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海归留学生 当黄河路上的服务员都不配?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1月23日 14点3分 PT
  返回列表
68447 阅读
11 评论
北美留学生观察

岁末年初,电视剧《繁花》爆火,里面有这样一个桥段:

1993年2月16日,上海《申民晚报》出现两个头条,一条是“三羊牌”T恤掀起购买热潮;另一个头条,是上证指数终于冲到历史新高。

南方谈话的精神令这一年的沪市有一个闪亮的开局,上海人民笑不拢嘴,黄河路上生意火爆。

每一家饭店门口都大排长龙,黄河路上应聘服务员的人同样摩肩接踵。

《繁花》剧照

然而,黄河路的服务员可不是这么好当的,连当时的海归留学生去应聘至真园都未必成功。

剧里头有个细节,叫雪莉的留学生来应聘,自身条件不错,之前在澳洲学酒店管理。

可李李一个摇头就把她pass掉了。

《繁花》剧照

我们来细细看一下招聘要求,虽然不算苛刻,但是可高出普通意义上的“服务员”标准太大一截儿来。

“1米65以上,人要好看时髦,做事活络,豁得出还兜得住,广东话和英文也都要会一点。”

首先呢,这长相得有模有样,笑容得迷人,身材还得匀称,太胖太瘦都不行——这是外貌要求,仿佛在招模特。

其次,头脑得聪明,遇事得有魄力,心里还要能沉得住气,英文和广东话必须都会一点——这是智商和品性的要求。

《繁花》剧照

虽说有些抽象,但大致能够拼凑出一个“八面玲珑、手脚勤快、极其善于察言观色,在人情世故中非常老道”的形象。

最终李李选的领班潘经理,也确实有这样的本事。

这样的人放在什么年代都算是有些本事,找份更加“体面”的工作或是自己做点小生意,难道不香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回头看“90年代海归留学生当不了黄河路服务员”这个事,真觉得也不算是吹牛。

虽然剧中至真园招聘服务员的要求看起来有些“摆谱”,但在现实中,当时国内的就业环境并不比这好到哪里去。

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的就业市场更加封闭,机会也有限。经济体制改革还引发了一系列“下岗潮”,工作岗位可不就是“僧多粥少”。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自费留学的渠道刚刚打开,留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概念。

示意图

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海归留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并不成熟,就业机会有限。

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国内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来说,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一方面,社会对于留学生的认知度不高,很多人对于海归的印象还停留在“不知道他们在国外都干了点啥”的阶段。

这种认知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和现在的海归们相比,90年代的留学生大部分倾向于留在国外,少部分选择回国就业的人反而面临更多困难:

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社会文化对留学生不友好的价值判断,工资待遇保障不完善…

示意图而且,招人的老板们都是敢于在那个年代破釜沉舟的生意人,他们要的不仅是外貌长得好看或者学历高,能干、机灵、有眼力见才是当时最重要的“技能”。

找工作难吗?——难。

对于一个刚回国、满肚子异国情怀、见识过“资本主义”、一心想要报效祖国却没能够适应国内风云巨变的海归来说,真的难。

如《繁花》所展现的那样,当时的上海踩着高速运作的跑步机,“暴富”的门路一天一变,很可能哪一天就有人站到了风口上,一夜翻身。

因此,黄河路老板娘们口中“豁得出、兜得住”的人,才是她们心中适应时代洪流的人。

从大老板到小员工,若是没有这个劲头,是一定要被快速淘汰的。

《繁花》剧照

具体点说,1993年的黄河路可谓是热闹非凡,餐厅一天的流水就有五六万。

此时餐厅的性质已经不局限于“吃饭的地方”,它更是商人们“角逐的战场”。

老板们吃进去的是菜,说出口的是“财富密码”。倘若服务员不够“灵光”,错失了有效信息,或是得罪了哪位老板,可就是亏大发了。

在这种形势下,退伍军人或是资深小商贩的就业前景,都要优于“中看不中用”的海归留学生。

当然,这并不是说90年代的留学生没有能力或者没有价值。

那个时代的留学生,不同于今天。拿起行李箱、揣上些美元,这些人就敢走出去博机会。

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没有丰富的资源,却有一颗敢于闯荡的心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其中不乏通过自身努力和拼搏,取得不俗的成就的人。

百度公司的创始人李彦宏,就曾于1991年前往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留学经历对他后续的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掌握了先进的数据搜索和挖掘技术,也为日后创建百度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功成名就后留下的故事往往一两句话就可以概述,但成功背后的个人努力却是千言万语也道不清。

那时候,社会环境确实给留学生出了不少难题,李彦宏也同样面临这些困境。

但跟世上所有的困难一样,只要肯拼肯闯,手握真才实学,不怕找不到通关的秘籍。

无论是90年代红火非凡的黄河路,还是现在卷生卷死的北上广深,要求的从来都不单单是学历,更重要的是与之匹配的眼界、能力。

既然环境无法掌握,唯有磨练自身。

相比于90年代,无论是现在的留学环境、归国后的就业市场,还是时代特有的便利性,都为留学生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能够在国内外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更多的家长愿意支持孩子出国留学,高校也提供了许多国际交流机会,留学不再是件让人两眼一抹黑,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

示意图这种时刻,留学生更要致力于潜心求学,紧紧把握住每一个丰满羽翼的机会。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考验。

90年代的黄河路也好,24年的上海外滩也罢。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敢于追求梦想、不畏艰难的人,终会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a
abc94536
1 楼
TI 是 重金属 铊, it 是社会中 的 它(野性,兽性), 在不同维度,镜像对称都是对生命有毒的物质。文明土壤的重金属铊它污染,铊含量在美国与欧洲越来越高特别是巴黎,伦敦的很多大城市,俄罗斯就是800年以前被蒙古人它文化(狼文化)中毒,中国人的农耕文明泥菩萨也被铊中毒了几百年,从蒙古人崖山以后,中国人农耕文明就中铊毒了。IT, 或者IT都是没有生命的,也毒的。 只有金Au,Ag银才包含生命的成分(A) 铊(TI)在物质世界就是代表重金属,它(IT)在文明社会就是代表重口味,野味,兽味,它代表 原始野性,兽性, 所以彼此是完全对应的,对称的,镜像对称(TI, IT),只是维度的不同体现。 它文化 最具有代表的就是 狼文化,狼性, 丛林法则 等等。 例如:原始人类 黑人,印第安人,蒙古人身体里面,文化里面沉淀的 重口味,暴力,粗俗,野蛮,愚昧,文化习惯,行为方式,思维传承,和基因携带的细胞记忆。 铊是一种伴生元素,寄生和依附于其他文明体,而存在。所以,他们需要不停的侵略,扩张寄生于其他文明体。与金银铜铁不同,金银铜铁都可以独立,自由的纯净的单体(公民社会的个体独立),且金是非常稳定的,而不被腐蚀。 铜和铁 非常容易被腐蚀。
曾祖爷爷
2 楼
如果没老江,上海啥也不是。 [1评]
一分为二好
3 楼
本文作者以及该剧编剧都对90年代初留学情况近于无知: - 那时自费留学刚刚开始(绝大多数自费留学是要靠校方资助才能获得签证,因而也都是理工科的),自费留学人数仍然极少,非理工专业留学人员也就刚刚起步(之前的公派留学也全是理工科学生学者),毕竟那时大家穷的机票钱都得多方拼借筹措(大学生工资54元左右,飞美国机票7000人民币)。那年代有谁自己借债出国学酒店管理? - 那时留学归国极少,回来的都是多方机构抢人,新闻里常常出现给回国人员万元,十万元年薪的段子,在几十上百元月薪的那时,非常不可能出现剧中出现回国学生找工作难的场景。
c
cbs888
4 楼
朋友侬帮帮忙好伐!
o
onihc
5 楼
90年代特别初期有毛线海归啊,89年以前出去留学的都拿64绿卡了国内又刚刚改革开放,肯回来的凤毛麟角。倒是早期去日本打工(那个年代叫去日本爬分)的回来不少,儿时在上海弄堂里的邻居就有好几个。黄河路90年代跟着长辈去过几次,当时也没连续剧里那么夸张,繁花里的灯红酒绿拍倒是有点像乍浦路辉煌的时候。充满机遇的年代啊,遍地商机
g
gdby
6 楼
墙奴自嗨。
r
roygreat
7 楼
学酒管的是留学生里最笨的的那批。
k
kk1977
8 楼
说的没错。90年代初,除了少数有海外关系的,能出国拿到签证的都是中国顶尖的人才。这些人会海归应聘一个酒店的服务员?编剧脑子进水了。
t
targer
9 楼
去日本语言学校学日语的就学生,实际上什么也没学,就是去日本打工赚钱。 [1评]
雁过留声机
10 楼
现在也是这样
s
sanelu
11 楼
真正留学并能融入文明社会的回去一定适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