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平安夜
本该是个祥和喜乐的节日
英国人却“送来一张恶心中国”的圣诞贺卡
近日,一则关于“诡异贺卡”的消息被网友注意到。
这源于12月22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文称,英国伦敦一名6岁的小女孩从英国超市TESCO购买了一张圣诞贺卡,而卡片上竟然有手写的一则求救信息。
“求救”内容透露,贺卡是上海青浦监狱关押的外籍囚犯生产的,他们现在急需人道求援。
什么??意思就是一张外籍囚犯的手写“求救”贺卡漂洋过海终见天日??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究竟怎么回事。
通过最初爆料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和BBC后续的报道,我们得知:
一名6岁女童在当地一家TESCO乐购超市购买了一组贺卡。
然而当她回家正打算手写贺卡给学校的朋友时,却发现其中一张印着戴圣诞帽的小猫图样的贺卡已经被使用过。
先不质疑未开封的贺卡套组为何会被使用过,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圣诞的贺卡上,写的并不是节日的祝福。
而是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写了一则“求救”信息。
“我们是上海青浦监狱的一群外国人,被强迫劳动,违反了我们的意愿。请帮助我们通知人权机构,并联系Peter Humphrey先生。”
贺卡的主人,来自伦敦南部Tooting,现年6岁的Florence告诉BBC新闻,当她看到“有人已经在其中写过”时,她正在写第六张或第八张卡。
“这让我感到震惊”,她补充道,看到信息感到非常悲伤。
随后,她将此事告知父亲本·维迪科姆(Ben Widdicombe),这位在英国刑事犯法系统工作的公务员父亲,首先对发现消息感到“怀疑”,他认为这是“某种恶作剧”。
思考过后,他决定还是把贺卡交给消息提到的Peter Humphrey。
“它到家了。世界上存在不公正现象,处境艰难的人们,我们知道这一点,我们每天都读到这一点。
那条消息在圣诞节流传到家,这确实使它变得非常凄美,非常有力。”
韩飞龙和美籍妻子虞英曾
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个Peter Humphrey,不是别人,正是数年前因葛兰素史克案被中国法院判刑,后曾在中国服刑,并于2015年被驱逐出境的被称为“韩飞龙”的英国人。
据公开报道,韩飞龙夫妇是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雇佣的外籍商业侦探,曾非法调查葛兰素史克行贿案举报人信息,2013年8月被捕。
他在华创立的咨询有限公司“摄连”,在华为近千家公司或个人暗地开展见不得光的“调查”,采用了非法购买、跟踪、偷拍等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制作成“调查报告”高价卖出,借此获利数千万元。
英籍商业侦探韩飞龙
韩飞龙最后因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被判刑两年,服役的监狱就是上海青浦监狱。
更“巧合”的是: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这篇爆料报道,就是韩飞龙自己写的!
现在摆在眼前的事实是,韩飞龙被《星期日泰晤士报》安排撰写了这么一篇涉及自己的报道,不需要进行丝毫的利益回避。
那就难怪这篇报道充斥着许多他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坚称在青浦监狱服役期间,被“强迫劳动”,还找来曾经在同一监狱服刑的“狱友”,称其在监狱里给某西方企业做过包装。
但是始终没有透露这名所谓的“狱友”的名字,以及究竟是为哪个品牌服务。
甚至在报道的最后,韩飞龙试图把“贺卡事件”上升到一个新的国家高度,“引导”人们认为中国通过监狱里的囚犯,获得“制造业上的不正当优势”以及“压榨侵犯囚犯人权”。
他还引用了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人的说法,称这种“利润巨大”的监狱产业在中国很“庞大”。
Peter Humphrey(韩飞龙)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2013年至2015年,他在上海被囚禁了两年,而最后的9个月,他被囚禁在这个牢房所在的牢房里,这是这个信息的来源。
他据此判断写这封信的人有可能是他认识的人。
“因此,这是那段时期我一些仍在服刑的室友写的。”
“我很确定这是集体信息。显然,有一个人手写了这个大写字母的笔迹,我想我知道那是谁,但我永远也不会透露这个名字。”
女童买到的写有“求救”信息的贺卡 图源:BBC
而据BBC的后续报道,TESCO(乐购)的圣诞贺卡供应商是浙江的一家印刷公司,目前乐购回应称,对这一报道感到震惊。
并补充说:“我们绝不允许在我们的供应链中投入监狱劳动。”
该超市表示,如果发现贺卡使用过监狱劳工,它将取消与浙江供应商的合作。
6岁的Florence感到非常震惊 图源:BBC
据央视报道,英国时间12月24日,英国Tesco(乐购)公司已经书面回复了央视记者的采访请求:“(乐购)我们有非常完善的审核系统,这些供应商最近的独立审核在上个月刚刚完成,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供应商违反了禁用监狱劳工的规定。”
回复还说,乐购已经开始调查这次事件,并将继续与供应商会面。
据环球时报报道,记者通过企业官网上留有的电话与该企业的高管询问了此事。
随后高管表示,他是在媒体报道后才知晓这件事,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更不要说什么“使用囚犯”或“与监狱合作”的情况,完全是无中生有。
“我们是绝对不会有这种事情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媒体会这么说,我们也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情”。
这位高管还表示,他们公司受到相关外国媒体毫无证据的污蔑报道,公司会通过法律途径投诉此事。
该公司网站显示TESCO确是其客户之一
电话沟通过后,环球时报的记者专门从上海前往浙江进行实地采访。
从他们拍摄的图片来看,企业位于浙江南北湖山脚下,外观上并无突出之处,和其他工厂无异。
而且,该企业不仅没有电网铁栏,而且厂房大门和办公楼窗户都是开着的,没有严格的安保,工人亦可以随意进出。
图源:环球时报
另一位在杭州的负责人向环球时报的记者表示,他同样是采访的当天才从公司员工那里得知英国媒体的报道情况,目前很多媒体争先打电话询问此事,他对英国媒体的污蔑感到愤怒。
“不可能的,我们怎么会这样做呢?”
他解释,企业的用工是合法的,80%左右的员工是浙江本地人,从生产到包装都是一条龙,根本不存在英国媒体宣称的“企业使用囚犯生产和包装贺卡”的事情。
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不能仅凭一张贺卡就怀疑企业,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还可以怀疑卡片上的字是英国一些人刻意写的?该印刷企业之后会联系TESCO方面进一步了解,彻查此事。
目前,TESCO方面是否暂停企业的供货还没有确切的消息,但据工作人员表示,不久前乐购曾派人到工厂进行审计调查,当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虽然目前事情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相信大家心里,都已经有了答案。
“逼迫外籍囚犯生产”?“监狱风云”?
也是不得不夸赞,想象力还真是有够丰富的。
调侃归调侃,说起来,好好的一个西方圣诞节,本来是一个多么愉悦祥和的节日,偏偏一些有心人,趁着这个机会捉紧抹黑中国?
以至于在一张贺卡上都能大作文章,真叫人开眼界!
这样的“圣诞贺卡”,可别再来恶心中国了!
相关报道:西方又在炒作圣诞贺卡事件?不是英雄剧,而是滑稽剧
圣诞前夕的伦敦郊区,一名小女孩在乐购(Tesco)里买了张贺卡,当她打开贺卡内页的时候,突然发现卡纸上写着求救信息,大意是:
我们是中国上海青浦监狱里的外国囚犯,我们被强迫劳动,请帮助我们并联系一个叫韩飞龙(Peter Humphrey)的人。
▲纸条内容(笔记经过处理)
“凑巧”的是,小女孩父亲在网上联系到了这个叫韩飞龙的英国人,他曾被中国政府关押过,正好也在青浦监狱。 更“巧”的是,韩飞龙立马写了篇长文发表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
圣诞节、人权、中国、监狱……看到这些关键词,西方媒体开始疯狂炒作。
但现实总是比电影精彩,一次次的巧合之下,谭主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抽丝剥茧这部“大片”,蹊跷之处数不胜数。
偏听偏信做新闻
真实客观?
不存在的
先来看看最先发出报道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标题:
乐购贺卡“由中国监狱奴隶制造”
《星期日泰晤士报》在标题中使用slaves(奴隶)一词指代在监狱中的罪犯,而非offender、culprit、prisoner等常用来指罪犯的词语。 还没说清楚事情原委,《星期日泰晤士报》便急着要给中国扣下一顶“把罪犯当奴隶”的大帽子了。
再来看看这位韩飞龙所写的所谓真相。 在这篇长文中,韩飞龙使用了大量“I consider”(我认为)、“I know”(我知道)等表达主观立场和主观猜测的语句。 但事实是如何的,有没有证据支持,他却几乎没有提到。
“我不知道偷偷把这张纸条塞进乐购贺卡的囚犯的身份和国籍,但我确信他们是青浦的囚犯,在我被释放之前就认识我。”
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他是这么解释如何断定这张贺卡便是来自中国监狱的,并表示不知道囚犯身份。 但在随后BBC采访中,韩飞龙却改口了:“我想我知道他是谁。”
▲BBC报道截图
如此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不知道韩飞龙说的究竟是事实,还是他“想象的事实”? 而报道这些未经查证的主观信息的西方媒体,又是如何为他们的新闻真实负责的呢?
央视驻英国记者王璇和陈明磊第一时间查阅了当天西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他们发现,西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存在着很大的平衡性问题:
“目前这些报道最大的问题是单边取信,基本都只采访了不利的声音。”
王璇发现,整个报道里,没有采访中国的任何机构和有关人士。
谭主就此采访了上海市青浦监狱监狱长李强:
“这批贺卡是绝对不可能从我们这里流出的,这个想象力是有点丰富,但是跟我们改造的情况是背道而驰。(改造)是要培养罪犯的技能。第一,(罪犯)是自愿的;第二,他的项目是根据他自己的特点,他要申请,想参加劳动我们给他参加劳动。第三,他的劳动,我们根据他的劳动的情况,有合理的比例,给他一定的劳动报酬。”
同时,央视驻英国记者站还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事件的另一个当事方——售卖贺卡的乐购(Tesco)。乐购(Tesco)方面已经与制造贺卡的中国工厂进行了讨论,并展开了调查,期间将暂停与该中国工厂的合作。其书面声明还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
“我们有一个全面的审计系统,就在上个月,这家供应商还接受了独立审计,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违反了我们禁止使用监狱劳工的规定。”
这应该是整个事件中较为可靠的一项事实依据,为什么呢? 王璇分析道:
1、调查时间就在上个月。 2、调查对象精确,就是给乐购(Tesco)供应贺卡的中国工厂。 3、调查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公正、专业。
而在专业的第三方调查结果面前,这些西方媒体是怎么回应的呢? 我们来看看下图:
▲报道截图:“但是这一事件凸显了监控中国廉价商品生产的难度。在中国,分包合同很普遍,使用强迫劳动往往难以察觉。”
但凡乐购(Tesco)方面有澄清,后面都跟个“BUT”,都被说成是公司审计根本无从知道中国的监狱系统内发生了什么,所以怎么解释都没用。
明明独立审计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违反了我们禁止使用监狱劳工的规定”,西方媒体却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在标题里放大乐购(Tesco)停止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这就相当于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 只采用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证据,哪怕这证据本身来源可疑。 这种“答案早已预定”的封闭循环中,来自另一方的声音,无论怎么样都像是被按下了“哑音”键。
由此可见,从用词到对事实的选择性放大和忽视,有些西方媒体为了黑中国而黑中国,他们未必关心真相是怎么样的。
捕风捉影是日常
拿来源不明,真实性无法核实的“求救信”去攻击原产国,是一些西方媒体的惯用套路。
2017年,路透社曝出,英国艾塞克斯郡布伦特里(Braintree)的一名女消费者在百货商店里买到一张圣诞慈善卡片,里面夹着一张中国钞票,写着“祝你好运和幸福”,并署名“ 广州市第六区监狱第三产品店 ”。但到了取证环节,负责调查核实的工作人员只能说:
“我们无法核实钞票的真实性。”
即使真实性存疑,但上述事件依然被西方媒体大肆报道。
这一次也一样。
此次报道的作者韩飞龙在12月22号接受了BBC的采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使用了大量主观、武断或含糊的词语:
I’m pretty sure(我非常确定); Obviously(很显然); I think I know(我想我知道)……
一向以追求真实和客观公正标榜自己新闻态度的西方媒体,这一次好像集体得了“健忘症”,来不及核实真相、也没人去做调查,急匆匆发起“舆论攻势”。
还记得一个多月前“39人货柜车”事件吗? 当时,英国警察只是根据几本假护照,猜测遇难者可能是中国人,这一下可不得了,报道到了BBC那里,“可能”已经就变成了“确定”“是”,其他西方媒体纷纷转载,再到了CNN那里,就变成了“中国刚刚庆祝了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怎么还有人以这种极端方式离开中国”——但最终,遇难者们被确认是越南人,让他们尴尬不已。(戳链接,回顾文章《冷血提问前,CNN们已经想好了答案》)
又是熟悉的桥段,又是熟悉的套路——“可能”、“也许”、“我想我知道”,但是,无法证实。 西方媒体们,依然不肯摘下他们的有色眼镜。
难怪王璇说,在英国这么些年,她和她的同事们都对这种套路再熟悉不过了。
节奏是带起来了,节操呢?
反华生意经 也是套路
《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关于“圣诞贺卡”事件的“独家”报道,是韩飞龙写的。 一起发表的还有韩飞龙的另一篇文章,描述他是如何在中国监狱中渡过的另一个圣诞节,以及一篇“专家”解读。
文中,他一再提及自己记者的身份,并说自己当年是因为“激怒中国政府”而入狱。
没错,他确实曾是路透社记者。 但是当年在中国被捕时不是。
2013年,韩飞龙因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在中国入狱,他在中国的业务表面上是咨询公司,实质上是商业私家侦探。
记者身份跟他被捕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一嘴自己是记者的身份呢?
他当然非常懂得,这符合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向妖魔化的抹黑套路。这个套路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稍微给点暗示,读者就会自行脑补。
“记者+激怒政府”,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个人不简单。
就在昨天,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记者会上评价了这个人:
“韩飞龙先生总是耐不住寂寞,时不时地要跳出来自我炒作一番,生怕人们把他遗忘了。
但是他这次编造出来的闹剧实在是有些老掉牙了。
我奉劝他,如果希望博眼球,至少搞出一些新花样。”
韩飞龙为什么总是上蹿下跳?
▲ 韩飞龙领英个人介绍
韩飞龙在领英上的个人介绍中,自称“China Veteran”(中国老将),“Political Commentator(政治评论员)”, 并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自己因违法被上海青浦警方关押的2年时间。
那么,他当年在中国做了什么“好事儿”呢?
助纣为虐!
2013年7月,韩飞龙的前雇主——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因为行贿被中国政府处以30亿人民币的巨额罚金。 该公司被罚款后却“雇佣”韩飞龙调查举报行贿的中国员工。
被雇佣的韩飞龙用了些非法手段去获取该员工的个人信息; 然而很快就东窗事发,韩飞龙因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在上海市青浦监狱。
对于韩飞龙,上海市青浦监狱监狱长李强回忆道:
“韩飞龙在我们监狱服刑,据我了解,时间不是很长,不超过两年。在服刑期间,他也不是很出挑的一个。你对案子有看法,你向法院申诉,控告,这些权利我们都是开通的。但是我看了他整个服刑记录当中,他好像没有这方面的情况。”
两年之后,韩飞龙回到了英国,却到处宣扬对中方法院审判的不满。 但他在中国犯罪和被关押的经历,不但不被他当作人生的污点,却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随后的几年里,他长期在西方各大媒体上刊文,兜售他在中国监狱里生活的经历,在各种涉华议题上各种攻击中国,获取了大量版税和稿费。
有消息称,韩飞龙正在寻找出版商,准备出版一本1000页左右的书去讲他被上海警察关押的故事 ,并声称这个事件具有“国际影响力”。
疑点开始水落石出: 为什么小纸条上要指名道姓联系韩飞龙,为什么恰好圣诞贺卡是“上海青浦监狱”制造的,为什么韩飞龙的回应含糊不清……
一个又一个巧合同时发生的概率极低,除非有人刻意制造、导演或利用。
而在这当中,有人在诛心,有人在谋利。 “反华”,已然成为了西方一些人谋取金钱或政治利益的重要工具。
圣诞节平安夜
本该是个祥和喜乐的节日
英国人却“送来一张恶心中国”的圣诞贺卡
近日,一则关于“诡异贺卡”的消息被网友注意到。
这源于12月22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文称,英国伦敦一名6岁的小女孩从英国超市TESCO购买了一张圣诞贺卡,而卡片上竟然有手写的一则求救信息。
“求救”内容透露,贺卡是上海青浦监狱关押的外籍囚犯生产的,他们现在急需人道求援。
什么??意思就是一张外籍囚犯的手写“求救”贺卡漂洋过海终见天日??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究竟怎么回事。
通过最初爆料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和BBC后续的报道,我们得知:
一名6岁女童在当地一家TESCO乐购超市购买了一组贺卡。
然而当她回家正打算手写贺卡给学校的朋友时,却发现其中一张印着戴圣诞帽的小猫图样的贺卡已经被使用过。
先不质疑未开封的贺卡套组为何会被使用过,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圣诞的贺卡上,写的并不是节日的祝福。
而是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写了一则“求救”信息。
“我们是上海青浦监狱的一群外国人,被强迫劳动,违反了我们的意愿。请帮助我们通知人权机构,并联系Peter Humphrey先生。”
贺卡的主人,来自伦敦南部Tooting,现年6岁的Florence告诉BBC新闻,当她看到“有人已经在其中写过”时,她正在写第六张或第八张卡。
“这让我感到震惊”,她补充道,看到信息感到非常悲伤。
随后,她将此事告知父亲本·维迪科姆(Ben Widdicombe),这位在英国刑事犯法系统工作的公务员父亲,首先对发现消息感到“怀疑”,他认为这是“某种恶作剧”。
思考过后,他决定还是把贺卡交给消息提到的Peter Humphrey。
“它到家了。世界上存在不公正现象,处境艰难的人们,我们知道这一点,我们每天都读到这一点。
那条消息在圣诞节流传到家,这确实使它变得非常凄美,非常有力。”
韩飞龙和美籍妻子虞英曾
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个Peter Humphrey,不是别人,正是数年前因葛兰素史克案被中国法院判刑,后曾在中国服刑,并于2015年被驱逐出境的被称为“韩飞龙”的英国人。
据公开报道,韩飞龙夫妇是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雇佣的外籍商业侦探,曾非法调查葛兰素史克行贿案举报人信息,2013年8月被捕。
他在华创立的咨询有限公司“摄连”,在华为近千家公司或个人暗地开展见不得光的“调查”,采用了非法购买、跟踪、偷拍等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制作成“调查报告”高价卖出,借此获利数千万元。
英籍商业侦探韩飞龙
韩飞龙最后因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被判刑两年,服役的监狱就是上海青浦监狱。
更“巧合”的是: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这篇爆料报道,就是韩飞龙自己写的!
现在摆在眼前的事实是,韩飞龙被《星期日泰晤士报》安排撰写了这么一篇涉及自己的报道,不需要进行丝毫的利益回避。
那就难怪这篇报道充斥着许多他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坚称在青浦监狱服役期间,被“强迫劳动”,还找来曾经在同一监狱服刑的“狱友”,称其在监狱里给某西方企业做过包装。
但是始终没有透露这名所谓的“狱友”的名字,以及究竟是为哪个品牌服务。
甚至在报道的最后,韩飞龙试图把“贺卡事件”上升到一个新的国家高度,“引导”人们认为中国通过监狱里的囚犯,获得“制造业上的不正当优势”以及“压榨侵犯囚犯人权”。
他还引用了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人的说法,称这种“利润巨大”的监狱产业在中国很“庞大”。
Peter Humphrey(韩飞龙)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2013年至2015年,他在上海被囚禁了两年,而最后的9个月,他被囚禁在这个牢房所在的牢房里,这是这个信息的来源。
他据此判断写这封信的人有可能是他认识的人。
“因此,这是那段时期我一些仍在服刑的室友写的。”
“我很确定这是集体信息。显然,有一个人手写了这个大写字母的笔迹,我想我知道那是谁,但我永远也不会透露这个名字。”
女童买到的写有“求救”信息的贺卡 图源:BBC
而据BBC的后续报道,TESCO(乐购)的圣诞贺卡供应商是浙江的一家印刷公司,目前乐购回应称,对这一报道感到震惊。
并补充说:“我们绝不允许在我们的供应链中投入监狱劳动。”
该超市表示,如果发现贺卡使用过监狱劳工,它将取消与浙江供应商的合作。
6岁的Florence感到非常震惊 图源:BBC
据央视报道,英国时间12月24日,英国Tesco(乐购)公司已经书面回复了央视记者的采访请求:“(乐购)我们有非常完善的审核系统,这些供应商最近的独立审核在上个月刚刚完成,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供应商违反了禁用监狱劳工的规定。”
回复还说,乐购已经开始调查这次事件,并将继续与供应商会面。
据环球时报报道,记者通过企业官网上留有的电话与该企业的高管询问了此事。
随后高管表示,他是在媒体报道后才知晓这件事,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更不要说什么“使用囚犯”或“与监狱合作”的情况,完全是无中生有。
“我们是绝对不会有这种事情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媒体会这么说,我们也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情”。
这位高管还表示,他们公司受到相关外国媒体毫无证据的污蔑报道,公司会通过法律途径投诉此事。
该公司网站显示TESCO确是其客户之一
电话沟通过后,环球时报的记者专门从上海前往浙江进行实地采访。
从他们拍摄的图片来看,企业位于浙江南北湖山脚下,外观上并无突出之处,和其他工厂无异。
而且,该企业不仅没有电网铁栏,而且厂房大门和办公楼窗户都是开着的,没有严格的安保,工人亦可以随意进出。
图源:环球时报
另一位在杭州的负责人向环球时报的记者表示,他同样是采访的当天才从公司员工那里得知英国媒体的报道情况,目前很多媒体争先打电话询问此事,他对英国媒体的污蔑感到愤怒。
“不可能的,我们怎么会这样做呢?”
他解释,企业的用工是合法的,80%左右的员工是浙江本地人,从生产到包装都是一条龙,根本不存在英国媒体宣称的“企业使用囚犯生产和包装贺卡”的事情。
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不能仅凭一张贺卡就怀疑企业,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还可以怀疑卡片上的字是英国一些人刻意写的?该印刷企业之后会联系TESCO方面进一步了解,彻查此事。
目前,TESCO方面是否暂停企业的供货还没有确切的消息,但据工作人员表示,不久前乐购曾派人到工厂进行审计调查,当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虽然目前事情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相信大家心里,都已经有了答案。
“逼迫外籍囚犯生产”?“监狱风云”?
也是不得不夸赞,想象力还真是有够丰富的。
调侃归调侃,说起来,好好的一个西方圣诞节,本来是一个多么愉悦祥和的节日,偏偏一些有心人,趁着这个机会捉紧抹黑中国?
以至于在一张贺卡上都能大作文章,真叫人开眼界!
这样的“圣诞贺卡”,可别再来恶心中国了!
相关报道:西方又在炒作圣诞贺卡事件?不是英雄剧,而是滑稽剧
圣诞前夕的伦敦郊区,一名小女孩在乐购(Tesco)里买了张贺卡,当她打开贺卡内页的时候,突然发现卡纸上写着求救信息,大意是:
我们是中国上海青浦监狱里的外国囚犯,我们被强迫劳动,请帮助我们并联系一个叫韩飞龙(Peter Humphrey)的人。
▲纸条内容(笔记经过处理)
“凑巧”的是,小女孩父亲在网上联系到了这个叫韩飞龙的英国人,他曾被中国政府关押过,正好也在青浦监狱。 更“巧”的是,韩飞龙立马写了篇长文发表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
圣诞节、人权、中国、监狱……看到这些关键词,西方媒体开始疯狂炒作。
但现实总是比电影精彩,一次次的巧合之下,谭主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抽丝剥茧这部“大片”,蹊跷之处数不胜数。
偏听偏信做新闻
真实客观?
不存在的
先来看看最先发出报道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标题:
乐购贺卡“由中国监狱奴隶制造”
《星期日泰晤士报》在标题中使用slaves(奴隶)一词指代在监狱中的罪犯,而非offender、culprit、prisoner等常用来指罪犯的词语。 还没说清楚事情原委,《星期日泰晤士报》便急着要给中国扣下一顶“把罪犯当奴隶”的大帽子了。
再来看看这位韩飞龙所写的所谓真相。 在这篇长文中,韩飞龙使用了大量“I consider”(我认为)、“I know”(我知道)等表达主观立场和主观猜测的语句。 但事实是如何的,有没有证据支持,他却几乎没有提到。
“我不知道偷偷把这张纸条塞进乐购贺卡的囚犯的身份和国籍,但我确信他们是青浦的囚犯,在我被释放之前就认识我。”
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他是这么解释如何断定这张贺卡便是来自中国监狱的,并表示不知道囚犯身份。 但在随后BBC采访中,韩飞龙却改口了:“我想我知道他是谁。”
▲BBC报道截图
如此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不知道韩飞龙说的究竟是事实,还是他“想象的事实”? 而报道这些未经查证的主观信息的西方媒体,又是如何为他们的新闻真实负责的呢?
央视驻英国记者王璇和陈明磊第一时间查阅了当天西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他们发现,西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存在着很大的平衡性问题:
“目前这些报道最大的问题是单边取信,基本都只采访了不利的声音。”
王璇发现,整个报道里,没有采访中国的任何机构和有关人士。
谭主就此采访了上海市青浦监狱监狱长李强:
“这批贺卡是绝对不可能从我们这里流出的,这个想象力是有点丰富,但是跟我们改造的情况是背道而驰。(改造)是要培养罪犯的技能。第一,(罪犯)是自愿的;第二,他的项目是根据他自己的特点,他要申请,想参加劳动我们给他参加劳动。第三,他的劳动,我们根据他的劳动的情况,有合理的比例,给他一定的劳动报酬。”
同时,央视驻英国记者站还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事件的另一个当事方——售卖贺卡的乐购(Tesco)。乐购(Tesco)方面已经与制造贺卡的中国工厂进行了讨论,并展开了调查,期间将暂停与该中国工厂的合作。其书面声明还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
“我们有一个全面的审计系统,就在上个月,这家供应商还接受了独立审计,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违反了我们禁止使用监狱劳工的规定。”
这应该是整个事件中较为可靠的一项事实依据,为什么呢? 王璇分析道:
1、调查时间就在上个月。 2、调查对象精确,就是给乐购(Tesco)供应贺卡的中国工厂。 3、调查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公正、专业。
而在专业的第三方调查结果面前,这些西方媒体是怎么回应的呢? 我们来看看下图:
▲报道截图:“但是这一事件凸显了监控中国廉价商品生产的难度。在中国,分包合同很普遍,使用强迫劳动往往难以察觉。”
但凡乐购(Tesco)方面有澄清,后面都跟个“BUT”,都被说成是公司审计根本无从知道中国的监狱系统内发生了什么,所以怎么解释都没用。
明明独立审计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违反了我们禁止使用监狱劳工的规定”,西方媒体却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在标题里放大乐购(Tesco)停止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这就相当于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 只采用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证据,哪怕这证据本身来源可疑。 这种“答案早已预定”的封闭循环中,来自另一方的声音,无论怎么样都像是被按下了“哑音”键。
由此可见,从用词到对事实的选择性放大和忽视,有些西方媒体为了黑中国而黑中国,他们未必关心真相是怎么样的。
捕风捉影是日常
拿来源不明,真实性无法核实的“求救信”去攻击原产国,是一些西方媒体的惯用套路。
2017年,路透社曝出,英国艾塞克斯郡布伦特里(Braintree)的一名女消费者在百货商店里买到一张圣诞慈善卡片,里面夹着一张中国钞票,写着“祝你好运和幸福”,并署名“ 广州市第六区监狱第三产品店 ”。但到了取证环节,负责调查核实的工作人员只能说:
“我们无法核实钞票的真实性。”
即使真实性存疑,但上述事件依然被西方媒体大肆报道。
这一次也一样。
此次报道的作者韩飞龙在12月22号接受了BBC的采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使用了大量主观、武断或含糊的词语:
I’m pretty sure(我非常确定); Obviously(很显然); I think I know(我想我知道)……
一向以追求真实和客观公正标榜自己新闻态度的西方媒体,这一次好像集体得了“健忘症”,来不及核实真相、也没人去做调查,急匆匆发起“舆论攻势”。
还记得一个多月前“39人货柜车”事件吗? 当时,英国警察只是根据几本假护照,猜测遇难者可能是中国人,这一下可不得了,报道到了BBC那里,“可能”已经就变成了“确定”“是”,其他西方媒体纷纷转载,再到了CNN那里,就变成了“中国刚刚庆祝了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怎么还有人以这种极端方式离开中国”——但最终,遇难者们被确认是越南人,让他们尴尬不已。(戳链接,回顾文章《冷血提问前,CNN们已经想好了答案》)
又是熟悉的桥段,又是熟悉的套路——“可能”、“也许”、“我想我知道”,但是,无法证实。 西方媒体们,依然不肯摘下他们的有色眼镜。
难怪王璇说,在英国这么些年,她和她的同事们都对这种套路再熟悉不过了。
节奏是带起来了,节操呢?
反华生意经 也是套路
《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关于“圣诞贺卡”事件的“独家”报道,是韩飞龙写的。 一起发表的还有韩飞龙的另一篇文章,描述他是如何在中国监狱中渡过的另一个圣诞节,以及一篇“专家”解读。
文中,他一再提及自己记者的身份,并说自己当年是因为“激怒中国政府”而入狱。
没错,他确实曾是路透社记者。 但是当年在中国被捕时不是。
2013年,韩飞龙因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在中国入狱,他在中国的业务表面上是咨询公司,实质上是商业私家侦探。
记者身份跟他被捕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一嘴自己是记者的身份呢?
他当然非常懂得,这符合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向妖魔化的抹黑套路。这个套路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稍微给点暗示,读者就会自行脑补。
“记者+激怒政府”,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个人不简单。
就在昨天,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记者会上评价了这个人:
“韩飞龙先生总是耐不住寂寞,时不时地要跳出来自我炒作一番,生怕人们把他遗忘了。
但是他这次编造出来的闹剧实在是有些老掉牙了。
我奉劝他,如果希望博眼球,至少搞出一些新花样。”
韩飞龙为什么总是上蹿下跳?
▲ 韩飞龙领英个人介绍
韩飞龙在领英上的个人介绍中,自称“China Veteran”(中国老将),“Political Commentator(政治评论员)”, 并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自己因违法被上海青浦警方关押的2年时间。
那么,他当年在中国做了什么“好事儿”呢?
助纣为虐!
2013年7月,韩飞龙的前雇主——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因为行贿被中国政府处以30亿人民币的巨额罚金。 该公司被罚款后却“雇佣”韩飞龙调查举报行贿的中国员工。
被雇佣的韩飞龙用了些非法手段去获取该员工的个人信息; 然而很快就东窗事发,韩飞龙因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在上海市青浦监狱。
对于韩飞龙,上海市青浦监狱监狱长李强回忆道:
“韩飞龙在我们监狱服刑,据我了解,时间不是很长,不超过两年。在服刑期间,他也不是很出挑的一个。你对案子有看法,你向法院申诉,控告,这些权利我们都是开通的。但是我看了他整个服刑记录当中,他好像没有这方面的情况。”
两年之后,韩飞龙回到了英国,却到处宣扬对中方法院审判的不满。 但他在中国犯罪和被关押的经历,不但不被他当作人生的污点,却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随后的几年里,他长期在西方各大媒体上刊文,兜售他在中国监狱里生活的经历,在各种涉华议题上各种攻击中国,获取了大量版税和稿费。
有消息称,韩飞龙正在寻找出版商,准备出版一本1000页左右的书去讲他被上海警察关押的故事 ,并声称这个事件具有“国际影响力”。
疑点开始水落石出: 为什么小纸条上要指名道姓联系韩飞龙,为什么恰好圣诞贺卡是“上海青浦监狱”制造的,为什么韩飞龙的回应含糊不清……
一个又一个巧合同时发生的概率极低,除非有人刻意制造、导演或利用。
而在这当中,有人在诛心,有人在谋利。 “反华”,已然成为了西方一些人谋取金钱或政治利益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