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学区房,不考试!芬兰乌托邦式教育,适合中国吗?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0月30日 5点22分 PT
  返回列表
73503 阅读
19 评论
阿呆爸

◆芬兰的教育、创新,领跑全球,秘密也许就在这里了。

没有学区房、老师没有考核、没有考试,不追求竞争……

芬兰的教育,仿佛是一个理想乌托邦,让人羡慕。

但,这适合中国孩子吗?为教育焦虑的中国爸妈,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发呢?

1. 一部评分9.1的纪录片

最近,一部名为《他乡的童年》的纪录片,在中国走红。

我身边有好几个朋友看完了,都向我推荐,推荐的理由也出奇的一致:

看看别人的童年和教育,再想一想我们中国的孩子,实在有点苦逼。

有些朋友看完片子,想起了当年在应试教育下的苦,流出了眼泪,发誓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国留学,坚决不再受中国教育之苦。

这么好的口碑,令我心痒难耐。上豆瓣一查,名不虚传,评分高达9.1,有近万人打出了4星或5星。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周轶君是一个记者,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像所有家长一样,她也为子女的教育而焦虑。

▲左为《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

于是,终于在某一天,她拿起摄像机,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五个国家,最后又回到中国,拍出了《他乡的童年》。

在这部纪录片里,她从一个妈妈、一个成人、一个记者的眼睛出发,完成了一趟独特的童年教育之旅。

这部纪录片,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接下来几个月里,我将陆续写一些与这部纪录片有关的原创,谈一谈我的观感。

今天,第一个走进的是芬兰。

2. 不竞争,芬兰的教育理念

关于芬兰孩子的童年和教育,《他乡的童年》信息量很大。

如果非要从中提炼一个核心点,我认为是“不竞争,让孩子自由的成长”。

芬兰的儿童教育,不主张竞争。

从纪录片中可以知道:芬兰在课程设置上,小学五年级之前,没有任何考试。目的就是避免竞争,任何形式的竞争。

▲芬兰老师在介绍教学理念

“不竞争”与“让孩子自由的成长”相辅相成的。甚至可以说,只有“不竞争”,孩子才能够“自由的成长”。

片中一个场景是拉妮老师给孩子上“时间、年龄、我”,将课堂搬到养老院,孩子和老人一起交流、画画。

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孩子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变化、自然老去的规律。

拉妮老师再次强调,“这些画不是用来彼此竞争”。

▲芬兰老师在介绍教学理念

正是因为孩子们不需要考虑竞争、对比,所以便无高低、对错之别。孩子们可以超脱于画画本身,学会观察,挥洒创意,自由、勇敢的在纸上表达自己。

让孩子自由的成长,具体操作起来,远比画画要复杂的多。《他乡的童年》里展现了芬兰的两个教育理念:

其一,个性化的定制教育。芬兰老师不会标签化、贬低孩子,不会轻易断言某个孩子不擅长、不适合某件事情。

▲芬兰老师在介绍教学理念

假设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芬兰老师首先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因为他们相信孩子本来就擅长。

然后,老师会采取小汽车、乐高、百货店等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教数学,最终将“不擅长”变成“擅长”。

其二,发掘孩子的其他闪光点,芬兰称之为“积极教育”。

▲“爱,最重要的事情”

假设某个孩子真的不擅长数学、科学、艺术,教师依旧会鼓励他们发现自身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雄心,或者很善良。

这些都是值得称赞、关注的优秀品质。而爱,被芬兰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总结来说,每一个孩子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

芬兰老师会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同时,发掘孩子的另外闪光点。

除了这些教育理念,触动我的还有一些精心设计的课程,比如这堂独特的森林课。

在森林课上,老师并没有让孩子只是简单的观察森林,而是循序渐进的引导:

第一,分发色卡,让孩子在森林中寻找与色卡相匹配的东西;

第二,让孩子寻找不同的植物,说出这些植物的气味;

第三,给出一些包括可爱、恶心在内的形容词,让孩子去寻找对应的东西。

▲独特的户外森林课

短短三个环节,就涵盖了视、观、触、闻、感等体验,由浅入深,水到渠成一般引导孩子认识了自然。

3. 福利、福利,还是福利

教育,从来不只是教师的事情,也不只是家长的事情。

而是真真实实的国之大计。但对这个国之大计,究竟是嘴上说说,还是脚踏实地的去做?芬兰让人钦佩。

从《他乡的童年》中,我们能看到整个芬兰对教育的重视。

上至国家,下至社会,对孩子的关怀、保护,无微不至。

孩子出生后,每个家庭都能收到一个政府发放的育婴百宝箱,2019年的育儿百宝箱,里面有63种物品,满足养育孩子的大部分需求。

新生妈妈的福利也不少:

生完孩子的三个月内,妈妈可以领取全额工资;

此后的一年,可以领取80%的工资;

孩子三岁之前,都可以全职照顾孩子;

在赫尔辛基,带着孩子的妈妈坐公共交通不需要花一分钱。

▲带孩子的妈妈坐公交免费

教师拥有充分的教学自由,可以自由选择授课方法。教师没有考核,没有职称,工资按工作年限定期上涨。

芬兰的免费午餐政策,已经实施了70年之久。校长每天都要和孩子们一样排队,吃一样的食物。

▲老师校长和孩子一起吃食堂

这一点,也是最让我敬佩的。

回头看看我们中国:老师校长和孩子一起吃饭,有几个学校能做到?有几个学校,没有单独设置的教职工食堂?有几个学校的校长,敢拍胸口说,吃食堂我也排队?

芬兰没有学区房的概念,也不需要纠结于选哪所学校。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是平等的、师源是平等的、生源也是平等的,就像采访中芬兰愤怒的小鸟游戏创始人说的,“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最近的一所。”

▲愤怒的小鸟创始人在接受周轶君采访

这不仅是基于平等的理念,也是去竞争化的要求。

从纪录片中看,芬兰的教育是极其成功的。

芬兰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安定自在的气质。

《他乡的童年》采访了一户在北极圈养驯鹿的家庭。

这个家族,在北极圈生活了1800余年,并表示还将继续在此生活下去。

甚至连尚未长大的孩子,也说要留下来“照顾驯鹿”。

▲照顾驯鹿的一家人

关于什么是成功,一位9岁的孩子给出的答案是:

“有一份工作,一个妻子,有点钱儿”就是成功。

▲成功是什么?有一份工作,一个妻子,有点儿钱

我惊叹于一个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也感慨,这不是不思进步,而是教育熏陶下的自在、自适、自得。

04芬兰的教育模式适合中国吗?

在看《他乡的童年》过程中,我忍不住想这些问题:

这些国家的教育模式适合中国孩子吗?中国的幼儿园、义务教育,真的一无是处吗?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又有哪些?

我的观点是:芬兰的教育模式,源自其独特的国情,现在的中国,并不适合。

去竞争化,让孩子自由的成长,这简直是“乌托邦式”的教育。

但问题的关键是,“乌托邦式”的教育,只存在于“乌托邦”之中。

芬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土面积33.8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50万。

这个国土面积比中国的云南省小一点,人口,则相当于五分之一个上海人口。。

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经济发达,国民富裕,这是老子心中的“小国寡民”,也是一个近似“乌托邦”的存在。

芬兰福利极好,为每一个国民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这也意味着,如果你热衷竞争,你可能会获得很好的生活;如果你不爱竞争,国家的福利一定能保障你过的不错。

这才是芬兰教育去竞争化的底气,也是绝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条件。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竞争是经济前进的动力。只有竞争,才能给我们每个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实际上,芬兰教育的的“去竞争化”,并不等于“否定竞争”。

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2019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芬兰排名世界第15名,高于德国、英国。

▲竞争力排行榜,芬兰高居第15名

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芬兰没有竞争意识,凭什么在全球化的优胜劣汰中位居前列?

他们的教育不推崇竞争,却又开出了创新竞争精神的花,实在有点令人好奇深思。

实际上,没考试、不竞争的教育理念,也只存在于儿童教育的五年级之前。五年级之后,芬兰的孩子也需要考试,参与竞争。

只是,芬兰孩子之间的竞争,远没有其他国家那么残酷。

芬兰今天拥有的一切以及令人艳羡的教育模式,也不是凭空的来的。芬兰今天的不竞争,是通过以前的竞争换来的。

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要好好努力,争取让后辈享受到芬兰模式的教育。

5. 去竞争化、免费公交,值得借鉴

整体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在中国全民为教育焦虑,为学区房,小升初,钢琴、围棋、奥数、英语这些补习班而疯狂的当下,尤其值得一看。

我家孩子今年快到四岁,刚上幼儿园。对比芬兰,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和中国爸爸妈妈们,至少有这两点,值得学习。

1.部分学习,要“去竞争化”

在现在的教育规则下,对大部分家长来说,竞争是不得不的选择。

但在一些诸如音乐、棋艺、书法等兴趣班上,我们可以“去竞争化”。

比如在兴趣的选择上,更加尊重孩子的意愿;再比如在兴趣的学习上,不要过度追求级别和段位。

2.带孩子的妈妈(爸爸),应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

这是最务实的一条政策。

在芬兰赫尔辛基,妈妈(爸爸)带着孩子坐公共交通,是免费。这个政策,既省钱,更省心。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所费也不会太多。

公共交通,我们也有儿童免票的政策,但很少考虑到新生的妈妈(爸爸)。

妈妈(爸爸)带着孩子外出,一边抱着孩子,一边找公交卡或零钱,确实很不方便。很多次,就因为这么简单的原因,我就懒得带孩子出门了。因为实在太麻烦了。

某种意义上,关爱新生妈妈(爸爸),就是关爱孩子。

孩子有未来,国家才有前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接下来几个月里,我还将陆续写一些与这部纪录片有关的原创,谈一谈我对《他乡的童年》里提到的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家童年教育的想法,敬请批评指正。

f
floolf
1 楼
日本除了幼稚园,小学就近上学, 也不算有学区房,但有考试,可是没排名次
印度洋孤舟
2 楼
他们人口才多少人。
青蛙
3 楼
你自己觉得呢 这问的傻不傻
燕超尘
4 楼
芬兰明明是社会主义国家,利用税收把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平均化
t
tranquilium
5 楼
扯蛋,没小时候开始的十多年苦功,哪来的本事去学好数理化这些要求严谨,持之以恒的科目。 是,有少数小孩子天生有那个自制力,但大部分的孩子可没这本事。就是有天赋的孩子,有老师好好管教也能少走弯路,最后能更上一层楼。 顶尖国家竞争中全力以赴,把自身资源发挥到极至都会感觉不足,把自己下一代大部分放了羊,就祈祷少数天才能自学成材那不是躺下等死嘛。
曾祖爷爷
6 楼
孟子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燕超尘
7 楼
在芬兰如果失业了,除非配偶的收入超过一定金额,否则失业金可以一直拿下去,这怎么可能是资本主义?
n
noel71
8 楼
看标题 我还以为没有学区房就不让考试 唉 小便出血啊
s
sydneypark
9 楼
中国现在的教育算不上最好,但算适合中国现在的情况。相对来说,大家只看分数来决定未来工作地位等。大家相对比较公平,农村人可以变市长。青蛙变凤凰。西方国家就很难做到了阶级的跳跃,私立教育导致阶级固化严重!
开心小黄人
10 楼
都是乌托邦了!还有适用性吗?
朴诚幸
11 楼
瞎扯的!为毛最近老吹芬兰?
s
sisizhe
12 楼
然后长大就没有竞争力了。 我遇到的外国同事,都是抗压力渣渣的废物。完全无法正确理性面对问题和困难的那种。中国人从小就锻炼起精神力了
陷疯稻谷
13 楼
人少竞争少,随便你怎么玩
j
jeffg
14 楼
又是这种狗屁文章,所谓去调查的记者也只是看到表面,或者是只看自己想看的,实际上西方社会阶级早就固化了,学校基本都学不到什么,全靠课后家里自己努力,我孩子就在私校,周围同学基本都请家教,家长也是非常重视教育,我儿子朋友的母亲是西人律师,每天工作半天,孩子一放学就回家督促辅导孩子学习,学校毕业的基本也都是上名牌大学
燕超尘
15 楼
楼下很多人把芬兰当成跟美国差不多了,其实芬兰根本没有私校,全是公立学校。也没有什么阶级的不同,大概是地球上最平等的地方了。富人基本上很少,就算有也不会太富,哈哈哈 北欧国家只是表面上使用了跟美国类似的民主框架,其实内在的追求是完全相反的,北欧追求的是平均,而美国追求的是两极分化。
燕超尘
16 楼
其实如果这个世界不是把科技的国籍看得这么重的话,中国完全可以跟这种国家合作,他们的教育比较轻松所以容易出现创造性的人才,而中国的教育培养了大量能够把别人创造的新的科技概念变为现实的人才也就是学霸。
w
wuyadexin
17 楼
在中国这样的话穷人的孩子就永无出头之日。
a
apce
18 楼
这竞争力数据图是拿来给公知洗脑和自嗨的吧。 中国被美国的国情咨文称为的唯一战略竞争者。 看一个人的能力,要看他的对手是谁。了解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我爹是乡长
19 楼
真要是中国突然有一所学校这么给孩子上课,第二天恐怕得被家长的口水喷死,虽然这些家长中也有豆瓣上给高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