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出车医生:最快速度送患者到急诊 仍需排队6小时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月1日 2点28分 PT
  返回列表
93587 阅读
17 评论
丁香园

「现在去打 120,前面都会有二、三百人排队。」上海急救医生何昶无奈地说。

为了缓解 120 紧张问题,何昶退烧后就回去工作了,目前他仍是阳性,「现在还是会咳嗽、无力」。而和他一辆车的司机王伟,感染后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感觉自己还能挺得住,温度就也没怎么测过。」

何昶说,现在可能是从 1950 年开始、上海存在 120 救护车后,资源最紧张的时刻。本月中旬开始,他一天的出车次数可能会达到之前的三倍,基本是一车接着一车,一整天 12 小时全满。

但他也清楚,120 紧张的情况不仅仅存在于上海,而是全国一致。近些天来,杭州、深圳等城市开始向社会招募司机、话务员等,并抽调其他科室的医生出 120,以缓解急救资源日渐紧张的问题。

「但确实,患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何昶说。

某医院发热门诊门外 图源:视觉中国

48 小时连续出车出诊

在何昶的感受中,12 月 15 日是第一个「小高峰」。

何昶做急救医生已经五年了,也习惯了以往的工作节奏,「我们白班 12 小时,每车之间可能会有一小会的休息时间,但现在没有了。」来自广东的吕浩辰也表示,以前一天可能出车 10 趟左右,现在基本是 20 趟左右,「还出现过 48 小时连续出车的情况。」吕浩辰说。

目前,上海市一天 120 呼入量已达到 6 万个,突破了过往记录;深圳近一周 120 日均呼入量增加了三倍多,并仍处于增长阶段。同样,太原市 120 呼入量增至平时的 4 至 5 倍,日均 4000 余次。太原急救中心公开表示,应该避免不合理致电,否则影响急救服务效率,导致 120 急救资源不足,可能影响他人生命安全。

何昶体感,现在「不合理致电」已经越来越少见。「大家还是明白 120 资源的有限性,像以前那种头晕就叫救护车的情况已经不多了。」尽管每个患者的主诉不同,但当他来到患者家里时,发现几乎都是发热引起的不适,「几乎达到 100%」。

图源:视觉中国

随着发热患者比例不断增大,对救护车的需求也在增加。为了更大程度覆盖有需求的人群,医生们和调度中心的协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以前调度中心会提前将下一个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我们说一下,现在不会了,就是直接派单。」何昶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他们和调度的配合更有默契了。调度中心会将患者的严重情况分级,对于已经昏迷休克的患者优先派单救治,医生们会尽量保证 15 分钟内可以到达;而对于轻症的患者,可能就要排到后面去。「虽然我们最后也会去接,但等待几小时确实是有可能的。」吕浩辰说。

一周出车 4 天、一次 12 小时左右,吕浩辰正在小心翼翼地做着防护,目前他还未感染。「希望自己能多坚持一段时间,不然医生们真的不够用。」

社会招募支援 120

一般来说,一辆车、一名担架员、一名司机、一名护士、一名院前急救医生,是一组急救 120 的标配。司机和担架员也需要进行过急救培训,关键时刻要和医生护士配合;急救医生会采取许多措施来延缓患者的病情,使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

何昶和吕浩辰均表示,当地卫健委已抽调了医生来帮助,大概有三十、四十人。「其中有内科、外科、还有麻醉科的。」吕浩辰说,这些医生们在短暂的培训后,以 14 天为一周期,出车上岗。

医生们可以抽调,司机们却不能。「司机还是那些司机,需要和更多的医生配对出车,工作量增加很多。」有的司机需要连续出车一天一夜,这对他们都是心理和体力上的巨大考验,吕浩辰表示。

图源:杭州市卫健委

目前,多个城市都在通过招募志愿者,临时扩充队伍,而司机往往由当地公交司机临时担任。例如杭州市的公交司机就承担了部分救护车驾驶任务,救护车随车担架员则由当地安保公司协调。杭州市急救中心曾发布急救支援(搬抬)志愿者招募公告,服务内容为根据指令完成就医转运、病患搬抬等工作,要求 18~60 周岁身体健康男性,能适应倒班工作制。

四天时间里,急救中心接到线上报名 500 多个,电话咨询 200 多个。但由于工作专业性较强、工作强度高,急救中心也没有人力进行较长周期培训,最后真正上岗的社会招募志愿者仅为个位数。

同时,调度中心的也存在话务员的紧缺情况,多数城市也开始增添临时的志愿者。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目前朝阳区 120 将接听席位从过去的 8 个扩充至 20 个,为了保证 7x24 小时有人值守,需要增加 100 多人的团队。12 月 24 日,上海也组织了话务员志愿者团队,总计支援人数在 32 人左右,其中有前台一线话务员、后台工单员及质控员。

北京某调度中心 图源:视觉中国

能到医院,却下不了床

尽管何昶等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出车、社会各方也在调配司机和志愿者投入工作,但面对巨大的就诊需求,何昶坦言仍存在较大的缺口。

「有时,我们尽量最快速度到了医院,患者还是要在急诊等好几个小时。」何昶昨天接了一位老年发热患者,他因胸口憋闷叫了救护车。当时何昶先去接了另一位休克的患者,于是在这位老人等待一小时后,何昶才能将他送到医院。

而他们刚刚到医院,护士说要看急诊起码等待 6 小时。何昶匆忙赶往下一个患者家中,他也不知道老人最终是否看上了病。

作为急救医生,在院前争分夺秒、将患者交给院内的医生,他已经尽到责任。但现在何昶等人发现,仅仅做到自己的速度快,对患者来说可能还是无法及时治疗。「甚至很多人到了医院都无法下床。」医院根本没有床位,他们遇到「压床」是常有的事儿。

图:视觉中国

「我们明白,毕竟现在患者真的是太多太多了。」这几天,何昶已经走遍当地的所有二级、三级医院,发热门诊都人满为患。因此,当其他科的医生来帮忙、司机、话务员支援后,何昶坦言只能做到「缓解一点」,因为和他们需要面对的呼入群体相比,「多少都不算多」。

「现在患者也都明白。他们很理解我们的工作,医院也理解我们。」何昶说。现在何昶要做的,就是接好每个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完成他该做的急救措施。

文中何昶、吕浩辰均为化名

策划:yxtlavi |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望和平
1 楼
1450詐騙蛆繼續編
R
Riordan
2 楼
丁香园,丁香医生,骗过多少人?再问问丁香园和张文宏怎么互相粉的?哈哈 逻辑是不是一下就清澈起来了?
H
Hegal.zhang
3 楼
地主畜生?老畜(六)生你们家死了几口?不过你们这种无父无母,脑子只有党的SB应该是爹妈死了都无所谓的
T
Tangojackson
4 楼
习近平发表2023新年贺词: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笔明明
5 楼
排队的时候听听圣上的新年贺词也挺好的
T
Tsar
6 楼
五毛说这都是谣言,国内没有疫情,也没死人
j
jingfei05
7 楼
加拿大看急诊等六小时是常规操作而已。。。 [1评]
金三
8 楼
2022中国人被大白封捅三年,疫情控制不住了,包子突然躺平,一部分人大白肺,另一部分排队去火葬场。活下来是你的造化。
T
Tsar
9 楼
急诊和急救车是两码事,加拿大是医生太少,国内是病人太多 [2评]
j
jingfei05
10 楼
「有时,我们尽量最快速度到了医院,患者还是要在急诊等好几个小时。」 加拿大等急诊六小时和这种等不一样?
j
jingfei05
11 楼
国内的人觉得急诊等了就很痛苦了殊不知在加拿大只要你不会马上死几小时等待是常规操作!医生少和病人多最终对病人来说都是等,因为急症科人均医生数量一样才需要等这么久
雁过拔毛机
12 楼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诡异的问题? 清零测核酸的时候,人们挤在一起,没有快速的感染。 不用测核酸了反而在家也被感染?疫情传播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个无比怪异的现象有人注意到了吗? 强国各地几乎同时陷入感染高峰。 这说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出现了大量的病毒!而且是突然出现的!这些病毒是哪里来的? 中共之前在四川某学校搞快速感染过峰试验...... 不寒而栗!
j
jingfei05
13 楼
你这么说我倒是想起来以下场景: 1950年9月20日至27日,美国海军在旧金山海岸附近释放了病原体。根据部署在全市43个地点的监视设备结果,军队确定旧金山已接收足够的剂量,足以使该市近80万居民几乎每人都吸入至少5000个致病微粒。 貌似各国只有美国干过而且又能力这么干!
买车有啥用呀
14 楼
6小时叫等?在澳洲没有12小时以上都不叫急诊
C
Cup3
15 楼
急诊等6小时那根本就不叫急诊!120按病情加倍收费,不去就得伤亡,免费;去了等一天都没事的,10倍的价格。免费的资源都是随便被人用的。
C
Cup3
16 楼
那根本就不是急诊,看到过流血的被拉进急诊,立马就就手术室了,也有朋友早上6点去急诊室,等到下午自己回家了。有人把急诊当walking in clinic用了。
j
jingfei05
17 楼
: 都说了快死的就抢救了,只要不是要死的, 比如脚被汽车压骨折的,手指脱臼的,发高烧三天的都是一律等上五个小时加的。亲身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