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全球的末日钟 何以距世界末日“只剩下90秒”?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1月27日 4点30分 PT
  返回列表
41143 阅读
9 评论
香港01



撰文:The Conversation

末日钟(The Doomsday Clock)的指针徘徊在接近午夜(即“末日”)的位置,它是一种象徵性装置,旨在警告世界距离灾难还有多近。据说午夜代表着人类将无法在地球上居住的时刻。

作者:伦敦国王学院国际研究、国防与安全副教授/高级讲师Rod ThorntonRod Thornton

这个时钟可以追溯到冷战初期。它是一本名为《原子科学家公报》(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杂志的组成部分。该杂志由与原子弹研发密切相关的曼哈顿专案科学家和工程师于1947年创办。他们对自己创造的“世界毁灭者”(the destroyers of worlds)感到担忧。该杂志的文章主要致力于强调核武器的危害,直至今天依然如此。

2023年伊始,末日时钟的指标被设定在距整点仅90秒的位置,这是它有史以来最接近午夜的一次。此举并没有一个总体原因。当然,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威胁人类的一个主要因素,末日时钟必须反映出这一点,而且也确实如此。然而,其他更直接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指标向前移动。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乌克兰战争,尤其是俄罗斯“以升级促降级”的威胁。这一概念在俄罗斯引起了广泛讨论,包括那些与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关係密切的人。

这里的想法是,如果俄罗斯军队即将在乌克兰遭受重大失败,他们将在战场上使用战术(威力较少)核武器(即“升级”战争)。这样一来,那些支持基辅的西方大国就会大惊失色。

按照这种逻辑,它们会被说服撤回支持,因为它们不想冒与俄罗斯爆发可能包括使用战略核武器在内的更大规模战争的风险。这样,莫斯科就会“赢得”这场针对乌克兰的战争,而乌克兰现在缺乏西方的帮助。战争就会结束——这就是“降级”的原因。

除了乌克兰战场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外,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也促成了时钟指标目前的位置。

曾经遏制核武器领域发展的双边条约如今已基本不复存在。美国于2001年退出了《反弹道导弹条约》(ABM),并于 2019 年退出了《中程核力量条约》(INF)。虽然这些协议的终止会在 2023 年伊始将时钟指标定格在 90 秒时发挥作用,但实际上在 2023 年期间还有更多令人担忧的举动。

2023 年 2 月,俄罗斯退出了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 Treaty),11 月初又宣佈退出《全面禁止核子试爆条约》(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因此,所有与限制核武器有关的协定,过去都曾使指标偏离午夜,现在都已不复存在。

  时钟何时开始

自1947年以来,时钟的指标一直由《公报》在每年年初设定。最初,时钟关注的是冷战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实际核战争的威胁。然而,最近时钟也开始包括并反映来自气候变化的全球威胁,2007年,公报首次将气候变化列为一个因素。

多年来,时钟曾根据世界大事进行过多次调整。1947年,时钟最初设定为午夜前七分钟。1953年,当美国和苏联都试验了新的、破坏力更强的氢弹时,时钟调到了两分钟。不过,在冷战的其馀时间里,时钟再也没有接近过午夜。



每当末日钟指标向前移动时,它们往往会在稍后再次回到原点,以反映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关係的回暖。(Getty)

每当指标向前移动时,它们往往会在稍后再次回到原点,以反映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关係的回暖。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的缓和或各种军备限制协定的签署。这些协定包括 1963 年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Partial Nuclear Test Ban Treaty)、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Salt)、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1987年的《中导条约》、1991年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以及 2010年的后续《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事实上,1991年,在冷战结束后的光辉岁月里——从缓和紧张局势的角度看——末日时钟的指标比 1947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远离午夜时刻:指针停留在令人欣慰的17分钟。

2023年,世界似乎——如果末日时钟可信的话——并不太妙。不过,这个时钟是一个警告装置,儘管是象徵性的。因此,希望它能起到集中思想的作用,使明智的人能够採取行动,避免大灾难(无论是核灾难还是气候灾难),而这正是时钟创始人设计它的初衷。

相信事实
1 楼
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疯狂,无论是能够毁灭世界的武器还是大规模的废弃物导致的地球暖化,都是让全人类加速奔向毁灭,这就是资本决定了一切。人们追求的是利益,可利益本身就是毁灭,因为利益是早已超出人类的生理需求的狂妄掠夺,包括对其他国家的掠夺和对地球的掠夺。
远方的湖
2 楼
"2023年伊始,末日时钟的指标被设定在距整点仅90秒的位置,这是它有史以来最接近午夜的一次。此举并没有一个总体原因。当然,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威胁人类的一个主要因素,末日时钟必须反映出这一点,而且也确实如此。" 气候变化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但这应该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和核武器能够瞬间毁灭人类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加进了气候变化的因素,实际上是报废了这个著名的末日时钟。
远方的湖
3 楼
纯属“画蛇添足”。
西
西岸-影
4 楼
这么说吧,按照国际军事火力值index,中国排在世界第三,位于俄国美国之后。 但如果刨除核武,中国就是第一,而在亚洲,中国是绝对第一。 那么就出现一个局面,假如美国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战场在亚洲,美国除非使用核武,客观上没有赢得战争的机会,至少在理论上。 那么核战争就是很现实的问题,而美国历史上使用过核武,有前科,而且是唯武器论的思维方式。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习拜会,美国最大的目的是希望中国恢复双方军事交流,因为客观上是处于劣势,不能发生形势误判。 这是因为艾森豪威尔说过的关于核武的话,导弹只有在发射架上最具有威胁,一旦发射了,也就没有威慑力了。 也就是美国不能把自己弄到需要考虑使用核武的境地。一旦发生核大战,按照大灾难幸存者模型的理论,全世界总会有10%的人幸存,而且是均匀分布的,那么人口多的必然幸存者多。 但中美之间最大的不同是文化和哲学的不同,中国文化中有视死如归,或者置死地而后生之类的概念,并不把死亡看得很可怕,而美国文化关于这个问题的概念非常不同,毕竟还是年轻的文化,没有经历过磨难,立国以来一直是顺境,不需要考虑这种问题。 就是社会整体更怕死,在平等对决中必然是首先眨眼的那个。而且民主体制更是硬伤,整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不如集团利益,这就增大了领导层的决策难度。 从加沙战争已经可以看出,国际压力没多大意义,世界对明显的大屠杀事件没有制约力,那么这种事情会随着帝国的衰落越来越多,可以预期世界上会有更多的战争,很多是大国的代理人战争,最终都会直接影响大国的利益,而这些大国都是有核武器的。 根据墨菲定律,核战争是一定会发生的。
有门部关
5 楼
这种走不动的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城楼上的像。
g
gameon
6 楼
地球早晚毁疯子手里是大概率事件。
g
gameon
7 楼
不到一百年,地球上已经出现过一次核打击,三次以上的核恐吓。核威胁并没有因为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而降低,其主要原因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s
shanghai70
8 楼
白左搞这些忽悠的东西吓唬人而已,即没有科学根据也没有完善的规定,完全是吓摆忽
秋林小屋
9 楼
如果俄罗斯敢用核, 北约必须消灭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