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0一台“行车记录仪”,理解大家为何不愿捐款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3月28日 5点48分 PT
  返回列表
25760 阅读
4 评论
一千只羊群在燃烧

最近,四川某希望小学灾后重建的采购结果惹人注目,原价900元不到的松典相机(画质达到了行车记录仪的水准),采购价竟高达14050元,还买了两台。

根据后续报道,供应商回应“招标文件明确要求采购国内生产的单反相机”,最后相机由“松典”换成了“尼康D90”…

先不说这混乱的解释逻辑,高校采购“索尼全画幅次旗舰a7c2”都只是13500,尼康D90一个17年前(2008年)发布、全新带套头不超过2000块的机器,尼康家祖坟要冒多少次青烟,才能卖到14050。

一般而言,官方走“特殊渠道”后的采购价,比市场价高个两三倍是比较正常的,该校将6000多的除颤仪报价29500,换作早几年那就是“行业惯例”,原因很简单:只有报价翻倍,使用的人才会更加珍惜(bushi)。

以我自己为例,我曾有幸用过价值3000rmb的“电磁炉”(烧开一杯100ml的水,要先预热10分钟,再等待20分钟)、价值两三万的示波器、价值十万的感应电流表…这些东西谈不上有多好用,但面对如此昂贵的仪器,任何人来了都得肃然起敬。

一个建校花费50万、5·12重建花费600万、占地不足13亩、仅有1970名学生的希望小学(2024预算公开),一次灾后采购就花了450万,买的东西不仅少,还净是些崴货——什么贵族小学要用20万一套的会议系统、11万一套的广播系统…

钱从哪里来?

转移支付和赈灾捐款占了绝对大头,果然,羊毛不出在自己身上,花钱就开始大手大脚。

这期简单剖析一个现象:为什么大家越来越反对往灾区捐款了。

这跟“无偿献血”是一个道理,好心相助最后却被倒打一耙,钱还没到灾区就已被吃干抹净,费用透明度不足、监管机制缺位、信任链条断裂…经年累月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一点都不令人奇怪。

从“捐款绑架”(有钱必须捐)到“拒捐戒捐”成为主流,舆论两极反转的背后,是无数个现实的惨痛案例。

某市红十字会公开预算显示(2024),五个人的机构(其中两个已退休),全年预算124.56万,用于救灾的却仅有1.4万,保管费高达99%。

北师大教授王振耀指出,国内慈善组织多依附行政体系,信息公开“依赖道德自觉”。中国红十字会自2007年后统计数据长期未更新,捐赠平台仅选择性公布“热点项目”,地方分会信息更成盲区,这种官僚化作风与公众期待的“社会本位”严重背离。

然而照当下的趋势,期待数据透明根本不太可能(期待民间组织更不可能),只要不主动曝光,“松典相机”这种荒谬之事,永远不会浮出水面。

无城子
1 楼
还是当年大树进城的年代,1998年左右吧,城市里不少道路两旁,或是绿化区域一夜之间就会出现一棵棵一片片的大树,至少是几十年的那种。银杏树,土蜜树(也叫子弹果子树),很受欢迎。刚巧有朋友参与了预算到买树到种树的过程。园林局(不是交通局)一棵树预算1万,承包给种树的人给1千,种树的人有拖拉机和吊机,去农村挖那种长成的大树,给大树的主人付的钱是2百。 实际上大树进程不容易活,无论含根土球挖多大。然后就又是一个循环:1万-》1千-》2百
k
kl3527
2 楼
不会没有人捐的,强迫“自愿”是中共国的拿手,那么多“资本家”,还不是党派代表一句话的事:)
w
wfucku
3 楼
反正有人捐款用呗
一方水土一疯人
4 楼
还有脑残捐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