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十年 最珍稀的是儿科医生 比大熊猫珍贵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1月9日 17点46分 PT
  返回列表
68914 阅读
8 评论
酷玩实验室

最近我听说了一个段子:——中国最珍稀的保护动物是什么?——熊猫

——有没有比熊猫还珍稀的?

——儿科医生

对于行内人,这是个心照不宣的自嘲梗;而行外人,只会一头雾水:儿科医生?这不是众多医生科室里的一种吗?

在产生这个念头的时候,你可能还不知道:儿科医生比一般医生忙得多,这差距,可能比高三班主任和普通班主任的差距还要大。 

从医学院降分录取,到各地儿科告急,儿科医生这个职业,已经走到了红线边缘。

1 今年6月份,海口市人民医院张贴出通知:急诊儿科白天暂时停诊。

该医院急诊儿科人员已无法满足日常急诊诊疗需求,超负荷工作让急诊科4名医生病倒2人,无奈之下,医院贴出通知,白天暂时停诊儿科急诊。

这种令人惊愕的举动,很快引起了舆论的热议,不断有人声讨:医院怎么能停诊?孩子的病情被耽误了谁负责?几个医生病倒了,整个急诊科都没办法运转?

3天之后,海口人市人民医院急诊儿科又恢复了,方法很简单:抽调门诊科的其他医生紧急支援,继续维持急诊儿科7×24小时运转。

这并不是开始。

近几年来,广州、武汉、上海等多地医院接连发布医生超负荷工作,儿科暂时停诊的公告。医院的儿科诊室似乎开始变得很脆弱,一旦有医生请病假,整个诊室就面临着停诊的风险。

面对外界的一系列质疑,儿科医生们也很无奈。

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手帮忙顶班,白天挂号的儿科门诊,有时要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看完。

江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最高记录一晚上接诊800多名患儿;

上海基本每个医院儿科平均要排队4小时;

深圳某医院儿科接待人数是普通门诊工作量的3倍;

繁重的工作量让他们相继病倒,他们即便坚持带病上岗,也无法满足孩子们的看病需求。

纪录片《人间世2·儿科医生》里,镜头记录了这样的场面:

上海市新华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朱月钮,为了抢救爆发性心肌炎的小女孩,她和团队整整4天没有回家。

抢救结束后的他们早已疲惫不堪,但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这个在工作中雷厉风行的女战士,在谈及自己的女儿时,却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的女儿也10岁了,也四年级但是因为太忙无暇顾及她连她成绩下降我都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责怪她我能做的只是让阿姨给我女儿多做点好吃的

“她也只有一次人生”——是啊,谁不是为人父母呢?

一边是急需等待救治的患儿,一边是慢慢与自己疏远的孩子,这是一个无法平衡的矛盾。对于家庭的愧疚,让他们内心备受折磨。

长期高负荷的劳动,让不少儿童医生相继患病,因工作患癌甚至猝死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

2015年暨大一院儿科室,21名儿童医生3人患癌1人猝死;2017年凌晨,宁波市妇儿医院34岁的汪健红因积劳成疾猝然离世;2018年11月9日凌晨,广西中医药大学一附院38岁优秀急诊儿科医师通宵夜班后,发生急性心梗轰然倒下。

儿科医生,到底怎么了?

2 儿科医生缺人,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

根据《2017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名儿童的医师配比仅为0.55人。

这也就意味着,一千名儿童只能分到半位儿科医生。

我国儿童和医师的配比只有0.55,在发达国家,这个数据是我国的近三倍

事实上,每年我国有80万医学毕业生,有2.2万人成功当上了医生,但是只有300多人最终会选择去儿科。

而仅存的儿科医生,也有一半处在离职的边缘。

在医学界,儿科一直处于鄙视链底端。

医生们早已存在一种共识:这一行业“费力,不讨好”。

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

原因有很多,每一个都让人无力反驳。

比如,我们以为儿科医生都是有耐心的好脾气,但是没想过,他们也许正被耳鸣折磨。

毕竟,每天围绕着儿科医生的是不停歇的哭闹声、家长们的劝哄声以及叫号声。就诊室里的噪音污染,堪比施工现场,不断挑战着医生们的耳膜承受极限。

给孩子治病就像猜谜,因为孩子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症状。很多大夫要先哄孩子,再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判断。

所以,“小儿科”不但不是小儿科,反而是经验、知识要求相当高的科室。每一个儿科医生,都是全科医生。

儿科最难的地方在于,孩子往往是一家之宝,一旦有闪失,医患矛盾会加倍爆发。

不少儿科医生坦言:我不怕累,但很怕怨。

首儿李桥儿童医院发生过一起医闹事件。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的重症患儿的家属,上演了长达3个小时的“全武行”。

“拉横幅、设灵堂、烧纸钱、聚众堵门前哭喊、在人群中挥臂咒骂、追着劝阻的工作人员拳打脚踢...”。

现场劝阻的保安及两名女性医护人员被闹事家属围攻,均获不同程度的受伤,场面让人感到心寒。

这并不是个例,儿童医生们不被理解已成常态...

因为优先抢救重症患儿,却遭遇家属的谩骂殴打。

舍弃吃饭和去厕所的时间看病,却被患者怒吼:“你没吃饭关我屁事”。

出于健康考虑,没有给病情较轻的孩子输液,已经年过半百的医生惨遭挨打...

甚至当面对孩子的紧急救治时,有些家属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眼下的孩子,而是直接推脱责任,任性“甩锅”。

他们明明做的是救死扶伤的好事,凭什么被无辜的指责谩骂?

他们不是神,他们也只是像你我一样讨生活的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孩子,看到生死离别时也会流泪,面对留不住的小生命时也会痛心。

3 这些年来,为了解决儿科难的问题,从教授到医生一直都在奔走呼告。

有的说,要放开儿科诊所市场,让医生能够独立执业,提高待遇……

有的说,要降低儿科专业录取线,扩大生源……

有的说,要给儿科医生专项津贴,工资高出普通医生……

有的说,要建立家庭医生制度,让小病留在小医院,减轻大医院集中就诊压力……

图:每日经济新闻

这些改革涉及到的因素太多了,动不动就是上百亿的财政投入、十几万人的青春年华。作为外行人,我实在不敢乱开口。

我在思考的是:抛开那些遥远而宏大的政策讨论,我们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我苦思冥想找了将近一周的材料,直到看到一位儿科医生亲自执笔的文章,才明白了些什么。(作者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黄志恒,这里向您表示致敬。)

黄医生接待了一个三岁小孩,症状很常见:厌食,呕吐。

不寻常的是,这个小孩的厌食已经持续了一个月,B超也验过了,血常规也验过了,吃了益生菌和消食口服液,都没什么效果。

黄医生看过之后,决定让小孩做个胃镜看看,却遭到了小孩父母的强烈反对——

“他才三岁!做胃镜多遭罪啊!”“现在的医生就喜欢过度检查!”

整病房的病友都在帮腔,七嘴八舌地说胃镜有多遭罪。

顶着巨大的压力,黄医生仍然坚持给小孩做了胃镜。

 结果出来了——一颗纽扣电池已经陷进食道一个月,周围组织都纤维化了。如果不小心大出血,甚至有生命危险。

手术拆除这颗电池之后,医生依然心有余悸。这颗电池已经表面发黑,开始漏电腐蚀。

如果不是黄医生坚持要做胃镜,谁又能想象到这孩子曾经离死神这么近呢?

对于我们来说,这也许是骇人听闻的大事,但是对于每天都和死神搏斗的医生来说,这只是一件日常小事,没什么额外的奖金,没什么通报嘉奖。

黄医生把事件经过写在了个人公众号上,他本意是让家长们注意孩子安全,却意外收获了来自百万陌生读者的善意:

黄医生说,他看到评论,泪流满面。

我翻了一遍他的公众号,尽管排版很粗糙,文字很简单,却保持着每天一更的频率。

图:他好几篇文章都共用一张简陋的头图

像他这样的一线儿科医生,已经很忙了,为什么还要写公众号?

他解释说:

做患者朋友,做医者喉舌,让医学不神秘,让科普有温度。这就是科普文章的魅力所在。

许多人不解地问我,临床工作那么忙,为什么还一直做医学科普?

我想答案就在于此吧。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我这才想明白,对这些勤勤恳恳的儿科医生,普通人最能做到的,就是两个字——尊重。

他们很清楚自己过得有多难,有多累;他们也清楚,要想让医疗制度变得更好,不是社会一朝一夕能做得到的。

他们也没有对患者奢求过什么。如果有,那只是最基本的“谢谢”。

儿童医生消失的背后,我们需要反思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需要明白,在医生这个神圣的称号下,他们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如果医生的做法让你不担心,请试着去理解他的专业判断,毕竟他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完整的医学教育,才有资格拿起手中的手术刀。

如果医生拼尽全力,仍有照顾不周,希望你能理解他们日日夜夜的辛劳。毕竟,普通人有节假日,但是病魔和死神没有节假日,医生更没有。

不要让自己的“真性情”,伤害了这世界上最能救你孩子命的人。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但至少,你的鼓励,可以让这些历经沧桑依然选择善良的白衣天使,过得更有信心一些。

a
akorda
1 楼
自上而下 系统性,体制性的纵容医闹的结果就是 亡国灭种 断子绝孙。
紫衣无痕
2 楼
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
F
Fun01
3 楼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婚不生,真不认为儿科医生有真么珍惜。
映像伦理审查
4 楼
那个黄医生,开一个打赏不就行了?
乱世淫僧
5 楼
80万人才2.2万人当上医生,这本身才是大问题吧
b
brightfish
6 楼
中国和美国医生比例差不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不缺医生,中国缺的是合格的医生。
m
mikro
7 楼
对医生总体尊敬,但还是遇到过几次不靠谱的: 1,一个私营医院,医生问诊后,去化验血。回来后,换了个医生,我之前的信息没了。再次问诊。 2,骨科医生,开了个很贵的药。过度开药。 3,两次,内部人员插队。而且是不用挂号,直接来的。
惊艳一枪
8 楼
现在国内开始过度讲人权,这是原因之一
D
Devadatta
9 楼
在国外把娃带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