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5岁离开中国 拖家带口来新西兰 在这有钱也不好使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5月21日 18点58分 PT
  返回列表
69248 阅读
15 评论
发现新西兰

35岁,是中国打工人的一个坎。很多公司在招聘时不再欢迎超过35岁的“大龄员工”,一些公务员招聘考试也对年龄做出限制。不只是中国,很多国家都开始“大龄不友好”,例如近期澳洲取消了部分超过35岁学生的工签发放,让很多大龄留学生感到心寒。

35岁那年,小玉选择了离开中国,拖家带口来新西兰读博士,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

受访人:小玉

图片素材提供:小玉

采访、撰稿:Zibby

01

“35岁这年,冲向南半球”

小玉是江西人,是武汉一所民办高校的老师,副教授职称。

35岁那年,她没有墨守成规在国内工作生活,而是选择带上老公和6岁的儿子,来到新西兰读博士。

关于为何会选择新西兰,小玉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高校教师,持有博士学历会更有发展前景,但是国内新闻传播专业的博士点较少,且招生人数有限,呈现“排队”现象,再者现在国内的博士申请都是审核制,非常很看重第一学历,对于小玉而言,本科并不是985名校出身,在国内申博并不具备竞争力,所以只能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图:小玉为毕业生拨穗

第二是新西兰的学费比较友好。小玉所读的博士专业,一年学费仅为8000纽币(不到35000元)。第三是这里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小玉如果拿到了博士的offer,丈夫可以拿配偶工签,到本地找工作,孩子也可以申请学签,和本地生一样进入公立学校读书。

图:小玉一家在新西兰赶海小玉自己的学签也是被允许工作的,所以可以偶尔工作补贴家用。

最后考虑到孩子。小玉的儿子是个非常调皮好动的小朋友,在国内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可能难成学霸,小玉也没有很看重成绩,她希望孩子能尽可能多的看看时间,接受不一样的教育。

综合了各方因素,最终敲定了新西兰,她就开始申请学校,最终拿到了坎特伯雷大学的博士offer。

02

“在新西兰有钱也不好使”

2022年12月9日,收拾好行囊,告别了家人,小玉一家开启了南半球生活的新篇章。

当时她们在新西兰举目无亲,过来接机的朋友也是朋友的朋友,在此之前并不熟识。

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一家人落地基督城。

初来乍到,很多事情需要去适应,来到一个新国家后,当务之急是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

他们先是在网上订了民宿,好有个落脚之地,但是民宿价格不菲,不是长久之计,他们需要租个房子,好安营扎寨,安顿下来。

小玉在武汉有自己的房子,也做过房东,感觉租房市场上一直是供大于求的,只要是愿意付钱,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房子。

但是新西兰的租房市场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在新西兰租房,有钱也不好使。”

新西兰的租房程序比中国更为复杂,很多时候是几个人同时看一套房子,房东要一一面试,了解房客的职业、家庭构成、生活习惯等之后,综合考虑选定适合的人。

图:小玉在坎特伯雷学习时做汇报

小玉需要在网上看房,然后发信息申请,在约定时间带着家人去面谈。他们看了很多家,都没有遇到相互看对眼的,终于看了一套,房源很好,价格也合适,她期许着能够得到这个机会。而在这个过程中,又一个文化差异,让她错失了良机。房东选中了他们一家,发来邮件告知,但是这份邮件躺在了垃圾邮件箱里,小玉也没有及时查看,后来房东迟迟没有收到回复,发来短信通知让她查看邮箱,小玉以为是诈骗信息,就忽略了。而后发现是租房短信时,已经为时已晚。这件事给她上了一课,也让她养成了主动查看邮件的习惯。“吃一堑长一智,和很多新移民一样,她很快在这些文化冲击中,了解了本地的生活方式,逐渐适应了下来。

图:小玉一家搬家

03

“全家齐心合力,升级打怪”而后小玉一家找到了合适的房子,全家人搬了进去。住处安顿好了,接下来就是安排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了。小玉的安排很容易,她来这里是做学生的,照着学校的要求来自行安排学习生活即可。学生会被分配办公室,也可以在家学习。

图:小玉在学校的学习桌一角小玉的儿子过来时刚刚六岁,进入了本地的一所学校读书。刚开始的时候小朋友不习惯新的语言环境,会有些害羞,比如有时候在社区的Playground玩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不同国家的移民,他们之间没办法交流。但是“小朋友是很聪明且主动的”,很快他就能感受到一些小朋友那里传递来的友好信号,慢慢开始交了朋友。有次晚上散步,小玉惊讶的发现儿子竟然会主动地和对面走过来的本地夫妻打招呼,让她感慨“小朋友的适应能力真的比大人强”。

相比之下,小玉的丈夫在这里的生活更为曲折。他在国内时做过机械工程师和大学老师,辞职来到新西兰之后,需要”脱掉孔乙己长衫”,重新开始找工作。在发出了无数求职信之后,他得到了一个制图员的工作,这与他的专业背景相符合,但是由于工资未能满足中位数,根据新西兰移民政策,满足中位数的工作经验才算数,工作半年之后,他就直接裸辞了。

裸辞之后他就开始疯狂投简历,但是“没想到新西兰的就业市场如此差”,虽然收到了一些面试机会,但是最后都是无疾而终。

“不能就这样坐吃山空”,他选择了先进厂工作,起码能够保证有点收入。这份工作不算轻松,早上三点就要出门,咬牙干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想着另寻出路。当时他们了解到公交车司机和卡车司机的职业都在移民绿名单上,便想着往这方面努力。在工厂工作期间,他就努力考了Class2的驾照,然后应聘卡车司机做了一名送货员,同时也在伺机寻找公交司机的岗位,直接walk in毛遂自荐。但是由于他当时签证只剩下五个月,且没有P牌,公司拒绝了他。既然知道问题所在,那么就及时补救。新西兰的大学是如果交一年学费,移民局就会给一年的学习签证,为了拿到长期签证,小玉申请向学校交了两年学费,这样全家人都拿到了两年的签证。她的丈夫也拿到了P牌。万事俱备,再去应聘就自信许多,在2024年三月份,他的丈夫终于拿到了公交车司机的职位,在基督城开起了公交。而就在他入职后不到一个月,新西兰移民政策就做了调整,公交车司机被剔除了移民绿名单。

小玉和丈夫觉得“很幸运,很后怕”,多亏了前面的不断努力和坚持,最终在政策关门前“上了车”。

0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近期小玉回了老家江西休假,近十几年来她都生活工作在武汉,很久没有回自己的老家。这次回去,她感慨万千,偶尔也会怀疑“自己这么努力折腾是为了什么”。

住在老家的朋友看起来生活安逸舒服,家人朋友都在身旁,不用背井离乡,远渡重洋重新开启生活。也有很多人在羡慕着她的生活,在她的个人账号下,也有不少和她一样的“大龄已婚已育女青年”,想要像她一样出国深造。“要放弃既有的生活不容易,基础越牢,就越难离开”,小玉很理解这些姐妹的感受。

但是人生只有一次,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搏一把,是值得的。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小玉一样幸运,有一个支持她出来读博士的工作,也有家人作为她坚强的后盾。但是我们依旧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条路也许是闯荡四方,也许是坚守原乡,无论哪一条,只要自己走的舒服坦荡,就值得。

s
ssbbss
1 楼
洗碗吧,按摩吧,割草吧,基本没有跟你抢工作 吃福利吧 要过好日子,自食其力,先弄个正宗的学位。搞个博士,有专利,赶紧回国成立公司,给钱的土豪一大把。
s
ssbbss
2 楼
35岁,找个50以上的,伺候人家到死,有遗产,也是好的归宿。 在国内,做保姆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也不可能。
s
ssbbss
3 楼
他的丈夫终于拿到了公交车司机的职位, 她在读博士 你们这家人也是牛逼了。
s
ssbbss
4 楼
为啥留园要登这种傻逼移民文章? 忽悠已经润的人们? 不科学呀。 有知识,有能力,有门路的都回流了。 下岗的都润美,搞按摩,搞洗脚,开饭店都很少了
m
mrp
5 楼
新西兰现在都什么b样了,本地人疯狂润澳,就剩这些甘愿做体力
e
echo2net
6 楼
主动打招呼lol,实话实说,很多中国人不会打招呼。
s
soffstar1
7 楼
如果打算留在新西兰,博士学位不能说是毫无用处,也只能说是没啥卵用。咱大纽村,体力好的干建筑,脸皮厚的干中介,才是王道。。笑
大条度你
8 楼
小编贴图要谨慎哦,女博士用超市的手推车来运送床垫,很明显这手推车是非法的,懂的都懂。
恶意灌水1
9 楼
我要是不在新西兰呆十几年,差点就信了,在新西兰有钱你基本啥都能干,享受最好服务,没钱寸步难行。有钱,我去私立医院看病,最好服务,直接随时看病,没钱只能排队,基本小病吃药,大病可能麻烦了,排队几个月可能轮不到你。学校也是一样的,有钱人去私立,没钱去公立,公立好学校就几个,学区房价格巨高。新西兰因为是岛国,新西兰现在物价很多基本是中国价格五倍以上,但是工资实际所得平均可能两三倍。一般民众,我看统计30% 账号里面不足1000刀,40%无住房,靠租房或者公房。就业机会少,基本只能干点体力或者技术工。因为白领工资还没割草,刷油漆高。唯一就是按摩业发达,哈哈
f
flow
10 楼
对于移民与否最好的判断就是你移民后找到的工作是不是你在国内坚决不干的工作,如果是的话,这个民不移也罢。
f
frastar
11 楼
这些移民国家不像美国,高学历也不见得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尤其移民来的更甚,其实最缺的是劳动力,高学历者改行做蓝领工人,开出租,做便利店等等比比皆是,属于正常社会现象,也没人会瞧不起你!
s
soffstar1
12 楼
哪不叫偷,明显是“借”的。那样的推车很多岛毛家都用,就好像共享单车一样,属于社会资源,惠民措施。但华人去“借”一不小心还真会有麻烦,毕竟你种族决定了在纽村不属于无耻阶级,法律法规只对遵守它的人有效。笑。。
只想一个人
13 楼
在国外孩子可能会快乐很多
我爱吃西瓜
14 楼
这种人来新西兰以后就得后悔
y
yuanfangzhi
15 楼
很多华人,尤其刚出国的没有这个概念,我之前楼下的华人老太就把超市的推车推回院子种菜用,都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