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远就忘了回来的路?现在又多少成年人在假装孝顺?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1月9日 9点6分 PT
  返回列表
71207 阅读
24 评论
谈心社

有哪些长大后才明白的事情?成年后,才发现回家变成了一种奢望。

看过一个采访,撒贝宁回忆自己刚来北京的经历。

因为太忙,无法照顾家人,于是把父母从老家武汉接了过来。

“既然有这个能力,把父母接过来才能踏实一点。”

既方便照顾父母,也可以让他们来大城市逛逛,看上去两全其美。

但事与愿违。

平日里,撒贝宁忙于工作,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父母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大城市中,有些无所适从 。

北京实在太大,他们除了儿子没有认识的人,不知道去哪里玩,大多数时候,是老两口在家里呆着,四目相对。

想回家,又想留下来多看看孩子。

住得不习惯、感到孤独,又小心翼翼,不敢打扰孩子。

撒贝宁说,他很后悔把父母接来北京。

那种离开家、又没有孩子陪在身边的孤独、不适,他当时没法体会。

这种窘境,不止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

山田洋次的电影《东京家族》,也讲述了一对年近70岁的老夫妻踏上前往东京、看望远在异乡儿女的故事。

大城市的压力、远在家乡父母的羁绊……

虽然是一个6年前的外国电影,却真切地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戳中了无数在外打拼的人内心的柔软。

《东京家族》电影海报 / 豆瓣

1

子女在的地方,父母却无家可归

年近七十的平山周吉和老伴富子来到东京,看望自己的三个儿女:

大儿子幸一,自幼学习勤勤恳恳,一路念到医学博士,是全家人的骄傲。

他在东京郊区开了一家私人诊所,每日忙碌。

二女儿滋子,和丈夫经营着一家美发店,热情好客、风风火火地打理着店里的生意。

虽然是小本经营,也算是在东京有立足之地。

只有小儿子昌次,兼职做舞台美术师,工作不稳定,最不让人放心。

老人们一路风尘仆仆,赶到东京,心心念念家人团聚。

可现实是,子女们留给父母的时间并不宽裕。

第二天,大儿子计划带着父母游览东京。

父亲特地穿好笔挺的西装、系上领带,母亲拿出了压箱底的和服,对着镜子反复打量自己。

正准备出门之时,大儿子突然接到电话——一个患者高烧不退,情况紧急。

无奈之下,他只得临时出诊,把精心打扮的父母丢在家里 。

老人们去二女儿的家中,恰逢下雨天,他们就窝在狭小的房间里看电视待了一天。

二女儿想让丈夫晴天时带父母到东京游玩,丈夫觉得带两个老人太过麻烦,只是带岳父泡了温泉,敷衍了事。

无奈之下,二女儿只得拜托弟弟陪父母看看东京。

这一次,两位老人终于实现了东京游。

坐在游览车上的父母好奇地听导游介绍着东京的发展变化,旁边的小儿子呢,因为前一天通宵工作,困意袭来,忍不住在车上瞌睡起来。

游玩几天后,大儿子和女儿商量把老人们送到高级宾馆——

他们实在很忙,没办法在工作之余兼顾父母的饮食起居。

宾馆的房间中,窗外阳光明媚、视野辽阔,热闹繁华的东京城一览无余,高大的摩天轮正在旋转着。

房间里的两位老人,却倍感落寞。

热闹是东京城的,与他们无关。

他们打量着这里,孩子不在,似乎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在陌生的环境里,不知所措。

“那边有睡衣,要换吗?”

“不能穿睡衣去吃饭吧。”

“天黑之前我们干些什么呢?”

“只能在这看看天呗。”

……

老夫妻两个人白天在宾馆发呆,晚上也睡不着觉——太过柔软的枕头、一次性的洗漱用品、走廊里常亮着的灯,让他们浑身不自在。

住了一个晚上,他们没和儿女打招呼就直接办理了退房,拿着行李回到了女儿家。

女儿却非常为难:

晚上家里要办商店街的聚餐,忙着招待一条街的个体户。

表面上是玩乐,实则和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

“总之,今晚住我家不方便,都没空给你们做饭。”

女儿撂下一句“逐客令”,就赶着忙店里的生意,没有再管爸妈的容身之处。

在她心中,某些时候,父母可以排在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后面。

毕竟,父母从来不会真的和孩子生气,但得罪了后者,生活会让你狠狠地吃苦头。

“无家可归”的老人们只得各寻出路,父亲约了认识多年的老友叙旧聊天。

老友羡慕地对他说:“带着糟糠之妻,儿女家轮流住,一边参观东京。不是蜜月旅行,是满月旅行啊!你是最幸福的。”

老人只是苦笑,他自己知道:

三个儿女在东京,自己却无家可归。

2

父母,有时候也不想让你长大

只要父母在,孩子就永远是孩子。

尤其是性情不稳、年纪最小的那个,父母往往会担心。

昌次在兼职做戏剧舞台美术师,搭建各类布景台。

在乡下当了一辈子教师的老父亲一脸担心,连环发问,质疑他的工作选择。

“工作的前景怎么样?”

“那个能养活你吗?”

“5年后,10年后呢?”

母亲则照顾小儿子的生活,一天到晚担心他吃不好,睡不好。

特意来到出租屋里,帮儿子打扫卫生、做饭菜。

看到昌次交了一个温柔善良的纪子做女朋友后,母亲高兴地感慨,儿子的终身大事终于有了着落。

母亲向纪子真诚地说出儿子的缺点,还将信封里面的钱交给她保管,以便不时之需。

天有不测风云。

本来高高兴兴的母亲在爬楼梯上楼时,一不小心摔跤昏倒在地,再也没有爬起来。

摔倒之前,母亲最后一句话是:

这次我来东京,我太开心了。

毕竟,孩子们的忙碌,也意味着他们独立、长大,更何况,小儿子找到了温柔的另一半。

母亲被送到医院之后,父亲着急地给孩子们打电话。

没想到,女儿得知噩耗的第一反应,不是伤心,而是母亲偏偏在这么忙的时候发生意外。

本以为只是摔伤,赶到医院后,孩子们才知道,母亲这一摔,竟是和他们阴阳相隔。

父亲和小儿子站在医院的天台上,沉默。

良久,老人才说出一句:“昌次,你妈没了。”

母亲的突然离世,一家人回到了濑户内海的小岛上给母亲办葬礼。

匆匆办过葬礼之后,大儿子和二女儿就急着赶回东京,乘当晚的最后一般渡轮回去。

他们总是有忙不完的工作,大儿子有医院需要坐镇,二女儿要操持美容店的生意。

孤身一人的父亲客客气气地对儿女们说:

“你们这么忙还抽空过来,妈妈肯定也很开心,谢谢你们了。”

说话语气,仿佛礼貌疏离地对着许久未见的客人。

父亲决定留在岛上,再也不会去东京——

宁愿依赖岛上的亲戚朋友,也不愿意再麻烦亲生子女。

曾经,他是孩子们心中的超人、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如今,大儿子和女儿都已成家立业,不需要他的余热了。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也变成了彼此的过客。

反而是之前看上去最不可靠的小儿子昌次,留在岛上待了几天,带着女友在岛上陪伴着丧妻之痛的父亲。

临别之时,父亲敞开了心扉。

“很长时间,我一直觉得他懦弱,没出息、不可靠。我才发现,他那是随他妈妈,是个温柔的孩子。”

那个质疑、嫌弃小儿子的父亲,其实也能看到他的好。

然后,这位白发苍苍、倔强傲娇的老父亲,对小儿子的女朋友弯腰鞠躬表示感谢:

“如果你能嫁给他的话,可能辛苦的日子还在后面,那孩子就交给你了,我死也瞑目了。”

他理解,小儿子也终将像大儿子和二女儿那样,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只是内心多少有些不舍。

有时候,他也想永远做孩子们的超人,但他知道,时间不允许。

看过一句话:父母啊,总是矛盾的。

他们总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看到他们独立又忙碌的样子多骄傲啊;

他们也希望孩子不要这么快长大,因为那就意味着,离开。

“这世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之爱,最终指向别离。”

3

“东京家族”,也是“北上广”家族

父母在,不远游,是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许。

影片中的父母同样如此,他们希望大儿子幸一能够在老家开诊所。

可是一路读到医学博士的大儿子不甘心留在老家,执意来到东京,之后,女儿和小儿子也相继来到了东京。

他们的“不听话”并非叛逆——家乡已经变得越来越冷清了,中心街的店也一家家倒闭了。

大城市,意味着年轻、活力、意味着更多机会。

父母来到东京后,孩子们看似“无情” 的表现也无可厚非,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甚至是生存的压力,已经压得让人喘不过来气。

医院突然来了急诊患者、美发店的客人要时时照顾……

请几天假、松懈一阵子,对他们来说,也可能意味着不景气的生意、丢掉的饭碗、甚至是在这座城市失去了立足之地……

《东京家族》中的困境,放在当下,仍然比比皆是。

年轻人忙着逃离小城市,带着梦想前往大城市,每天为了生活忙碌追赶着,距离故乡的父母越来越远。

《2019都市异乡青年调查报告》中表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有近六成的年轻人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于10天;而且,在外打拼时间越长,每年回乡陪伴家人的时间越少。

长大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剩冬夏。

一则采访里,离家打拼的人们提到和父母记忆最深的一次通话。

“一个周末没有打电话来,我没有在意。到了周二还没有打电话,我打过去才知道原来妈妈生病了。”

“妈妈打电话说她掉牙了,我才发现她已经到了因为衰老而掉牙的年纪了。”

……

远离家乡努力打拼的人们,可以给自己、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却没办法给他们时时刻刻的陪伴与照顾。

于是,我们像电影里的孩子让父母住高级宾馆一样,用金钱和物质,不断地填补那些难以弥补的陪伴。

但我们忘了,这些,并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有时候,我们只是在“假装”孝顺——让自己安心。

独立、梦想、奋斗,这些闪闪发光的字眼,和“回家”“陪伴”这些看上去平庸的词汇,其实并不是对抗的。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们关心,一通电话、几句关心、一次打开心扉的长聊……

别让父母的懂事,成为我们理所应当冷漠的理由。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来时的路。

j
junkerus
1 楼
孝顺衡量方式很简单 要不给钱 要不多抽时间陪伴 有能力最好能两个都给 别等父母不在了再后悔
S
Sinagawa2020
2 楼
不是说了吗 家有难念的经
居霄瞰尘
3 楼
这类文章有什么意思吗? 现代社会,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啊,干嘛非要跟儿女一起? 要是接父母出国玩,当然是要带着,因为语言不通,但就那个从武汉去了北京,或是从日本别的地方去了东京,也一定要儿女陪着吗? 我爸退休后,被别的公司聘去当顾问,这四五年比我还忙呢,我说你暑假过来跟孙子孙女玩俩月吧,老爷子直接告我没空,等春节放假再说。。。 再说了,孩子小时候,父母要上班,也是把小孩送去幼儿园托儿所,然后中小学,晚上补完课回家就十点了,吃饭写作业,跟父母交流时间每天也就一个小时吧,早上睡醒吃了早餐马上就又上学上班。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f
fibre
4 楼
明白人
b
bombe
5 楼
何尝不想回家陪伴双亲啊,至少他们需要人的时候我能在身边帮忙。 只可惜家乡经济实在太差,但凡家在省会以上城市,肯定回国了。
b
bombe
6 楼
你们家条件好,中国像你家这种条件的,太少了。老一代受的教育,见识也都不尽然相同,所以切忌以偏概全啊。 有不少人是农村或者小地方出身的,父母别说出国了,可能一辈子出省都没几次,飞机也没坐过,你说他出门能不紧张?换个生活环境能不紧张?全中国到现在都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呢。
m
max511
7 楼
本文吧极端偶发情况最为日常,进而营造了支持自己观点的假象。
摇到外婆桥
8 楼
别说什么孝顺不孝顺!能做好自己,不给父母添麻烦的就是真孝顺!异地的每年和父母见上几面,聚聚已是极限。过于强求没必要!
9 楼
我觉得70是个坎,70以后老人必须在儿女身边生活
居霄瞰尘
10 楼
: 我家要是条件好,我爸退休后就在家享福了,还用得着接个返聘的工作,60多了还要整天出差。 农村,或是小地方的,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几十年早就习惯了,儿女为了显示自己尽孝而尽孝,非要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去,这不找事吗?父母的老朋友们怎么办?医保怎么办?让儿女回去孝敬也不现实啊,孙辈的孩子们怎么办?儿女工作怎么办?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方法,让老人家一下子改变几十年的环境,那就是害了人家,咱们年轻刚去大城市刚出国,还有个水土不服呢。 有空常联系,生活要分开,其他的都是无病呻吟。
随遇而安8
11 楼
一家一个活法,能做到不啃老,尽量别让父母伺候自己孩子,见面一起玩玩那种的正好。让父母能有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退休前想做的事情,等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顾的时候,能在身边伺候这就很不容易了
C
Cup3
12 楼
站着说话不腰痛,孩子都经常在家陪父母,让下一代过同样贫穷的日子? 为什么西方的父母把孩子养大后就让孩子独立生活,而东方人就要和孩子厮守一辈子? 谁不想孩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成了社会忙人后,有多少人能经常在家陪父母?改变自己的观念就不会那么依靠孩子了,游东京自己不会吗?孩子们提供条件,自己玩不行吗? 真要是不能动了孩子会丢下不管吗? 没到老时就不要把自己当老人,坚强的人一辈子都过得很好,软弱的总想依靠别人,退休并不是老人,只要孩子们经常问候,提供条件就是孝顺了,不一定什么都要靠孩子,孩子也得养孩子,人都精力是有限的。过自己的生活比要别人的生活幸福。
b
bombe
13 楼
: 我父母也这么说啊,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因此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有些父母还要孩子给买房还贷款呢。而且人在外地,经历一次父母生病就肯定有感觉了,尤其是大病。我父亲50多岁脑血管破裂一次,之后半年人都有点行动不便,当时他在家生病,我家住在5楼,结果我妈只能找别人背着他下楼,作为子女,听了这个事情不可能没感触。不可能觉得自己过好自己就够了,我自己有子女,我知道自己在孩子身上用了多少心力,但是看着父亲生病我却无能为力,不能陪在身边的时候,心里是真不好受。 你说的一年见父母几次,也得看异地是哪了,离得不远,可能周末都能去一趟。离得远了,也许一两年都见不了一次。我也不是强求,更多的是无奈吧。
b
bombe
14 楼
一般能被反聘当顾问的,那都是不算差的吧,不然没本事谁返聘你啊?所谓条件好又不一定非要是亿万富翁,只要家里有房有车,没贷款,有些存款,生活过得不错,有闲钱,在一般人看来,这就算是条件好的了。 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小地方的人或者有些没怎么出过远门的父母,出远门会不习惯,可是让你回去发展,那也没有可能。这就是矛盾所在。其实父母身体好的时候一切都好说,最怕的就是哪天父母身体不好需要人的时候自己不能陪在身边。我年轻的时候根本没这种担心,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的老去,这种担忧或者说是无奈,只会越来越多,还真不是无病呻吟,如果父母真的“无病”,还真不需要“呻吟”。 反正可能不同年龄,不同经历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吧。就和听歌一样,有些歌年轻时觉得特老气,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就慢慢能听懂歌里的东西了。
英国流氓
15 楼
愚孝的不能要 老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S
Sinoroc
16 楼
一个个都成了朋友圈孝子
b
bombe
17 楼
不知道你有没有孩子,或者说你有没有自己拉扯一个孩子长大。 我年轻时根本没那么多顾虑,有时候一个月才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报平安。但是当我自己有了孩子,亲手带了孩子,我自然而然就和家里联系多了很多,因为我懂得了当父母的心里是如何牵挂孩子的,他们平时只是怕打扰我不说出来,但是不代表我就因此可以不报平安,让他们放心。 我经常和我儿子说,将来你要离开我,去外面闯荡,他说他不要,他要永远陪在我身边。我说,我小时候也和你这样想,可是小孩是不可能永远留在爸爸妈妈身边的,你要到外面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从另一方面说,至少作为我,其实又不希望他离开我太远,不是我需要他照顾,而是我想看着他每天的变化,知道他每天都好。 游东京的父母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到东京玩么?他们其实不过是想看看自己孩子的生活状态,看看他们过的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困难,他们只是想和孩子留下一些共同的回忆。而子女们因为生活忙碌,把父母安排在酒店,这不是父母想要的,但却是子女们无奈的选择,因为作为中年人,也许压力实在太大了。 母亲最后和她的孩子们阴阳两隔,让我想起了我奶奶去世后,我父亲,一个在我眼里很爷们的男人,哭的和孩子一样,说:妈走了,家没了。也许在这个时候,他才彻底放下了身上为人丈夫,为人父亲的担子,单纯的做回了妈妈的儿子。
b
bombe
18 楼
问题就是很多时候客观条件不允许。在国外上班,老人也办不到国外或者不想出来的,怎么办?回国工作年龄也不行了,自己做生意吧,也不是适合每个人。不好搞啊。
摇到外婆桥
19 楼
既然做不到,多想何益?
摇到外婆桥
20 楼
重要的是转变思想!养儿防老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你能想象你的孩子长大了成天陪伴在你的身边?或者每个周末都来拜访你?根本不现实!当你把眼光从孩子身上挪开,你才会重新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移动硬盘
21 楼
原始社会最好了,打完猎分完肉晚上什么事都没有,一群人坐在火堆旁边除了交配就是生崽。需要什么沟通什么陪伴?
居霄瞰尘
22 楼
对,这才是正道,也是长远之道。 从有孩子那天起,就应该预见到这一天,就应该早做规划。 年轻人不要想着让老人帮忙带孩子,老人们也不要想着让儿女给养老。
i
icespar
23 楼
到什么年纪做什么年纪该做的事。老大老二这么拼也是为了在东京挣下一片家业留给后代,老三刚步入社会还没到只能进不能退的地步,当然可以有时间办完丧事留下来陪父亲。作为退休了的双亲,孩子独立衣食无忧,当然会更倾向于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养老,但在孩子打拼而且一切都已上正轨的时期,期待他们回乡工作这是完全不现实的。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陪着老父亲老母亲过日子,是孝顺了,可这叫人生吗?
小龙人他爹
24 楼
封建残余,就希望老百姓安于现状别到处乱跑搞出什么事来。宣传什么不远游,种一辈子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