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的最好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脱钩是最佳选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脱钩不可能一步到位。奥巴马提倡的TPP应当被视为 end state。但是在过去,TPP不可能成功。原因很简单。在川普之前,美国给予中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平均不到3%。如果这个优惠不去除,TPP国家的优势就无法显现。所以川普把中国关税提升,让它的低价格重新涨起来。这样,跟着美国跑的越南印度生产的产品就有了优势。美日再通过补贴政策和鼓励,让外资离开中国转移往越南印度。现在武汉病毒还没有控制住,效果还不是十分明显。到了明年,美日的一推一拉政策结果就会显现。中国最好的日子已经到头了。下面该收拾一地鸡毛了。拜登的联络盟友,齐心反中,将会把厉害国重新关在笼子里。
Thru tariffs hik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restrictions, Trump weakened the integration link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in preparation for the eventual decoupling. Biden took one step further to form Quad, a core piece for the future economic and military ecosystem that excludes China. It’s expected many more nations,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will join the bloc to form the new world, without China. China will once again retreat to its Middle Kingdom with N Korea and Russia as its only friends.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地,目前正因人权问题受到西方国家的持续批评,所产棉花也受到抵制。(视觉中国)
撰写:呼延朔
虽然中国希望能够深刻融入全球化进程,并逐步扩大同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以保证其发展拥有持续动力,但北京恐怕不得不承认,新的反华同盟已经逐渐全面浮现。某种意义上,一道新的铁幕正在中西方之间缓缓落下。
围绕新疆人权问题迸发出的中欧矛盾正在愈演愈烈,短期内看不到任何缓和的可能。这或许会使一些美国政客感到欣慰,特朗普时代未能完成的事情,也许正在拜登政府的策动和促进下成为现实。
3月23日的消息指出,欧洲议会决定取消《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审议会议,以抗议中国对欧洲数名个人及实体的制裁。而中国的对欧制裁,则是在回击更早之前欧盟以新疆问题对中国官员开展的制裁,那是近30年来,欧盟首次就新疆问题同意制裁中国。
另一方面,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简称BCI)也因抵制新疆棉花,而使其诸多会员企业,在中国陷入尴尬的公关危机之中。
相较于增派驻军和武力威胁,这种“软对抗”的形式更有迷惑性,因其常常包裹在所谓“竞合(竞争合作)”的外衣之下。但透过其脉络不难看见,内含的对抗逻辑,以及基于意识形态的文化自觉,依旧数十年如一日,不曾变过。
这足以提醒中国,冷战也好,“新冷战”也罢,那堵铁幕可能从未真正拆除,而是以不同的面貌在反复上演。
结束硝烟弥漫的中美阿拉斯加会晤后,中俄两国外长随即见面,并在3月23日发布了一份《关于当前全球治理若干问题的联合声明》。该声明强调中俄两国在人权、民主和国际法领域的共识,呼吁“国际社会应坚持践行开放、平等、非意识形态化的多边主义原则,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威胁,牡蛎维护多边体制的权威性,提高多边体制的有效性……国际社会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合作不要对抗。”
面对西方国家的共同围堵,中俄两国虽然依旧不寻求结盟,却不得不以某种盟友的姿态相互支持,从而在国际舆论场中增强话语权。这种被迫的大国间合作,成为更大范围内中西方分裂与隔阂的注脚。
回到前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该协定经过7年共计35论的谈判,于2020年12月30日由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谈判完成,本应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的批准程序后生效。协定的覆盖面十分广泛,包括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可持续发展、争端解决等内容,若能最终落地,则中欧合作将迎来更短的负面清单、更便利的市场准入及更透明的市场规则,双方的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医疗卫生等行业,都将极大受益。
而关于新疆人权问题的争执,使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中欧协定,在布鲁塞尔搁置了。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曾说,“欧盟内部有声音认为,批准投资协定是对华施压的最佳时机,呼吁将香港、人权等问题与投资协定批准工作捆绑挂钩。”
可见西方世界并不像中国所希望的那样,让经贸归经贸。尽管那里曾是全球化的策源地,将自由贸易奉为信仰,但用意识形态区隔世界,以意识形态辨别敌人或是朋友,从来都是他们的谈判桌上的不变主题。当然欧洲也可能出现几位趋向对华友善的领导人,但并不能很好扭转这一事实,类似的在人权等公共议题上中欧双方的各说各话,很长时间内仍将持续。
在特朗普政府执政的四年间,很多中国人曾对欧洲抱有美好想象。特别是特朗普对全球化秩序的嘲讽和打击,令其欧洲盟友感到困惑和沮丧。这一情感返照,在2017年习近平于达沃斯论坛发表演讲后达到顶峰,西方舆论不吝溢美之词,说中国已成为全球化的新的引领者。
但事实证明,欧洲的赞美可能并不发自内心,一旦其美国盟友重新回到他们熟悉的样子,中国就还是那个不可信任的“他者”。
2020年7月,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发表名为“共和主义中国和自由世界的未来”的演讲,称“我们,世界热爱自由的国家,必须促成中国的变革,就像尼克松总统所希望的那样。我们必须以更有创意和更坚定的方式促成中国的变革,因为北京的行动威胁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繁荣。”
这份被称为新冷战宣言的演讲曾在当时引发批评,其中也包含美国之外的西方国家,中国媒体则直接斥为“呓语”。如今看来,恐怕更像某种预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