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 资料图
直新闻:美英多家媒体接料宣称,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5月秘密访华,对此你有何解读?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我不清楚美国CIA局长伯恩斯的“神秘中国行”具体达成了什么结果,但很显然,这件事情正在被美国作为一个筹码,用来向中国施压,包括试图让中国防长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与美国防长进行某种会晤。
外媒对伯恩斯此行,调门普遍起得很高,例如最早作出报道的英国《金融时报》就称,这是自2021年7月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访华以来,美方对中国进行的最高层级官员访问,也是拜登政府所谓“试图重启中美关系”的最新努力。CNN则引述美国政府信源称,这是美方在外交渠道之外,与中国情报系统的直接沟通。《金融时报》将伯恩斯访华视为中美进一步恢复高层往来,又强调伯恩斯本人具有某种特殊意义:伯恩斯在领导CIA之前是一名外交官,专门负责敏感任务;且在2022年,伯恩斯曾试图劝阻佩洛西不要“访台”。
《金融时报》还暗示,美国总统拜登早前在广岛七国集团峰会上宣称中美关系即将“解冻”,尽管没有谈到任何细节,但似乎与伯恩斯的“神秘中国行”不无关联。但伯恩斯真带来了什么改变吗?目前为止,这还是个谜。但有趣的是,美媒彭博社已经在报道中进行了某种预期管理。彭博社称,伯恩斯前往中国只是为了进行情报交流,没有会见任何中国外交政策方面的官员,也没有试图帮助“加速两国关系的解冻”。
而美国选择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通过媒体释放伯恩斯上个月进行的,且似乎并不具有显著成果的“神秘中国行”,就是为了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我美国已经表达了某种善意,你中国是不是也应该作出某种回馈,例如放开中美防长在“香会”上进行某种正式会晤?而如果中国拒绝,美国就可以宣扬“是中国无意于对话和合作”,从而摆脱破坏两国关系的责任。
事实上,各家外媒所谓“CIA局长秘密访华缓和两国关系”的报道中,最后的落点一定是中美能否在“香会”上达成防长会晤,这两件事情被联系在了一起,我相信所有人都能看出这其中美国人的小心思,但美国人玩的就是阳谋,将自己包装成中美关系的“积极维护者”,抢占国际舆论的高点。就像彭博社,故作委屈地写道:“美国是在讨好中国军方,但不成功。”说实话,要不是6月3日,美国海军被曝出正在执行穿越台海的任务,连彭博社也指出“会大概率激怒中方”,我也许还真信了。软的不成,就来硬的,美国人对“讨好”的理解真是硬核。
直新闻:美方为何如此执着于两国防长的正式会晤?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如果说美国释放伯恩斯访华的消息,还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制造某种舆论压力,迫使中国防长与美国防长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进行正式会晤,我们还可以对美国的动机抱有某种幻想,那今天美国海军曝出正在执行台海穿越任务,则完全打破了这一幻想。
美国也许执着于两国防长对话,但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着眼于两军乃至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因为美国对华接触的目的如果在于某种真实存在的善意,那美国一边强烈要求接触,一边又选择在核心利益上刺激中国,这完全是说不通的。
我在之前的评论中说过,自特朗普时代以来,美国政府只知道以威胁和惩罚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所谓对华接触,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盛气凌人的“规训”。我们在6月2日美国防长奥斯汀“香会”上的讲话中可以清楚感受到这一点:“任何时候都是对话的好时机,所有时候都是对话的好时机,现在就是对话的好时机,对话从来不是一种奖励。”没错,对话不是一种奖励,但更不应该是一种勒令。
美国为什么执着于对话呢?因为中美有关对话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中国而言,对话的意义在于消除误解和敌意,从而构建一个互惠互利平等共赢的双边关系;但对于美国而言,对话的本质实际上是危机管控,美国期望找到一个边界,实现范围可控、后果可预期的对华压制。美国的所谓对话,更像是为无底线打压中国制造条件。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非常热衷于和中国讨论两军的所谓“近距离安全接触规则”,这就像玩火,你如果真不想被灼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要玩火,也就是不要发起侵犯中国利益的“近距离接触”行为,但你仍要玩火,只能说明你更希望在玩火中得到某种好处。美国防长奥斯汀宣称,与中方缺乏沟通可能会导致“事态迅速失控”,这句话看似是在为两军关系着想,但它实际上是个话语陷阱,因为中美两军从未断联,无论是通过热线还是武官接触,抑或是军事人员间的直接喊话,在正常,注意是正常的两军接触范围内,美方有充分的渠道可以联系到中方。而奥斯汀所谓的避免事态失控,实际上指的是美军挑战中国主权与核心利益之际,两军潜在的危机对峙。
美国军方执着于防长对话,着眼的实际上是为美国的侵略性行为找到一个合理化的谈判窗口。而这样一个谈判窗口,中国军方是断然不会应许的。中国军方从不拒绝与美国的正常接触和对话,中国军方拒绝的,不过是继续和美国玩所谓“危机管控”的游戏,拒绝再给美国玩弄中国容忍极限的空间。担心事态失控?那就对了!中国要让美国感到畏惧,从而对自身行为的后果产生正确认知。我相信,中美防长不可能永远不见,但如果要见,便一定会在上述前提之下。
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 资料图
直新闻:美英多家媒体接料宣称,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5月秘密访华,对此你有何解读?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我不清楚美国CIA局长伯恩斯的“神秘中国行”具体达成了什么结果,但很显然,这件事情正在被美国作为一个筹码,用来向中国施压,包括试图让中国防长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与美国防长进行某种会晤。
外媒对伯恩斯此行,调门普遍起得很高,例如最早作出报道的英国《金融时报》就称,这是自2021年7月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访华以来,美方对中国进行的最高层级官员访问,也是拜登政府所谓“试图重启中美关系”的最新努力。CNN则引述美国政府信源称,这是美方在外交渠道之外,与中国情报系统的直接沟通。《金融时报》将伯恩斯访华视为中美进一步恢复高层往来,又强调伯恩斯本人具有某种特殊意义:伯恩斯在领导CIA之前是一名外交官,专门负责敏感任务;且在2022年,伯恩斯曾试图劝阻佩洛西不要“访台”。
《金融时报》还暗示,美国总统拜登早前在广岛七国集团峰会上宣称中美关系即将“解冻”,尽管没有谈到任何细节,但似乎与伯恩斯的“神秘中国行”不无关联。但伯恩斯真带来了什么改变吗?目前为止,这还是个谜。但有趣的是,美媒彭博社已经在报道中进行了某种预期管理。彭博社称,伯恩斯前往中国只是为了进行情报交流,没有会见任何中国外交政策方面的官员,也没有试图帮助“加速两国关系的解冻”。
而美国选择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通过媒体释放伯恩斯上个月进行的,且似乎并不具有显著成果的“神秘中国行”,就是为了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我美国已经表达了某种善意,你中国是不是也应该作出某种回馈,例如放开中美防长在“香会”上进行某种正式会晤?而如果中国拒绝,美国就可以宣扬“是中国无意于对话和合作”,从而摆脱破坏两国关系的责任。
事实上,各家外媒所谓“CIA局长秘密访华缓和两国关系”的报道中,最后的落点一定是中美能否在“香会”上达成防长会晤,这两件事情被联系在了一起,我相信所有人都能看出这其中美国人的小心思,但美国人玩的就是阳谋,将自己包装成中美关系的“积极维护者”,抢占国际舆论的高点。就像彭博社,故作委屈地写道:“美国是在讨好中国军方,但不成功。”说实话,要不是6月3日,美国海军被曝出正在执行穿越台海的任务,连彭博社也指出“会大概率激怒中方”,我也许还真信了。软的不成,就来硬的,美国人对“讨好”的理解真是硬核。
直新闻:美方为何如此执着于两国防长的正式会晤?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如果说美国释放伯恩斯访华的消息,还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制造某种舆论压力,迫使中国防长与美国防长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进行正式会晤,我们还可以对美国的动机抱有某种幻想,那今天美国海军曝出正在执行台海穿越任务,则完全打破了这一幻想。
美国也许执着于两国防长对话,但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着眼于两军乃至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因为美国对华接触的目的如果在于某种真实存在的善意,那美国一边强烈要求接触,一边又选择在核心利益上刺激中国,这完全是说不通的。
我在之前的评论中说过,自特朗普时代以来,美国政府只知道以威胁和惩罚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所谓对华接触,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盛气凌人的“规训”。我们在6月2日美国防长奥斯汀“香会”上的讲话中可以清楚感受到这一点:“任何时候都是对话的好时机,所有时候都是对话的好时机,现在就是对话的好时机,对话从来不是一种奖励。”没错,对话不是一种奖励,但更不应该是一种勒令。
美国为什么执着于对话呢?因为中美有关对话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中国而言,对话的意义在于消除误解和敌意,从而构建一个互惠互利平等共赢的双边关系;但对于美国而言,对话的本质实际上是危机管控,美国期望找到一个边界,实现范围可控、后果可预期的对华压制。美国的所谓对话,更像是为无底线打压中国制造条件。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非常热衷于和中国讨论两军的所谓“近距离安全接触规则”,这就像玩火,你如果真不想被灼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要玩火,也就是不要发起侵犯中国利益的“近距离接触”行为,但你仍要玩火,只能说明你更希望在玩火中得到某种好处。美国防长奥斯汀宣称,与中方缺乏沟通可能会导致“事态迅速失控”,这句话看似是在为两军关系着想,但它实际上是个话语陷阱,因为中美两军从未断联,无论是通过热线还是武官接触,抑或是军事人员间的直接喊话,在正常,注意是正常的两军接触范围内,美方有充分的渠道可以联系到中方。而奥斯汀所谓的避免事态失控,实际上指的是美军挑战中国主权与核心利益之际,两军潜在的危机对峙。
美国军方执着于防长对话,着眼的实际上是为美国的侵略性行为找到一个合理化的谈判窗口。而这样一个谈判窗口,中国军方是断然不会应许的。中国军方从不拒绝与美国的正常接触和对话,中国军方拒绝的,不过是继续和美国玩所谓“危机管控”的游戏,拒绝再给美国玩弄中国容忍极限的空间。担心事态失控?那就对了!中国要让美国感到畏惧,从而对自身行为的后果产生正确认知。我相信,中美防长不可能永远不见,但如果要见,便一定会在上述前提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