环境,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开阔。

我问他这个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哪个时间段,他开始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的回答我还记得挺清楚,因为我非常有所触动吧。

他回忆说是大概5年前吧,他成为美国奥林匹克竞赛12名优胜者之一的时候,他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这个头衔代表什么呢?是表示他在美国是top12的数学家,还是仅仅只是个头衔?

最后得出的答案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头衔。

他觉得,这些奥数题对真正世界上的问题根本没用,孩子们学这些对社会的意义也不太清楚。他觉得自己学了很多的计算机,数学和科学方面的知识,怎么用呢?

如果想要用这些去影响别人,得先成为一个领导者。如果想成为领导者需要有很多资源,他说这些他都没有。

从和Michael的对话中能看出来孩子对父母的教养是有很多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不仅华裔如此,印度裔家庭据我所知也是如此。

这些二代的孩子都开始逐渐脱离原生家庭的教育,寻找一个自己可以融入更大群体的路,有一种我要去闯荡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父母辈熟悉的这种精神。

亚裔父母的三大特点

我们后来和姐姐姐夫也打电话,聊这段时间对Michael的了解和他的对话,他们觉得他是最近几年开始有了点“反叛”,他们夫妇都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教育思想实际上还是比较开放的。

所以在面对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连大学也不念了,铺开的路他不去走,走上一条未知的路,他们也是有些思考的,现在也都接受了他的这种改变。

我觉得Michael提到的有些事情是我们亚裔父母经常做的,非常典型,值得思考:

1、亚裔父母爱逼着自己的孩子做自己认为好的事情。

我的孩子今年12岁,已经开始在晚饭桌的对话中抗议不要谈论学校和工作上的事情。

晚饭桌上交谈的话题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真正关心的事情,因为这个时间是很多家庭难得聚在一起的时间。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晚饭桌上交谈是非常值得家庭成员珍惜的,也是教育者研究的话题。

2、亚裔家庭特别谨小慎微,比较服从权威。

比如怎么可以和老师吃饭得A,快两次被学校开除之类的,有些家长还表示很后悔带自己的孩子去听对话,会被教坏。

Michael自己也说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话,就是当你make trouble之后,you have to know how to get out of it. (当你惹了一个麻烦,最重要的是你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个麻烦。)

这个能力我觉得挺不错的,但是从亚裔家长的角度来说,一般都会比较担心孩子惹麻烦。

3、喜欢抄别人的,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照着打造。

父母一定要重视和孩子之间的

情感联结与支持

我:Michael你这么优秀,你父母对你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他:“让我在家上学了几年”;

我:那么你父母做得不够的地方?

他:“emotional support”。(缺少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

我回想起自己16岁的时候,我们全家第一次搬家到北京紫竹院对面的小区,之前我们一直住在五棵松,没有搬过家。搬完家以后,环境很陌生,谁也不认识。

北京人可能都知道,当时有那种一格一格的小铁皮信箱,我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信,贴着4分钱的邮票,一看是我爸的亲笔信。

信的大意是:

我们刚刚搬了家,你已经远离了你熟悉的朋友和环境,可能还不习惯。别着急,这是你收到的第一封信,以后你会在这个信箱里收到越来越多的信。

我已经订了一些杂志,很快这个信箱将会成为你和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有了它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这个信让我挺感动的,现在都一直记着,也经常谈起,去年杨家出版家谱的时候,大哥还收录了进去。

当我回想起来这些往事的时候,我知道这就是父母给你的情感上的支持,这个力量可以持续很久,在我成年的时候,我还在享受着一份健康的心理。

就是当时在16岁的时候,我也能感觉到这个情感上支持的力量那么的大,我至少知道,自己不管做了什么决定,他们都会和我站在一起。

12年前,美国密执安等几所大学的教授,对将近3000多人做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

调查发现:在儿时获得过父母更多情感方面支持的孩子,在成年甚至老年以后,都比较容易少地发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这些年可能因为大环境的变迁,我们变得特别重视外面的世界,重视追赶一些以前没有的世俗的标准。作为父母,我们特别紧张,看很多养育方面的书,现在网店和书店里这方面的书也琳琅满目。

我们心里生怕孩子养不好,也特别关注别的国家的教育,在微信里经常可以看到对比中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文章。

我常常在想,在追逐这些看得见的教育标准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慢慢丢掉了家教中看不见,但是可以产生长远影响的东西。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确实需要一些内心的支撑,有一些是可以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找到的,家里做得好的,其实是可以形成价值传递给下一代的,而不仅仅是取得世俗罗列的成就。

那孩子们需要的,从外面得不到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个力量是非常强劲的,可以传承永久一代一代的。我们应该开始重视这种家庭教育的力量。

父母无形中的否定和打压

是孩子创造力最大的天敌

有一句话说,“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直译:抚育一个孩子需要一整个村子) 其实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优秀与否,需要大的一个整体环境的自然培育,而不是在某个方面被硬灌出来的。

这个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配合的综合条件,是一个很大的圈子。

有的时候家里做得好,在学校里攀比,一下子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长期养成;有的时候学校做的好的,家里一下乱了规矩,就不可能有好的良性循环。

学校方面, 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很重视求同不求异,不太重视个性化教育,包括求知的欲望和天赋的能力,可能有时候客观的条件也不允许重视太个性化的教育。因为都是很大的班上课,老师也少,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需求。

没有个性化的教育,导致的结果就是人和人的差别减少, 大家训练得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种优秀的、创造性的人才就不容易出来。

家庭方面 ,华裔家庭强调个性的教养是比较少的。就举例我们家。

我们家老大16岁, 他有时候就会反问我们:你们老觉得我不尊重父母,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的白人同学,是怎么和自己父母对话的?他们都是比较平等的那种。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会反思,孩子的爸爸是比较严厉的,有时候还有大家长作风,我相信这样的华裔家长还是挺多的。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爸爸开车,带他和两个印度裔好朋友一起打球,爸爸说他做事情怎么老是显得不自信什么的。

回来后他告诉我说,在他的朋友印象中,他还是挺骄傲的那种人,结果爸爸指责他是不自信的,这不是在打翻别人对我的印象吗?!还当着我好朋友面这样说我,能不能回家说说就完了 。

我就对他说,你直接和爸爸说,可以告诉你爸爸,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就照着说了,说完后,第二天回来就笑着又告诉我了,孩子爸爸又带着他们三个人出去,第一句话就说:“Warren今天不让我说话,我就不说了”,这个事情非常搞笑,怎么和孩子平等对话,好像教都教不会似的。

这只是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在华裔社区,到处可以听到不尊重孩子意愿和个性发展的更严重的例子,好像强压自己的价值观给孩子已经成为亚裔父母身上的一个基本特征。《华盛顿邮报》不久前报道过一位华裔父亲的义举。

一年多以前,他的儿子在高中毕业典礼结束的当天,被醉酒驾车的另一位同学撞车身亡,一个孩子刚刚绽放人生要上大学展开新生活,做为父亲,他的痛苦可想而知。这位父亲却捐赠了120万美元给儿子没能上成的马里兰大学,专门用于研究亚裔移民子女的问题。

报道中有一段父亲回忆的和儿子的对话,我看得是眼泪直流。觉得非常值得全段翻译出来,分享给大家:

Paul想念他的儿子,他说,他曾经反复想起一个往事。当Calvin上中学的时候,他说他想打职业美式足球。

父子二人都是达拉斯Cowboys的球迷。“儿子,你回去好好学习,”爸爸说:“你不会成为一个美式足球选手的。”儿子追问为什么。这位父亲后来说,他的回答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他说:“你是华人。”儿子哭了。

“当我想起这个事情,我不能原谅自己。”这位父亲说:“我即便知道他可能最终不能成为一名美式足球选手,但是当他那么小的时候,我就那样打碎了他的梦想....我知道其他的华裔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在用同样的方式。我不想再让这种情况发生。”

我相信类似这样的对话每天在亚裔家庭的饭桌上上演,对追求个人梦想的亚裔孩子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可能延续一生。这个父亲之所以有此义举,正是孩子生命换来的觉醒。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地划过,但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的伤害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个性教育,以及站在孩子角度看世界、对孩子的尊重要是再不引起亚裔家庭的重视,现在这个时代就跟不上了,跟不上以后社会的变化,跟不上全球变化的趋势的改变。

Be different,

not just be better

哈佛在十几年以前,就出过一个报告,说现在都是家长在累垮孩子,都是努力迎合他人的目标。其实,小孩在闲暇的时候,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发现自己的激情和热情。

我看到的报告有这么一种说法,非凡成就不是基于对他人成就的模仿,而是基于两点。

第一点配合自己独有的节奏。

第二点是偶然的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以一种新颖的独到的方式,抓住了某件时代的精神,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力量。

从第二点,可以看出来,成功的偶然因素还是挺大的,所以没有必要盲目的追逐成功。

送一句话给孩子们:Be different, not just be better.(成为不一样的人,而不是成为更优秀的人)

我把亚裔的这些特点讲出来,是觉得确实我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的家庭多一些,有的家庭少一些或者没有,因为这些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还影响着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我们有时候去强化它们,有时候又特别无意识地展示着它们。

在某个意义上说,作为在旧的教育方法中被教育的一代,没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比孩子强。

其实我对整体亚裔或者华人对教育的重视和通过教育来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命运的期待还是挺乐观的。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已经在家庭教育中尝试很多上一代父母没有尝试的方式;而且有很多民间教育机构,包括公立学校都在尝试改变。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尝试都能成功,但是不尝试肯定不能成功。

当然,大家都悠着点,别焦虑,我们也别把家教当做一代人的事情,全部包揽,恨不得什么都要改过来。

我们只要传递一两点好的品质,下一代再传递一点,毕竟改变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n
nbnb1212
1 楼
重要是这个国家的政权不掌握在亚裔手里,那你只能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来做。
樱桃儿熟了
2 楼
写的又臭又长,而且像是局外人根本自己想像写的。 根本原因之一是亚裔面对各种无形有形的打压。从同学的嫉妒和欺负(性格和身体力度上平均不如黑白西有暴力倾向和身高体重优势),被孤立。上大学,工作都受到社会和法律的系统打压和限制。 这两个问题看不到,其它都是瞎鸡巴胡扯蛋!
l
lids
3 楼
亚裔男的最没人理,因为没法舔洋屌。狗粮都不行,只能去跟别的亚裔自嗨。
和平奖
4 楼
哪个是Michael?
f
fterrydog
5 楼
SB作者SB观点SB文章
陷疯稻谷
6 楼
别尴尬,把自己摆在二等公民的位置,一切就自然了 [3评]
j
jeffinvade
7 楼
: "我们后来和姐姐姐夫也打电话,聊这段时间对Michael的了解和他的对话,他们觉得他是最近几年开始有了点“反叛”,他们夫妇都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教育思想实际上还是比较开放的。" 藤校博士是二等公民,那你是啥?二十等公民? [3评]
r
relojcn
8 楼
强国你不是赵家人你还真以为自己是主人了?
c
checkup
9 楼
就个二等人,挣扎白人也不理你
山药
10 楼
没有就没有呗,在西方国际没有朋友也照样过得挺好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呢?
d
dingding6
11 楼
华人才华横溢,深藏不露。外国人一点小聪明,生怕别人不知道。华人平易近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外国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这是水火不相容的,怎么可以待在一起。
c
crunchtime
12 楼
估计是天天在这里吹牛逼,其实是蹲民主地下室狗窝里的狗粮,写的。
n
nvnv
13 楼
你在赵家是几等? [1评]
陷疯稻谷
14 楼
哈哈,炸出一堆狗,这么大怨念,来说说你们当初在国内是几等人啊
陷疯稻谷
15 楼
是不是二等公民,美国华人自己心里清楚,不然也不用在这唧唧歪歪
荣光归中华
16 楼
不奇怪,你的祖国也没有朋友
荣光归中华
17 楼
别给国内民众洗脑了,出了国的人才知道在他们的“祖国”他们就是一帮被权贵踏在脚下的韭菜,二等公民都轮不到他们 在一个民主自由法治的国家,中国人第一次挺直了腰杆,作了堂堂正正的人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十年老
18 楼
很正常,毕竟你长着华人面孔,不排挤你,排挤谁?中美将来撕破脸不是排挤这么简单,会直接动刀,动枪。
浪漫派哥
19 楼
你脑残吧, 把学历和政治力量挂钩??
风流居士
20 楼
上藤校你就觉得自己一等了?在美国,亚洲人是4等公民。别不承认。不管你是官,医生还是诺贝尔奖。你还不如一个黑畜说唱,别特么自慰了。不过这不代表我们不该上藤校!华人必须更努力才能存活,比黑畜白皮努力几倍才能找到老婆。
f
fck1234
21 楼
这篇文章胡说八道,都是道听途说
a
abcd12377
22 楼
分类板块里看到有一个人在问:那么米国不好我们该去哪讷也没有去处。中国处处打压草根,米国人家地盘
j
joker56
23 楼
和留园里的五毛一个德行,国内翻墙出来胡扯海外华人外国如何如何
w
weitoke
24 楼
物以类聚,在美国这里的华裔第二代,第三代ABC最近的朋友还是同类的ABC. 就是在哈佛校园里也是这样。没有必要在乎这些,赚钱才是硬道理。
无视生非
25 楼
我就知道狗粮们会跳出来打死也不承认
媚眼瞟瞟
26 楼
只想找白女当然困难。 找黑女一大把。
a
archangel999
27 楼
sb文章,别人不需要你去定义
那罗延
28 楼
social?social不需要学好吗。。。social其实是天生的天赋。。。过早的让孩子social,就像老外那样,你家孩子还能弹好钢琴学好数学?天天跟你和他老师顶嘴还差不多。。。 让孩子太早学会social,不断提供鸡汤式的emotial support,只能培养出一个杠精。。。 而老外里的杠精们早就被淘汰了。。。剩下的是天赋异禀的实用主义者,你确定你孩子是个实用主义者吗?
C
CASTAR
29 楼
二等是黑的 三等是绿墨西 四等才轮到所谓asian
s
sogand
30 楼
: 这和尼哥说math is racist 有啥区别?
c
cbyyz
31 楼
人家没说藤校亚裔不是二等公民啊,只不过你是二十等就是了
s
sogand
32 楼
你以为social就是混在社会底层啊?就是不会处世的孩子才天天和老师顶嘴,会social的孩子老师爱的都不行,拔尖的social的孩子连老师都干了
小凡人
33 楼
父子二人都是达拉斯Cowboys的球迷。“儿子,你回去好好学习,”爸爸说:“你不会成为一个美式足球选手的。”儿子追问为什么。这位父亲后来说,他的回答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他说:“你是华人。”儿子哭了。 …………与其说被歧视,不如说自歧视!身边刚好有一位华人移民朋友的小孩是美式足球选手,但是能否出名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个与亚洲人与欧美基因人种体型有关。小球项目亚洲人也占优势,但是市场在欧美不大罢了。
邓波
34 楼
说得还是有几分道理
4
44776
35 楼
他們不知道玩具是父母可以幫你們去買,但是你的朋友是要你自己去交的道理?這些寶寶子肉肉子實在是被他們的父母教壞的一代人。
美国公民
36 楼
拿钱砸
打风苟
37 楼
我没有朋友 ===================== 一般而言,人种不是理由,主要和你的性格有关。不能做只会读书,但“面色苍白"(Paleface)的学生。
j
jeffinvade
38 楼
是不是精英是看你自己,和肤色有皮关系
j
jeffinvade
39 楼
是不是精英,社会地位如何,是看你个人成就,和肤色有皮关系
j
jeffinvade
40 楼
: 是不是精英,社会地位如何,是看你个人成就,和肤色有皮关系
那就好好生活
41 楼
算了吧。只要台湾继续鬼扯淡,华人在美国就会受难。自己碰不到坏事,子孙也难逃。唯一的办法就是中国胜出。
陷疯稻谷
42 楼
: 你经过洋人的认证了吗?是精英还是二等公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