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浙江省疾控中心在其公众号发文称,“近期我省多地出现学校流感暴发疫情,哨点医院流感监测结果也显示我省流感流行强度呈现上升态势,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伴有肠胃不适。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浙江省疾控中心表示,由于甲型H1N1流感近三年未在浙江省流行,疫苗接种率低,人群普遍易感。而随着新冠防控措施的调整,人群流动性和聚集性活动增加,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更便利条件。同时,冬春之交仍为流感流行季节,人群密集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风险持续存在。
此前,2月2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称,目前北京市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占比99%。
今年的甲流要比常年来得“猛”一些吗?
据北京日报消息,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张代涛表示,北京市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上周流感样病例数量较2019年同期水平上升78%。但目前的流行强度要低于2018-2019年流行季在12月份的流感高峰水平,未来流感流行趋势仍需进一步观察。
张代涛表示,流感的流行有自己的特点,一般会在当年的12月份出现流行高峰后下降,但在来年的春天疫情收尾前通常会再次出现小的波动。
今年情况较为特殊。既往3年流感流行强度较低,人群感染率低的同时,人群的免疫水平也较低。伴随着全市大中小学生开学,人群流动性增加,聚集活动频繁,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近期,各地疾控机构流感监测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有所增强,以甲型流感为主。一时间,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再度被推向风口,部分地方出现断货现象。由于甲流和新冠在症状上极为相似,使得很多人无法判断自己到底得的是新冠还是甲流,无法自行对症吃药。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感染甲流?有必要囤药吗?应当如何预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核酸检测可以测出甲流病毒
2月27日,“核酸检测也能测出甲流病毒”登上微博热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刘胜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感染甲流可以通过做核酸检测发现,但此核酸非彼核酸。刘胜说,每个病原体都有核酸,热搜中提到的核酸检测用的是针对甲流病原体的核酸检测试剂。
除此之外,在医院通过专业的试纸也可以检测出是否感染甲流。
从症状上来判断,据北京市疾控中心27日发文,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
专家:流感也会引起“白肺”
据央视新闻报道,感染流感后大部分患者都是轻症病例。但需要知道的是,流感也会引起“白肺”,且这种情况每年都有发生。
据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洋微博发文,甲流和乙流两种类型的病毒都有可能导致流感病毒肺炎。对免疫力低下、年龄较大或有严重基础病的患者而言,感染肺炎的可能性更大。感染肺炎的表现为咳嗽、咳痰持续不好转,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出现上述症状需前往医院检查胸部平片或者胸部CT,症状严重甚至需入住ICU治疗,少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治疗。胡洋说,每年都有因流感病毒导致“大白肺”去世的基础病患者,也有不少经治疗后恢复的流感病毒肺炎患者,他们肺部通常都会留下纤维灶甚至纤维化的后遗症。
近期,由于甲流高发,抗流感病毒药“奥司他韦”在部分药店被抢购一空。据报道,奥司他韦是一种作用于神经氨酸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可抑制流感病毒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从而抑制流感病毒在体内传播以降低致病性。主要用于甲型、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
对此,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服用奥司他韦预防或治疗甲流须遵医嘱,勿自行服用。
图片来源:新华网
李侗曾表示,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可显著降低感染流感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他建议,老人、孩子和有基础病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同时,采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感染和传播,如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等。
近期,不少人在药店抢购奥司他韦。李侗曾说,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甲流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但奥司他韦这类抗病毒药物属于处方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服用。
对此,人民网评论称,不得不说的是,个人盲目囤药绝非明智之举。
去年年末,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曾在某些地区“一药难求”。随着我国疫情第一波流行高峰过去,不少费尽千辛万苦囤积的药物被弃如敝屣:不久前,有居民将大量未拆封的退烧药扔进垃圾桶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并由此掀起了如何对过期药品进行回收的讨论。
实际上,比药品回收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消除盲目囤积药品的习惯性恐慌?
有备无患的道理没有错,但药品终究不是普通商品,对症下药才是关键。囤积布洛芬的闹剧殷鉴不远,奥司他韦不应该重蹈覆辙。
从某种意义上说,囤药实际上也是在“囤积”恐慌。科学防护不仅应体现在日常防护的方方面面,同时应体现在科学应对的点点滴滴。其中第一步,莫过于树立起科学的健康观念与用药常识,不要盲目“囤积”不必要的恐慌。
2月28日下午,浙江省疾控中心在其公众号发文称,“近期我省多地出现学校流感暴发疫情,哨点医院流感监测结果也显示我省流感流行强度呈现上升态势,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伴有肠胃不适。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浙江省疾控中心表示,由于甲型H1N1流感近三年未在浙江省流行,疫苗接种率低,人群普遍易感。而随着新冠防控措施的调整,人群流动性和聚集性活动增加,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更便利条件。同时,冬春之交仍为流感流行季节,人群密集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风险持续存在。
此前,2月2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称,目前北京市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占比99%。
今年的甲流要比常年来得“猛”一些吗?
据北京日报消息,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张代涛表示,北京市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上周流感样病例数量较2019年同期水平上升78%。但目前的流行强度要低于2018-2019年流行季在12月份的流感高峰水平,未来流感流行趋势仍需进一步观察。
张代涛表示,流感的流行有自己的特点,一般会在当年的12月份出现流行高峰后下降,但在来年的春天疫情收尾前通常会再次出现小的波动。
今年情况较为特殊。既往3年流感流行强度较低,人群感染率低的同时,人群的免疫水平也较低。伴随着全市大中小学生开学,人群流动性增加,聚集活动频繁,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近期,各地疾控机构流感监测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有所增强,以甲型流感为主。一时间,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再度被推向风口,部分地方出现断货现象。由于甲流和新冠在症状上极为相似,使得很多人无法判断自己到底得的是新冠还是甲流,无法自行对症吃药。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感染甲流?有必要囤药吗?应当如何预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核酸检测可以测出甲流病毒
2月27日,“核酸检测也能测出甲流病毒”登上微博热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刘胜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感染甲流可以通过做核酸检测发现,但此核酸非彼核酸。刘胜说,每个病原体都有核酸,热搜中提到的核酸检测用的是针对甲流病原体的核酸检测试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除此之外,在医院通过专业的试纸也可以检测出是否感染甲流。
从症状上来判断,据北京市疾控中心27日发文,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
专家:流感也会引起“白肺”
据央视新闻报道,感染流感后大部分患者都是轻症病例。但需要知道的是,流感也会引起“白肺”,且这种情况每年都有发生。
据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洋微博发文,甲流和乙流两种类型的病毒都有可能导致流感病毒肺炎。对免疫力低下、年龄较大或有严重基础病的患者而言,感染肺炎的可能性更大。感染肺炎的表现为咳嗽、咳痰持续不好转,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出现上述症状需前往医院检查胸部平片或者胸部CT,症状严重甚至需入住ICU治疗,少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治疗。胡洋说,每年都有因流感病毒导致“大白肺”去世的基础病患者,也有不少经治疗后恢复的流感病毒肺炎患者,他们肺部通常都会留下纤维灶甚至纤维化的后遗症。
近期,由于甲流高发,抗流感病毒药“奥司他韦”在部分药店被抢购一空。据报道,奥司他韦是一种作用于神经氨酸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可抑制流感病毒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从而抑制流感病毒在体内传播以降低致病性。主要用于甲型、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
对此,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服用奥司他韦预防或治疗甲流须遵医嘱,勿自行服用。
图片来源:新华网
李侗曾表示,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可显著降低感染流感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他建议,老人、孩子和有基础病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同时,采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感染和传播,如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等。
近期,不少人在药店抢购奥司他韦。李侗曾说,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甲流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但奥司他韦这类抗病毒药物属于处方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服用。
对此,人民网评论称,不得不说的是,个人盲目囤药绝非明智之举。
去年年末,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曾在某些地区“一药难求”。随着我国疫情第一波流行高峰过去,不少费尽千辛万苦囤积的药物被弃如敝屣:不久前,有居民将大量未拆封的退烧药扔进垃圾桶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并由此掀起了如何对过期药品进行回收的讨论。
实际上,比药品回收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消除盲目囤积药品的习惯性恐慌?
有备无患的道理没有错,但药品终究不是普通商品,对症下药才是关键。囤积布洛芬的闹剧殷鉴不远,奥司他韦不应该重蹈覆辙。
从某种意义上说,囤药实际上也是在“囤积”恐慌。科学防护不仅应体现在日常防护的方方面面,同时应体现在科学应对的点点滴滴。其中第一步,莫过于树立起科学的健康观念与用药常识,不要盲目“囤积”不必要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