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免签波兰?波兰背刺欧盟只为求援中国吉利?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7月1日 14点51分 PT
  返回列表
60670 阅读
19 评论
无相商业趋势

前几天,我国突然宣布,决定对波兰公民实施15日单方面免签政策。

这是中国今年第一个决定免签的欧洲国家。

为什么是波兰?

论历史友好关系,波兰比不上法国,论在欧洲的地位,波兰也比不上“列强”。

但如果从经贸的角度看,免签波兰并不是我们单方面的决定,而是波兰自己的努力……

也就是在上个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38.1%的关税后,波兰总统就低调访华。

来搞啥呢?谈生意。

杜达去了吉利的工厂,特别提出,想邀请吉利去建厂。

之前,比亚迪和匈牙利,奇瑞和西班牙都已经达成建厂协议,现在中国的头部民营车企,只剩下吉利这个香饽饽了。

其次,吉利在欧洲也有根基,毕竟收购了沃尔沃,知名度天然就有优势。

最后就是波兰很着急了,那么多年来都没有亮眼的工业,和匈牙利一样,多年来只是给德法汽车大厂做零部件的供应,没有自己的整车制造企业。

现在欧洲拼新能源,德系法系的车厂不行了,订单量也小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大腿被砍,殃及池鱼,所以现在很多欧洲国家都希望引入中国的新能源车企进驻。

而波兰更是要寻求转型,毕竟谁想一辈子替别人打工呢?

回想中国的汽车工业转型,其实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急需发展汽车工业,也是到处寻找西方各家汽车公司来华投资建厂。

但同时,我们也对外开出了一个条件——所有的公司在中国开厂,都必须用“合资企业”的形式,即跟中国一家企业合作,共同操作。

这个做法,就是“用市场换技术”,因为我们也不想给别人打一辈子的工。

合资建厂,多少能得到点技术外溢。

但是,欧洲车企也是贼精,他们也是种种限制,尽量少让自己的技术外溢,这也使得中国在传统汽车的追赶方面并不是很成功。

就拿“大众门把手”来说,中国企业每次把仿制的产品送到德国去检验比较,但德国总说我们生产的门把手就是不合格,后来中国企业想了个主意,调换了德国把手和中国把手的送检标签——结果还是不合格。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大众就不想让我们仿制,不想让我们合格。

也正是因为这个,2000年后,中国企业下力气对电动车汽车技术进行研发,从而另起炉灶,并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出现了成果。

今天,中国新能源无论是产量还是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

眼瞅着中国新能源如此成功,欧洲也想着摸着中国的石头过河。

加关税,就是一种手段。

20%的加征关税,很多中国企业都受不了,这就可以倒逼中国在欧洲设厂,把产业链搬到欧洲去,从而留下技术和就业。

而且,他们也非常希望采用“合资”或跟当地车企合作的途径,推动技术外溢,并且能在欧洲建立起一条供应链,从而使得欧盟各国得益。

所以欧盟特别坏,坏就坏在给每家的关税不同。

比如比亚迪之前就释放了他们想在欧洲投资的意向,所以欧盟单给比亚迪一个比其他车厂低的税率(17.4%),也是希望让比亚迪能走上欧盟指定的轨道。

而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如果贸易壁垒持续上升,那么欧洲建厂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吉利就是最早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之一,当年收购沃尔沃,就极大带动了吉利发动机技术的升级。

进入电动车时代,吉利也是利用了欧洲的研发优势,提升了整体的平台调性。

比如6月12日,吉利领克品牌首款纯电旗舰轿车Z10,就在瑞典哥德堡的吉利欧洲创新中心举办了全球首秀。

之所以选择在瑞典,就是因为这里有服务吉利的近200名国际一流设计师,而且50%以上还都是时尚领域的,这就决定了领克车型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早在2013年,吉利就在瑞典建成了吉利中欧研发中心(CEVT),并获得过北欧革新创新奖、2021年红点设计大奖、瑞典最美办公室设计提名和瑞典可持续建筑评级。

作为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打造的高端汽车品牌,领克把欧洲的设计与技术和中国的智造、数字化和电气化完美结合,深受中外用户青睐。

2020年,领克又发布欧洲战略,正式布局欧洲市场,开始与世界一流汽车品牌,展开正面竞争。

如今,波兰邀请吉利建厂,吉利会不会去呢?

我们拿去年年底发布的首台欧版极氪001举例。

极氪001和极氪X两款车型的欧洲市场预售,起售价分别为59490欧元(约47.2万元人民币)和44990欧元(约35.7万元人民币)。

而在中国的起售价分别是26.7万和20万左右。

如果刨去关税,尽管利润不如以往,但还是会比在国内卖车赚得更多。

在中欧的贸易争端中,双方都有一种对对方的依赖,吉利如果真的在波兰设厂,或许也会说动欧盟或者波兰有关人士降低关税。

毕竟关税在前,你不去别人就去了,而且欧洲的市场确实也很大。

中国汽车出海,海外建厂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早点去,还有先发优势,能赚到更多的利润。

此外,落地波兰也能规避壁垒升级的风险。

而且欧洲人有钱,拿下欧洲,也有利于产品高端化、国际化。

这也是当前吉利的一个痛点:在国内卷价格,很难卷过比亚迪,但在国外卷高端,说不定就是一条新赛道。

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车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吉利未来的想象空间,会更广阔。

n
needskyinjapan
1 楼
狗粮犬们看不懂中国,因为它们不了解!!
走夜路
2 楼
只能说明一件事儿:吸引中国投资和反华,并不冲突。
基地老二
3 楼
来澳30多年了,最初的是一个澳村品牌的,3.5升的,开起来嗷嗷的。然后是个ford的leaser,再后是mamgage,再后两代的深林人,下个车是电车,必然的 [1评]
g
greentee
4 楼
电动车肯定是趋势,传统内燃机太复杂,控制难。 电动车其他方面没有啥技术难点,就看谁能突破电池能量密度限制了。一旦彻底解决充电慢,里程少的问题,电动车必然在普通民用领域全面取代燃油车。
西
西湖散人
5 楼
啥时候中国农民可以不受限制居住北上广? [1评]
g
greentee
6 楼
东欧已经有大量的中国车企投资了,匈牙利,波兰等。 这其实是中欧都乐见的。东欧相对没那么富裕,正好把新兴产业扶植给东欧。这是欧盟得利。 中国方面在东欧设厂,避开了关税,这是中国得利。 唯一不乐见中欧合作的,恐怕是美国。
O
OCAD
7 楼
农民去北上广种田吗?那可以承包农田,如果不是那买房或者租房就可以居住。所以还是财力不到,就谈不到不受限制,就像曼哈顿,你没有信用度,房子都借不到。 [1评]
g
greentee
8 楼
天朝户口还在,也就是说高考,养老金,医疗等等都还是按地域人为强行分开的。并不是按经济能力这个天然的筛选手段。
东方海浪
9 楼
“这是中国今年第一个决定免签的欧洲国家。” 是我穿越了吗?上下两条新闻不是发生在2024年? “2024年3月14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中方决定对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12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上述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不超过15天,可免签入境。” [1评]
崩世光景
10 楼
最初是霍顿吧?穷逼
我是路过
11 楼
想到了一个成语,饥不择食。
糖桔喝得
12 楼
波兰以前有一个汽车品牌波罗乃兹,中国的40-70后都知道的。我在80年代上高中时校门口有一户人家买了一辆跑出租,我每次走出校门时几乎都能看到这辆波罗乃的引擎盖被打开,估计要修理,这样的景象我看了整三年,波罗乃兹的质量真是让人无语了。当然那时候的中国汽车连波兰都不如呢!没想到30多年后波兰汽车是连中国的车尾灯都看不到了,而波罗乃兹早就灰飞烟灭了。 [1评]
g
greentee
13 楼
80后也知道啊。波罗奶子90年代都还在路上跑,出租车专用。 欧洲小国的高端制造业都都“渡让”给大国了。小小荷兰的福克飞机等等,捷克的斯柯达,不是消失就是被欧洲大国兼并。 这也是市场规律。高端制造业注定容不下太多玩家。中国电动汽车现在也正在淘汰小玩家,最后只能像日本那样留下几家大的。
g
greentee
14 楼
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马来西亚是最早六个获得免签的,时间是去年12月1日开始。所以的确是2023年。当时宣布是试行一年。 今年只是宣布给德国等继续优惠到2025年底。
拿大家
15 楼
吉利就是做那个叫PornStar 电动车的吧🥹噢对不起叫PoleStar😀
阴离子
16 楼
包子的逻辑只有猪能懂
a
ak47a
17 楼
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要考虑了。把自己的高端产业链搬到国外去,是否会步入当年欧美产业进入中国,而令自己的制造业沦为空心化。 在电车方面,欧洲用市场换中国技术,其实最终目的也是追上中国技术,形成有力竞争,所以,中国还是存在有力的竞争。 倒不如立足本国,保护技术。虽然运费加上重关税,会令车价上升。但我们胜在技术、性能、功能上占优,也不怕竞争。而且中国同样可以加欧洲商品关税,从而再反补贴车企。
f
fengfengloup
18 楼
招商引资就是背刺欧盟? 病得不轻啊。
f
fengfengloup
19 楼
你懂你是猪,不懂,就是连猪都不如。 你傻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