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arded g8
LLC回复. 又来造谣
!!!
anti China dogs, read the article before say shit. if you still have problems, than your whole families retarded..
anti China fuckin doggs, forgot take your psycotic meds today . real bad hallucinations too, must take whole bottle at a time....
#####
°
™
注意:这则报道是10个反华媒体的联合力作。所以,要往反方向解读。
Don\\\'t leave any comments, these fucking anti China dogs begging for more comments, fuckin 1cent income for these two legged crazy doggs .
don\\\'t fall to that . without any comments these anti China dogs don\\\'t even have shitts to eat. NbmSL all anti China fuckin crazy doggs...
小编就是个狗娘养的,总是想方设法把各类反华文章拼凑到一起,然后打着相对中立媒体的名义,进行污蔑祖国的勾当,留园网实为反华造谣网站,大家要提高免疫力,坚决反对其各种造谣污蔑。
g8 LLC回复
又来造谣
中国是猕猴桃产量最多的国家,还是进口猕猴桃最多的国家。
在中国人越来越有能力购买全球商品的时代,人们也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泰国的榴莲,智利的车厘子,新西兰的奇异果……这些进口水果,似乎也与产地绑定,成了人们心目中品质的保证。
可很多人并不清楚,一颗就要卖到十几块钱的奇异果,也就是猕猴桃,原产地其实就在中国。
中国是全世界种植猕猴桃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个县的种植面积就超过了整个新西兰;中国也是全球猕猴桃产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还拥有几乎所有的猕猴桃品种。
但另一个现实是,中国还是全球进口猕猴桃最多的国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过去的五、六年,在国内水果市场排行榜中,猕猴桃的销量一直紧跟着香蕉,排名第6。
最近几年,猕猴桃在国内的销量稳居第六 截图来源:央视《消费主张》栏目
虽然中国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猕猴桃种植面积(182566公顷,2019年数据)和年产量(219.67万吨,2019年数据),但是牢牢把控国内猕猴桃高端消费市场的,却是从新西兰漂洋过海而来的猕猴桃,它有个洋名叫“奇异果”。
自从2001年新西兰的奇异果进入中国市场后,就一直占据着中国进口猕猴桃市场超三分之二的版图,剩下的被智利和意大利产的奇异果瓜分。
2003年,新西兰产的100个果子里,有2个被送到中国,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7个。
这让新西兰最大的奇异果品牌佳沛作出大胆预测:5年之后中国将会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出口市场。
不过佳沛的预测还是太“保守”了,一年之后,中国就成了他们最大的客户,占了他们全球销售总额的20%。
佳沛进入中国以来,占有率一直在进口猕猴桃的三分之二以上,近两年更是达到9成
因为新西兰产的奇异果在全球市场领先,所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消费者,要么不知它的本名叫猕猴桃,要么有意识地划分进口的、好吃的叫奇异果,口感酸涩、放烂都不熟的,是国产猕猴桃。
毕竟,好吃才是王道,叫什么名字不重要。
10块钱一个的奇异果,从登陆中国市场之初就成了高端水果的代名词,把国产猕猴桃打得满地找牙,也让人们渐渐忘记了,其实中国才是猕猴桃的原产地。
原产地,产量最大,种植最多;出口少,口感不佳,效益完败。
这两组极端的对比,就是中国猕猴桃产业的尴尬。
先来说产地。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猕猴桃原产地,从秦岭、大别山到海南都有分布。
仅人工庭院种植的历史,就超过了1300年。
在猕猴桃全部的75个分类群中,有54个种和21个变种。
这其中,有52个种是中国特有的,或是中心分布的。
中国不仅是猕猴桃的原产地,还拥有最多的品种分布 图片来源:齐峰果业
而新西兰的猕猴桃种植历史,仅有100多年。
1904年,新西兰人从湖北宜昌带回了猕猴桃种子,开始改良培育品种。
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个来自中国的果子,才开始在新西兰大规模种植,并且用新西兰国鸟(KIWI)的名字,叫它奇异果。
这种酸甜可口的水果被出口到欧美后,猕猴桃就成了奇异果,在国际消费市场上声名鹊起。
再来说产量方面。
中国在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方面,多年来一直都是世界第一。
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种植猕猴桃的果园面积有182566公顷,仅陕西的周至县就有42万亩(28000公顷)以上,比新西兰全国的种植面积还要大。
排名第二的意大利是25080公顷,新西兰第三,是14922公顷。
这两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加起来,都没有中国的一半多。
2019年全球猕猴桃主要生产国种植面积,中国以碾压性的优势排名第一
数据来源:FAO
2020年,国内猕猴桃的产量大概是230万吨,占了全球猕猴桃产量的一半还多,比排名第二的新西兰多了整整4倍。
但量大并不代表全部。
2021年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中国全年进口的鲜猕猴桃12.8万吨,花了5.5亿美元,其中从新西兰进口的就占了91.41%,金额5.2亿美元。
而出口的数据比较尴尬。
中国全年出口的猕猴桃仅仅只有1.2万吨,占了产量的0.5%左右,出口的金额也只有1918万美元。
2021年中国进出口猕猴桃的数量和金额,数据令人尴尬
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更是惨不忍睹。
新西兰的亩产是2.49吨,其次是希腊,亩产是1.85吨。
而中国猕猴桃的亩产呢,在全球主要出产国中的排名接近垫底,只有0.8吨/亩。
果农的收益方面,同样如此。
新西兰的两个猕猴桃品种,其中绿果平均收益每亩1.9万元,金果的平均收益每亩更是涨到了4万元。
法国和意大利猕猴桃的平均收益每亩也都超过1万元。
反观国产猕猴桃,售价和收购价连年下跌,再加上人工、物流等成本不断增加,就算不考虑人工和地租,每亩也仅仅有3000-4000元的毛利。
如果刨去这些成本的话,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亏损。
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猕猴桃单位产量全球主要出产国中的排名接近垫底,仅有0.8吨/亩
中国猕猴桃种植产业的现状和种种问题,症结到底在哪里?
虽然中国是猕猴桃原产地,同时拥有天赐的丰富资源,但其实作为一个产业来说,无论是从优良品种的选育、品质管理、冷链储存到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我们的起步是落后于新西兰等国家的。
一方面,是对科研成果的不重视。
新西兰种植猕猴桃,是把它当做一个产品来看待,无论研发还是产权保护。
2021年,一件天价赔偿的官司宣判。
一名中国商人被判赔偿佳沛公司1225万新西兰元(当时约合5558万元人民币),原因是这名商人把佳沛公司研究出的猕猴桃品种偷运出境,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被中国果农大规模种植。
作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品牌,新西兰的佳沛公司和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联手,从资源采集、检测和育种等各个环节,都实行流水化作业。
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的多数经费来自于企业 来源:佳沛公司宣传片截图
新西兰的研究院有200多人专门研究猕猴桃,佳沛公司每年给研究院提供数百万的经费,让专家研究培育优良品种。
经过选育出来新的品种,就直接卖给佳沛公司。
这些新品种就是佳沛的“摇钱树”,好好地保护它们当然是必须的。
反观中国的猕猴桃产业,对科研成果的重视就显得不足了。
国内的猕猴桃科研和品种选育,其实也不是没有建树。
早在20多年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就培育出优质的猕猴桃新品种——“金桃”,但是当时国内没有企业愿意花合理的价钱买下它。
要知道,为了培育“金桃”,国内的专家团队可是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
原本指望这个新品种,能够打造出与佳沛抗衡的国产猕猴桃品牌,科研机构也能从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中源源不断获得后续科研资金。
可竞价最高的国内公司,出价才只有40万,而且要一次性买断。
2000年,这个中国人自己培育的优质猕猴桃,被转让给了意大利的一家猕猴桃公司。
17.2万美元的转让费,换来的是欧盟国家10年的品种繁殖权,还有一个“意大利猕猴桃”的名字。
如今,国内种植这种猕猴桃,反而需要意大利公司授权,才能使用这个品牌。
媒体对国内科研机构花20年培育的猕猴桃优质品种“金桃”命运的报道
另一方面,是缺乏科学管理。
在中国,猕猴桃一直是山里的土特产,并没有大规模的果园种植。
被当做经济作物试种,还是1978年从新西兰引进“海沃德”开始起步。
此时,新西兰奇异果早已经登陆欧美市场,成为人工选种栽培的成熟商品。
佳沛掌握着新西兰80%以上的猕猴桃,他们和果农的关系,更像是一个超大的合作社,从始至终都有着科学明晰的标准。
新西兰的猕猴桃产业,早已完成了标准化和流水化作业的升级
实验室培育出的猕猴桃品种授权交给果农,由果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种植、管理和采摘。
新西兰果园规规矩矩、整整齐齐,树枝呈“鱼刺型”和“牵引型”,花期授粉采用机械授粉,生长的果实整整齐齐,采摘果子也需要达到规定的标准。
这就是新西兰猕猴桃树体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但这个景象,在国内绝大多数果园里是看不到的。
国内猕猴桃产业从一开始就缺乏统筹规划。
中国猕猴桃品种众多,适合的气候和生长环境也各不相同,各地自己的选品自发选育,从源头上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更别说有能叫得响的猕猴桃品牌了。
经历了上世纪末10年和2008-2016年的两轮快速增长,中国的猕猴桃种植和产量双双占据全球第一,但同时无论从行业统筹到种植管理、品质和品牌建设,也都因为急速扩张,而让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另外,就是对利益回报的短视。
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种和品牌,也就意味着给“劣币驱逐良币”提供了市场,意味着消费者选择国产猕猴桃的过程,更像是开盲盒。
2014-2019年,国内猕猴桃主产区的收购价格一直走低,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
国产的猕猴桃之所以不被消费者认可,正是因为有许多“放烂不软口味寡淡”的“早采果”。
被坑过的消费者,面对国产猕猴桃,很难有信心再次说服自己。
这个问题出在哪里?
其中,既有无良种苗商以次充好坑害果农的原因,也有部分果农短视,为了提前上市卖个高价提前采摘的原因,还有缺乏品牌带来市场混乱的原因。
再一个,种植的品种过多,甚至一个县就种了多个品种,给消费者带来的认知错乱。
人们尝到好的品种,就会说这个地方的猕猴桃好,如果尝到不好的品种,又会说这里的猕猴桃不好。
这无疑就给消费者选择国产猕猴桃带来了困惑。
“早采果”让消费者对国产猕猴桃充满了不信任感 图片是某个买过猕猴桃被坑的人在朋友圈的吐槽
100多年间,中国的猕猴桃命运跌宕起伏:
被西方“植物猎人”带去海外变成了奇异果;我们自己培育的优质品种被“贱卖”;如今国产猕猴桃“大而不强”的窘境。
这些经验教训都值得总结。
我们拥有天赋的资源,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猕猴桃种植产业也曾经是许多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这些都是中国猕猴桃产业不能“躺平”的优势和责任。
祝福国产猕猴桃,多一点自己的优质品种,早一点出现响当当的品牌