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现在歼-36试飞已经是常态,但当这款六代机被拍到超低空飞过马路时,外界依然为之震撼。欧洲“Bulgarian Military”网站连用“瞠目结舌”、“目瞪口呆”,来形容这种无法掩饰的惊讶,更认为之前对歼-36的评价太低了。
▲欧洲“Bulgarian Military”网站对这次歼-36的表现评价极高
按照“Bulgarian Military”网站的说法,之前虽然猜测歼-36可能是“兼顾战斗机和轰炸机使用特性”,但内心深处还是觉得“以战斗机为主”。毕竟按照中国空军惯例,用“歼-XX”命名的机型,都是再正经不过的战斗机,哪怕是侧重对地攻击的歼-16也是如此(没有能力和使用时特意侧重是两回事)。但歼-36身躯之庞大,比歼-20还要更胜一筹,这种规格的战斗机凭借独特气动布局,在高空超音速巡航其实不难,同时还能以“令人惊叹的灵巧”在低空飞行,就异常罕见了。
▲歼-16的空战水平其实并不低
SR-71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发展的科幻装备,也是罕见跨入3马赫门槛的量产型载人装备。但除了速度值得称道外,SR-71的灵活性极差,远不能满足战斗机需求,所以F-22A和F-35还是只能围着超音速打转。歼-36大胆放弃垂尾,以大三角翼承载对高空高速性能的需求,外界估测其甚至能在1.5马赫维持长时间超音速巡航,再加上更进一步的隐身水平,足以实现跨代作战。但在这次的资料流出前,没有人敢想其低空操作如此流畅——战斗机性能总是难以两全,顾此失彼是常态,谁也没想到歼-36居然再一次打破常规,成飞确实是有点东西。
▲SR-71是典型的非常规设计
超低空飞行看起来是个老掉牙的东西,实际上其至今仍然是规避对手雷达的几个关键手段之一。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凭借隐身性能,硬冲对手雷达网”的做法,大家都是精挑细选,试图从对手的防空网络中,寻找一条被发现概率最低的路线,然后进行穿透打击,哪怕B-2A也不例外。更何况歼-36本身还有战斗机的作战定位,低空和近距机动是硬性指标。如果说之前还有人认为歼-36只是类似F-117A的验证型号,那么现在就是彻彻底底的主战装备。两者看起来差距不大,实际上有本质区别。
▲F-117A昙花一现之后就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无尾翼布局出现的时间其实很长,各国经过多年研究,在认可其隐身效果的同时,对于难以控制的气动结构也非常头疼。B-2A之所以把机翼后缘做得那么复杂,以至于维护保障难度巨大,就是想改善操作问题,但最终效果也只是一般。歼-36在保证高空高速性能的基础上,还能将低空操作性强化到这种水平,其实是很不可思议的。中航工业强悍无比的先进风洞群,在这一刻展示出非比寻常的价值,而与歼-36配套的飞控软件,复杂程度也远超外界想象。对于这一点,“Bulgarian Military”网站的评价是,“五角大楼虽然一再对歼-36表示不屑,但实际上肯定在剖析歼-36露出的每一帧画面,东京和新德里也是如此。”
▲B-2A是探索无尾翼布局的先锋
怎么说呢,从去年歼-36露面后,外界就有歼-36其实早已首飞,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工程验证机,估计2030年之前就能服役的说法。但大家对国产六代机首飞领先美国就已经很惊讶,对更进一步的状态就有点难以接受。然而,从歼-36超高的试飞频率,以及这次表现出的优异低空操作性来看,“歼-36早就首飞”可能真不是假的。
虽然说现在歼-36试飞已经是常态,但当这款六代机被拍到超低空飞过马路时,外界依然为之震撼。欧洲“Bulgarian Military”网站连用“瞠目结舌”、“目瞪口呆”,来形容这种无法掩饰的惊讶,更认为之前对歼-36的评价太低了。
▲欧洲“Bulgarian Military”网站对这次歼-36的表现评价极高
按照“Bulgarian Military”网站的说法,之前虽然猜测歼-36可能是“兼顾战斗机和轰炸机使用特性”,但内心深处还是觉得“以战斗机为主”。毕竟按照中国空军惯例,用“歼-XX”命名的机型,都是再正经不过的战斗机,哪怕是侧重对地攻击的歼-16也是如此(没有能力和使用时特意侧重是两回事)。但歼-36身躯之庞大,比歼-20还要更胜一筹,这种规格的战斗机凭借独特气动布局,在高空超音速巡航其实不难,同时还能以“令人惊叹的灵巧”在低空飞行,就异常罕见了。
▲歼-16的空战水平其实并不低
SR-71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发展的科幻装备,也是罕见跨入3马赫门槛的量产型载人装备。但除了速度值得称道外,SR-71的灵活性极差,远不能满足战斗机需求,所以F-22A和F-35还是只能围着超音速打转。歼-36大胆放弃垂尾,以大三角翼承载对高空高速性能的需求,外界估测其甚至能在1.5马赫维持长时间超音速巡航,再加上更进一步的隐身水平,足以实现跨代作战。但在这次的资料流出前,没有人敢想其低空操作如此流畅——战斗机性能总是难以两全,顾此失彼是常态,谁也没想到歼-36居然再一次打破常规,成飞确实是有点东西。
▲SR-71是典型的非常规设计
超低空飞行看起来是个老掉牙的东西,实际上其至今仍然是规避对手雷达的几个关键手段之一。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凭借隐身性能,硬冲对手雷达网”的做法,大家都是精挑细选,试图从对手的防空网络中,寻找一条被发现概率最低的路线,然后进行穿透打击,哪怕B-2A也不例外。更何况歼-36本身还有战斗机的作战定位,低空和近距机动是硬性指标。如果说之前还有人认为歼-36只是类似F-117A的验证型号,那么现在就是彻彻底底的主战装备。两者看起来差距不大,实际上有本质区别。
▲F-117A昙花一现之后就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无尾翼布局出现的时间其实很长,各国经过多年研究,在认可其隐身效果的同时,对于难以控制的气动结构也非常头疼。B-2A之所以把机翼后缘做得那么复杂,以至于维护保障难度巨大,就是想改善操作问题,但最终效果也只是一般。歼-36在保证高空高速性能的基础上,还能将低空操作性强化到这种水平,其实是很不可思议的。中航工业强悍无比的先进风洞群,在这一刻展示出非比寻常的价值,而与歼-36配套的飞控软件,复杂程度也远超外界想象。对于这一点,“Bulgarian Military”网站的评价是,“五角大楼虽然一再对歼-36表示不屑,但实际上肯定在剖析歼-36露出的每一帧画面,东京和新德里也是如此。”
▲B-2A是探索无尾翼布局的先锋
怎么说呢,从去年歼-36露面后,外界就有歼-36其实早已首飞,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工程验证机,估计2030年之前就能服役的说法。但大家对国产六代机首飞领先美国就已经很惊讶,对更进一步的状态就有点难以接受。然而,从歼-36超高的试飞频率,以及这次表现出的优异低空操作性来看,“歼-36早就首飞”可能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