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生活躲不过的计量单位,复杂到令人头秃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1月10日 1点2分 PT
  返回列表
68542 阅读
20 评论
港漂圈

在香港购物,即使不看价钱,不问重量,也难免被迫会见到五花八门的计量单位,进行换算。连本地人都表示对Single、Double、Queen和King Size的床单尺寸云里雾里。

还有个SuperKing Size,可能多数人家里塞不下……

超市“价格刺客”

故事要从一条香蕉说起。

一个周一的午后,我在中环某大厦的超市物色本周的餐后水果。这是一家连锁超市,店内装潢和配色都比同一集团下的大众超市更加高级。香蕉的价钱牌上写着大大的$5.8。想着家附近的超市里的香蕉也是5.8元一磅,我挑了一把去结账。

收银员称重后,银幕上赫然显示$34.8。我懵了:几条香蕉最多两磅,十几块钱,怎么会三十几元?样貌敦厚的东南亚店员笃悠悠地说:ma'am,看错的人不止你一个,香蕉是$5.8一个,你买了6个。你不买或者少买一点都可以。

于是,我买了最边上的两条香蕉,结账后绕回去,果然发现$5.8后面跟着小字“EA”(一个)。而家附近那家超市写的是“Lb”(一磅)。及时止损的我感叹道:蕉生超市则为普通蕉,生于中环则为贵蕉,价徒相似,其实单位不同。

店越高级,“价格刺客”越常见。有一次,朋友吐槽最近买了三个平平无奇的辣椒花了好几十块,只因没看清单位是$xx/50g,交了学费。一家以“慢生活”方式出名的极简风杂货店,最便宜的有机面粉$0.7/10g,也就是70元/1千克。

本想着下下厨,计一计成本,决定还是算了。

人形计算器

如果说价签上的小字只是商家让你买买买的小心机,那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计量单位和计价方式,则不得不让人怀疑:秦始皇不是统一度量衡了吗?怎么香港还有这么多漏网之鱼?

走进街市,会发现商品虽是明码标价,但要花点功夫换算和比较——既有按个、按份标价的,也有按磅、按斤称重的;干货和调味料还有论两计费的。大概每个香港人都能熟练解释:半斤八两,是因为一斤十六两嘛。此处的一斤,是指中国旧制司马斤(604.8克),除以16,则1两为37.8克。

而金店的“法定金衡两”,又比街市的一两要轻0.3克多。

俗话说,无奸不商。有些店家用较轻的内地市斤(500克)来替换较重的司马斤,偷斤短两。为杜绝商家“呃秤”,政府在街市设置了“公磅”。虽说从没见过谁去再称,但觉得安心不少。

简单来说,一磅(1 lb,453.59克)约等于四分之三司马斤。记住这个公式,你就可以成为“人形计算器”,应付众多场合。至于安士(oz)、加仑这些单位,有兴趣的朋友再去研究吧。反正有八进制、十二进制、十六进制,就是不用十进制……遇到那种对商品标注每单位单价(1克、1毫升等于多少钱),或者把尺寸换算成厘米的店家,我会感动得想流泪。

有时,你也会遇到一种“数不像数,字不像字”的神秘符号。它往往出现在茶餐厅、大排档、海鲜摊档、药材铺,红顶小巴……英剧《Sherlock》中也有它的身影。

这种起源于苏州的古老花码,早已在苏州本地式微,千里之外的香港和海外唐人街却沿用着。连英国都在半个世纪前改用十进制了,香港民间还坚持着使用英制单位。单位换算App有不少评价,看来使用需求很大。可能每个被各种不同单位弄得头大的消费者,都曾有过片刻的百感交集。

未完的换算

对于专业人士,要进行的换算就更多。从事过地产行业的我,曾和同事们收到老板的提议:“我们来做一个表格,列出大中华区的主要项目。标明地址、面积、总价、单价等等,最好中英对照,换算汇率方便全球客户参考。”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实际上颇费周章。当老板费解地询问:“为什么这么慢?”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同事A:收集数据不难。只是香港计实用面积(平方呎),内地计建筑面积(平方米),台湾计权状面积(坪)。很难直接比较单价,要换算一下。

老板点点头,说:还有其他问题吗?同事B:港币、人民币、新台币要兑换成统一货币再比较吗?哦对了,兑美金汇率是浮动的。老板沉默了。同事C:中文习惯用的万、亿,机器翻译成英文时常会弄错。比如这里把“一亿”翻译成“1 billion”,差了十倍,我们要逐项手动检查和修改。此时,老板的表情凝固了。

虽然以上问题都有对策,但是考虑到投入的时间和收益不成正比,这个计划就搁置了。也让我们对大中华文化圈多元化的计量单位充满了敬畏。身处香港,和内地、尤其是大湾区的交流频密,总少不了换算。当老板突击提问:“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呎?”同事们会异口同声回答:“10.764。”这是基础版。进阶版则是:内地某高新工业园规划面积800亩。经验丰富的local同事也需要猛按计算器,然后感叹……哇,570几万呎!

再比如,内地客户对《香港住宅全球最贵,每平方呎4000美元》的新闻反应平平。同事先乘以10.764,再乘以美元汇率7.8,告诉客户每平方米33.6万元人民币。会引得一声“又涨了!”

插播一句,身在跨国公司,由于港元兑美元、人民币这几种货币的汇率会有些波动。有些同事开玩笑说:我要攒一堆单,等汇率合适的时候再去报销,四舍五入就是一个亿!

参差多态的利与弊

多元化是香港的特色之一,好处是丰富多彩。但当国际通用的十进位国际单位制(公制)和中国旧制单位、殖民时期的英制单位、少数进口商品使用的美制单位并行,就难免令人眼花缭乱。

为了向市民推广度量衡十进制,政府曾成立过一个度量衡十进制委员会。1978年至1998年这二十年间,名义上完成了任务,光荣解散。

实际上,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表达,无论业界和民间,大家都仍心照不宣地沿用旧单位。政府也没有“一刀切”。曾经咨询过专业人士,为什么不把五花八门的计量单位统一?得到的答案是:第一,资料太多,改起来实在麻烦。第二,平方呎看起来更大,更便宜。“380呎,呎价2.5万”,就比“35平米,每平米26万”听起来更贴地气。也是很实在的解释了。

既然世界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把这些换算公式活学活用。祝每一位人形计算器朋友,都早日住上千呎(92.9平方米)豪宅。

加州老流氓
1 楼
以前英国水兵嫖香港鱼蛋妹,问操一次多少钱?鱼蛋妹说20块钱,英国水兵说我只有十块钱,鱼蛋妹说那就插进去一半。交了钱,英国水兵咕唧就把鸡巴插到底了,鱼蛋妹噢一声接着讲“丢!说好插一半的咩”?英国水兵说“我插后一半”。 估计香港的计量单位就是受这个启发而来的。
炅龙
2 楼
复杂!交易成本过高!一国两制下也应该统一度量衡!秦朝就做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从而降低了中国国内交易成本使国家统一。
j
jpeagle
3 楼
香港台湾的统一,更多的是文化统一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统一的需要。
阿迹
4 楼
只有我注意到福尔摩斯中文字幕是“苏州码子”,而英文是“Hang Zhou(杭州)”吗?
猴子观海
5 楼
在香港把一斤等于几两统一就阿弥陀佛功德无量啦!
加西Calm
6 楼
说起来是利用人性愚钝,零售标价都是X.99 效果显著。
不忘故国
7 楼
香港人的优越感真的莫名其妙,前些时间和一个香港朋友聊天说起大陆富人,基本上观点都是贪污受贿得来的,这脑比白爷更空。
测试有效
8 楼
感觉香港这个度量和美国倒很相似 只不过我很少见到超市有论条卖香蕉的 lol
金三
9 楼
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与天天被大白捅的中国人有毛关糸,中国人封在出租屋,啃着地沟油方便面,看着非洲兄弟抱着两个美女大生,中国政府每年还给非洲兄弟10万毛币补助,相当于白嫖,你们自己用手解决生理需求,香港与你们这些随地大小便的贱货有毛关糸?
天涯路寂
10 楼
这是大问题吗?世界上还有别的地方有这么多元化吗?
尽人事
11 楼
统一度量衡
欢喜*佛
12 楼
买个蔬菜水果还看重量价钱,难道不是喜欢需要就拿吗?
t
tianzhihu
13 楼
脑残,也不看看自己的韭菜地位,能跟真正中国公民港怂比? 人家从不封控。
一人分饰两角
14 楼
那就废除英制单位呗,直接实施就行了,不用还搞舆论。
糖桔喝得
15 楼
我觉得没必要改,这正是香港的魅力所在,即多样化与包容化,至于计量的转换问题对中国人来说湿湿碎啦!只要你小学毕业的而且熟背九九算法口诀计数转换都不是问题,我在美国就被其他人认为中国人的数学那是天生的好,美国人计数用计算器是必须的,我就基本不用。有些香港的小商贩,小老板之类的用计量的不同玩玩奸猾那也无伤大雅啦!
g
googlebot
16 楼
英殖民地都是这样,英制公制,工具要买2种,公制扳手不能用在英制螺丝,
m
monkeyking
17 楼
: 一模一样呢!我父亲的一个香港朋友也是这样认为的,认为大陆富人要么奸商要么贪污,自己住公屋住得很有优越感!
测试有效
18 楼
条蛆又裸奔来了 lol
飞翔的鱼头
19 楼
有啊,新加坡,不仅同时存在公制英制,还有老制,什么6两等于一斤,我擦。
h
hanuman
20 楼
怎能不改?印度发展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小邦林立,每个小邦内部计量单位,语言啥的都不一样,就缺了一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