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仍在持续,45名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疫情在武汉的早期传播动态。
研究通过复盘425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发现,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病例密切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传人”现象。2020年1月1日至11日,武汉共有7名医务人员被感染。
论文得出的结论与此前武汉卫健委官方发布消息有较大出入。武汉卫健委在1月11日仍表示,“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
1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等45名医学专家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联合发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态》(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一文。
论文通讯作者共4人,分别是: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本恩与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杨波。
该论文收集了从最初发病病例至2020年1月22日中国境内已上报中国疾控中心并经实验室确诊的425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医学数据。病例相关流行病学信息由各地疾控中心通过访谈等现场调查手段收集。但论文并未进一步解释病例的确诊时间,所以无法判断作者最早于何时得出结论。
论文显示,最早两例病例发病于2019年12月9日左右,且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不相关(浅色为不相关,深色为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论文显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简称NCIP)的最初病例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最早两例发病于12月9日左右,均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不相关,即没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暴露史。论文中的一张图表是推论的关键:大多数早期病例均报告了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暴露史,但从12月底开始,与华南海鲜市场不相关的病例便呈指数增长。论文表示,“总之,我们发现武汉现阶段的新冠肺炎病例倍增时间约为7.4天。密切接触者之间的人际传播从12月中旬开始已经发生,并在此后一个月内逐渐播散。”
研究显示,425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其中56%为男性。在2020年1月1日前发病的病例中,55%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而在此后发病的病例中,仅8.6%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
论文称,根据现有证据,密切接触者之间的人际传播从12月中旬开始已经发生,并在此后一个月内逐渐传播扩散。
1月30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在个人微博实名质疑论文作者在1月初“已经掌握病毒人传人的证据”。但从论文内容来看,论文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确诊病例倒推发病时间以及是否与华南海鲜市场相关等流行病学信息,并未明确公布病例确诊时间,因此无法得知论文作者最早于何时得出“12月中旬已有人传人现象”的结论。
不过12月中旬即出现“人传人”现象确实早于武汉卫健委官方通报时间一个月左右。武汉市卫健委自2019年12月31日公布相关疫情以来,截至2020年1月11日,仍一直表示“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1月15日凌晨,武汉卫健委才表示,“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
根据上述425例确诊病例数据,论文认为,新冠肺炎的基本再生数(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为2.2左右,即在无干预情况下,平均一个患者可以传染2.2个人。一般而言,基本再生数如果大于1,疫情就会不断加剧,小于1的话疫情则会趋于消失。SARS(非典型性肺炎)的基本再生数最高为3左右。不过,论文也特别提醒称,他们对于基本再生数的估算仅截止于1月4日。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首次公开了武汉医务工作者的详细感染时间表。数据显示,1月1日至22日,武汉共有15名医务工作者感染新冠肺炎。分别是1日至11日7名与12日至22日8名。
论文显示,武汉医务人员在1月1日至11日感染7人,1月12日至22日感染8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这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1月20日披露“有医务人员感染”时间吻合。而武汉卫健委在1月11日还表示,“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直至1月21日才发布消息称,有15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论文进一步解释称,425例确诊病例曲线显示1月下旬发病数开始下降,“曲线后半部分并不表示新发病例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近期发病的病例未得到充分确认,以及病例识别和报告时间的延迟,而非发病率的真正拐点。”
截至1月29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711例,现有重症病例1370例,累计死亡病例17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4例,共有疑似病例12167例。
相关报道: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新论文:新型冠状病毒去年12月中就开始人传人
昨天,国际知名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篇让许多中国网民震惊的论文。
因为这篇关于武汉疫情的论文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中旬,就已经开始人传人了……
这篇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等多名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表示,他们通过分析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425名病例后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早在12月中旬就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的情况。
具体来说,这份论文通过研究从去年12月初到如今的425名病例后发现,尽管武汉疫情最初被认为是源自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但在12月后期开始出现了不少与该市场无关的感染者,如下图所示:
(注:图中深色为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人,浅色为没有的)
论文还将疫情分为了1月前、1月前期和1月中期三个阶段,并通过数据表示,尽管1月前的多数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从1月开始的绝大多数病例都与该市场没有关系了。
之后,论文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和推算,认为病毒的感染人群每7.4天就会翻倍一次,并且早在12月中旬的时候,病毒就已经开始在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之中进行人传人的传播了,并建议进一步采取紧急措施减少病毒在社区的传播。
另一方面,这份论文认为目前疫情的“拐点”尚未来临,确诊病例最近几天出现的放缓,可能是因为大量感染者还未确诊和报告出来。
论文还认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R0(传播力)为2.2,即一个感染者可以传播2.2个人,作为参照的SARS病毒的R0则是3。但论文指出,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力低于SARS,防控难度却更大,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很多感染者是轻症患者,而且对他们和他们的亲属进行隔离的资源非常有限。
论文还指出,虽然只有27%的病人在感染症状出现超过2天后才去就医,但89%的病人面临的问题是医院缺少床位,导致他们发病5天后还无法住院。论文认为这也是导致在疫情前期难以识别和隔离感染者的原因,并建议将检测感染的资源交给门诊和急诊,这样可以鼓励更快速地识别出感染者,进而更好地预防。
另外,论文表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还尚未出现类似SARS的那种超级传播的情况,原因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并没有SARS时那么严重,但随着疫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
最后,比起耿直哥介绍的这篇论文本身的学术内容,目前这篇论文正在国内的网络上引起另一番争议。
原来,由于论文得出的病毒在12月中旬就已经开始人传人的结论太令人震惊,以至于不少网民都在追问这个数据为什么不早一些拿出来,甚至有网民在质问是否存在学者们为了自身的私利而在隐瞒关键信息(比如论文显示1月11日之前就有了248名感染者),进而导致疫情防控被耽误。
但也有网民表示,从这篇论文拿出的病例数据来看,这个数据中1月前的病例人数和之前武汉卫健委公布的数据大体是一样的,都在40多人。至于论文中1月11日时已经有了248名感染者的情况,从论文的描述来看并不是1月11日就确诊后被隐瞒的,而是在那个时间开始发病的人数,再加上论文中还引用了香港袁国勇教授的团队于1月24日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论文,那么这个1月11日有248感染者人的数字,就也可能是随着感染者在过去几天被大量确诊后,才由论文作者调取患者数据获得的,也就无法由此就认定论文作者为了发论文而在疫情前期隐瞒了关键信息。
对于这些争议,有人呼吁论文作者应对这一网络舆情进行公开回应。
爆发于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仍在持续,45名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疫情在武汉的早期传播动态。
研究通过复盘425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发现,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病例密切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传人”现象。2020年1月1日至11日,武汉共有7名医务人员被感染。
论文得出的结论与此前武汉卫健委官方发布消息有较大出入。武汉卫健委在1月11日仍表示,“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
1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等45名医学专家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联合发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态》(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一文。
论文通讯作者共4人,分别是: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本恩与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杨波。
该论文收集了从最初发病病例至2020年1月22日中国境内已上报中国疾控中心并经实验室确诊的425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医学数据。病例相关流行病学信息由各地疾控中心通过访谈等现场调查手段收集。但论文并未进一步解释病例的确诊时间,所以无法判断作者最早于何时得出结论。
论文显示,最早两例病例发病于2019年12月9日左右,且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不相关(浅色为不相关,深色为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论文显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简称NCIP)的最初病例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最早两例发病于12月9日左右,均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不相关,即没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暴露史。论文中的一张图表是推论的关键:大多数早期病例均报告了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暴露史,但从12月底开始,与华南海鲜市场不相关的病例便呈指数增长。论文表示,“总之,我们发现武汉现阶段的新冠肺炎病例倍增时间约为7.4天。密切接触者之间的人际传播从12月中旬开始已经发生,并在此后一个月内逐渐播散。”
研究显示,425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其中56%为男性。在2020年1月1日前发病的病例中,55%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而在此后发病的病例中,仅8.6%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
论文称,根据现有证据,密切接触者之间的人际传播从12月中旬开始已经发生,并在此后一个月内逐渐传播扩散。
1月30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在个人微博实名质疑论文作者在1月初“已经掌握病毒人传人的证据”。但从论文内容来看,论文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确诊病例倒推发病时间以及是否与华南海鲜市场相关等流行病学信息,并未明确公布病例确诊时间,因此无法得知论文作者最早于何时得出“12月中旬已有人传人现象”的结论。
不过12月中旬即出现“人传人”现象确实早于武汉卫健委官方通报时间一个月左右。武汉市卫健委自2019年12月31日公布相关疫情以来,截至2020年1月11日,仍一直表示“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1月15日凌晨,武汉卫健委才表示,“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
根据上述425例确诊病例数据,论文认为,新冠肺炎的基本再生数(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为2.2左右,即在无干预情况下,平均一个患者可以传染2.2个人。一般而言,基本再生数如果大于1,疫情就会不断加剧,小于1的话疫情则会趋于消失。SARS(非典型性肺炎)的基本再生数最高为3左右。不过,论文也特别提醒称,他们对于基本再生数的估算仅截止于1月4日。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首次公开了武汉医务工作者的详细感染时间表。数据显示,1月1日至22日,武汉共有15名医务工作者感染新冠肺炎。分别是1日至11日7名与12日至22日8名。
论文显示,武汉医务人员在1月1日至11日感染7人,1月12日至22日感染8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这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1月20日披露“有医务人员感染”时间吻合。而武汉卫健委在1月11日还表示,“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直至1月21日才发布消息称,有15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论文进一步解释称,425例确诊病例曲线显示1月下旬发病数开始下降,“曲线后半部分并不表示新发病例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近期发病的病例未得到充分确认,以及病例识别和报告时间的延迟,而非发病率的真正拐点。”
截至1月29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711例,现有重症病例1370例,累计死亡病例17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4例,共有疑似病例12167例。
相关报道: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新论文:新型冠状病毒去年12月中就开始人传人
昨天,国际知名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篇让许多中国网民震惊的论文。
因为这篇关于武汉疫情的论文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中旬,就已经开始人传人了……
这篇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等多名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表示,他们通过分析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425名病例后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早在12月中旬就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的情况。
具体来说,这份论文通过研究从去年12月初到如今的425名病例后发现,尽管武汉疫情最初被认为是源自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但在12月后期开始出现了不少与该市场无关的感染者,如下图所示:
(注:图中深色为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人,浅色为没有的)
论文还将疫情分为了1月前、1月前期和1月中期三个阶段,并通过数据表示,尽管1月前的多数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从1月开始的绝大多数病例都与该市场没有关系了。
之后,论文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和推算,认为病毒的感染人群每7.4天就会翻倍一次,并且早在12月中旬的时候,病毒就已经开始在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之中进行人传人的传播了,并建议进一步采取紧急措施减少病毒在社区的传播。
另一方面,这份论文认为目前疫情的“拐点”尚未来临,确诊病例最近几天出现的放缓,可能是因为大量感染者还未确诊和报告出来。
论文还认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R0(传播力)为2.2,即一个感染者可以传播2.2个人,作为参照的SARS病毒的R0则是3。但论文指出,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力低于SARS,防控难度却更大,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很多感染者是轻症患者,而且对他们和他们的亲属进行隔离的资源非常有限。
论文还指出,虽然只有27%的病人在感染症状出现超过2天后才去就医,但89%的病人面临的问题是医院缺少床位,导致他们发病5天后还无法住院。论文认为这也是导致在疫情前期难以识别和隔离感染者的原因,并建议将检测感染的资源交给门诊和急诊,这样可以鼓励更快速地识别出感染者,进而更好地预防。
另外,论文表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还尚未出现类似SARS的那种超级传播的情况,原因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并没有SARS时那么严重,但随着疫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
最后,比起耿直哥介绍的这篇论文本身的学术内容,目前这篇论文正在国内的网络上引起另一番争议。
原来,由于论文得出的病毒在12月中旬就已经开始人传人的结论太令人震惊,以至于不少网民都在追问这个数据为什么不早一些拿出来,甚至有网民在质问是否存在学者们为了自身的私利而在隐瞒关键信息(比如论文显示1月11日之前就有了248名感染者),进而导致疫情防控被耽误。
但也有网民表示,从这篇论文拿出的病例数据来看,这个数据中1月前的病例人数和之前武汉卫健委公布的数据大体是一样的,都在40多人。至于论文中1月11日时已经有了248名感染者的情况,从论文的描述来看并不是1月11日就确诊后被隐瞒的,而是在那个时间开始发病的人数,再加上论文中还引用了香港袁国勇教授的团队于1月24日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论文,那么这个1月11日有248感染者人的数字,就也可能是随着感染者在过去几天被大量确诊后,才由论文作者调取患者数据获得的,也就无法由此就认定论文作者为了发论文而在疫情前期隐瞒了关键信息。
对于这些争议,有人呼吁论文作者应对这一网络舆情进行公开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