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隐藏的密码:为什么上海人那么怀念90年代?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1月27日 21点2分 PT
  返回列表
87926 阅读
28 评论
数字社会发展与研究

撰文丨陈季冰电视剧《繁花》在社会上激起的轰动效应,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现象级”,以至于像黄河路美食街这样已经衰败破落了很多年的昔日地标竟因为它的热播而绽放出第二春,一变而成人头攒动的新时代网红打卡地。

▲《繁花》剧照(图/网络)

我恰好是黄河路所在的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上周参加区里一年一度的“两会”,不夸张地说,会场里外听到最多的就是由《繁花》引发的话题。

眼下的这阵“《繁花》效应”并非忽如其来,它其实是颇可预期的。十多年前这部小说问世时就已曾引发过一轮风评,只是当时的影响基本局限于文学专业及爱好者的圈子里,电视为这种影响力插上了翅膀。

显然,它必定是触动了上海人、乃至许多国人情感深处的某根敏感神经。有人说,那是对上世纪90年代的“怀旧”。

上海是中国除深圳之外最年轻的大城市,但似乎也是中国最愿意沉浸于回忆的城市。

无论从张爱玲小说数十年来的持久热卖,还是在媒体对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抑或是百乐门舞厅的津津乐道中,我们都能明显体察到,这座城市在一面大踏步迈向未来的同时,另一面也在专注地找寻着自己的出生证明。这个悖论实在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奇特文化现象。

经过新世纪前四分之一的熏陶和启蒙,上海,如今在全国人民——只要稍有一些财产和文化的——心目中已是一个光灿灿的褒义词;而关于上海的一切,也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门显学。

粗略分析一下,所谓“上海叙事”大致有两个层面:

政治经济层面,一般认为上海人亲商、有契约精神、社会的法治化程度高……总之,是全中国最接近“现代公民”的一小撮;

社会文化层面,普遍认为上海人摩登洋气、生活讲究细节与品味……总之,是全中国最具审美品质的一小撮……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其实认为,撇开宋末元初上海镇和上海县的原初起源以及19世纪中叶《南京条约》下的正式开埠不论,作为已经成为都会的“大上海”,也至少有三个:

20世纪20到30年代的“摩登上海”;

20世纪50到80年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基地上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国际大都市上海”。

它们三者之间既有天然延续性,也存在着显著断裂,这大概是没有切身体验的王家卫们不可能真正懂得的。

我听到的对这部电视剧最多的诟病便是:王家卫把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想象并描摹成了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上海的90年代可是很粗糙的,绝不像二三十年代那样精致和时髦。

但这并不意味着90年代的上海是不值得记忆的,恰恰相反,今天你所见到的这个国际大都市上海,正是从90年代开始起步的。

如果未来有人认真书写一部上海史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一定会是一个里程碑,在这个城市发展历程中的意义不会逊于19世纪40年代的开埠。

90年代之所以格外令上海人怀念,是因为那是一个一切都乱糟糟、但一切又充满生机的时代。最重要的是,虽然现状处处令人不满,但所有人都在期待并且坚信,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上海一直是对国家贡献最多的经济中心城市,但上海人却很少有扬眉吐气的时候,他们更多时候满是憋屈。到90年代初,即便改革开放已经展开了10多年,浦东开发开放的中央决定也已经正式宣布,上海依旧没有什么明显的翻身。

那个时候,“保守排外”、“精明不高明”……之类是贴上上海人身上的标签;在苏南乡镇企业村村冒烟、浙江民营经济遍地开花、南粤外资引进热火朝天之时,上海却被讥讽为“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改革开放的后卫”……在别的地方,“红灯亮了绕道走,黄灯亮了赶快走,看见绿灯拼命走,没有灯摸着走”。到了上海,任何生意都是“十谈九不成”……

有人做过精细的观察,上海公交车最拥挤的高峰时刻,车厢里1平方米能站11个人!上海人的住房,8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可以住一家三代6、7口人,还布置得像星级宾馆!就这样,社会上依然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之类的口头禅……这些都是我这一代人亲身经历过的。

 

图/图虫创意

1991年底,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起了一场“九十年代上海人形象”的大讨论,瞬间一呼百应,引来无数读者的热切参与。

这次持续了一年多的大讨论,与其说像官媒后来标榜的那样,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还不如说让上海人有了一次在公共舆论场上吐槽发牢骚的机会。

上海人从来就不缺少聪明才智,才不需要谁来教导和启蒙他们如何创造美好生活呢。只要放松一点他们身上的重重束缚,他们会比中国任何地方的人都做得更好。这是过往历史一再证明的。因此,这次大讨论的最大意义在于,让国家听到了来自上海市民的真实心声。

幸运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真的落到了“阿拉”头上——就在《解放日报》的讨论刚刚掀起后不久,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正式发表。除了我们后来耳熟能详的那些对国家改革开放的最后的“奋力一呼”之外,小平还有特别针对上海的殷切嘱咐:

“(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

上海也由此进入了所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历史性时刻……这座城市,对于这位世纪老人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正是在90年代,上海兴建开通了第一条地铁;建成通车了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和城市高架快速路;几乎改建和翻新了整个城市……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和妻子沿着延安路一带散步,见到凯旋路头顶上飞驰过去的地铁三、四号线,见到大片的城市绿地,我们还在说呢:这些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决策者和建设者们留下的遗产。

就连我这样一个从来就喜欢批评而吝于赞誉的人,也曾热情讴歌过那个时代。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特地翻出了1992年底到1993年春季发表在《经济日报》上的一组十几篇文章剪报,那组文章的总题目就叫“上海采风”。那时我才20多岁,是文汇报最年轻的记者。

90年代也是我自己恋爱、结婚、成家的时代,有着一段别样的私人记忆。

比城市面貌的变迁更深刻的是上海人精神面貌的彻底改变:不知不觉中,“小市民”的形象远去了。那个年头,每一个上海人都很着急,小平一再坦露出来的那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让他们格外能够产生共鸣。因为他们觉得这座城市已经错失了太多时间,现在到了必须抓紧补回来的时候!

上了一些年纪的人应该还记得,那些年头有部风靡一时的电影,不输给今天的《繁花》,叫作《股疯》,由上海人潘虹和香港人刘青云主演的,生动地记录了生活于90年代的那代上海人为改变命运而抓住一切机会的故事。

▲《股疯》剧照(图/网络)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这座城市也来到了她美好的年华。

大约去年这个时候,我与当年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一群同事和友人聚会,操办的朋友特地选了位于世博园里的一个餐厅,因为我们中有人当年曾在世博局工作过。那天酒过三巡,大家回忆起过往,都在感叹: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那几年,一切是多么的顺风顺水……

但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乱糟糟的90年代开始的,我想,这就是《繁花》的现象级轰动中隐藏的密码。见识过上世纪20和30年代那段“花样年华”的上海人,如今依然健在的已是凤毛麟角。90年代却从未曾远去。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某一天,当我读到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书,第一反应就是:哪天我也来写一本《上海》!上海也许不如君士坦丁堡那样拥有如此显赫与悠久的历史,但上海即便放到全世界都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城市。我曾经说她是“一座19世纪人为21世纪而建的城市”……

中国的现代化正是从上海起步的,虽然这种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愿的。如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样,上海的故事仍然是进行时。

如果暂时从“《繁花》情愫”中走出来朝前看的话,我们应该明白,过去两个世纪走过的历程告诉我们:上海所能达到的高度可以是无限的。

但有一点却也是确定的:一个伟大的国家,也许未必能够造就一个伟大城市;一个伟大城市的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个伟大的国家。

财富绽放
1 楼
不仅怀念90年代,怀念2010年前所有年代
一年之计
2 楼
因为那时候他们发财了,其他地方的人没有钱,他们可以看不起别人。现在不可以了。去西部的城市看看,他们会怀念90年代吗?
刁太大
3 楼
90年代初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年代,上海人应该很怀念1997-2010的黄金时期。浦东新区,97年的东方明珠…漂亮的上海姑娘…确实令人怀念。
曾祖爷爷
4 楼
s
sadamu
5 楼
凡人都无千日好,凡花都无百日红。 过去的就过去了,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抬头看天
6 楼
扑灭的希望。
B
Bccan
7 楼
伪命题
君均臣诚
8 楼
胡说八道,上海除了民国时期、日战领时期,大师倍出,东方巴黎!现在连抢香港的东方明珠,最终都搞成昙花一现,这才是这部剧真正的含义,整部片子都在怀念30-40年代,这都是色彩造型的基调,只是那90年代展示一下!香港才是东方明珠,上海是东方巴黎,自己降级,最终还是搞砸,只留下满地鸡毛梦!!! [1评]
h
hntil
9 楼
日不落帝国表示不服!咋变成大阴地沟了???
h
hntil
10 楼
繁华=反华
雅痞
11 楼
密码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如今不如当年。
灯塔路
12 楼
凭”良心”做人 凭“良知”做事 其他的 造物安排 命里有数 —- 这就是“阿宝”的人生
开心小黄人
13 楼
哈哈。果然发出来的舆论都是少数人的意志。根本就不懂上海。上海是现在的台湾。也不了解西方。现在的巴黎在香港,脱实向虚是西方根本
l
leoel
14 楼
遗憾的是那些没有抓住任何一次机遇的人吧
s
simon60
15 楼
上海怀念那時正在繁花的上海,是怀念那時上海有一幫土生土長的开明各級区市領导班子。七、八十年代拥有1/4國民产值的上海与北京的市政落后甚远,民众怨声不断,当时的市領导組织全市各行业和各種路精英,在上海展覽館举办城市发展蓝图展览,規划美好远景。当时请在上海过春节的鄧小平參观,得到充分肯定后,就著手改善市政建設,改善居民生活的"菜篮子工程",有些項目都是先做后批复同意的。当时兩座过江大桥(南沛、楊浦)都是造了一半才立項,甚至等到邓小平为大桥书写提字才算完成中央的真正意义上的同意。現在的上海哪里有这样為民請命的父母官啊! [1评]
r
rally
16 楼
上海人更怀念鲁迅能躲在租界骂孙子的30年代。
今日雨果
17 楼
. 鲁迅要是还在,说白了,这是内心深处掩饰不了的恐惧😱 . . 阿拉来讲讲,《繁花》规避了啥呢? - 六四。1989年,北京学生运动,波及北京所有市民,波及上海,波及全国,波及了整个共产阵营;1989-06-04,北京天安门大屠杀,共产党杀老百姓杀红了眼。 . - 江泽民。江泽民镇压上海赫赫有名的《世界经济导报》,得到北京赏识,六四期间,邓小平软禁了总书记赵紫阳,把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呃江泽民紧急招进北京,从此,江泽民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当上了总书记。 . - “闷声勿响发大财”。江泽民用一口苏北腔普通话,叫大嘎从上到下“闷声勿响发大财”,后果十分恶劣 . - 官倒(倒买倒卖) . - 高官批条子走私贩私 . - 水泥森林。上海人民吃苦耐劳,努力建设上海,劳苦功高。当然,当时如果有民主体制,上海本可以建设得更有规划、有条理、更环保、更利民。至少,上海不至于建起太多水泥森林、高楼大厦,看看是蛮扎台型,但是每到夏天,热岛效应,40+度热浪煮青蛙🐸,现在已经是家常便饭,不可逆转。 . - “拆迁”问题。正因为没有民主体制,“拆迁”问题缺乏长远的总体的规划,缺乏对海派文化的尊重,老百姓有怨无处申。“拆迁”问题,现在还来得及纠正伐?这是对上海宁呃子孙后代有切身关系的大事体啊❗️ . - 还有很多,大嘎来补充 . . 详见: 🌴🌳🌲 https://HugoAujourdhui.org/ ☞ 🕯️ ☞ Extraits de discussions de rue Re: Les couleurs de Shanghai dans les années 1990 01-12 街谈巷议摘录 Re: 1990 年代上海的色彩 🌿 ☞ 🍃 街谈巷议摘录-1 🍃 街谈巷议摘录-2 🍃 街谈巷议摘录-3 🍃🍃🍃 . 🌴🌳🌲 https://HugoAujourdhui.org/ ☞ 🕯️ ☞ Le méga-contexte、méga-structure、méga-situation du monde Re: Folie Boursière vs Prospérité 01-10 世界大背景、大格局、大局势 Re: 股疯VS繁华 🌿 ☞ 🍃 评论-1 🍃 评论-2❗️🍃 评论-3🍃🍃🍃 . 🌴🌳🌲 https://HugoAujourdhui.org/ ☞ 🕯️ ☞ 1 Initiative Re: Je suis passé par la ruelle démolie sur Rue Changle 01-07 1 个倡议 Re:偶然路过长乐 [1评]
随意岁月
18 楼
那个时候的上海人都在羡慕香港人和台湾人,洋大人更是特权阶层。上海的开放程度远不如广东和广州。所谓为民请命的上海官员,不都升到了中央,变成了所谓的上海帮,都是贪污腐化份子,连上海申花队的球员都去吃牢饭了
今日雨果
19 楼
. 【Sujet de la thèse | 论 题】 “{Worry ∪ Hurry} is not of the Devil; it is the Devil .” or “{Worry ∩ Hurry} is not of the Devil; it is the Devi . https://hugoaujourdhui.org/livre-blanc/philosophie/c-g-jung-ia-philosophie
y
yuluoyouyan
20 楼
九十年代的上海是享受中央特权的时代(江在中南海)。伴随着的是全盘西化和资本家,洋奴买办全面回归。再党的光辉领导下,殖民地文化再次在上海重回荣光
天使与恶魔
21 楼
那时对外上海人有优越感
五十而立
22 楼
当周围的一切慢慢改良、按规、依法、上正轨,就会怀念以前浑水摸鱼的利好和刺激。
牛皮方糖
23 楼
上海人被大白关傻了,怀念聪明的年代
顽童在线
24 楼
可能是那个年代的人还比较正常吧,现在在猪的统治下,还能正常吗?
s
szacy
25 楼
又开始脑残带风向: 就因为大陆民众喜欢一部香港导演拍摄得不错的年代剧就要忽悠现在的中国民众回到过去盲目崇拜西方的年代。 这种无脑的公知洗脑烂文,完全是匪夷所思,侮辱公众智商,也太不自量力。 那个时代就是历史长河的一段,过去了,就永远流逝了,不要白日梦让今天的中国大众还要跪舔丧心病狂的美西方仇中疯狗。
s
szacy
26 楼
[24楼]顽童在线: 果然是吃洋毒屎中毒的舔狗综合征患者的神逻辑! 继续吃屎吧!亿万中国人绝不奉陪这种舔狗嗜好。
S
Sarandon
27 楼
那是1949年以来,最自由和开放的年代,的确值得怀念。
亭主关白
28 楼
怀念有啥用。近三十年都是深圳的奋斗史。上海人怀念,深圳人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